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倒在黎明前!司务长自杀啦……
假如一个人的心冰冷了、逝去了,那将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黎明前,我被一阵声嘶力竭的呼喊声惊醒。“救命呀!救命呀!司务长自杀啦……”
我一骨碌从大通铺上爬起来,蹬上裤子和鞋,一边穿着上衣,第一个冲出了宿舍的房门。在黎明前的黑暗中,我循着呼喊声,冲刺般到了男生宿舍后边的食堂后厨。只见伙房操作间两扇不宽的门敞开着,里面露出昏暗的灯光,室内散发着刺鼻的敌敌畏药水味儿。跨进操作间向右一拐,就是厨房烧火的夹道,在那夹道的灶坑里,头朝下斜歪着趴着一个人。我冲过去,用力将他翻身抱起,把他的头枕在我右手的肘窝里,这时我才看清,他真的就是司务长王德华。
那一刻,他躺在我的手臂上,双眼乜斜着,嘴里鼻孔里溢满了白沫,煞白的脸已经失去了血色,呼吸早就停止了,唯有身上还带着一丝温气。我发疯似的大声呼叫:“德华,德华,你醒醒!你醒醒!你为什么这样啊……”然而,一切都晚了。几个小时之前,他还是一条血气方刚的生命,转瞬间就这样无声无息地默默地走了。
随后赶来的知青战友以及连队的老职工从麦场找来蓆子,七手八脚将王德华平放在上面。起早做饭的哈市小知青怯生生的讲起早上发现王德华的经过:“今天是我的早班,五点半起来,我来到厨房,远远看到厨房的灯还亮着,以为是司务长做夜班饭走时忘了关灯。等我打开门锁进来一看,地上一地的烟头,扔着一个小药瓶,还有一个用过的饭碗。我转到烧火的夹道一看,司务长就这样头朝下趴在灶坑的边上……”
现场就是这样,伙房的门当时是锁着的,窗户也插着插销,几十个烟头凌乱地扔在地上,小药瓶已经空了,饭碗里还残留着一点儿兑过水的药液。显然,王德华在自杀前有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从地上那几十个烟头就可以证明。然而他还是下决心了却自己的性命。经分析,他给机务排的同志做完了夜班饭,打发他们走后,就打开窗户,出来锁上房门,然后从窗户跳进来,插上窗户插销。他把敌敌畏倒在碗里,兑上水喝了下去。为什么要锁上门窗,他怕外边有人发现后来救他,也怕自己经不住药液的折磨出来呼救,所以锁上门窗,又将敌敌畏兑上水,只要喝下去,谁来救也没辙了。由此看来,他的这番设计是横下一条决心的。
不到一个小时,营部来人了,查看了现场,找了几个见证人做了笔录,立即向团部上报情况。因为王德华是北京知青,所以发电报通知北京市宣武区知青办及王德华的父亲所在的单位白广路商场。
营部保卫部门的同志查看了王德华身穿的衣服,没有发现遗书,上衣的两个口袋里分别放着两份纸条,一个口袋里装着哪些人给食堂打的借条,钱或物品还没还;另一侧的口袋里,是食堂还欠营部多少钱,欠职工家属多少面粉。所记账目一清二楚。
时隔不久,王德华刚刚公开关系的女朋友接到消息从营部乘车赶来,她是营部一位一般干部的外甥女,下车后痛哭流涕直奔王德华的遗体。有人悄声对我说:“您还不去劝劝人家”。我没去!我悄声念叨:“让她哭吧,她应该为王德华痛哭一次,今后她再也不会到‘二部落’来了”。因为我多少知道一些情况。
王德华喝药自杀的原因当时看来是个谜,细分析存在多种原因,并有其诱因。可我最不能理解的,就是在他喝药的前一天晚上,我们还在“三百二”的大宿舍里聊天儿,为什么就没有发现任何蛛丝马迹呢?
