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位女兵团知青回城后平凡的故事

一位女兵团知青回城后平凡的故事作者:付晓峰

兵团女知青宋桂芬,是我的妻子,也是我的兵团老战友。

天津女知青宋桂芬摄于1971年3月(在兵团连队

1979年知青大返城的时候,她回到了故乡天津。十年的边疆风霜雨雪的磨炼,给了她勇敢和坚强。回城后,她继续保留着当年兵团下乡的吃苦和勤俭节约的优良的生活作风。

妻子的记账本

1985年冬,作者(右一)与妻儿在天津合影留念

刚回城的时候,家里很穷,我们三口人还没有自己的房子,暂住在老岳父的一间房子,供儿子上学,晚上还要送他上英语补习班,除了日常的生活消费,我们还要积攒钱买房,只靠我和妻子在单位挣得几十元,妻子恨不得把每一分钱掰开二半花。那个年代,象我们夫妇在一个单位安分守己地上班,没有其它挣钱道道,唯有节约。每花一分钱,妻子都要认真地记录。无数个夜晚,我瞅见在小屋昏暗的灯光下,妻子弯偻着瘦弱的身躯,眉头紧皱,目光炯炯,死盯着一个破旧的小本子,旁边还放着一架褪了色旧算盘,小本子里面记载着每天消费的明细。它除了在小本本上记录,还要用手不停地拨动着算盘珠,计算着每天消费是否超支?


对于妻子每天在家里记账,写着一些枯燥的数字,我刚开始确实不理解,认为妻子在单位曾当过会计,回到家还要记账,就象患了典型的职业病。有时候,我和朋友们开玩笑:“以后给儿女寻找对象时,千万别找会计,在单位算账,回到家还要算账,地地道道是个财迷。”有一天晚上,妻子又从抽屉里摸出那个小本,我便善意地对她说:“你写的一笔好字却每天记载这些陈芝麻烂谷子,真是大材小用。”她听罢我说的话,没有辩解,也没有解释什么,低着头又默默地记账了。


春夏秋冬,妻子每天晚上依旧从写字台抽屉摸出那个破旧的小本子,开始记账,就象做着一件最伟大而神圣工作,从不间断。尽管我对妻子每天记账不理解,但我对她的这个持之以恒的精神而深深地敬佩。数十年我能够每天夜晚坚持爬格子,可以说有身边妻子榜样的鼓励的作用。


九十年代末,儿子上了大学。几年后我们准备购买商品楼房,(2003年)当时房价还不高。我和妻子在市里近郊看上了一个四楼86平米的偏单房子,价格15万。当时我发愁从何处寻找钱?妻子对我说:“这些年,我们积攒了13万,还有你的稿费3万,差不多。”听罢妻子的话,我才恍然大悟,知晓这些年,妻子每天记账,精打细算,才积攒下13万元。这时候我才理解了妻子这些年每天记账的苦衷,我也为自己这些年不管家务事只埋头爬格子搞文学创作而感到深深惭愧!


住上了新楼房,在京城工作的儿子也娶妻生子了。时光一晃,我与妻子先后都退休了。回想到以前的日子过得焦头烂额,现在手头松动了,我劝妻子不要用小本子再记账了,劳累一辈子,妻子已满头白发,我的背也有些驼了,该享受生活了。可妻子依旧不改初衷,还是每天依旧从写字台的抽屉里摸出一个小本子,伸出她那双因风湿病而变形扭曲的手指,手背青筋暴露……我真不知道这些年,妻子默默地吃了多少苦?记账用过多少个小本子?

天津女知青宋桂芬在兵团连队骑马兜风

有一次是快过年了,一天上午我陪着妻子逛商场,看见陈列着好多时尚漂亮的女式大衣,妻子也很满意,她也当场试了,很合适。可一掏八百元钱时,她又犹豫了不买了。她说:“我一个老太婆,穿这么讲究,干啥!”那天在归家的途中,我很窝火,我发誓以后不陪她逛商场了。那天晚饭后,我想到上午逛商场的事,我还在生气,没有吱声。只见妻子过来主动地跟我聊天,她说:“这辈子,我们节约惯了,不能象年轻人大手大脚,乱花钱,我还要积攒钱给小孙女上大学用。”说着话,她又慢慢地从抽屉里摸出小本子……我看到妻子如此地倔强和固执,我没有再言语。


这些日子。我总想与妻子坦诚地交流一次,我想告诉她,我们要改变观念,我们不要再节约了,我们不要再记账了,我们不要再与自己过不去了,我们不要再想不开了!可是当我看到白发的妻子,从超市购买回来廉价的洗头水,还买回来胶水准备给我粘补皮鞋的时候,再看看我身上还穿着儿子穿过的旧衣服的时候,我沉默了,我没有勇气和妻子交流了,我改变了主意。因为我知道我说服不了妻子,就象说服不了我自己。我知道我们一下子改变不了传统旧的观念,我们跟不上这个飞跃的新时代,我们知道,我们是这个时代的落伍者!


