查看原文
其他

后知青时代的北大荒人与知青

音乐视频《北大荒的思念》作词:张东强   作曲:苗子 苗炳镇

后知青时代的北大荒人与知青高 非
本文是《北大荒人眼中的北大荒知青》一书的摘录。
1刘树新(黑河知青博物馆馆长)

上世纪60年代末,我在黑龙江虎林县杨岗中学读九年制,后两年,来了新老师,都是杭州知青,老高三毕业的。那时“读书无用”,学生没存心读,老师靠边挨斗。我连字都写不好,上课没兴趣。虞老师常和我说,不要看现在读书无用,将来用处很大。刚开始,特烦知青老师,话多,听不明白。现在想啊,要没他们,我还真没有后来的文化。


我在学校什么时候感到了温暖?就是知青老师来了,当亲弟弟一样待我,送穿的、吃的。后来啊,我当过虎林县煤炭局长、乡长、书记,还当过五大连池市副市长。看了刘行军、王亚文那段电视以后,我就发誓:一定要为知青办一个博物馆,让天下人知道这一片黑土地和知青的一段情谊,流传下去!


北京政协帮我召集的知青座谈会。座谈会一聊,我才知道,民政部有文,知青不能有团体。


后来啊,北京、天津、上海、杭州、哈尔滨、温州、宁波,我都记不清跑多少回了。有一次到杭州,钱不够啊,不好意思打电话给我的老师。出了火车站,我一说东北话,一个介绍住宿的也说东北话,说旅馆不贵,40块一晚上。哎,这一段不说了吧,说了丢脸啊,怎么说大小我也是个县长。


当年画出金训华的陈逸飞不在世了,我找徐纯中,复原了油画,又塑了金训华半身像。我拿了照片,前后7次到上海找金妈妈,让她看,哪不像,怎么改。金妈妈很感动,有一天,她拿出一件金训华穿过的背心,说是藏箱底的,舍不得给啊。啊呀,当时我真的……


在资金最困难的时候,民工是天天跟着我屁股要结账,扯着我脖领儿要钱。我掏出了家里存的20万,这钱是国家计委、水利部和省政府为表彰我建山口水库奖励的。外加我两个女儿,一人给了我5万。


还是支持的多,困难知青捐5元、10元、几十元的都有。像上海的张刚,“昂立一号”老总,一次就捐了100万。哈尔滨的王丽娜,捐80万。最终我筹了多少,有账,一共是2700万。还有知青文物,33000件。知青艺术家们也支持啊,317幅知青题材油画,5个大型雕塑,7处场景,一个子儿都没要。

2009年8月11日,知青博物馆正式开馆,才两年,38万多人参观。有省、部、中央领导,解放军,当然,最多的是当年的知青,他们回第二故乡,这里成了必到之地。还有知青的第二代,过来一看,啊呀,我们的爸爸妈妈是这么过来的啊,很受教育。


现在啊,我不用再愁经费了。去年,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联合下了一个文,将这知青博物馆批准为国家级免费开放博物馆,每年有经费拨下来。多少啊,百八十万。欢迎所有的知青朋友来参观。


还有一事值得一说,今年五六月份,“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十大杰出人物”评选,提名时就有我。到了网上初评,20名候选人入围,结果我得票最高。授奖时,有位专家开玩笑,问:是不是有暗箱操作?我说:您知道中国知青有多少?1700万!这还不包括他们的家人。老知青侯隽在网上就说:这是在为我们知青自己投票。您说,他们是给我刘树新一个人投的吗?专家们一听,说不得了啊,都和我握手。(175)

2吴学先(北兴农场职工子女)

今年9月1日是北兴农场建场50周年,为庆祝这个隆重的日子,农场向老知青发出邀请,请大家回家看看。


8月30日傍晚,我们从北京、上海和哈尔滨分别抵达北兴。从七台河开始,我们的眼睛就不够用了,辨认当年的连队,“这是煤矿,这是三连、二连,”一边猜一边怀疑,当初好远的路程,怎么缩短了?宽阔平坦的水泥马路一瞬间就把我们带回了北兴,漂亮的北兴,全新的北兴,与记忆完全不同的北兴。


欢迎的人群早就等候在宾馆门前,老朋友相见,握手,问候,高声喊着“你长白头发了”,“你咋一点不显老”,而后就拥抱,凝视,大笑,无拘无束地放声问候,那场面,要多动人有多动人。


晚饭聚会,喝酒,回忆,感慨,各个满面红光,仿佛回到了青春时代,激情满怀,滔滔不绝,知青说:“农场变化太大了,太棒了,你们干得好啊,喝酒,干!”,北大荒人说:“我们想你们啊,当年你们返城,那情景好像就在昨天,终于又见面了,来,干!”


北大荒的太阳升起得特别早,第二天清晨,还没睡醒,来访的朋友们就敲门了。今天的活动是回连队,去看看那里的老战友。


每个知青都打开了提包。每个人都带来了大包小包的礼物。


易丹辉是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过几天就要去美国的大学交流访问。她的提包里装满了好吃的东西,边拿边说:“好像不够;肯定不够。这可怎么办?”


韩美兰,中国清华同方的副总裁,刚接任清华紫光的党委书记,绝对的高科技人才,平时出门一定是带着秘书,高雅得一尘不染,此刻,只恨提包太小,不能像电脑那样扩充容量。


杜若飞,画家,从北京带来一张巨幅画,丈二匹,画得是八匹奔腾的骏马,祝愿北兴农场经济腾飞马到成功。当晚北兴电视台还播放了他制作的电视剧。


徐小懿,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她的提包里除了礼物还装着演出服,她要在北兴的舞台上再展歌喉,歌唱这“希望的田野”。


龚德有,当年在北兴是宣传队的书记,这次回来之前特意去买了京剧的卡拉OK带,准备再唱《智斗》。在北京熏陶20余年,这唱腔早就炉火纯青了。


刘国强和夫人刘美娟都是知青,两个人从上海带来的提包称得上是重体力劳动。刘国强当年是宣传队的队长,唱过《洪湖赤卫队》选段,当时就有人把唱词“这一仗打得真漂亮”改成“刘队长长得真漂亮”。漂亮的刘队长回来了,人们围着他问长问短,他就请大家吃巧克力。


赵炎和夫人高红燕也回来了,他们是最受欢迎的明星,国家级大明星,赵炎成了道具,站在那里任一批批人群前来合影,他笑呵呵地搂着这个,拥着那个,菩萨一样的笑脸,根本没有明星的架子。当年教他开拖拉机的老师傅也来了,黑红的脸上挂着开心的笑容,说到:“你要是能上我家一趟,那我就牛了。”赵炎马上答应,“中午就去”。他真去了。该吃午饭了,北大荒的各级领导——我们习惯地称之为“兵团司令”“师长”“团长”,都耐心地等待,饿着肚子夸赵炎“好品德。”


陆幸生是上海的大牌记者,他带着最先进的数码相机和摄像机,一口气拍了800多张照片,他要向全国人民展示北大荒的变化。


周世忠和朱德松带来了他们的孩子,两个孩子都在上大学,这可是最珍贵的礼物,两个孩子受到了北大荒的热烈欢迎。


当年当过老师的知青最幸福,他们的学生如今都40岁上下,在农场各个岗位上呼风唤雨。李文玲当年教俄语,在卡拉OK厅,她把从北京带来的糖果散在桌子上,刚刚坐稳,她的学生们就说:“为了感谢老师,我们集体演唱一首俄语《东方红》,这首歌是1972年李老师教我们的。”学生们开始唱,俄语发音很准确,李老师没想到会有这样的节目,感动得热泪盈眶,她激动地站起来打拍子,任泪水流过脸颊。


曹孟相是农业部的司长,他的弟弟当年因车祸死在北大荒,他当时是老师,此行可谓百感交集,他的行囊里自然有更加特殊的物品。不过,看得出来,他很高兴,他教过的学生来了一批又一批,聚会吃饭分不出顿儿,那几天,他是我们这些人中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人。学生的真诚感动得他直检讨,说自己当年“不是一个出色的老师,没让所有的学生都上大学”。


袁大任是国家体育总局的司长,当年在北兴一中留下的乒乓球火种仍在燃烧,他和夫人抽出大块时间,专门去乒乓球馆陪学生打球。这个球馆是他建的,今天看仍然气派。这个司长陪孩子们一个一个地练,北兴的孩子多幸运,北京的孩子们都求之不得的事情,就发生在他们身边。


邵建是外交部的司长,走遍全世界,这次专门从香港赶回来,她30多年没回来了,她要给农垦局牵线招商。


闻黎明是闻一多的孙子,如今是社科院的研究员,他带来了自己的学术专著,这些成果可以说是在北大荒的沃土里孕育的。


方金平,上海知青,当年就是农场副场长,多能干就可想而知了。现在是上海立新电器厂的党委书记,还是那么宽厚,那么温和,一再邀请大家去上海做客。


还有王世伟,他对北兴贡献极大。1976年北兴建电视塔,他是主角,至今那座塔还在使用,周边数万人民直接受益。北兴电视台的编辑记者高兴地陪着他视察,一路摄像,搞得他不好意思,连连拒绝。


还有方月华、杨才华,当年都是北兴的笔杆子,他们采访过、报道过的劳模还在,尤其是他们报道过的三连的学生们,至今不忘所受的影响。他们去三连看望大家,共同回忆当年的业余学习班。


聚会的时间总是太短,分手的时刻总是匆匆而至。知青的行囊空了,本以为可以轻装上路,哪里想到,热心的北大荒人早就准备好了送客的礼物,蜂蜜、木耳、鹿茸、咸鹅蛋,北大荒特产应有尽有。


几十年前,知青上路就是大包小包,知青像物流专家,把北兴的土特产带到北京、上海、哈尔滨,又把城里的生活带到北大荒。由于知青的存在,缩小了北大荒与城市之间的城乡差异,知青学会了朴实,北大荒人学会了现代。几十年后,知青上路还是大包小包,知青的行囊里,装着北大荒人和知青之间的传统友谊,也装着新时代。


50周年场庆,从城里回来的嘉宾说:“看到农场城镇化,感叹不已,是北兴的父老乡亲用辛勤的汗水让农场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相对而言,我们没有尽力,很惭愧。”


北兴的人们却说:“你们返城,上大学,成名成家,是祖国的栋梁,我们为你们而骄傲。”


最后大家达成一个共识:从今天起,每个人都要尽量为农场的发展献计献策,不论走到哪里都要记住:自己曾经是北大荒人。(195)

3毛毛雨(梧桐河农场)

昨天,(在哈尔滨上大学的)女儿打来电话,告诉我要去替我看望老师,我特意嘱咐她要带上相机,帮我给老师拍几张照片发过来。


女儿回到学校后,打来电话疑惑地说:“妈妈,我很不理解,你的老师只教过你们不到一年,你们现在要是在大街上擦肩而过的时候,甚至都不会认识对方是谁,他们怎么见到我那么亲,老师夫妻两花了不少钱请我在饭店吃的饭,临走的时候老师还买那么多水果,非要我带回学校,并叮嘱我节假日要经常去他们家,有什么事情要告诉他们,妈妈,我真的没经历过,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怀啊?”

