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十年》龙镇火车站杂忆
《北大荒十年》
龙镇火车站杂忆
龙镇火车站杂忆(之一)
龙镇,北国的边陲小镇,地处小兴安岭山脉与松嫩平原的过渡地带,西距德都县( 今五大连池市 )约 50 公里,南距北安市约 60 公里。从哈尔滨三棵树开出的列车,过北安、二井、二龙山屯、讷谟尔、蔡家岗,就到达本次列车的终点 —— 龙镇。流经龙镇境内的讷谟尔河,相传是女真人的发源地。
龙镇火车站是黑河地区( 今黑河市 )南部地区的重要交通要道。自 1969 年大批知识青年下乡后,更成了周边龙镇、引龙河、襄河、龙门等农场,以及插队在孙吴、逊克、黑河,甚至呼玛等地知青的集散地。
当时,龙镇是中国最北端的火车站,从三棵树开来的列车,到了龙镇,火车头必须摘了钩,到三角形线路上来回倒一下,马上来个 180 度调头,准备向哈尔滨进发。
龙镇火车站对知青而言,它既是起点,也是终点。通常是寒冬腊月,我们从龙镇起程,带着一年的劳累,回家探望年迈的双亲;一过完年,我们又返回农场。我常常想起列车的广播:“列车前方到站,是本次列车的终点站,列车前方到站,是本次列车的终点站。”晨光熹微,一打开车门,刺骨的北风就灌进来,车外是皑皑白雪,天寒地冻,一切是那么的苍凉 —— 艰辛的农场生活,正在等着我们。
年年春运,全国有几千万人、上亿人次的大迁徙,买票难、回家难,难于上青天。不必说我们经常在火车上站着,硬挺着;不必说上海 — 三棵树的直达列车是在大批知青下乡以后的 1970 年或 1971 年才应运而生,此前中途必须“倒车”两三次;就是侥幸能坐上直达临客的,约 70 小时的硬板凳,也足够知青喝一壶的了。知青,就是农民工;知青,才是农民工的鼻祖啊!
龙镇火车站就一幢房子,售票室兼候车大厅。站房两侧有一排木栅栏,除此以外,基本就是“敞门放”了。
龙镇火车站是四等小站,每天到发客车仅各两对:上午 7:02 到站,7:45发车;晚上8:02 到站,8:45发车。除此以外,就是货车了。
龙镇—— 三棵树,约 300 公里。从哈尔滨到龙镇,地形从松嫩平原向小兴安岭丘陵地带过渡,听当地人说,海拔高度上升约 400 米,步步爬坡。当时列车全部是慢车,站站停。坐上午从龙镇的始发车,基本上晚上到哈尔滨;坐傍晚从三棵树的始发车,次日凌晨抵龙镇。列车误点是常事,经常听见列车广播员用不急不慢的音调播报:“旅客们,列车现在是晚点运行,大约晚点一小时四十分钟”。
牵引列车的全是蒸汽式火车头,有一些,听说甚至是从小鬼子时代留下的,挺抗造。我总觉得,蒸汽式火车头,那才是“火车”,威武、雄壮,冒着白烟,隆隆地前进,给人以雷霆万钧之震撼。现在,从黑河至哈尔滨都有了空调快速,要见蒸汽式火车头,大约只能去博物馆了。
龙镇火车站杂忆(之二)
1969 年 6 月 24 日 12 时 35 分,满载着奔赴黑龙江引龙河农场的知青绿皮“专列”,在凄厉的汽笛声中、在车厢内外撕心裂肺的哭喊声中,缓缓驶离北站月台,经过约 75 个小时的昼夜奔波,跨长江、越黄河、出山海关,于 6 月 27 日 15 时 30 分许,到达中国最北端的火车站 —— 龙镇。
龙镇在黑龙江省地图上占有一席之地,因为龙镇火车站是哈尔滨往北的最后一站,站台往北一两百米,就没有铁轨了,全是破旧的小平房。车站几乎没有月台,上下车挺费劲,全仗着年轻时身手矫健。现在这把年纪再上这样的车,如果没有人掫( 音:周 )一把,恐怕是上不去了。路轨的北面,是高高的煤场。整个火车站简陋、破旧,还有我们后来学会的东北话 —— 埋汰、土啦吧几。
别看龙镇火车站的候车室尽是蛤蟆烟和臭脚丫子味儿,待的时间一长,脑袋瓜子都疼,可它也自有优点,它的最大优点是终点站,是发车站,能占座。早上三棵树开来的列车一进站,呼啦啦一下,早就等在站台上的人群一起往上涌,一眨眼,座位全部名花有主。
起初几年,我们到北安去玩、或去办事,都不“起票”,因为龙镇火车站几乎就是敞门放,满满的一列火车,人山人海,连踏脚板上都坐满了人。车到北安,随着出站的人流,还不知咋回事儿,人已经被涌出站外了!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灶王爷上天 —— 有一句说一句”,我非常感谢命运对我们的眷顾:引龙河农场场部距离龙镇火车站仅仅 10 公里,我们分场距离场部仅仅 4 公里,而且是在战备公路旁,不仅绝大多数其它分场、而且其它农场如格球山、五大连池等,他们的车去龙镇办事,都会从我们分场道口经过。想想我们距离龙镇火车站仅仅 14 公里,比起那些 50 公里开外的分场、比起那些必须坐汽车一天以上的插兄插妹,我们是多么幸运啊!
