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荒回忆录 · 泪花记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伏尔基河 Author 关文杰
第一次认识王宪英很有意思。
我们六九届北京知青刚到北大荒,就赶上“小镰刀战胜机械化”的会战。那是一场几乎丧失理智的战斗,那把人给累得,死的心都有,真是一言难尽。具体累成啥样别的章节有记载,这里不再赘述。
几个月后好不容易休息一天,我赶快到井沿想洗洗我那黑得不行了的床单。说实在的,此前我还真没洗过床单这样的大家伙,在家靠父母,自己倒是洗过袜子手绢啥的。如今没得靠了,只能自己动手。
我拉开架势,倒了半袋洗衣粉,连搓带揉的,那床单总算见到点本色,但是这泡沫是怎么也投不干净了。我在井边摇上一桶水涮一遍还有沫,摇上一桶水涮一遍还有沫,累得一头的汗。
要知道我们八连是在小兴安岭脚下,水质是不错,全赖那井够深,足足有三十几米。井绳在水桶粗的辘轳上排了二三十圈呢,摇上一桶水很费劲,男的还好点,女孩一个人都摇不动。
就在我几乎是气急败坏的时候,班长来了。她笑眯眯地说“你折腾什么呢,就一床单你洗了多长时间了?”她这么一说,我很是不好意思。说着班长顺手递给我一块肥皂“打一遍肥皂,马上就好了。”
图片来源网络
原来班长从井沿过来过去几回,看我一直在那儿忙乎,实在看不下去了,才过来帮忙的。班长的主意不错,没几下,床单晾上了。
当时我甚至还不知道她是谁,叫啥。
草地里的野花开得正旺,有名的无名的花,撒在绿毯子一样的草甸子上。灯笼花大红的叶片围成灯笼状,上边还长着细细的绒毛,很有点天鹅绒般的质感;还有一种花,像一个大水泡,透过薄薄的叶片,若隐若现的能看到里边的花蕊。这么美丽的花朵,当地人却赋予她“牛卵子花”这样一个俗不可耐的名字。
我喜欢百合,漫山遍野的,黄的、白的、紫的、红的香气扑鼻,还有带小点点的,煞是好看。以后才知道北京的百合能卖到好几块钱一枝,节假日甚至十块钱一枝。谁要是投资在这里办个鲜切花基地,只要包装费和运费,花在地里采就是了,保你赚得比那河南买彩票得了三个多亿的小伙不差。
尽管知道有“小子爱花,长大怕老婆”之说,好在那时也没老婆,今后的事一时也顾不上,我还是采了一大捧花插在牛车上,让我这老牛破车平添了几分浪漫。
我这是去菜组的路上,时间是1970年的6月份,我来北大荒不到十个月,当上士不到俩月,而且还是我平生头一次赶牛车,那时我十八岁不到。拉车的牛叫“小皂角”(音“小皂甲”)。牛不大脾气不小,没法与别的牛合作拉车,于是便把它给食堂拉菜了,也算个自由主义牛了。
八连的菜组,那是块风水宝地。东边一条山溪缓缓流过,北边是山,山上原来是原始森林。据说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驻屯鹤立的时候,他们部队没干别的,就是督促满蒙开拓团,把这满山的红松运到日本去了。现在满山长的是天然次生林,还是针阔叶混交林,远远看去很是美丽,但都不成材了。
我曾经和作兄、六弟什么的说过,到咱们三十多岁的时候,那得老成啥样啊,估计活得也没什么意思了,我们就埋这吧,这里多美呀。当然,现在大家居然都活过三十岁了。
下午出发的时候,马号的哈尔滨知青小耳朵帮我把“小皂甲”套上,和我说“它路熟,你在车上睡觉它也能把你拉到菜组。”