作为80年代末期出生的女儿,当然不会理解老师的这种感情的,我想,不要说是学生的女儿去看望他们,就是在任何场合,只要说是梧桐河的人,我想老师和跟老师一样,在黑土地献出青春热血和年华的知青们,都会格外亲切的。因为他们最美好的青春时光是在这里度过的,这里曾洒下过他们辛勤的汗水,这里留下了他们闪光的足迹,这里是他们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


知青们都不会忘记这一片神奇的黑土地,第二故乡的人们也没有忘记您们,热切地盼望您们的回归,今年是梧桐河农场建场60周年,老师,您的学生等着您!(177)

4杨霞(金沙农场)

还有几天就要过元旦了,电视终于光纤入户了,第一件事我就是把U盘拿来放给母亲看。

金沙人北京大团圆(转自盛伊博客)

十月五日是金沙人在北京大聚会的日子,45的液晶彩电太清楚了。李东平和钟惠的主持,妈妈开始还是没有看出来,就认出了钟惠,说;那不是钟惠吗,还是那样漂亮。我说,你再看看男的是谁,老妈直摇头。我说那不是李东平吗?妈妈不信,说李东平个高,没有这样胖。我说就是他,都六十岁的人了能不胖吗。妈妈入神的一个个看着……李如林舞跳得好,总是乐,妈妈说她还是那样;马冀民,老妈说他变化大,没有认出来;许英强,老妈说还那样瘦瘦的;徐向明舞剑,把老妈乐的,妈妈说徐向明剑舞得好。妈妈一直在找赵芃,说着说着她就和李红友出来了,跳着小妹妹送情郎。妈妈一直看着乐着。陈会敏妈妈没有看出来,说她变化太大了。看到乐嘉衍给晶晶捐款,妈妈说这些青年在北大荒吃苦了,回去都出息了。还有李培义还是陈培义,他一出来妈妈马上认出来了,说他还是以前那个样子,一点也不老。还有张秋,张培民,妈妈都认出来了。呵,看我老妈那个高兴劲呀……


当大家相互就要开始送礼物,就要进入尾声的时候,我说快没有了。妈妈说就这样短吗?我说就录制这些。老妈叹了口气说,我还没有看够。我说要不是爸爸身体不好,一定带你去北京的。你也能亲自看看那样多的青年多好呀。是呀,在录像上有很多变化大的,妈妈没有认出来,就是知道是十连青年,但是叫不出来名字了。还有好多妈妈想起名字,但是在录像上没有找到的。妈妈又接着叹了第二口气说,不知道我以后还能再见到他们吗……是呀,再有几天我老妈就要七十七了。当我和她说明年也许还有青年要回来的时候,她高兴地说,好啊,能再见一次好啊……(178)

5雨后呈虹(名山农场)

“老土豆”是北京科技大学教授窦忠强在互联网上注册的名字。他说:“无论自己走到哪里,都会象土豆一样,将根系牢牢地扎进北大荒的土壤里”。


1966年7月,不满16岁的窦忠强在听了董加耕、邢燕子的报告后,满腔热血地由哈尔滨来到了萝北县名山农场。他做过木匠,当过畜牧排长,后来又干过管理500多人吃喝的司务长。7年多的时间里,他勤奋好学,热心助人,在连队上下赢得了极佳的口碑。1973年,他以工农兵大学生的身份被选送到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读书,毕业留校后,一直工作在北京科技大学。

无论走到哪里,无论生活环境和社会地位发生多么大的变化,他对故乡的情感都无法释怀。30多年来他一直不间断地为第二故乡做着事情。


为求医问药、找工作、上大学、出差、旅游这类事情,名山乡亲们每年都有很多人来找他,他都是倾情相助,花时间、花钱他毫不犹豫。


在大学,窦忠强是一位优秀的大学教师,如今,他已出版七部学术专著,2008年7月,当学校要为他荣获教学改革特等奖颁奖的时候,他已经带领11名教师和学生回到名山农场,正在那里为家乡文化建设搞规划设计。


窦教授花了大量时间,以问答的形式将名山农场的一个生产队当下的生活生产、民主民生、文化教育等105个问题真实地展示出来。让离开北大荒几十年的老知青们对现在的农垦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引起广大返城知青对第二故乡发展的共同关注。


2001年9月,窦忠强偶然听说有一位四队职工的子女考上大学却因无钱就读而离家出走,他心里万般着急。他当即和农场的朋友通了电话,经过几番周折,终于了解到真实情况。女孩考上了哈师大阿城分校,报到时,畏于几千元的学费又回到了农场。她的父亲也愁眉苦脸想不出办法,她一气之下又回到哈市准备打工挣钱。窦忠强马上和在哈的知青刁家书、孙钢元联系,请他们想办法找到这位女孩。哈市《新晚报》记者曲龄云开始以为是一则普通的寻人启事,并未在意,窦忠强在北京给曲龄云打电话说明了这一情况,记者深受感动,当即写了一篇题为《萝北农家女,你在哪里》的文章。当晚,那位女孩就和孙钢元联系上了。接着,窦忠强首先捐了1000元钱,又四处打电话给知青战友,几天之内,筹齐了学费和生活费,刁家书、孙钢元和记者曲龄云冒雨将那位女孩送到学校。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这位农家女终于圆了大学梦,如今,她已是农场学校的一名教师。


2005年,他听说四队开始安装自来水了,就要结束几十年吃井水的历史,但还有不少老同事因生活困难却无力安装。老同事们为北大荒奋斗了几十年,安度晚年的时候却吃不上自来水,想到这些,他的心情很不安,他想,怎么也要想办法帮助他们。窦忠强发起了为四队的自来水工程捐款的倡议, 60多位各地知青慷慨捐助的17800元钱很快的汇到四队领导手里,现在,四队乡亲们都吃上了清澈甘甜的自来水。


2008年7月,窦忠强再一次回到了农场四队,老职工们将他围住拉着他的手问长问短,看到一些病困的老职工,他慷慨解囊。在离开四队的路上,他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泣不成声。他牵挂着那些老同事们,就把老连队留在名山农场的所有老同们、家属们都请到了场部,和他们团聚、会餐,了却了他的一份心愿。


在窦忠强的努力运作下,北京科技大学在名山农场建立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他带领着三名副教授,三名研究生、四名本科生在今年暑假期间参与了名山农场的文化建设。师生们为场史馆设计几乎通宵达旦,用短短的一周时间搞出了两套令人满意的设计方案,给农场留下了极佳的印象。


在名山农场返城知青中,窦教授是总召集人,他对各项活动极其热心,赢得了大家的支持与尊重。他和其他知青先后在北京、沈阳和哈尔滨成功组织了三次大型的四队荒友聚会,参加聚会的不仅有老知青,还专门邀请了当年的老领导、老同事们,这在所有返城知青中是罕见的。为纪念知青赴北大荒建设40周年,窦教授正在和知青们为出版纪念文集《岁月名山》,并发起为名山农场的困难学生捐书捐款活动在忙碌。


在与窦教授交谈中,他一再避谈自己所做的事情,并反复强调这些不只是他个人做的,凝结着其他知青共同的情感和心血。他多次在互联网的论坛上呼吁“要更多地关注那些老垦荒人、老复转军人和留在农场的困难老知青们,北大荒不能忘记他们,国家不能慢待他们,他们是弱势群体,他们最需要关怀和帮助”。了解了他的这种心迹,我也明白了“老土豆”的那份执着几十年的大荒情。(177)

6高台子(宝泉岭农场)

那是九二年,也可能是九三年,我记得不太准了,那年知青大回访,当时知青到宝局的那天晚上,在工人俱乐部召开欢迎大会,那天晚上相当的热闹,机关及事业单位人员全都参加了,俱乐部里面座无虚席,连大门也关不上了,只好敞开着,门外也站了许多的人,争相向里面踮脚观看。那天晚上的欢迎仪式上,各地的知青排着队上前亮相,北京的,上海的,全都上台慷慨发言,合唱歌曲,下面掌声一潮高过一潮。经久不息,最后,是温州知青出场。温州知青列队站在会场中间,四面围满了观众。温州知青开始合唱兵团战士之歌,歌声很高很激昂,但越唱声音越低,后来竟能听出有跑调的,原来大多数人已是泪花挂腮,声音哽咽了。


唱到最后,实在是唱不下去了,领头的人双手抱拳,高声说:我们温州所有知青在这里向第二故乡宝泉岭的父老乡亲们拜谢了!说完,在场的所有温州知青齐刷刷的跪下去,连叩三个响头......整个俱乐部里所有的人全都站了起来,会场上竟然是一片寂静。刹那间,空气仿佛都凝固了,每个人都面容浠嘘,无不动容。那种绝无做作的真情实感,定格在每个人的心间。让人久久不能遗忘。(182)

7寒砂色影(宝泉岭农场)

濮存昕是我们宝泉岭农场的。他也非常留恋这片土地。

去年10月,我们与濮存昕约好在北京人艺见面。听说第二故乡来人了,濮存昕特别高兴,虽然我们过去素不相识,但因“宝泉岭”的情结相连,彼此间像老朋友一样,谈得既投机又愉快。我把请他为宝泉岭农场拍广告的想法说出来,濮存昕当即答应下来。他说:“我在宝泉岭工作、生活了七年半,对那片土地非常留恋,没有那段生活,恐怕也不会有今天的成功。因此,心中多年来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在一定的时机,为第二故乡做一些事。这次应该说是一个好机会。”他表示:“为第二故乡做广告,我一分钱不要!宝泉岭农场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合使用我的名字、照片和图像,都不算侵权。”


濮存昕说:我是1969年下乡到宝泉岭的。当时正好刚刚发生了珍宝岛事件,我们几个同学出于一种很神圣的心态吧,就报名去了黑龙江。刚刚分配到宝泉岭时在军马场29连,当时我身体很瘦弱,生怕有什么打仗的事不带我。我拼命地锻炼身体,每天坚持长跑,打篮球,还学会了骑马。每当遇到困难,我都暗暗鼓励要自己承受住。后来,我被选到了团部的宣传队,开始当报幕员。那时,我就是口才好点,还不太会演戏,但我很勤快,脏活累活抢着干,做道具谁也没我做得多。老演员们都比较愿意教我,慢慢地,编、导、演都学会了。真正的演员生涯就是从那个艰苦岁月开始的。


今年年初,我就对新闻界明确表示,不再拍广告了。去年我答应为宝泉岭农场做这个广告,只能说是我作为一名知青对第二故乡的一点点回报。很久以来,许多知青都回第二故乡投资建学校,搞经济建设,我也是一直有个愿望,但就是一直没有想好用什么样的方法更合适。这次拍广告应该看作回报第二故乡的一个好机会。


下午四点钟,濮存昕还要赶去参加话剧《风月无边》的演出,和大家握手告别。这时有人提议,“咱们唱一首宝泉岭之歌吧。”大家情不自禁地唱了起来,歌声低沉,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年代……

宝泉岭,

亲爱的家乡,

你像鲜花开放在祖国的北疆,

我们要把你建设成乐园……

(183)

8轩文立(名山农场八连)

2月5日,北京知青吴卫东、王秋安、祝来源等几个返城知青从北京开车来到第二故乡——名山农场八连,看望八连老工人,并把连队老工人40多人请到场部宴请大家。墙上挂着大幅的红色锦旗上面印着“黑龙江建设兵团十二团八连”,在场的老工人都在上面一一签了个人的名字。

参加纪念赴名山农场50周年联谊会八连友

在交谈中,吴卫东、王秋安分别畅谈了在北大荒的感受,知青吴卫东在发言中非常激动,他含着眼泪说:“是北大荒这些老同志关心我们、照顾我们、热情帮助我们,使我们坚定信心、安心在这工作,得到了锻炼,我怎么也忘不了八连老同志、老战友。”他的妻子也节节断续的含着眼泪说:“是你们这些老同志关心我的丈夫吴卫东,使他在北大荒健康成长,我谢谢你们了,你们辛苦了。”他们的发言使我们深受感动。在会宴的过程中,知青们一一给大伙敬酒,一再表达他们内心的激动。老工人曲洪奎、郭德先分别讲了话,向知青们表达谢意,其他老同志也都一一表达对知青们感激之情。知青在北大荒虽然不长,给老工人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在那个时代工作虽然艰苦,但大家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工作起来热火朝天。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宣传队到处演出,使八连各项活动都处在一个高潮阶段。知青返城,这是八连一大损失,他们给北大荒创造丰富的文化生活,在工作上做出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北大荒人忘不了他们的深情厚谊,大家在热烈的气氛中互相鼓励、互相祝福。(186)

