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缅怀杰出的上海知青、上海原市长杨雄

各界人士沉痛送别杨雄同志

缅怀杰出的上海知青、上海原市长杨雄作者:施大光

2021年4月12日早晨,一条草拟的讣告在上海知青圈里迅速传播:


“杨雄同志(十三届全国政协外事委副主任,市委原副书记、市长)因病医治无效,今天凌晨12:20在华山医院逝世,享年68岁。今天早晨在医院告别。4月16日(本周五)上午9点,在上海龙华殡仪馆大厅为杨雄同志送行。”

这条突然的、不很“正规(凌晨12:20)”的讣告,惊动了上海知青,尤其惊呆了熟悉杨雄的知青、战友、朋友们。最亲近杨雄的亲友证实了这个噩耗之后,人们不禁对杨雄的突然离世扼腕痛惜。


杨雄,于1969年11月从当时的上海市南汇县惠南镇以69届“初中毕业生”的身份出发,上山下乡到达云南思茅地区水利兵团一团一连当上了一名知识青年。1977年,实际只有小学文化程度(69届)的杨雄,靠着自学,参加了恢复了的第一届高考,并考取了云南昆明林学院,毕业后又考取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硕士研究生班。此后回到上海,参加家乡的大建设,为上海这座特大型城市的大发展贡献了他的智慧和力量。


享年仅68岁!当年曾经的知识青年们纷纷在微信群里、在电话里、在交谈中,表达了他们对杨雄知青朋友的哀悼。朋友们纷纷发表唁文及各种方式,追思杨雄的往事,缅怀杨雄。


网名“小刀99”的重庆知青,特地写了《致哀一位云南支边青年,远去的上海市原市长杨雄》。其实,他并不认识杨雄,但他说:“(向杨雄致哀)源于我们这一代人,有过共同的际遇,那就是与云南红土地的那段交集。”作者回忆了那难忘的上山下乡西双版纳共同的知青生活,谈到了杨雄从上海市长岗位上退下来之后,回归到平民的气度。由衷地感叹:“杨雄老哥的一生,把人的价值发挥到极致:不敢轻言他鞠躬尽瘁,但也尽到了善良和进取的本心。”


有西双版纳勐腊农场的知青“月影沙丘”听朋友说,我国驻美国大使崔天凯写了悼念信给杨雄家属,询问是否有这事。最接近杨雄的老同学证实说:“可能吧。杨雄负责‘世博会’期间,美国方面不愿建‘美国馆’。杨雄为此几次跑美国……期间与崔交往颇多(杨如此介绍)。”“说此话那次,正是我等小范围纪念赴滇40周年聚会。隔日(前一天)杨雄风尘仆仆刚从美国回来,赴南汇与我们相聚。他略显兴奋:奥巴马终于同意在世博会设展馆……”


“月影沙丘”把这个核实情况转告给知情朋友后,那位朋友不再谨慎,把他掌握的崔天凯大使写给“杨雄同志治丧工作小组”的唁文,拍了照片发给“月影沙丘”。由此,崔大使的唁文迅速在网上传播。

与杨雄非常要好的知青“小圈子”里的朋友介绍,杨雄平时对上山下乡的知青老朋友的情谊是很深的。那次为了参加他们事先约好的小范围纪念上山下乡赴滇40周年纪念活动,杨雄特意事先作好工作安排,待工作完成后赶紧风尘仆仆从美国赶来,与老朋友们聚会。平时,杨雄时常记挂着这些知青老朋友,每次到南汇看望父亲时、每当老朋友家里有重要事情时,只要工作允许,他一定会与这些老朋友聚会,畅叙友谊。


同是上山下乡在西双版纳农场的上海知青、曾经在日本NHK(日本放送协会)担任摄影记者的资深摄影师冯学敏,看到崔天凯的唁文后,从许许多多的照片里,找出了当年杨市长率团为世博会作访日宣传时,冯学敏与杨市长以及当时担任日本大使的崔天凯合影的照片,表达对杨雄市长的怀念。

同样是云南西双版纳水利兵团的战友施大光,在7年前写的《位尊不忘知青情》旧文,被知青朋友重新发表在上海知青网上,题目改为《悼念杨雄市长:位尊不忘知青情》。阅读此文,知青们重新了解7年前,杨雄市长偶然与下岗知青彭战友巧遇并合影的故事。

用手机拍摄的上海市长杨雄与下岗退休知青战友的合影


有好几位知青写了缅怀诗,悼念杨雄。其中,王德华朋友写的“杨雄市长永垂千古”的藏头诗,被转发到了微信群里:

悼杨雄市长

杨柳青青杨市走
雄雄市长好口碑

市井充斥惋惜声

长教尔辈家国卫
永为百姓人缘惠
垂垂云联民心间

千言万语金句汇

古古今今步君辉

有知青朋友回忆杨雄在担任上海市长期间,经常到他们工作单位检查指导工作的情景。她转发了《新民晚报》记者晏秋秋的文章《关于杨雄先生的几件小事》。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杨雄市长的缅怀之情。作者想起了杨雄市长工作中和蔼可亲,毫无架子的作风。文章举例证明,上海的发展,倾注着杨雄市长的心血。文章写到,杨雄在市计委(先后担任副处长、处长、主任助理、副主任)时,参与编制上海五年计划的情景。当上海自筹资金建设洋山深水港时,杨雄调动方方面面的资源,终于不辱使命。作者说,上海现在成为国际航运中心,杨雄市长是铺路人。杨雄给人的感觉,是始终扎根基层,目光向下,关注老百姓。作者回忆,2014年7月15日,杨雄走进由市建交委和新民晚报社共同主办的“夏令热线”,亲自担任接线员,接听市民来电。杨雄先生接听每一个市民来电前,都先说“您好,很高兴为您服务……”2015年1月7日,杨雄出席了上海市重点工程实事立功竞赛表彰大会。当天,他先向受表彰的同志打招呼:“今天没有让你们披红挂彩,这是我们对12.31外滩踩踏事件遇难者应有的尊重和哀悼……”


更有知青朋友写到,杨雄市长任上,把原来的70岁以上老人凭“老人卡”免费乘公交车、地铁(但有安全隐患)的政策,完善改革成从65岁开始递增发放老年人综合津贴这一有益于上海“适龄”老年人包括知青年龄段老人的社会福利政策,并实施到现在。


许多老知青纷纷表达了对杨雄知青的哀悼之情。虽然他们不一定能用长篇文章悼念杨雄,但一出现有关杨雄的回忆文章,他们就迅速转发。原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编辑的《徐世平:一位有人缘有口碑的上海市长,今天凌晨突然走了!》,被大量、反复转发在各个微信群、微信私聊里。徐世平在文章里,首先讲述了他与杨雄市长的个人交往与印象。他写道:杨雄的烟瘾比较大,抽烟比较凶。杨雄与他闲聊到摄影和面相时说,他自己(杨雄)的照片比较难拍,“不上照”。那时,传说他快要当市长了。徐世平私聊问这个问题,他笑而不答。徐世平个人认为:当时,杨雄既不是中央委员,也不是中央候补委员,当上海市长,也有极少见的。徐世平说到:官场之上,有些人有些事,说起来有点不堪。人一阔,脸就变,非常普遍。杨雄不是,他心地善良,心胸开阔,但人又十分低调,不喜欢张扬和出风头,只想干实事。


徐世平继续写道,此后的几年,他们再没见面。他听说,杨雄已经退休了,心态还不错。直到2018年12月,网上忽然流传出两张照片,竟然是关于杨雄的。他看到,有一些不太好的议论,有点生气。于是,他写了一篇文章《退休市长的退休心态,忍不住要赞一下》,予以驳斥,没想到,文章引起极大反响,也获广泛好评。

这两张照片,原来的说明是:“曾经的上海市市长,在复兴中路上手拎马甲袋倚墙而立,沒有了前呼后拥,看上去有几分落寞,有个路人在跟他交谈。”(这两张照片,当时流传比较广。)


徐世平说:当市长,本来就不应该前呼后拥(笔者想到了杨雄巧遇彭战友时,他身边没有多余的随从,甚至连摄影记者都没有),退下去自己买东西,也谈不上有什么落寞,都很正常。很多领导,退下来不一定过得了这一关。仅冲这一点,要为杨雄先生点赞。为官一任,应造福一方,卸任后,千秋功过,自有后人评说。若执着于权位,贪恋过往,反而丢了面子和里子。拿起放下,人走茶凉,本是人生常态。这就是人缘,这就是口碑,一位退休官员、退休市长的人缘和口碑,老百姓还记着他。人生最好的评价,就是老百姓的口碑。


——对这两张杨雄“落寞”的照片,其他朋友的文章里,也都予以了高度评价。


此外,知青们还纷纷转发原市人大主任刘云耕悼念短文,以寄托大家对杨雄的哀思。


直至下午16点左右,各官方媒体纷纷报道杨雄逝世的噩耗。官媒对杨雄的正式报道是:

“上海市原市长杨雄同志逝世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外事委员会副主任,中共上海市委原副书记、上海市原市长杨雄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4月12日零时20分在上海华山医院逝世,享年68岁。”

这样一条简短的信息,包含了党和政府对杨雄的高度评价。


首先得到杨雄病逝噩耗的,是当年上山下乡最要好的那几个“赤裸兄弟”们。他们第一时间赶到杨雄家里,沉痛悼念自己同甘苦共患难的好兄弟、好同学、好战友,并与杨雄夫人、子女们一起料理杨雄的后事。在杨雄追悼会召开前的4个夜晚,他们按习俗,轮流为杨雄“守夜”,最后陪伴自己最要好的兄弟。