东北有套磕,说人生有四大舒服“穿大鞋放响屁,坐老牛车到老丈母娘家去。”今天这就让我赶上“一大舒服”——坐老牛车了。
多说几句,我后来回连经过哈尔滨时还见到小耳朵了。十几年没见,再见面大家仿佛又回到了连队大宿舍的大炕上似的,亲热得不得了。
几顿大酒喝下来,才知道小耳朵早下岗了。国企改革的大潮首先冲击到的就是这些没技能、没靠山、年纪大的回城知青身上了。好在这哥们有北大荒人吃苦耐劳的精神,一跺脚,愣是自己在家做饭,跑到火车站什么的地方卖起了盒饭。在城管工商黑社会的围追堵截下,竟然还能活下来,其间甘苦可谓一言难尽。
那天饭后告别,我打车去车站。谁知,就在我坐上出租准备出发时,小耳朵从车窗里扔进了十元钱,我连推辞的时间都没有,眼泪瞬时流了下来。
啥叫朋友,你发达时天天请你吃饭,那也未必就是朋友。
还说那天去菜地,去时顺利。当我拉上一车刚出土的羊角葱、小韭菜往回走时,无端的“小皂甲”牛脾气上来了,不但不上路,还自顾地向草甸子深处走去,任我怎么叫它就是置若罔闻。
我拽着它的牛鼻子往回走几步,它就使劲一甩脑袋向草甸子走去,平时看上去很温顺的小牛,这脾气咋这么大呢?车上的葱、韭菜洒了一地。气得我大叫,抡起鞭子使劲抽,越抽它越犟。那鞭子也不听使唤,好几次抽到我自己。
和小皂甲僵持着,太阳已经把我的身影拉得长长的了,面对这牛脾气我还真是一筹莫展。
正在万般无奈的时候,听到有人在叫我,走近了才看出是班长。她是看我还没回去,估计是有啥情况了,赶来救援的。虽是小伙子,说起来我还是她的领导,可我还是忍不住掉下了眼泪。
她就是炊事班长王宪英,上海知青。是那种已经在上海分配工作了的中专生,为了响应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又被发配来的,比我们大六七岁吧。
开始我对她印象一般。那时候年轻,对不说普通话的人天然有点抵触。再说了王班长祖籍山东,少了上海人的纤细,走路还有点扭扭的。和我心目中的、电影里出现的那种长点胡子、拿个烟袋、动不动就讲个战斗故事、变戏法似的就能搞出一堆好吃的炊事班长相去甚远。
这件事让我改变了对班长的认识,感觉她真是一个老大姐,嘴上不说,但什么事都装在心里,关键时候上得去。
一天,就要开饭了,炒菜的油都倒上了,回风灶的炉箅子忽然掉了,燃烧正旺的煤火一下失去了约束,轰然串了出来。
回风灶不知道是不是十六团的发明,反正用过的人都知道,这种回风灶省煤但是难伺候,炉膛深且窄,风能把炉火吹得像喷灯似的,相当炽热,不是烧坏大锅就是烧断炉箅子。
那天,一团高温烟灰从灶间窜了出来,搞得人措手不及,把我吓坏了。特别是马上就要开饭了,怎么办?我惊魂甫定,抬腿就要去找瓦工。班长说来不及了,伸手掀起大锅——那可是口100印的大锅呀,勾出掉下去的炉箅子,和了点泥,三下五除二,炉子能用了。
佩服呀,一个大上海姑娘,有这身手。
还有一次,我去买盐,整包的盐有240多斤重。卸车的时候谁也不愿意扛,还得我自己来。四个人给我“伐肩”,就是扛麻袋时别人帮你抬上肩。扛一百五十斤麻袋时一般俩人伐肩,一百八时得三人,盐得四个人给你伐肩。
盐包压在身上,我哈着腰,一步一晃。五十几米的距离,走了半天,自己感觉我就是天津三条石码头上那个扛大个的苦力。