9彭雪晴(名山农场老职工彭永录之女)

四连的“2005相约北京”,我的感受很深很深,直到现在,回想起在北京的日子,我还是激动不已。


当联欢会场的荧幕上出现了那些过世的战友照片时,我的心沸腾了,激动、兴奋。我感谢窦老师,更要感谢姜叔叔,在那样的场合,那样的气氛下他能向荧幕上的遗像敬上酒,深深地向他们鞠躬,让我非常感动。那种气氛我无法控制,我想表达心里所有的话,可我没有完全表达出来,连一声谢谢的话都没说出来,当时我真想跑上台拥抱姜叔叔,向他表示感谢,鞠上一躬,但没能实现,很是遗憾。


在北京见到陶叔叔,问我这,问我那,非常的关心,谈起父亲涛涛不绝,我感动的哭了。他还没忘记给我家做井头的事,我告诉他,母亲到现在一直用着那个井头,陶叔叔也很激动,走时非要给母亲带去300元钱,我不接,哭着说,你的心意我替母亲领了,也代父亲在天之灵谢谢你,谢谢你没有忘记家乡的土地,没有忘记你们师徒情、兄弟情。最后,我接受了陶叔叔全家的一片心,也谢谢北京的几位朋友,给母亲的这份真情。回到名山,我把他们的这份爱、这份真诚带给了母亲;把他们的这份颗心(钱)用双手交给了母亲。母亲不知说什么好,她也不会用语言表达,说拿钱回来干什么,他们都不容易。叫我代问他们好,回家来看看。我理解母亲的心情,看着我拿回的礼物,她很怀念父亲,很感谢他的那些朋友们还想着她。


多少年过去了说起父亲,复转军人叔叔们和知青们还是说父亲是好人,还是那样赞扬他,使我感到了亲情、友情和温暖,父亲要是活着该多好呀。(188)

10张永萍(名山农场学校)

七岁的外甥眼睛近视得厉害,假期打算到北京同仁医院去做检查,正巧上海知青王国荣老师和徐月清老师回访第二故乡。当王老师听说我要带外甥看眼睛的事情后,就热情的说,他回沪可以联系北京的两位知青叔叔帮忙,我想老师在上海再找北京的知青叔叔太麻烦了,况且我和两位叔叔也不认识呀!可王老师却说:“永萍,不用想的太多,两位叔叔一位是窦忠强叔叔,一位是梁建一叔叔,他们人很好,非常热心,我回去联系一下,然后通知你。”王老师回沪后第一件事就是联系窦叔叔,窦叔叔知道后又马上联系了梁叔叔,过了两天,窦叔叔果然打来了电话,让我按计划来北京,给孩子看眼睛,没问题请放心。


大家都知道,在北京看病是很难的,尤其是到北京的知名医院就更难了,别说挂专家号,就是挂普通号也不知要几天才能挂上,但我和小外甥在梁叔叔的帮助下,到京后第二天就到医院顺利的看了医生,做了一些相关的检查,并在同仁配镜中心配了眼镜。


两位叔叔很忙,看病期间叔叔常抽时间打电话,询问了解孩子看病的情况,生活上有没有困难,他们说:“有困难打电话!”

现在我已回到名山,想起在京就医的那些日子受到了亲人般的关照,我感到特别的幸福。我为我是名山人的后代而感到幸运!到北京看病的行程虽然只有短暂的几天,但两位叔叔亲人般的真诚与热情真的令我非常感动。在名山家园中看到了这样两名话:“一朝喝过名山水,永远都是名山人!”,“名山人的事,就是咱们自己的事。”看着这朴实感人的话语,回顾着温暖的北京就医之行,从窦叔、梁叔的身上我强烈地感受到他们对第二故乡北大荒的浓浓深情,对第二故乡人亲人般的真挚感情。在这里,让我借名山家园这个平台再一次表达我对王老师、徐老师和两位北京知青叔叔的谢意!祝叔叔们健康快乐,万事如意!同时也祝名山家园网越办越好!欢迎知青叔叔、阿姨常回家看看,名山人永远欢迎你们——因为我们永远是一家人!(189)

11蒙广年、李雪兰(58团红旗岭农场5连)

我是北大荒的第二代人,带着家人从遥远的北大荒来到首都——北京,得到了北大荒知青,我的老师孙大复及徐阿姨一家人的盛情款待。使我们又一次找到了家的感觉,亲人的关爱。


来北京己一个月有余,得到了孙老师一家,周老师一家,以及曾为北京知青的老师、叔叔阿姨们无微不至的关怀。从饮食起居到为我那双耳失聪的儿子治病,配助听器。都为我们忙前忙后,想尽办法。毕竟他们也是六十多岁的人了,还有许多我们叫不上名字的知识青年向我们伸出援助之手,使我们的感激之情用语言都无法形容。在此,只能说声谢谢!


这次来北京距上次来北京己近20年了,使我们看到了北京城各方面的巨大变化,但北大荒知青与北大荒人的感情始终没有变,从他们对北大荒生活的回忆,以及对北大荒现况的关心,到对我们一家——北大荒的后辈人的关怀上就充分地表现出来。这真是黄金有价,情谊无价。(190)

12李金凤(创业农场)

现在依稀记得小时候,奶奶家炕上住过很多下乡知青,给我买过好吃的,穿的,男男女女不少的人,感情谈不上有多少。但爸爸妈妈奶奶一说起知青叔叔阿姨们就掉眼泪,我感觉很好笑,我也感觉不到他们当时的那份情谊。但前些年,北京的下乡知青和众多各地下乡知青回到创业农场,他们真真切切的感染了我。


从早上我公公婆婆就在家等知青,天津的,北京的,一波接着一波,来的叔叔阿姨们,大包小包带来好多东西,从那么老远的地方,年龄也不小了,真是很辛苦,很多都是抱头痛哭,今朝相聚欢,激动心澎湃,泪水洗面颜。我很茫然,怎么比亲人还亲啊,大家争着请知青们吃饭,我家也不例外,时间短我家排不上。当我们遗憾时,有位阿姨要求必须在我家吃饭,她就是我公公的徒弟,高高的个,很瘦,满头白发,洋气漂亮的阿姨让我看不出来她有60多岁,谈吐大方,彬彬有礼,一副绅士风度,好美啊。我在忙着做饭的同时,听到她和公公的谈话,啊,她的命好苦,她的脸上找不到一丝苦难的表情,有的是坚强自信,我好佩服这位阿姨。


她,叫沈智庄,是北京知青,当年来北大荒时,只有18岁,是我公公的徒弟,也是唯一的女拖拉机手。她说她当年在开车时有一次车毛了,我到不懂是什么意思,但会开车的师傅们都在佩服她当年遇事沉着冷静,不慌不乱,把毛着的车制住。想想现在一个18岁的女孩能懂什么,就是一个孩子。所以阿姨说北大荒给与她的是财富,是今生的至宝,是她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也为后期的抗预灾难奠定坚强的基础。公公关爱徒弟,聊着才知道她回京后得了一场大病,脊柱是碎的,现在还是靠钢板支撑着。我说嘛,阿姨为什么总弯着腰。她说她到父母去世都没给他们倒过一次水,尽过一次孝,都是父母在照顾她,也是她这辈子最遗憾的。所以,她要坚强,不能成为大家的累赘。她说在做手术时,她没掉过一次眼泪,医生都佩服她。阿姨说这是北大荒赋予她的坚强,感谢北大荒。屋漏偏逢连阴雨,在这最需要关心爱护的时候,丈夫离开了她。面对重重困难,伤心难过的阿姨很快就振作起来。她又提到北大荒,没有它所赋予我的财富,我挺不到今天。坚强的阿姨带着多病的身体,自学,先后在几个院校拿到毕业证书,听着我真感到自己的渺小。时间飞逝,很快阿姨要走了,由于她身体不好,不能连续坐客车,得先到佳木斯休息一晚,所以必须头一天走,才能赶上飞机。在她上车的时候,所有人都哭了。毕竟是多年未见,下次等到何时,是否还能再见到面,是个未知数,毕竟他们都是上了年纪的人。时间不等人,阿姨走了,她留给我很多,她的精神鼓舞着我。我生活在这么优越的环境里,我干过什么,没有,真是虚度时光。从阿姨那我学会了坚强,努力上进,珍惜时间,多学多问,毕竟我还年轻,以后的路还很长。


她们这次回来,农场组织她们参观我场大型农机具管理区,还有科技园区。就她们的话说,就是震撼,没有想到发展的这么快,同时还给烈士扫墓,农场还组织她们去了东安,她们看到了曾经卸过煤和木头的乌苏里江。今天的它依然是那么的清澈,隔江望去,俄罗斯的岗楼还在,回来时候还到了八五九的水上公园。现在的八五九农场早已旧貌换新颜了,高楼林立,街道宽敞,一点也找不到当年的迹象,甚至比城市都漂亮。


阿姨到家打电话报平安说:“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了这块养育过我们的黑土地——” (191)

13李秀荣(铁力农场)

北大荒知青回访第二故乡

2007年7月的一天晚上,吴哥打来电话告诉我,8月17日他们一行40多个北京、上海、杭州、哈尔滨的知青要回访第二故乡。我兴奋得一夜没睡,因为我的老师,我的好多朋友都是当年下乡的知青,自打他们返城后快40年了,都没回来过,我做梦都在盼他们能回来看看,叙叙旧情。


第二天我就和我爱人去铁力北山场部,与几个当年的老朋友商量接待知青回访的事,大家都很高兴,也很热心。要为远道回访的知青们在第二故乡玩得满意,开心,出一份力。决定除农场知青办的招待以外,还要在我家举行一次重逢大聚会。一定让知青们高兴而来,载意而归。连队的职工家属知道这事也都非常高兴,她们收拾街道、院子,装修屋子,都想为知青们有个干净的环境住所,而忙碌着。


8月14日那天下午,我们到铁力火车站接北京的十几个知青,大家一见面,都是未曾说话泪满面。那场面至今难忘。到了8月16日那天,我们和北京的知青一起到火车站接南方的20几个知青,火车刚站稳,知青们就迫不及待的跳下车,和前来接站的老战友相互握手、拥抱、激动得说不出话来。有几个知青把他们的孩子也带来了,孩子们也像老朋友一样在一起有说有笑。16日晚上农场知青办在农场宾馆举行招待宴,工会主席、知青办主任致热情洋溢的欢迎词,之后知青代表讲话。南北知青,本地朋友欢聚一堂,有的知青很激动地邀请本地的老战友一起唱起歌来,他们用歌声抒发内心多年的思念。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起来去早市买了知青们当年喜欢吃的青玉米,我先打车回连队,叫一大早就来帮忙的乡亲们把玉米烀上,乡亲们像办喜事一样,穿上节日的盛装。他们把自己家里刚下来的窝瓜、土豆、等新鲜蔬菜送到我家,厨房就设在我家院子里,大家临时在院子里搭了个大锅台,满院子前来帮忙的乡亲高兴的杀鸡宰鱼,等待着知青们的到来。他们在村头的大树上挂起了写有:“欢迎知青战友回访第二故乡”的横幅,路的两边插着迎风飘舞的彩旗。