那晚我们七八个知青好友,盘坐在大通铺上,聊得挺热闹。当时,我刚刚从北京探亲回来不久,顺便看望一连和二连的战友们。那年已经是知青大批返城的前一年,人心浮动。况且知青问题已经成了当时的社会问题,各地政府对知青返城已经开始松动。我自己早就下决心,不再当这费力不讨好的连队干部,一心就想办病退回城了。
那天我把从北京带来的糖果分给大家,还一一的了解每个人的情况。当时在场的朋友有北京的、上海的,还有哈尔滨的。有人说正在往北安兵团医院跑,开好了诊断证明,准备办病退;也有人说家里正在找关系凑材料,想办法办困退;也有人说再等等看看,看看形势会有什么变化;还有一位战友说围绕知青的生活写了一本书,反映下乡知青在砖场集体生活的内容,还拿来叫我提提意见。我当时哪懂写作呀,简直就像看天书似的粗粗的看了两眼,就还给他了。在和王德华聊天儿时,他的回答令我十分惊讶,他说最近老职工给他介绍了一个女朋友,有结婚的打算,但心里总不舒服,人家总是嫌他不会来事。我想那是人家两个人的事,我问多了不合适,就没再聊下去。但是我确实不明白,大批知青返城已经拉开序幕,他为什么非要在这个时候交女朋友呢。聊了一会儿,他说还得再去通个电话,并且夜里还要做夜班饭,就先走了。谁也不会想到第二天就发生了这样的悲剧。
对于王德华离去的原因,自然会引起二连许多知青战友和老职工的分析猜测,更多的是惋惜和怀念。大家不相信王德华已经走了,他好像还生活在“二部落”,每天还在大食堂忙碌着……
王德华,北京知青,中等个头,偏瘦,长脸盘。性格较内向,一般不开玩笑,朋友的交际面比较窄,做事认真、有时较真,寻求完美。待人忠厚老实,给人以朴实稳重的感觉。如果没记错的话,应该是属于老三届初中毕业,1952年生人。
图片来源网络
有人说,王德华最大的特点是爱读书,尤其喜欢读一些古诗词。在和知青朋友一起聊天儿时,经常会听到他顺口说出的经典诗句,比如:“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在我的印象中他还喜欢这几句诗:“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等等,我觉得王德华挺有才的,但他说的诗词只有一句我知道是毛主席诗词,其它的诗句我基本听不懂。
有人回忆起这样两件事,由于王德华做事一板一眼,原则性很强,从不用公家的东西拉关系走后门为自己办事,所以得罪了上边管粮油的实权派,有一次给二连送来的一车面粉都是最次的,让全连知青和家属吃了一个月既黑又牙碜的面粉,惹得全连人骂了他好长时间。
另一件事是,那时候从一营到通北交通十分不便,营部刚刚添了一辆大客车往返营部通北之间,一次王德华乘车到通北采购,车上的十几个人几乎都是“点头票”,唯独到了王德华这儿,死活叫他买票,搞得他非常尴尬。
还有人说他办事太死硬,手里攥着司务长的权力不会用,人家上边有实权的人来办事,应该好吃好喝好招待,反正又没吃你们家的,可他愣是板着脸叫人家吃完饭就交钱,一概不记账。
当然,还有人分析他这个当司务长的与食堂的下属关系不和,闹了点小别扭,思想上一时想不开而自杀。就为这,还把另一位北京知青在团部拘留了好几天,其实是个冤案。
那年头流行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一些头头在山东、河南等地的亲属、主要是女孩子投奔到农场来,也愿意在农场交一个手里有点实权的、又有发展前途的男知青,将来成家立业也就有了依靠。从王德华的口中也感受到他思想上有一定的压力,这些综合原因使王德华无法适应现实社会,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和勇气,酿成了自杀的悲剧。