现在电影电视剧里,扛麻袋的人估计就没扛过麻袋。那些稀松二五眼的麻包,一看装的不是草就泡沫。装满粮食的麻袋,除了麻袋口,别的地方你不可能用手抓住,口袋撑得硬得很。装盐的就更别提了,就跟扛块大石头差不多。
一步一晃,一喘一哼,我咬牙走着。班长跟在我后边,扶又不敢扶,怕我失去平衡,不扶吧,又怕我给压死了。就这样我走一步,她跟一步“小心门槛”、“注意台阶”不停地嘱咐着。
进了库房,扔下麻袋,班长立刻过来帮我直起腰,上下打量看压坏了没有,眼中充满怜惜之情。
其实班长给我,或者是我们(包括我那几个哥们)帮助最大的莫过于做棉衣,缝棉被了,这些活对我们这些半大小子来说那是死结。
原来怕做被子,我们大宿舍里有只盖棉絮的,有把被里做成口袋的,还有的干脆不洗的,虱子成片。实在没办法了,就把被头往炉子里一扔,那虱子烧得像放小鞭似的噼噼叭叭乱响,整个一场火葬。
现在好了,每到换季的时候,我们哥几个的棉衣、棉被都让班长给包了,没几天就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地抱回来了。
我们这帮知青,在家时估计就没几个会做饭的。一下当了炊事员,全连二三百号人的伙食,可不是闹着玩的。为了帮助大家熟悉业务,王宪英充分发挥了老同志传帮带的作用,认真教大家手艺。
她和老作组成一帮一一对红,从烧火,切菜、和面、蒸馒头、炒菜样样都是她耐心地教。记得有一次老作夜班蒸馍,把碱放多了,结果蒸出来的馒头都成了黄的。
司务长是哈尔滨知青河河,平时就比较严厉,谁见谁怕。那天更是大发脾气,吓得老作不敢吱声。王宪英主动代他受过,说是她把碱放多了,结果挨了一顿臭骂。
当时我就觉得她像一个大姐姐,时时都在关心我们这些弟弟妹妹。
王班长对我们好那可是实实在在的,要是看见谁的衣服脏了总不换洗,她就会催着换下来拿去洗,过几天干干净净放在了我们的铺上。
有一次,老作去参加团里的学毛选积极分子大会,走时他把换下来的脏衣服藏了起来,因为有内衣内裤,不好意思让班长洗。可回来一看,衣服还是给洗了,真的让他好感动。
谁有病的时候,班长也是跑前跑后问寒问暖,我们千里迢迢来到东北,那样艰苦的条件下有这样一位老大姐关心我们,能不心存感激吗?
那个时代,上学时就有男女界限,互相不说话。但是我们与班长说话就没有这种界限,谁有点啥开心不开心的事,都会找她说几句,纾解愁怀。与她的接触,让我们感到了被大姐关心的温暖。
班长后来和修理厂的一个本地青年结了婚,我们几个小老弟还专门凑钱给班长买了点礼物。记得是四把电镀腿圆形的可以折叠的椅子,椅子面是红皮革的,非常好看也很喜兴。
当时这种椅子还很少见,是专门从北京买回来的。
当我们得知班长结婚从上海回来之后,就派老作当代表去送椅子。老作趁机在班长家大吃大喝了一顿,当时喝的是班长从上海带回来的泸州特曲。原来老喝连里自己烧的酒,非常难喝,从来没有喝过这么香的酒,喝完之后打嗝都是香的,为此老作回来好好地吹嘘了一阵。
我们刚下乡的时候,都说是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去了。既是接受再教育,那就虚心学呗。没多久,我别的没学会多少,脏话却是张嘴就来了,好像说话不带个“TMD”“RNM”什么的就不会说话似的,以为这是男子汉的标配。
就在我自以为是,大过嘴瘾的时候,班长叫住了我“上士啊,你这样说话好听吗,在爸妈面前你也这样说话吗?”