全连的老老少少都来到村口向北眺望,等着知青的到来,大约9点左右,不知谁大喊一声:“来了!”挂在杆子上的鞭炮被点燃了,人们冲上去和下车的知青们握手拥抱,哭声、笑声、喊声让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战友们相见感慨万千,三个一拨,五个一伙,在连队的营区游动,寻找他们所熟悉的迹象。知青的孩子们如同小记者,拍照,录像,他们也被这激动的场面感动了。知青们都为老职工送上她们远道带来的家乡特产。午宴开始前,知青代表吴续芳请老指导员李学敏,老连长黎林珍讲话,老连长声泪俱下的讲话,让大家想起了三十多年前的很多事。之后八连的代表茹耀昌,陈桂荣慷慨陈词:“岁月如梭,光阴似箭,弹指一挥间,三十多年的离别,三十多年的牵挂,是什么能有这么大的凝聚力?是北大荒的黑土情,兄弟姐妹间的缘分,是真诚的约定让我们相聚在这里……”最后,吴续芳说:“虽然,曾经的激情不在,曾经的黑发染霜,太多的回忆里有苦涩,有遗憾,也有自豪有荣耀,无论是青春无悔的豪言,还是不堪回首的感叹。我们终于回来了,回来寻找当年留下欢笑与泪水的白桦林,回来看望梦中依稀的乡亲……”


相聚令人感动,离别更使人难舍难分,送行的人都聚在农场宾馆门口,你拉着她的手,她拥着你的肩,在车开走那一瞬大家都忍不住哭出声了。是呀,人一生中最宝贵的时光是青春岁月,而知青们当年把最好的这段时光献给了北大荒这片黑土地,我们会永远记住他们,也会永远的爱他们,盼他们能再回来!(192)

14兴安樵夫(1师4团)

近几年,年已(逾)花甲的知青,怀着对第二故乡的眷恋,纷纷走出城市回到农场、农村访故探友。

北大荒知青回访第二故乡

老朋友相见,总有拉不完的话题。村里的“小芳”表述着旧情,城里的老哥笑说着隐秘。若不是当年走得急,不知会有多少城乡结合的好夫妻。提起接受再教育的话题,知青老弟不提生产队里开大会,不讲年前腊月的忆苦饭,却津津乐道地回味农家特色的蒸窝瓜、烀土豆、酸菜粉条炖猪肉。荒友老哥说:知青下乡,说是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我们斗大字不识一口袋,教育个啥呀。你们倒是把俺们的后代给教育了,若不然俺家还能出大学生?做梦去吧!


看到农场的发展,他们从心里往外高兴。看到疾病缠身、穷困潦倒的荒友,他们抓心挠肝的难受。每当此时,他们就毫不犹豫地解囊相助。三连的农工,直属连扎根的知青如德都受过回访知青的援助。可以说,知青每次回访都能缓解一阵儿思恋的心痛;每次回访都要增加一层牵挂的酸楚。


上山下乡的大潮,冲开了城乡之间的阻隔,铺开了城乡人之间的心路。知青返城之后,常常惦念乡下的荒友,时不时的打信捎话发个邀请。不管乡下人应邀来访,还是不请自到,城里的知青都会聚齐一帮人陪吃,陪喝,陪游,陪购。前呼后拥的十分热情,真是情深谊厚亲如兄弟。


机运连的邱大嫂,患病需要动手术。哈尔滨知青听说之后,立即动员她到省城就医。以黑大副校长老赵为首的知青们全力以赴,出车的出车,出钱的出钱,出力的出力。把一切都安排得妥妥当当,细致入微。


回城的知青不论环境、地位、身份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他们对农场那份爱心没有变,那份真情没有减。在货物抽条,人情变薄,拜金主义时髦的今天,知青和荒友之间的情谊是无价的,纯真的,永恒的。感情就是金质的连心锁;感情就是心的桥梁、纽带;感情就是岁月拨动的心弦,她用心音奏响友谊乐章。真是一个“情”字了得。(193)

15冉守疆(三十五团执勤四连)

第一批北京的“老三届”早在1967年11月份就踏上了和平农场的土地。那一天我们学校的学生敲锣打鼓到东风公社路口欢迎,那一天的情景我至今记忆犹新。广大知青来到北大荒,从此这片土地有了生机和活力;人们的文化生活丰富了,精神世界充实了。篮球队成立了,宣传队成立了,到处都有嘹亮的歌声,到处都是矫健的身影。

其实,知青比我们大不了几岁,可在当时我们都感觉你们是大人,都喊你们叔叔、阿姨。没几年,叔叔、阿姨成了我们的战友和同事。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东二干洒下了我们的汗水,伐木厂飘荡着我们的号子,乌苏里江畔映下了我们劳动的身影,封冻的沼泽地飞扬着我们的欢声笑语。


我在执勤四连工作虽然时间不长,但我从知青身上学到很多东西。我首先学到的是他们讲卫生的好习惯和热爱生活的阳光心态。我发现冬天排水、挖草炭肥,不管多么劳累、多么寒冷,他们收工之后,都要去锅炉房打点开水擦洗擦洗,然后换上较为整洁的衣服,哪怕离就寝只有几个小时,他们也要穿上干净的衣服。女知青更讲究,花衣服戴上套袖,白衬衣领翻在外面,让人感到是那样的清爽漂亮。我从知青身上学到的第二个好习惯是散步。我经常看到知青吃过饭后,三五成群的去散步。场院、小路、田间地头到处都有他们的身影。从他们轻松的脚步和悠闲的神情,看不出丝毫的劳累。这种革命乐观主义情怀深深影响了我。


我这辈子从事过无数工作,唯有在执勤四连烧炉子那段时光,让我永生难忘。我自认为这是我干的最成功的一份工作,虽没有得到任何奖励,但知青还有住在那栋大宿舍的每一个人那一年冬天没有受冻,这就是对我最大的褒奖。我经常和家人还有朋友讲,我这辈子睡眠最好的是在执勤四连,吃饭最香的是在执勤四连,干活最累的是在执勤四连,心情最舒畅的是在执勤四连。几十年后,我最怀念的地方是执勤四连。


知青中有很多琴棋书画、吹拉弹唱、能歌善舞和体育、文学方面的人才。我从小崇拜知青,我感觉这些从大城市来的人,个个有本事。我们执勤四连更是人才辈出,三十五团男女篮球队有我们执勤四连的人,三十五团宣传队有我们执勤四连的人,三十五团中心学校有我们执勤四连的人,三十五团医院有我们执勤四连的人,三十五团汽车连有我们执勤四连的人,三十五团机关有我们执勤四连的人。在中苏关系最紧张的岁月,我们执勤四连的知青一手拿稿,一手拿枪,他们为建设北大荒,为保卫祖国边疆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共和国的历史、北大荒的历史永远不会忘记你们。


在这里我要特别说说知青返城的事。1978年,也就是知青下乡的第10个年头,黑龙江建设兵团的40余万知青几乎在一夜间离开了北大荒。如同当年知青似洪流浩浩荡荡涌向北大荒一样,知青的返城又像潮水般走的那样突然、那样匆忙。知青下乡是历史的必然,知青返城亦是历史的选择。我要告诉大家的是,知青的突然返城,一时间造成了北大荒的空前大断档——拖拉机没人开了,学生没人教了,病人没人看了,土地没人种了,几乎所有的工作都受到了影响。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北大荒离不开知青,广大知青已然成为北大荒建设的骨干力量。我敢说,中国再也不会有知青历史,这是一段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将会被永远载入史册的特殊历史。


知青对北大荒所做出的贡献,无需过多赘言,看看现在被称之为“中华大粮仓”的北大荒,就知道当年知青为这片土地付出了多少汗水。如果没有几十万知青和十万转业军人的接力奋战,北大荒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若干年后,我们的后代,我们的后代的后代,聊起北大荒、聊起转业军人和知青、聊起这段历史,不知他们会有何感想。


当岁月退去,人生积淀的只留下金子的时候,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这段历史,我们会感到,我们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概括这段历史,就是再高明的学者、作家,即使写一百本书都说不清这段历史。不知在什么时候,我发现了一个遍及全国的现象,这个现象就像当年知青下乡一样浩浩荡荡、势不可挡,这就是老知青的大返乡。北大荒的老知青是大返乡的引领者。历史来了一个轮回,几十年后,老知青又一批批投向北大荒的怀抱。瞭望着曾洒遍自己劳动汗水的万顷良田,两鬓染霜的老知青不禁热泪盈眶、感慨万千。其实,自从知青返城后,北大荒的父老乡亲从没忘记你们,一直牵挂着你们。北大荒的父老乡亲和知青情深似海,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一家人。我的嫂子是上海知青,我的姐夫是北京知青,我妹夫的嫂子是上海知青,我的侄女、侄女婿是天津知青,当年他们都在三十五团。

我每次回农场还要专程去“11.7”陵园,为1970年11月7日在扑救荒火中牺牲的知青扫墓。那里长眠着14位来自北京、上海、哈尔滨的知青,其中有我们执勤四连的副连长,北京知青王秀琴。“11.7”陵园还安葬着我同学的父亲,在那场扑灭荒火中牺牲的三十五团明海涛副参谋长。我想我的深情牺牲的英烈一定九泉有知。


不知在什么时候,我们和老知青彼此称呼荒友,这是北大荒留给我们最宝贵的友谊。当下,许多人感叹:中国最能吃苦、最讲奉献、最为善良的一代人,老了!这一代人就是“和共和国同年岁”的知青,也包括我们荒二代。我不相信知青老了,看看执勤四连参加联谊活动的一百多位老知青的精神面貌,看看他们办事的认真、精细、果断的作风,我丝毫不能把他们和古稀花甲联系在一起,他们还是当年的那个样子。(194)

16周济(原32团政治处副主任宣传股长)

春节期间,在德有的推荐引导下,我登上了金沙人博客网站。看到众多荒友春节京城聚会,那一场场一幕幕流淌出的浓浓之情,象今日金沙河水一样滋润着金沙人的心田。我还浏览了子蕴,晓兰等许多荒友把在北大荒凝结的亲情一篇篇地铺撒在博客网上,它连接了祖国四面八方的荒友,连远隔重洋居住在温哥华的荒友们都发来了贺卡。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与我朝夕相处的宣传队,报道组的同志,当我一眼看到你们,一股亲情热流就涌上心头。40年前你们到边疆还是满脸稚气的孩子,如今都界入花甲之年了,这里我要问候一句,你们辛苦了,你们是辛苦的一代,是传承的一代,更是幸福的一代!恭祝全体荒友们虎年大吉,虎年更有虎的精神!(196)

17刘训成(原55团1营2连指导员刘荫柱之子)

陈姨,您所说的“查哈阳知青网”我看到了。一下子吸引了我全部的神经,很快就找到了您那篇感人至深的文章。一连看了两遍,并且念给我母亲听,也让她的记忆同您的讲述回到那昔日的岁月……。

知青照片(查哈阳知青网)

平实的文字,实则是您记忆深处铭记的十分久远却又最难忘的那一刻。你是用着自己的心灵在倾诉。我知道那浓浓的黑土与乡情镌刻着您这一代知青人的记忆和情感,它早已经一点一点的化情于梦,化泪于血,融入北大荒的黑土乡情之中,并时时刻刻梦绕魂牵着第二故乡……。