永远也忘不了 1977 年以后的龙镇火车站,知青大返城风起云涌,整个龙镇火车站等待托运的行李堆积如山!在这里,“堆积如山”绝不是形容词,是其时其地的真实写照。我曾到龙镇火车站去办事,看见那么多的“高山”,留给我的印象如果要说两个字,那就是“震撼!”;如果要说四个字,那就是“极度震撼!”
我敢说,龙镇火车站的托运量,在知青大返城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空前绝后!
龙镇火车站杂忆(之三) 一张火车票联票
在我的面前,放着一张三十多年前的火车票联票,车票略有折痕、稍有破损,还有一点点污渍,所幸它基本完整,信息齐全。望着这张品相不错、弥足珍贵的车票,不由得想起三四十年前我们回家探亲的一幕幕往事 ... ...
小小一张车票,给我们传递了如下信息:
本联票流水号:047671,是“哈尔滨铁路局硬座区段客票”,全价,限乘 1977 年 12 月 27 日( 农历冬月十七日 )第 142 次车,自龙镇站至上海站,经由哈( 尔滨 )沈( 阳 )天( 津 )。哈尔滨铁路局温馨提示:“请核对所付款是否同最后的断线票价相符;如经涂改、补贴( 笔者注:原文如此 )、撕角均作无效。”
从龙镇火车站至上海火车站,相距 2980 公里,算上从龙镇火车站至分场的路程,共 2994 公里,接近 3000 公里。1977 年底,大多数知青已经下乡七八年,二十六七岁了,整个北大荒,从兵团到农场,人心浮躁、暗潮涌动。多数人感到犹如玻璃瓶里的苍蝇 —— 前途光明,但没有出路。比照“白发三千丈”、“飞流直下三千尺”的修辞手法,知青完全可以称得上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到达有效日期 8 天”。从龙镇至上海,除了临客,没有直达车。在三棵树 - 上海的直达列车 58 次开通以前,知青中途至少“倒车”两次;58 次开通以后,则至少“倒车”一次,8 天有效日期应该说够使了。
其实,据我记忆,从龙镇至上海的到达有效日期,最初定为 20 天。毕竟是“知识”青年,很快就有脑袋瓜好使的知青想出了绝招:甲先持联票坐车至天津,下车,因为未到终点站上海,天津站是“经由”,所以不用撕票,顺畅出站。甲马上在天津用挂号信将联票寄给乙,自己另外购票回上海。乙收到甲寄来的已使用过的联票,又从龙镇上车,到达上海肯定在 20 天有效日期以内。这样,“省”下了龙镇 - 天津这一段的车费。这一招不久被铁路局发觉,致使龙镇至上海的“到达有效日期”一减再减,直至最终的 8 天。
当时的知青,确实有一些类似今天的农民工,收入不高,开销很大。不少知青没有余钱,根本“不起票”,能混则混,混到那一站算那一站。听说最骄人的“战绩”是 5 分钱到家 —— 在北站凭月台票出站。我的感觉,列车工作人员查票好走极端,对知青要么是“锯碗的戴眼镜 —— 专门找碴”,要么是睁一眼闭一眼。有一回,还记得列车运行在在长春 - 沈阳区间,列车员查到了两个知青,列车长过来一看,是知青,客气地说,“人民的列车爱人民,人民的列车人民坐”!立马放人!—— 真事儿!后来我想,敢情列车长的弟弟或妹妹一定也是知青吧?