在为杨雄守灵时,老朋友回顾与杨雄在一起的日日夜夜,不由得感慨万分。老朋友整理出了杨雄上山下乡期间的经历如下:


1969年11月,上山下乡到达思茅地区水利兵团一团一营一连当知识青年,开始“勐润引水工程”的建造。


1973年9月,“勐润引水工程”完工,水利兵团一团即将解散。但杨雄患钩端螺旋体病,高烧超过40度,病重,住团部卫生所,10月中旬出院。


此后,杨雄所在的水利兵团一团一连,划归到云南生产建设兵团6团(后改制为20团)22营2连。


1974年,他们连队改制为勐满农场九分场四队。同年9月,杨雄任四队文书兼会计。


1977年12月,杨雄参加恢复的全日制高等教育考试。


1978年3月初,杨雄接到大学入学通知,随后就读于云南林学院。之后,学校迁至北京,改称北京林学院。


1981年秋冬季,杨雄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


1982年1月,杨雄被分配至浙江省临安县林业所,浙江省林业干部学校工作。


同年9月,杨雄考入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攻读硕士学位。


1985年7月,杨雄获取硕士学位后,回到上海市工作。


一位老朋友怀疑:杨雄心源性心肌梗塞突发,可能与其48年前患钩端螺旋体疾病的后遗症有关?因为那次大病落下了胸膜炎和腹膜炎的后遗症。48年前的那场大病,所幸北京医疗队巡医至勐腊,及时找出病因而对症下药,抢救成功。整个救治过程,老朋友亲眼目睹并全程陪同。


2021年4月16日9点,杨雄同志的追悼会,在上海龙华殡仪馆举行。

9点,市领导先行送别杨雄。10点,向市民开放。


《人民日报》以及上海各大媒体报道:“今天上午,龙华殡仪馆大厅内庄重肃穆、哀乐低回,杨雄同志的遗体覆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安卧在鲜花丛中。9时许,李强、孟建柱、严隽琪、徐匡迪、赵克石、楼继伟、刘新华、龚正、蒋卓庆、董云虎、于绍良、郑钢淼、刘学新、陈寅、翁祖亮、周慧琳、诸葛宇杰、朱芝松等向杨雄同志遗体三鞠躬,作最后送别。”“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负责同志和老同志,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有关省区市及驻沪部队、在沪部属高校和央企等负责同志,杨雄同志亲属、同事、生前友好也前往送别。”“杨雄同志逝世后,送花圈或发唁电的还有中共中央组织部、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全国政协办公厅、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等以及部分省市党委、政府。”


追悼会上的挽联,概括了杨雄市长的一生。

上联:公忠砥行三十年惟赤诚初心 为申城发展献毕生

下联:清名长存八千里却碧血春寒 留百姓口碑满浦江

当天18:30,东方卫视的新闻里,播放了上午9点未向公众开放的追悼会电视实况。屏幕上,有各大媒体文字稿里没有报道的向杨雄送花篮和挽联的场景。党中央最高层级的新老领导人,都向杨雄送了花篮和挽联。杨雄的一位老朋友由衷感叹:“对于一个省部干部来说,这个悼念规格是最高的,足见从中央到市民对杨雄的充分肯定,是值得所有知青为他骄傲的。”

许多认识或不认识杨雄知青的朋友,在得知杨雄追悼会召开的时间后,早早地赶到追悼会现场,为杨雄作最后一次送别。


杨雄的秘书,在短短的几天里,初编了《深切怀念杨雄同志》,送给杨雄夫人及亲友。

杨雄的追悼会后,人们还在不住地缅怀杰出的上海知青、上海市原市长杨雄。悼念文章不时出现在微信群里。连续紧张忙碌了5天的杨雄老朋友表示,他们也将撰文回顾与“好兄弟”杨雄的往事。


人间自有真情在。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杨雄低调而又平凡的一生,将永远活在知青们的心中。

清名长存八千里,却碧血春寒,留百姓口碑满浦江!
杨雄知青:你一路走好!

初稿于2021年4月17日(此文仅是笔者看到听到的片段,肯定还有更多知青缅怀杨雄的场景没包括在内,见谅。

本文由作者提供本公众号发布

欢迎知青朋友来稿,投稿邮箱jianzi103@163.com


施大光文章

一个美国血统中国知青的知青情结

从“徐玲先”死亡真相 谈知青历史研究的唯物唯真唯实态度

施大光:我的知青轶事 

被上山下乡遗忘的“黑”知青

知青当年探亲假,穷游祖国好山河

水利兵团初探

人性的毁灭


长按左边二维码关注 老知青家园

点击下面阅读原文访问荒友家园网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