文中的倪家大爷,大娘是我的邻居父辈,他们博大的胸怀,至深的情感,正是那片冻土中所迸发出的火辣辣乡情的典型代表。我为父辈们自豪、骄傲。但是,做为一个乡土后生的我,最感动我的是您这一代知青人在艰苦环境下所具有的坚强意志和在困难重重面前所表现出的高远志向。最能切身感受到的,是知青叔叔和阿姨们带给我们知识的启蒙和比较正规的教育,引导和影响了我们当地孩子对人生目标的追求和对未来生活的向往。这是我从您这代人身上所传承来的最有影响力的精神食粮……。我,从心底里充满了感激之情!!!所以,我对您这一代知青人有着更深层的理解和情感。我也会关注“查哈阳知青网”的,关注查哈阳,关注黑土地,关注北大荒,并且尤其关注知青叔叔阿姨们当年的情感人生,以作为我的生活的借鉴。希望能在“查哈阳知青网”上看到您和其他知青老乡们的情感文章,共同感受那片难忘的黑土地、诺敏河(当地人俗称五道河)留給我们的记忆…… (197) 

18邢军(853农场5分场6连老复转军人邢云宫之子)

前几天家园接到原853农场一位北京知青的电话,他说有个老复转军人的后代向他打听一位北京知青的下落,说这是老兵临终前的嘱托。这位老复转军人名为邢云宫,1956年随军到853农场5分场6连,1970年并为58团老5营武装连。

今天上午,邢云宫之子邢军从吉林省吉林市给家园打来长途电话,介绍了父亲嘱托他找寻生前好友北京知青张永祥的个中情由。


张永祥原与邢云宫同在老5营武装连,当年珍宝岛事件发生后,二人同上前线,并肩作战,关系非常好。1970年(?)张永祥离开兵团,据说上了大学,后在北京工作。邢军说,直到上世纪80年代张永祥与他父亲还有过一些电话联系,“后来因为各自忙于工作”,慢慢就中断了联系。


“父亲是在2004年回病去世的,生前他多次和我说起与张永祥叔叔的友情,希望我以后能与永祥叔联系上,弥补父亲在世时未能重敍友情这个遗憾。”邢军说,当年他虽小,但对张永祥还留有一点点印象:“永祥叔应该有60多岁了吧。”


邢军今年已46岁,现在吉林市舒兰矿务局工作。家园希望荒友们,特别是生活在北京的知青们提供线索,圆了邢云宫老人生前的这个遗愿。可以在此日志后留言,也可直接与邢军通话。当然,如果张永祥能看到这篇寻人日志,那就太好不过了。(198)

19苏建红(1师独立营教导员苏廷才之女)

1997年父亲被查出肺癌,要到北京去看病。姐姐建华就给曹凡大姐打电话,托她给买到北京的火车票。我和父亲、继母一行三人,从五大连池坐火车来到哈尔滨。


那天晚上是王金铭大哥和曹凡姐姐接的站。我们原打算住旅店,可是拗不过他们,执意要我们去他家住。我继母很过意不去,一再说:太给你们添麻烦了。曹姐说:特别敬仰我父亲,心里一直想着他。那些年,家务事和工作都很繁忙,抽不出时间去看父亲。现在能有这么个机会为老教导员尽点心意,真是梦寐以求的事。你们此次之行满足了我的心愿。我高兴还来不及呢,根本谈不上添麻烦。老教导员在哈青时,是那么的关心爱护知青,在我的眼里就像个慈父一样。曹姐还深情地谈到父亲在哈青时,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从不计较个人名利地位,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深得哈青知青的爱戴。


父亲对哈青的知青们也有着特殊的感情。和其他单位的知青相比,哈青人思想觉悟高,风气正,特别能吃苦耐劳。那一晚我们谈了很多。


曹姐还问父亲在哈尔滨还想见见谁?父亲说想见闫文靖,蒙宏。曹姐忙打电话,联系上了蒙宏、陈勇翔、卢秀坤、徐克华。因为没有闫文靖电话所以没有联系上他。第二天他们四人如约来到王哥家,我们在一起吃的饭。他们围坐在父亲身边,谈笑风生。父亲兴致勃勃地和知青们谈了哈青许多事。有位小有名气的企业家回忆,当年家庭成份不好,看不到希望,是父亲经常开导他,找他谈心,帮他分析形势。一次,他实在想不开,就拿着镰刀独自进了山。是父亲找到他,陪他聊了小半天,并帮他出谋划策离开了哈青。他说“这辈子都忘不了教导员,教导员的鼓励使我没有放弃梦想”,那段经历让他刻骨铭心。


那天下午,几个知青大哥大姐亲手为父亲包了饺子,还争抢着为我们一家三口付火车票钱。由于父亲得的是肺癌,走一会儿路就会上喘,大哥大姐们争先恐后地抢着出车,并说我们就是背也在把教导员背上火车……当天晚上我们在火车站贵宾候车室候车。哥哥,姐姐一直把我们送上火车。父亲和知青哥哥姐姐们恋恋不舍道别。


那次我有幸亲眼目睹了父亲与知青们的“忘年交”。此情此景,深深地感染着感动着我。一直以来我对父亲是敬畏的,但那次看到父亲和知青们促膝而谈,情同父子,不由的让我重新认识父亲,对知青大哥大姐们与父亲的关系“羡慕嫉妒恨”了。


父亲在哈青农场工作近三年时间,与部分知青结下了深厚的“忘年交”。这种交情像陈年老酒,日久弥醇,不仅给知青们留下美好记忆,也是父亲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这种回忆,这笔财富,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想起就会无比温暖。(199)

20雨加雪

他叫翟书良,绰号球子,是山东省临沂银鑫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的设计工程师。他从小就喜爱工程机械,边学驾驶机械边同师傅们学习如何修理机械。而今,他专门设计、研制农机装备,在国内的同行业中已享有名气。

他的老师,他的师傅,他的战友,都是当年的兵团战士。他于1974年分配到16团28连工作,他所在的那个排排长叫李学伦,副排长叫李亚洲,班长叫李津林,除李学伦排长外,都是知青。后来,他上了机务排,同车长周金龙、驾使员王世清学习驾驶机车和修理拖拉机,与一起工作的知青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再后来,知青渐渐的返城了,他也外出去打拼。


他没有靠山,也没有文凭,更没有资本,只是凭着自已的勤劳、苦干和不断的总结、创新与学习,自赚资本,最终,赢得了一方天地。


40多年来,他常常梦回兵团,日思夜想那些久别的战友,总也忘不了兵团时期激情飞扬的岁月。他脑海中时常闪现北大荒的春播,小麦种在冰上、收在火上;每年的7月麦花飘香,8月麦浪滚滚,龙口夺粮的战斗,每一位兵团战士都会冲在第一线,收割机行走卸粮争分夺秒;农工排的战友,每天清晨摊场、反场、扬场、起场,阵雨来临前,急促的钟声呼唤着全连的男女老少抢场,那场面真是热火朝天;小麦上交国库是人工装车,4个小时装过24辆汽车小麦,160斤一袋的小麦,个个肩扛上车,兵团战士们挥汗如雨;马号排的战友将麦秸、豆秸收下来,一车一车的将秸秆运到每位老职工家里,里大外小拉起跑,扬鞭摧马运草忙;秋收时节总动员,人手一把镰,你追我赶争上游;畜牧排的战友不会忘记北山吧?那1.5公里的路程无论冬复战天斗地风雨无阻,每天最少两来回;瓦工排的战友还记得当年盖房也要突击盖,北山上的羊舍就是证据,你们現在还会衫草房吗?还会拧房脊吗……炊事班的战友还记得那100印的大锅吗?抄菜时挥舞大铁钬上下翻飞……


2016年4月12日,由翟书良个人倡导、单位支持举办的《寻梦黑土地、相聚在山东》活动在山东省临沂市举行,16团近140余名知青会聚在临沂,此次活动得到了852农场知青二代丁强的大力支持与赞助。


分别40年,临沂喜相逢,战友诉情长,载歌载舞齐欢聚,团聚每个战友献上个小节目、小表演。释放战友团聚激动的心情。


《寻梦黑土地、相聚在山东》活动于4月16日结束,翟书良先后安排与会一百余人到沂南、日照等地游览,他承担了与会人员在山东境内的吃住行等一切费用,为此,他花销了20余万元。


谈起这次活动的初衷,翟书良说:应当感谢可敬可爱的一代知青,我是一名农场子弟,亲眼见证了一代知青在我们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奋斗业绩,在国家最艰难的岁月,是他们同北大荒人一起,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用青春和热血为开发北大荒商品粮基地做出了贡献。我是在同他(她)们一起并肩作战的日子里,才真正领悟到了人生,练就了吃苦耐劳的品格,我能有今天的一点成功和业绩,是一代知青的精神感动着我。当我还未来得及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时,又看到了他们疲于奔命在捐残助残的工作中,与我曾经战斗在兵团的上海知青姜琪等退休之后一直在为上海闵行为残服务中心做义工,以捐残、助残为已任,知青的精神再一次感动了我!(200) 

21张华(55团2营12团)

电话铃响了,我立即拿起听筒,那头传来朋友小刘高兴的声音。她告诉我,她老公戚洪祥调回上海了,我连忙向她祝贺。对这个迟到30年的真正意义上的“返城”,我由衷地为她一家感到高兴!


我在知青返城前就离开了查哈阳。那时每个人都是忙忙碌碌,联系方式也不是像现在这样方便。虽然小刘是我年轻时在查哈阳的好友,但是我只知道她和丈夫去了上海。究竟在上海如何生活?生活得如何?这些都不得而知。直至前年重返查哈阳,和过去的一些老朋友再见面时,聊到了他们这些年不平常的经历,我才知道。


小刘的丈夫戚洪祥由于亲人的不理解和不配合,户口始终没能落进上海。他们夫妻俩所在的团部造纸厂倒闭后,双双回到上海,一直很辛苦地打工,一家人蜗居在一个7平方米左右的房间里。虽然辛苦,可这对夫妻相濡以沫,凭着顽强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生活照样过的有滋有味,照样欢声笑语。知道了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了解了他们勤劳而不落魄的生活状况,我感慨万分,肃然起敬!


除小刘夫妻之外,我也一直关注着另外一些老战友进入城市之后的生活。我曾用“落棋无悔”的笔名,在“查哈阳知青网”上传了《无奈也精彩》一文,诉说他们在万家灯火的都市里的生活经历;反映他们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赞美他们的顽强、坚韧和智慧。写好文章后,我曾经顾虑是否会是人们想起一些敏感的话题。我在电视里看到上海市人大代表、家喻户晓得“新老娘舅”柏万青谈到她的知青岁月,她为了丈夫回到上海,也曾办了一张假离婚证。一个当时的副县长为了家庭,为了孩子都想回到城市,回到故乡,何况一群面临生活压力的普通知青呢?我打消顾虑上传了文章。朋友们看了反映他们自己过去的那段经历的文章以及评论,非常激动,并且把文章传给他们的亲友和子女阅读。


时代在前进,过去的一些政策也进行了调整。政府为了照顾当年的老知青,又出台了一些新政策,使一些当年一些未能如愿返城的人能够回到故乡。这次戚洪祥就是受惠于这项惠民政策,顺利调回上海的。他真正成了“上海工人阶级”中的一员,等退休时,他可以在上海的社会保障体系中领取退休工资了。


小刘在电话中还告诉我,他们已经喜添孙子,最近房子又要动迁,住房条件会随之改善。真是喜事接连不断,她兴奋的心情无疑言表。小刘在高兴的同时,也不忘感谢这些年来对他们夫妻在各方面给予鼓励和支持的黑兄黑妹,感谢在他们办理回沪手续期间,查哈阳的领导和朋友对他们的帮助。(201)

22马明远(查哈阳农场)

正在办公室里整理知青文献,门口响起了有节奏的敲门声。开门迎进的是一位年已六旬的老太太。原来,她是从天津专程到这里为其妹妹张凤琴扫墓的。她叫张凤娟,退休前在哈尔滨话剧院当演员。未曾开口,已潸然泪下。