我脸红了,仿佛忽然知道了自己的丑陋。从此,我好像忽然有了点文化,起码不说脏话了。
班长后来到团部山乡食堂当班长了,我只要一到团部就会去山乡食堂找班长吃饭,跟走亲戚似的,很是亲切。我每次到山乡食堂都会吃那里的一毛五的工作餐,有肉有菜,有时还能吃到几块鸡呢,感觉很是惬意。
后来才知道那是班长专门给做的,费用也是她补贴的,白吃了不少我还以为团部的饭就是那么便宜呢。
时光荏苒,回城后大家都在忙,忙成家,忙考学,忙工作,大家疏于联系。但是我老是会在梦中见到班长向我走来,笑眯眯的好像要和我说话,醒来怅然若失。
1987年,阔别北大荒12年,借着出差的机会,我回到了十六团,终于看见班长了。
她没怎么变,还是那样的满面春风,还是那样笑眯眯的,还是那样的快人快语。她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了,俩个小姑娘也很漂亮。
我们唠了很久,八连的老话题,陈芝麻烂谷子,开心事糗事窝囊事,都让我们给翻出来了。我和班长说,一定要让俩孩子好好学习,能考上北京的学校,所有费用我出了。
以后我又回去看班长,她的日子也是越过越好,家里还办起了小型养鸡场。一看到我去,班长就要杀鸡,一下还要杀好几只。她还以为是我吃不饱偷鸡的时候呢。
一大早,她炖好一锅鸡,跑到招待所叫我去吃。我的眼泪在眼眶里转着,从认识班长她就对我这么好,她的真诚很是让人感动。
1999年,我们下乡三十周年的时候,我们几个人又回到了十六团。真是不巧,班长回上海了,没看到她。
2001年,我们连纠集了各地青年小四十人,重返北大荒。就我个人来说,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想再看到班长,结果她又没在。
望着紧锁着的院门,我们很是惆怅,觉得有点兴味索然。从她家回来时天已经晚了,向阳路上没什么人。不知道怎么了,我和老作竟然是一路唱着“娘的眼泪似水流,点点洒在儿地心头……”(《洪湖赤卫队》插曲)这样哀婉的歌子回来的,大家的情绪甚至说不上好还是不好,深秋清冷的风吹得我们有点冷,凉彻身心。
此后,我和班长通过电话。电话里她在埋怨我,为什么不事先通知她我们要回去的消息的,错过了这样一个与大家见面的机会,太遗憾了。觉得班长还是那样直来直去的,很是爽快。心想下回再回八连的时候,一定先约好。
谁知天不如人愿,不久,我忽然接到班长先生的电话,告知班长猝然仙逝。
听后真的不敢相信,班长才五十多点呀。那么一个乐观的人,那么一个善良的人,那么一个与世无争的人,那么一个让我们尊敬的人,怎么就这样走了呢?我还没来得及报答你呢;我还没来得及再好好唠唠;我还想再吃一顿你炖的鸡呢;我们还想接你到北京来玩玩呢……
2009年6月,为纪念赴北大荒四十周年,我又回到新华。走在老家属区的路上,我竟没勇气到班长家旧屋门前打量一眼。
老作说,班长是他认识的最好的女性,我同意他的判断。班长不但对我们好,在我眼里她对谁都好。
也许受到班长的影响,我也是自觉不自觉地善待别人,急人所急,哪怕是路人。热爱生活,热爱人们,热爱世界。
班长很平凡,在大上海,在北大荒,记得她的人也许不是很多,她就是一个炊事员。但是在我和我的朋友们眼里她很伟大,她以自己博爱的胸怀,关心着我们这些不谙世事的傻小子,言传身教影响着我们的成长。她的精神、她的善良、她的勤劳、她的坦率,都潜移默化地教育着我们。
转瞬间,班长已经告别我们快五年(到2021年已经是十六年了)了。算起来,我们相识也有小四十年的光景了。可直到现在,一想起北大荒,我就会想起班长,一看到棉被子什么的我也会想起班长。
呜呼哀哉,悲从中来。
班长于我,且亲且爱。
冻土长夜,寂寥沉哀。
人本善良,逝者无奈。
笑声朗朗,音容不再。
梦返新华,心何以开。
往事历历,洒涕遥拜。
草成小文,谨抒伤怀。
泪花成雨,也难遣排。
班长好走,呜呼哀哉。
来源:伏尔基河
推荐阅读
长按左边二维码关注 老知青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