很快,北京方面来人了,有王德华的父亲、姐姐,还有他父亲单位的一位男经理叫刘平,一同来的还有宣武区知青办的干部于梅生。
那时候,知青死亡的事件是兵团农场的大事故,一般遇到这种情况,团部的一二把手都会出面接待,可这次团参谋长出面接待,股里的干部具体负责处理这件事,其他主要领导谁都没露面。我听知青办的老于这样分析。
对于亲属的悲痛心情大家都是可以理解的,况且王德华又是一位人品正直、踏实肯干、任劳任怨、口碑不错,各方面表现都很好的知青,很多人听说这件事后都感到惊讶,都为他惋惜。据了解,王德华的家庭生活状况也不是太好,母亲和一个姐姐身体都有病,一个弟弟好像还有残疾。这些情况更加引起了不少同事的同情。
王德华的后事处理工作比预想的要艰难。问题的焦点就在于事件的定性上,亲属要求调查王德华喝药的确切原因,并要求对与王德华有矛盾的知青给予处理,同时还要求将其定为烈士,至少也要享受烈士待遇。对于亲属的这两个要求,团里采取了息事宁人的态度,拘留了炊事班里曾与王德华发生过争执的一名知青;对于第二个要求,无论如何是办不到的,因为不管怎么说当事人是“自杀”,找不出一条因公死亡的原因,根本无法定为烈士。因此,双方无法达成一致的处理意见,反反复复地谈,大约拖延了有一周多的时间。
于梅生从其他知青那里得知我曾在二连工作过,找到我,她对我说:“你是咱们北京知青,又在连队当过领导,一手托两家,你要协助处理好这件事。”我表示一定尽力争取让王德华家属满意。她告诉我目前遇到的问题,主要是王德华家属坚决要求按烈士待遇处理,如果农场不同意,就准备向上一级告状。处于目前现状,农场已经开始冷落他们了。老于还表示,如果这件事暂时不能了结,她也实在拖不起了,准备先行返京。我说:“您可不能走,您走了这事麻烦就大了,农场谁也不出面了,王德华父亲他们怎么办?”。当时,我也说了我个人的看法。一是关于追认烈士称号的问题不太可能,因为最终人是喝药自杀的,怎么说也定不了烈士。二是劝劝他们打消告状的念头。一个家庭跑出几千里地,人地生疏,跟一级政府组织打官司,况且手里又没有足够可靠的证据,肯定是不了了之,浪费时间。第三,我去见见王德华的父亲,做做工作,人已经没了,说什么也没用,最实际的就是争取多得到点儿补偿。
当晚,我去了王德华父亲的驻地,并给他们带去了刚从林业局的“口门子”换的一手提包松子,一来表示我的心意,二来增加他们对我的信任感。我把我心里想说的话都如数对他父亲说了,单位领导刘平也认为我说的有道理。第二天,老于告诉我,王德华父亲接受了团里的补助方案,按照意外死亡,给了当时一个最高限额760多元钱的抚恤金。事情基本就算圆满的处理完了。
最后就是关于遗体埋葬的问题。营部给相关人员下了明确的通知,连队干部不能出面组织追悼会,只能以王德华生前同事的名义出面组织遗体安葬。那天,没有举行向遗体告别仪式,没有任何人站在那里致悼词。大家怀着悲痛的心情,默默地将王德华的遗体放进了棺木。拖拉机拉着爬犁,载着那口棺木,缓缓地驶向了“二部落”东边的那个小山坡。
战友们、老职工们将王德华的遗体埋葬在距“丰收”小火车站1公里左右的桦树林中。他永远、永远地长眠在北大荒那片黑土地下……
(作者为68团荒友)
文章来源北大荒之情网 图片来源网络
推荐阅读
清明悼:亡故北大荒知青史迹(二)
清明悼:亡故北大荒知青史迹
血色青春 寻找被遗落的知青亡灵
泡子沿的那座知青坟——华月敏
永远的知青——戚桂娣
长按左边二维码关注 老知青家园 点击下面阅读原文访问荒友家园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