她说,妹妹张凤琴在兄妹5人中最小,从小热爱体育和文艺,曾专门参加少年体操队接受训练。但因家庭出身不好,初中毕业后不能进入专业体操队。好强的张凤琴到业余演出团体改学芭蕾舞,她要用成果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因为她有体操的功底,跳芭蕾舞有独特的风格,在天津公演《白毛女》中饰演喜儿而一炮打红,甚至超过著名剧院饰演喜儿的演员。还是因为家庭出身,她被拒之在专业演出团体的门外。迷茫的她,背着母亲(她生下来3天就失去了父亲)和哥哥姐姐报名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5师55团,现在的查哈阳农场,被分配到团部的蔬菜连。姐姐至今还保留着那页记载她离家北上的台历——1969年7月4日。


她特有的艺术功底和表演才能很快被领导发现,她被选抽到团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白毛女》、《红灯记》、《沙家浜》,什么都演得来,她的表演很受群众欢迎。现在随便问起农场那个时代的人,大家都知道她:“啊,啊,人长得好,舞跳得也好!”“啊,她还有个恋人叫唐赋汉,也是知青,和她一起演节目的。”


正当她脸上洋溢着事业与爱情成功的微笑时,1971年4月她患上了“出血热”。这是一种类似鼠疫的病,从发病到死亡的时间只有三四天。在她病危的时候,姐姐章凤娟赶来看她,问她还有什么话要说,她喘息着说:“我只有一个要求,今天晚上在团俱乐部有我的演出,你替我去吧,别让观众失望。”姐姐含着泪答应了她。等姐姐演出后赶回到她的病床前时,她已经说不出话来,在恋人唐赋汉的怀里停止了呼吸,唐赋汉泣不成声。

在整理知青文献中还有一个故事让人感动。他是北京知青,叫郝宏勤,也在55团蔬菜连工作。1971年6月10日那天上午,郝宏勤因前一天给连队的菜地打了一夜的农药,本应休息,但当他听说菜床子(卖菜的地方)的大葱卖没了,而赶车老板子不在,就主动要求赶马车去送葱。在离菜床子不远时,马突然受惊,拉着马车向菜床子狂奔而来。80米!70米!60米!菜床子周围是不知所措的人群。郝宏勤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制服惊马,不让群众生命受到威胁。他跳下马车死死拉住缰绳,让马停住。但人跑的速度不能和惊马同步,他站立不稳倒地,车轮从他胸部碾过,那辆马车上装满了1000多斤大葱……


郝宏琴躺在路上用力撑着想站起来,撑了几次都没能站起来,最终倒在了地下。那辆马车还在奔跑,周围的人迅速围了上来,拦车的拦车,抬人的抬人,把他抬上一辆拉土的马车送到团部医院。几个小时后,他便离开了人世。真是出师未捷身先死,今闻依然泪沾巾。


农场史中这样评说:“郝宏勤在制服惊马和保护群众时被车轮碾伤,因受医疗条件限制,来不及转院,终不治身亡。”


还有两位烈士,一位是天津知青俞启,另一位是哈尔滨知青于长胜。1970年5月兵团建制调整后,查哈阳农场分为三个团,即55团、67团、60团。俞启是55团武装连排长,于长胜是67团武装连排长。在那中苏关系紧张,要准备打仗的年代,武装连战士配有枪支,担负着毛泽东提出的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任务。1971年7月16日,为了纪念毛泽东畅游长江这个伟大的日子,兵团5师委托55团组织一次武装泅渡,由55团作训股副股长赵汇组织这次演练。其实这支20人的演练队伍已经进行了20天的训练,并且不携带武器已经成功地进行了5公里顺流而下的泅渡。7月份,正值诺敏河的汛期,河面宽500米,看河对面的人很难分清五官。河水秒流量350/每秒。那天,在河的斜对岸登陆点插上了红旗,武装泅渡1500米。赵股长一声令下,虽然刮起风,但军令如山,几个先试渡的热血青年义无反顾地跳进激流中。谁知游到河中心,狂风骤起,据农场退休干部袁军回忆这段经历说,当时的浪已经超过了半米,全副武装的他们感到体力不支,只觉得两腿发沉。最后,清点人员时发现缺少俞启和于长胜,赵股长意识到出大事了,派船沿河寻找,无果。几天后,一个放牛人提供线索,有一具尸体被冲到岸边。当领导、战友赶去后,已面目皆非。唯一见证的是身上斜挎的步枪和子弹。人们推测,凭他俩的水性,如果他们扔掉步枪,不会发生这样的悲剧。

当我们想念已经返城的知青战友时,我们更怀念永远独留青冢在这里的知青们。(203)

23隋凤富

当年兵团战士讴歌的以苦为荣、以苦为乐、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创业精神和传承南泥湾艰苦奋斗的垦荒精神,共同铸就了知青精神,它是北大荒精神的知青元素,它是“诚信、务实、创新、卓越”的北大荒核心价值观的知青基因;知青元素和知青基因又赋予北大荒精神和北大荒核心价值观以青春的活力。富有朝气、富于进取的知青精神是北大荒文明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历久弥新。

知识青年在北大荒十年中,在广阔天地锻炼成长,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同时,他们还给北大荒带来了移风易俗的城市文明和先进文化;他们在用热血融化冰雪、用汗水滋润禾苗,把美好的青春和血汗洒在这片黑土地的同时,也把文化和文明的种子播在了北大荒希望的田野上,融化在了北大荒人的心田里,浸润和渗透到了北大荒的每寸土地和垦区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啊,那时的农场文化气氛确实很浓,农场因知青的到来沸腾了,变活了,变年轻了,到处有歌声、笑声、琴声、军号声,真所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农场孩子们的生活习惯、衣着打扮和言谈举止也都在学习和效法知青老师和知青大哥大姐们中悄然改变。这就是移风易俗,这就是文明进步,这就是开化,这皆因文化和文明的注入使然。知青走了,但他们带给北大荒的城市文明和先进文化却永远留在了黑土地,并在黑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上海知青沈伟椽在《情缘》一文中记述了从小受知青理想、抱负、学识影响的查哈阳后代丛斌,放眼看世界,立志成才后,1992年去感谢知青的故事,读来感人。是啊!像丛斌一样的知青的学生何止千万,这是知青文化传承的力量,这是城市文明的火种,它将永远滋养黑土地,永远播益于北大荒未来世界的主人!知青文化是推动北大荒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软实力,是一笔能量巨大的无形资产和十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事业永恒,逝者如斯,岁月如歌。43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短的一瞬,但对于人生确是漫长的时光。因此,知青们感叹:“出来少年郎,再逢鬓染霜”。当年的少男少女如今已步入花甲,知青不再年轻,但我感觉到他们的心依然年轻。每当回忆起那10年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峥嵘岁月,激情仍在燃烧,他们劳其筋骨、吃苦受累,他们苦其心志,艰辛彷徨,他们守望相助、渡过苦乐年华,他们有泪水有欢笑,有付出有回报,他们觉得值、无怨无悔,他们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价值观、成就感和崇高精神境界,正如天津知青李熙在《用手中的笔纵情讴歌》中写道:“劳动是严酷的,它是能把人锻炼成钢铁的教育……”,因为他们把最美好的10个青春年华献给了共和国壮丽的农垦事业。北大荒的事业年轻,北大荒的百年基业长青;因为知青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定格在了这永恒的事业中,所以他们的生命获得了永恒。北大荒、查哈阳俨然已成为他们虔诚信仰和日夜朝拜的精神圣地和心灵家园,同时,北大荒历史也因有了10年的知青时代而青春靓丽、春光无限。这是北大荒历史上永不熄灭的青春之火,这是北大荒历史长河中永远奔流不息的浪花。(204)

24包日明(名山农场现任场长)

岁月匆匆,时光荏苒,转眼之间,广大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至今已经40年整。在这40年里,北大荒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唯有不变的,是知青朋友对第二故乡的深厚感情。这本文集,它是一个年代的真实记录,是由一代热血青年在一片神奇的土地上抛洒的辛勤汗水写就。读着这本文集,穿过字里行间,我们又清晰地看见知青朋友们在昔日的荒原上踏出的行行足迹;读到在花季一样的年华中迸发出深深的思考;听到在对人生美好目标的追求中发出的真切呼唤。这一切,令我们肃然起敬。

北大荒的历史虽然不算悠久,但广大知青朋友创造的可贵精神却历久弥新。流逝的时间冲刷不掉知识青年对开发建设北大荒的重要贡献;岁月的行程淡化不了知青朋友在对美好事物追求时闪烁的光辉;更让人不能忘记的,是广大知识青年勇于追求高尚的价值取向,直面人生的磊落胸怀,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这些,都成为第二代、第三代北大荒人继续创业的宝贵精神财富,使我们受益无穷。


40年的光辉岁月,你们将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北大荒,时光的流逝也使你们的两鬓增添了许多白发,然而你们奋斗的成果却镌刻在北大荒发展的历史上。(205)

25王连富(名山农场)

滚滚龙江水,悠悠名山情。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分别,至今虽已三十年,你们却依然眷恋着这篇黑土地,更没有忘记名山的众乡亲。许多同志重返故乡,访友探亲,问寒暖、道平安,老同志的身体状况,生活得怎样,你们时刻牵挂在心,对身处困境的同志总是慷慨解囊,帮困济贫……。你们的言行实在令人感动,激励着我们前进。在此,衷心祝愿知青战友们事业有成,晚年安康。你们的音容笑貌永在我们的记忆中……(207)

26王峰

《梦回鲶鱼哈》这本书让我爱不释手,这里面充满了知青们对鲶鱼哈沉甸甸的爱。读了这本书我夜不能寐,你们的博爱,你们的精神,你们对鲶鱼哈深深的眷恋,震撼了我。

作为鲶鱼仔,在我还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孩童的时候,你们已经用那十六七岁瘦弱的身躯,扛起了建设鲶鱼哈的大旗。战严寒、抗酷暑、流血流汗,把一片荒原建设成了鲶鱼仔们的乐园。


通过这本书,我深深的了解了你们,也真真切切的知道了鲶鱼哈的发展历程。你们是真正有血有肉、情深义浓的一个群体。战友有难,全体同心鼎力相助。这次回访,鲶鱼哈老职工王玉有病,你们慷慨解囊;尹正石校长有病,又是你们现上爱心。你们把青春献给了鲶鱼哈,把爱心留给了鲶鱼哈,把苦涩的爱情留给了自己。崇拜你们,你们是爱的天使,世界有了你们增添了许多光彩。


我作为鲶鱼仔,对鲶鱼哈老一辈知青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感谢你们给我们建设了一个美好家园。是你们浓墨重彩的一笔,描绘出了北大荒今日美好的画卷。(208)

27吴秀珍

亲爱的战友和难忘的姐妹们:你们好。


今天是2010年8月19日。在这个不同寻常的日子里,我怀着极其沉痛和复杂的心情给你们写我看完这两本文集(《梦回鲶鱼哈》第1、第2集)的心情,给你们写我看完这两本文集的感受。我的文化不高,水平有限。我想,在你们的记忆中我就像大地中的一棵小草,路旁的一个小石子,大海中的一滴水,很不起眼,早已把我从你们的记忆中淡忘了。我们这些当地的青年都有同样的感受,因为我们也常在一起相聚,都能回忆起和你们并肩战斗和生活的日子里,都有一段忘不了的经历,和一段美好的记忆。