“全价”34.60 元。
34.60( 元 )÷ 2980( 公里 ) = 0.0116 元 / 公里,每公里不到人民币 1 分 2 厘。铁路,确实是最安全、最快捷、最经济的交通工具。难怪即令是现如今,每到春运,长途火车票都是一票难求。车站广场人满为患,蔚为壮观;车厢内有超员 100% 以上的,有事先穿上“尿不湿”的,实为今古奇观。
142 次应该是直达临客,如果不是直达车,通常要到哈尔滨换 58 次。58 次是直达快车,三棵树 - 上海,必须另补 6.70 元的“加快费”。
我猜测:这张联票很可能是一位荒友他( 她 )最后一次离开农场而留下的纪念。如果他( 她 )是探亲,按规定车票是可以报销的;如果他( 她 )是最后一次离开农场,农场已经将安置费( 含路费 )发给他( 她 )了,所以他( 她 )得以保存车票。
感谢这位有心的荒友把这张车票一直珍藏至今,它应该存放在知青博物馆,每一个看到它的荒友,都会勾起对往事的无限回忆 ... ...
龙镇火车站杂忆( 之四 )回家过大年
“老太太,您别烦,过了腊八就是年。”这不,早就过了腊八了,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知青一个个早就身在农场,心已到家了。
龙镇火车站是北国边陲的四等小站,想必早先“藏在深闺人未识”,一定分外落寞。
自打知青到来以后,龙镇火车站在客车到发前也是熙熙攘攘的,因为它是龙镇至哈尔滨三棵树的始发站,周边兵团、农场、插队的知青都选择在这里上车。
进入腊月,龙镇火车站一片喧闹,到处是知青的身影:绿大衣、绿棉袄的是上海知青,土黄大衣、土黄棉袄的是天津知青,黑色大衣、黑色棉袄的是哈尔滨知青。人人提溜着行李,就像出了笼的鸟儿,到处是大呼小叫,到处是欢声笑语。
如果是赶晚间的那趟客车,想到龙镇街上的小饭馆里寻摸点吃的,难!
龙镇就站前一条街有点模样,有邮局,有新华书店,有供销合作社。小饭店大多只寒酸地挂一个幌子,门脸也不大,掀开门帘一看,一股白气往外窜,店堂烟雾腾腾的,昏黄的灯光下,都是一桌一桌的知青,个个脸上洋溢着开心、急切、激动、企盼 —— 马上要回家过大年啦!
四十多年前,知青就是“农民工”!
三棵树方向过来的列车一进站,根本不等旅客全部下车,呼啦啦一下子,列车马上坐满了人,行李架上堆满行李。车厢那个挤,赶上大串联了!走道寸步难行,上厕所得算好提前量,上餐车吃饭得等列车靠站从月台上跑到餐车,洗脸刷牙能免就免了,咱一脑袋高粱花子,一张嘴尽大餷子味儿,还讲究那个!接下来还有中途倒车,买票难,一票难求诸多烦心事;就算挤上车,得做好几十个小时站着的思想准备,一个个灰头土脸 —— 在今天的“农民工”身上,不是能照见当年我们的影子吗?
四十多年前,知青又不是“农民工”!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今天的“农民工”,由偏远贫困的农村走向大城市,他们奔着大城市来了,他们在大城市安营扎寨;而当年的知青,却从大城市走向边疆、农村,他们有的更在偏远贫困的农村插队落户。“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这样浅显的道理,谁还整不明白?
历史不能忘记:在上个世纪中下叶,在中国的东北,有过这样几十万大城市来的青年,下乡时,他( 她 )们多为十七八岁,小一点的才十五六岁,大一点的最多也就二十郎当岁,他( 她 )们战天斗地、艰苦卓绝;
历史也不应该忘记:知青,把自己人生最最美好的青春留在了北大荒、留在了黑土地!—— 那是一段花样年华!
汽笛一声长鸣,满载着绝大多数是知青的列车缓缓启动,龙镇火车站越来越远;列车拐了个弯,龙镇火车站高高的水塔也消失在视线中……
家,就在前方!啥也不去想他了,先回家过年再说!
文章选自《北大荒十年》 来源 “在陋巷的博客”
推荐阅读
长按左边二维码关注 老知青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