我在两本文集里看到,你们当年那一个个熟悉的面孔,一个个瘦小的身躯,一幅幅天真活泼的印象。这些,仿佛就在我的眼前。是啊,就是你们来开发建设了北大荒,是你们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北大荒,是你们用血水、汗水和泪水,浇灌了这片肥沃的黑土地,是你们给鲶鱼哈的父老乡亲们,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力量,是你们的文化哺育了鲶鱼哈的下一代,是你们的心血养育了下一代。放心吧战友们,这里的人不会忘记你们,会永远把你们铭记在心里。就像鲶鱼哈立的那块碑,它知道你们曾经来过这里,给北大荒给鲶鱼哈奉献了十余年的见证。这块碑,它很不一般,有着四十余年的历史意义和能激励后人的现代意义。

这块碑,是你们献出美好时光的功勋碑。

这块碑,是你们用血水、汗水和泪水凝聚成的碑。

这块碑,是你们和鲶鱼哈父老乡亲的结缘碑。

这块碑,是你们每颗火热滚烫的心留下的纪念碑。

文集的价值,我想只要有我们这一代人还在,有你们的相互联系、沟通和你们的继续回忆,就有文集的继续出版。这两部文集的内容和那具有历史意义的画面,在我的心里的分量太重太重,无法估计,我真的是承受不了。它的价值来源于内涵,使用黄金都买不来的。它满载着知青们对那段历史的回忆,满载着各自人生的波折,满载着对相互友谊的牵挂,满载着……所以它是一部讲不完的真实的故事书,它是一本无价之宝的文集。


我心头的沉痛也是给你们报告一个不幸的消息。我的丈夫在今年四月十五日得了急病脑梗,于五月十三日早晨去逝了。我每天都沉浸在和他生活了三十五年的回忆之中。所以,我在文集中看到郭荣珍的丈夫王祖津病逝的消息后,我也替她难受和伤心,并在文集中看到,北京知青成双结对,还有他的同乡多次去看望他,对他的关心、帮助和照顾,还有那份沉甸甸的战友之情,直到送他走。我看了一遍又一遍,不知不觉地泪流满面,真的是太感人了。我和郭荣珍同样体会到了战友的情意和朋友的力量、亲情的力量,比天大,比海深,更比泰山重,着辈子都报答不了,等待来世吧!


我还在文集中看杨兰菊写的难忘连队的生活;献血,那时我嫂子生她二女儿时的真实故事,到如今我都没有忘记。听我哥说当时报名的人很多,配上血型的人很少,只有王石桥,王文芳,这回我从书中看到还有杜文芳和高美华。我想不管是配上的和没配上的请接收我这迟到的感谢。感谢你们那份无私的、真诚的爱心,谢谢你们救了我嫂子的命,永远难忘!还有何仁侠生孩子的时候,小蒙星跑遍了哈市买了87个鸡蛋的故事。还有很多感人的故事,我就不一一列举了,以后我也再写就是了。请你们等待着我的续文吧。

最后,盼望你们再次回访,我一定去欢迎你们。别忘了想着我,路旁的小石子。(209)

28苏彦山、孟庆国(共青农场场长和党委书记)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1968年至1970年,北京、天津、上海、哈尔滨四大城市4912名知识青年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走出校园,辞别亲人,远离繁华的大都市,满怀着革命理想和青春朝气奔赴北大荒,来到黑龙江省共青农场屯垦戍边,以革命的豪情和战天斗地的精神投入到农场的开发建设中。知青们扎实苦干、勤奋进取,历经艰辛,在广阔天地经受考验锻炼,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为农场建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成绩,逐步成长为各行业的骨干力量,为这片土地奉献了美好年华,用青春和热血铸就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知青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极大地影响了广大知青的一生,并且形成了至今依然浓厚的知青情结和凝聚力量,以及对黑土地的深厚感情,也成为北大荒精神的一部分。北大荒记着你们挥洒的青春汗水,黑土地印着你们留下的青春足迹。

知识青年成为继农场早期开发建设的青年志愿垦荒队、转业官兵之后的又一个主要力量,有知识、有文化,带来新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文化资源,为黑土地创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提高了农场整体文化素养,使得农场的文化水平远远高于周边农村,为农场的后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农场开发建设的史册里,闪现着你们战斗的英姿,铭记着你们不朽的功绩。


弹指一挥间,知青返城已有多年,还有一些知青继续留在了北大荒和我们朝夕相伴,将根深深扎进了黑土地,伴随着农场发展变化的每一步走到了今天。几十年过去了,回到城市的知青们依然没有忘怀第二故乡,纷纷回到共青农场探亲,重温青春的记忆,看望老连队、老农场、老职工,为农场的新变化而兴奋不已。知青们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这片土地,这片土地也因为你们而更加壮美。(210)

29王清波(五大连池)

大客车来了,一个个熟悉的面孔出现在我的眼前。大家来不及寒暄,二话不说,将事前购买存放在小商店里的春节慰问年货装上小马车,我把一面印有“2连知青回乡团”字样的旗子插在了小马车上。红色的旗子在早晨白雪和蓝天的映衬下,十分抢眼。阳光扫过,旗子上的字迹一片金黄。“2连的知青回来了”的声音,在过路人的耳语中传递着。


我们进了2连屯子,老职工宿舍区非常安静,路上少有人走动。张志远、王玉文,几十家的门不断地被我们敲开。瞬间的瞠目结舌,换来的是拥抱和话语一片,双方眼角上夹着的热泪,忍不住掉下来。我被着热闹的场面感动了。你们满怀着对兵团老战友、怀着对第二故乡的眷恋之意,对2连乡亲们的感恩之情,顶风冒雪,不畏严寒,长途跋涉回到了阔别几十年的五大连池,回到了当年生活战斗过的连队。你们走访看望了当年并肩拉锄开镰的老职工,嘘寒问暖,互道珍重。你们送来了过年的年货,东西不在多少,重在情意上。你们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此情此景成为那年2连老职工中的春节佳话,尽在不言中的心意,不是春联胜似春联。你们的到来,为这个寒冷的冬天带来了暖暖春意,老职工和家属们深受感动。


年老体弱的老职工,听说北京青年来了,纷纷地冒着严寒走出家门,迫不及待地看望你们。腿脚不利落的老职工,在子女的搀扶下,拄着根拐棍,步履瞒珊地走过来,为的是唠几句心里话。颤抖的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只见眼泪落,未闻话语出,双方激动地半天说不出话来。


许多老职工听说你们来了,饭都顾不上做,奋力挤进人群,走到你们中间,说几句,生怕你们又走了,留下遗憾。交谈中,思念之情溢于言表。激动中,话语不多,却弥足珍贵。那场面好像在迎接八路军,鱼水情深,令人鼓舞,令人激动,令人难忘!


那天晚上,你们邀请乡亲们到五大连池市的林森宾馆,一起吃饭过小年。咱连老领导、老职工徐凤林、冷洲学、张国忠、房凤玉和儿子、夏志军和爱人、韩淑芳、张学、于志广和爱人、田丫和我都来了。大伙在一起包饺子,过小年,边包边聊,边吃边唠。举杯同庆的幸福,快乐流连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热闹的场面至今难以忘怀。


时间匆匆,走得飞快,你们回城快50年了。你们和连队老职工的感情,不因距离而疏远,不为时间而淡忘,互相牵挂,愈久弥坚。

当年,十六七岁的你们,响应党中央毛主席的号召,放下书包,扛起背包,离开北京,告别爹娘,毅然决然地来到了生活艰苦、条件恶劣的北大荒。你们的到来,不仅给当时的农场增添了新的劳动生产力,增加了新鲜血液,同时也给农场带来了全新的生活观念,给农场的后代们带来了城市的信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这里的人们。


你们身上表现出的冲天的干劲和年轻人特有的活力,你们敢想敢干,聪明智慧,用勤劳的双手和辛勤的汗水建设了北大荒,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你们有在兵团下乡的成长阅历,经受过严峻的考验,使得你们在返回城市的各行各业中都表现得很突出,成为骨干,成为精英。有不少的同志还走上了领导岗位,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当年的帅小伙子、漂亮大姑娘,岁月的沧桑无情地将你们的双鬓染白了,如今也都退休,在家养老了。但是,你们那种乐观向上的精神不减当年,你们的信念,你们那坚定的意志,依然如故。尤其是你们对农场老职工的深情厚谊就像一坛美酒,越老越浓,越久越醇。(212)

30盛善平(逊克农场党委书记)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在“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到边疆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时代强音号召下,他们带着一腔火热激情,和所有农垦人一起投身到开发建设北大荒、屯垦戍边的宏伟事业中。


一代人的历史,一代人的命运,一代人的人生。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四十年过去了,黑土地留下了太多太多的辛酸、汗水和他们用青春描写的一曲曲拓荒壮歌。走出校门,告别亲人,他们的奋斗史和拼搏史,也是北大荒的成长史,并且造就了名垂千古的“北大荒精神”。他们在共和国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奔赴高寒地带;他们风餐露宿,艰苦创业,与祖国同命运共患难,在共和国的东北版图上书上写光辉的一笔,从黑土地上挺拔起无数参天大树、共和国的栋梁,无怨无悔的青春和亘古荒原可以作证。

弹指一挥,昨天他们留下了跋涉者的足迹,今天他们眷恋着这片热土,明天历史不会忘记。垦荒之初,一个个帐篷、地窨子、马架子,他们经历了岁月的痛苦洗礼,屯垦戍边,为国家生产急需的粮食,留下了最难忘的记忆,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无私地献给了北大荒。他们带来城市文明和新的生活方式,他们的勇气铸就了一种精神,没有他们的奋斗就没有垦区现在的辉煌。


目前,黑龙江垦区拥有耕地3600多万亩,是目前我国耕地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综合生产能力最强的商品粮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每年为国家提供的商品粮已突破100亿公斤,正在奔向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知青,功不可没。(214)

31吕维峰(黑龙江省副省长)

翻开《星光满天的青春》,历史的厚重扑面而来。循着文字的方向,我们仿佛回到了那段刻骨铭心的岁月。自20世纪50年代,全国各地先后有14万转业官兵,5万名大专院校毕业生,20万名支边青年和54万名知识青年投身北大荒的开发和建设,书写了中国垦殖史上气壮山河的伟大篇章。在这中间,规模最大、文化程度最高、最富有朝气的,就是知青这个群体。从1968到1971年,来自北京、上海、天津、杭州、哈尔滨、齐齐哈尔、鸡西等大中城市的知识青年相继奔赴北大荒,在北大荒这块沃土上度过了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岁月。

大批知青的到来,不仅为北大荒的开发建设增添了新生力量,还带来了先进的文化理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北大荒人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加速了城市文明进入农村的过程。特别是因知青的到来,形成了知青文化,将北大荒文化事业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同时广大知青在北大荒这座大熔炉中,认识社会,感悟人生,成长成才;在北大荒这个广阔天地里,战天斗地,以苦为乐,用自己的汗水、艰辛、智慧、甚至是生命谱写了壮丽的青春之歌。


今年是知识青年投身北大荒建设44周年,也是北大荒开发建设65周年。历史不会忘记,北大荒更不会忘记,是知青们,一北大荒同呼吸、共命运,把最好的年华和激情都奉献给了北大荒;也是知青们把人生中最美好、最难忘、最值得回忆的岁月留给了北大荒。如今,知青们仍时刻惦记着北大荒,满怀深情地关怀、支持北大荒的发展。北大荒已成为知青们难以割舍的情怀。这份情感,正如文集的书名一样,晶莹的满天星光,永远与宇宙共存。(215)

32李昌斌(原三师十八团十营林业、农业参谋)

四十多年前,一批又一批来自北京、上海、天津、哈尔滨等城市的热血青年,告别亲友,背井离乡,来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师十八团十营(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改制为友谊农场林场),沉睡的黑土从此苏醒了,山林的寂静从此被打破了,北大荒的知青和老垦荒队员一起保卫边境、建设北大仓,用他们的热血和汗水浇灌这片肥沃的土地,用他们的美好青春抒写了可歌可泣的乐章。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四大城市知青在十营前后约十年时间,他们用聪明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改变十营山区的落后面貌。他们用双手开凿了宽敞的山洞,现已成为友谊农场战地指挥所,引领着乡亲们发家致富;他们用双手将小马架、小窝棚变成一栋栋红砖瓦房;他们用双手把条条小沟塘修成了能跑汽车的沙石公路;他们改造山区的次生林,在山坡上栽下的松树苗,现在已长大成材,成为一眼望不到边的林海;他们在山沟里建造了能容纳千人的学校、医院、俱乐部。十年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为十营(林场)建设付出了青春年华,为十营(林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在改造山区面貌的同时,知青们也经受了各种考验和锻炼,这些考验和锻炼,也为日后他们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返城之后,知青们有了在北大荒艰苦生活的砥砺,都在各自的岗位上显示才华,成为单位的中流砥柱。


最让人难忘的是,他们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同时,把城市文明、先进的文化科学知识传递给了当地的人民,对缩小城乡文化差别产生了很大影响。知青第二故乡的乡亲们直到现在,一说起当年的往事,仍难以忘怀。


知青是特定时期产生的文化现象,研究这个文化现象,对知青本身是一次升华,对他们曾将战斗过的北大荒的文化建设,也是一个重要的贡献。知青回忆录是知青们的人生总结,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成长的经验也是十营(林场)的发展经历,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北大荒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216)

33王守山(友谊农场)

1988年7月,有70多名知青在江北太阳岛聚会,宣告哈尔滨市友谊知青联谊会成立。那些年,知青们搞联谊活动有股激情,搞活动没有经费,很多人纷纷赞助。联谊会一年一次大聚会,搞得红红火火。


1990年8月,我们推荐45名哈尔滨市知青代表回访友谊(18团),受到县委、县政府、友谊农场的热情接待。记得有欢迎队伍,有乐队,有大幅标语,满街道都是欢迎的人群。这又让我们回忆起当年下乡时,友谊人民接待知青的那种热烈场面。当年和知青共同战斗过的老职工,拉着知青的手,流着热泪,有的还与知青激动地拥抱在一起。人的一生有过这么难忘的一段经历,是十分珍贵的精神财富。


《哈尔滨日报》刊登了知青代表团回访友谊的散记《情系北大荒》。


这次回访,使知青们受到了一次深深的教育和激励,一种与人民群众情同手足、血肉相连的情感在大家心中升华。哈尔滨知青盛强在代表知青回访团的发言中说:“迈向社会、迈向人生的紧要处只有几步。也正是因为青年下乡时那关键几步走得正,走得直,才使我们学会把握做人做事的原则,一生享用,不敢忘怀。”


哈尔滨市友谊知青联谊会成立后,从开始组织几十个人的小型聚会,逐渐发展到组织策划1500人的大型聚会,1995年,我们在哈尔滨市工人文化馆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联谊活动,1000多个座位全部坐满,过道两侧都挤满了人。这次活动中,特意安排了当年18团文艺宣传队队员的演出和知青后代的演出。会场气氛热烈,与会知青激动、兴奋、热泪盈眶。就是这次空前的盛会,把哈尔滨友谊的联谊活动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近些年来,知青回访友谊陆续不断,有组团的,十几个人相约,一起回访连队;也有全家出动,两代几口人,一起回第二故乡看看。18团1营9连原指导员,带领当年连队23名北京知青回访连队。老职工们听说知青回来了,像盼过年似的,等待那一天。他们到了营部正赶上下雨,9连的老职工们冒雨聚集在村口迎接北京、哈尔滨来的知青亲人。两个多小时过后车才到了9连。知青们下车后纷纷和老职工们握手、拥抱,有的痛哭。其场面之感人,就像战争年代亲人解放军见到老百姓那样鱼水情深。老职工们分别把知青拉到家里,热情款待,整个连队像过年一样喜庆、热闹。


哈尔滨市友谊知青联谊会在开展知青联谊活动的同时,还时刻关注着第二故乡友谊县的发展建设和父老乡亲的安危冷暖。


2006年秋季,原哈尔滨知青、哈医大三院院长徐秀玉,亲自带领专家义诊团回第二故乡友谊县,为父老乡亲们送医送药。他们为当地职工诊病、做手术,深受大家的好评。当大家得知这位徐秀玉院长是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优秀院长时,都为她感到骄傲,说兵团知青真出人才啊!


后来,哈尔滨医大的有关部门还力所能及地帮助友谊县人民医院解决了一些医疗器械,为提高友谊医院医疗水平做出了一定贡献。


有一年正值春播季节,友谊卖给双鸭山粮库的粮款返不回来,直接影响着春耕生产。老领导们着急了,来到哈尔滨找知青,问能不能帮忙协调一下。省工商计划处长李晓杰听说第二故乡有急事需要帮助,她立即协调有关方面,把粮款指标下拨到双鸭山。友谊春耕生产落实了,老领导们代表农场特意要酬谢这位哈尔滨知青,李晓杰谢绝了。她说:“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是回报第二故乡的培育之恩。”


哈尔滨知青牛焕章,返城后从力工干起,吃尽了苦,干起了大事业。现在是黑龙江龙丰消防安装公司董事长,在哈巴罗夫斯克、澳门、北京等地都设有分公司,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他不忘第二故乡的父老乡亲们,友谊的人到哈尔滨市看病,他出钱出力帮忙;当年的战友有困难,他出钱出力帮忙。和他一起干活的战友搞养殖,把本钱赔进去了,走头无路找上门。他二话没说,先让他拿几万去应急,还关照人家千万别想不开,失败了接受教训,东山再起。十几年来,他帮助过数十人,付出款项达20多万。


这届友谊县委、县政府班子非常重视当年知青,珍视知青对第二故乡的这份感情,决定出资千万建造知青博物馆。这个喜讯在黑龙江兵团网上发布后,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哈尔滨市友谊知青联谊会立即行动,各营、连召集人纷纷组织聚会,把当年下乡珍存到现在的老照片、生活用品、学习用品、劳动工具,还有当年宣传队的乐器,都拿出来捐献给友谊县知青博物馆。不到20天。我们就收集知青文物130多件。


在哈尔滨洽谈会期间,友谊县委、县政府在哈尔滨市召开了题为“发展友谊经济,回报第二故乡”的哈尔滨市知青座谈会,我们组织了50多名知青代表参加。县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知青代表也发了言,接着进行了知青文物捐赠仪式。这次活动,把哈尔滨市友谊知青联谊活动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哈尔滨市友谊知青联谊会自打成立至今,一路走来,有很多动人的事迹感动着我们、激励着我们。每组织一次联谊活动,都给大家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12) 

34于队长(宝泉岭四队队长)的欢迎词

光阴似箭,岁月如歌。在过去的四十年里,你们无时无刻不牵挂着这块热土。四连的今天与你们的青春奉献是分不开的。是你们给鲶鱼哈带来了欢声笑语,是你们给鲶鱼哈带来了知识和文明。这里的老百姓忘不了你们,这里的一草一木思念着你们。这次回访把我们的感情拉得更近了。你们捐建的这块纪念碑,更加证明了知青与鲶鱼哈人血浓于水的感情。请你们不要忘记鲶鱼哈,鲶鱼哈永远是你们的家!等到春暖花开时再回来,父老乡亲们会以淳厚的情感,质朴的胸怀欢迎你们!热切盼望再次踏上眷恋你们的这块热土。没事的时候常回家看看!时光短暂,千言万语也道不尽对知青叔叔阿姨的怀恋之情。(217)

35周兴海(曾任跃进农场农场技术员、连长、副场长)

我代表跃进农场的父老乡亲,欢迎知青的到来,感谢知青,能给我们这次在四十六团,在九三局(相聚)的机会。我们跃进农场的父老乡亲,非常想念你们,感谢你们!


知青伟大,知青了不起!为什么这么讲?知青把最好的这段青春年华献给了北大荒,献给了四十六团,献给了农场。知青了不起,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来到了北大荒,来到了我们四十六团跃进农场,你们当时最小的刚刚十五六岁,最大的二十出头,在家里头,在老人,在亲友跟前还都是个孩子,肩不能扛,手不能提,饭来张口,水来伸手。可是到了农场,到了兵团,就不一样了。没有人把你们当孩子,你们一手握着钢枪,一手拿着镰刀,是兵团战士,建设边疆,保卫边疆,肩上的担子和任务都不同了。所以,你们了不起!

跃进农场,那个时候,在最困难的时候,最需要你们的时候,你们到来了。解决了什么?你们把知识和文化带到了农场,使农场的方方面面都起到了很大的变化。咱们一项一项地说。你们投身到了机关,机关的写作能力和工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你们投身到了学校,学校的师资力量更强了,学校的升学率明显地提高了。你们投身到了医院,医院的服务态度好多了,服务水平、治疗水平有很大的提高。你们在文体活动上,那是最明显的,使农场的文体活动大大地开展起来了,而且那个时候的文体活动,已经是达到了顶峰。现在农场也没有达到那个时候的活动那么频繁,那么高水平。


我特别想说下农业。你们充实到机务队伍,使机务队伍的力量加强了,机车的完好率和作业效率明显地提高了,大部分知青都充实到了田间作业上,好多领导都讲了,那个时候的田间农业机械落后,机械力量不足,百分之五十都得靠人工,可是我们知青来了以后,大部分都充实到了田间作业岗位。那真是旱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脸朝黄土背朝天,汗珠掉地摔八瓣。辛苦不辛苦?很辛苦。所以讲你们的到来,给我们农场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变化,就说咱们老职工的思想观念都有所转变了。过去子女上学,有的不愿意上学,有的说学一天文化够用就行了,由于你们带来的知识,带来的文化,他们看到了,受到了影响,所以子女不但要上学,而且要上大学,这不是思想观念的改变吗?再一个我说,有一些老职工的家庭观念生活方式,让你们都影响得有所改变了,吃住行(都发生了变化)。所以说,我代表跃进农场的父老乡亲,感谢你们,谢谢你们!


你们在农场,爬冰卧雪,战天斗地,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累的精神,在各行各业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取得了不同程度的优良成绩,对农场的建设、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所以,跃进的父老乡亲想念你们,欢迎你们,虽然我们农场的番号没了,但是绝大部分的父老乡亲和代表,你们来到也看到了,还是欢迎你们,想念你们。希望你们今后有机会,有条件的时候多回来走一走,我还陪着你们。我在五十五周年纪念的时候,不管你们是大规模,小规模的来,我还陪着你们!

北大荒知青回访第二故乡

最后祝大家健康长寿,晚年幸福,高高兴兴地过好每一天。最后我说,知青伟大,知青万岁!谢谢!(215)

注:

1、本文编者为原34团(八五八)农场北京知青高非、韩崇光,哈尔滨知青薛克建,上海知青张为民。

2、本文摘自《北大荒人眼中的北大荒知青(文集)》一书,每段摘录末尾的编号就是《文集》中的文章的序号或《生命中的兵团》的的页数。 

文由作者提供, 图片来自网络
欢迎知青朋友来稿,投稿邮箱jianzi103@163.com

推荐阅读

兵团时期的现役军人谈北大荒知青

北大荒农场老职工谈北大荒知青

北大荒农场第二代谈北大荒知青

北大荒农场第二代感恩知青教师

实事求是地认识和评价兵团八年

黑龙江兵团的戌边实力及其历史意义
精选知青文章(950篇)


长按左边二维码关注 老知青家园

点击下面阅读原文访问荒友家园网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