这天早晨,妻子去市场买菜,我随手翻了抽屉里几册破旧记账本,我瞅见了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字,这是妻子在回城后年月里家庭经济消费记录,我看到那熟悉娟秀的字迹,往日多少难忘的时光扑面而来,想起回城后的艰辛的日子,我的眼睛一下子湿润了。

妻子的几本记账本与一个旧算盘

“1988年5月20日,姑妈过生日,买蛋糕花费8元,”“5月21日,给儿子买了一双塑料凉鞋,花了2元。”“5月31日,过生日,买了一斤面条,花费六角,此月已超支,不能再购买一瓶香油……”看到这些记账本,我心里感觉到沉甸甸。小小的记账本却装载着岁月的风风雨雨,小小的记账本装载着我们的小家,而妻子乃是我们这个小家的默默的守护者。


妻子的几册破旧记账小本,曾是回城年月,依然保持勤俭节约精神的我们那代人的缩影,如今这些破旧的记账的小本却更好地展示出了我们那代人的一种别样的精神思想境界。

妻子和一台旧缝纫机

在顺通家园2号楼1305的家里小卧室的一角落摆放着一台已老掉牙的旧式缝纫机,这是七十年代末刚回城的妻子在天津百货大楼购买的一台天津生产的牡丹牌缝纫机。那个年代讲究“四大件”自行车、手表、收音机、缝纫机,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是奢侈品。其实妻子并不是追求时尚,当时回城的知青很多,她一时没赶上就业机会,一咬牙将在兵团积攒的钱购买了一台缝纫机,她心理开始做着一个裁缝师傅的梦。这其中还因为他本家二爷也是一位老裁缝。已到古稀之年的二爷从二十来岁就在天津三条石街开门脸裁缝铺,他的精湛的裁缝手艺,乃在津门河北大街一带蜚有名声。

妻子于70年代末,购买的天津牡丹牌子旧缝纫机

妻子先拜二爷为师,开始学缝纫手艺。当时妻子乃是一颗红心两种准备,在一位老同学的帮助下到区政府科委办公室做临时打字员。晚上去二爷家学缝纫活,不管刮风下雨,她坚持准时到二爷家上班。时光一晃,一年过去了,妻子出徒了。由于她心灵手巧,男女中西装的设计至裁剪活都基本学到手,二爷热情地鼓励她将来做一位缝纫大师,吃缝纫行业这碗饭。说实话,其实妻子在她当时就业的心情是复杂矛盾的,她又想将来干缝纫这一行,不负自己一年来的苦学,可她还不想放弃进国企捧铁饭碗的机会。就在这时候,区政府给她一个进企业的名额,当时工人阶级在社会的地位还很高,她毅然地放弃了当个体裁缝的梦想,穿上蓝色的工装,走进了一家工厂。


妻子进了工厂,但她喜欢针线活的习惯还未改变,闲下来就缝缝补补,纳鞋底做鞋,织毛衣,勾窗帘。家里有了缝纫机,又多了个帮手。何况自己与二爷学了一年的缝纫手艺,做衣服更方便了。当时妻子在工厂下班比我早,我每天下班回到家,家里总是响起“哒哒”的缝纫机声,只瞅到妻子熟练地操作着,缝纫机的轮带欢快地跑着,随着妻子的双手起起落落,哒哒的机声奏出了劳动的歌。此时我感觉到瘦小的妻子高大起来,她正用勤劳的双手为艰辛日子的破洞缝缝补补。正是有了妻子这双灵巧的双手,一块花布转眼变成一件漂亮的衣服。八十年代初,物质亏乏,工资低微,家里还舍不得去商场购买衣服,还是买布料回到家里让妻子制作。

兵团女战士手持钢枪(宋桂芬右二)

那时每年春节前是妻子最忙碌的时候,我和儿子的过年新衣布料,还有老岳父的过年中式的衣料都堆在缝纫机前。每天傍晚,在工厂干了工作一天的妻子又上岗驾驶着缝纫机。“哒哒哒哒”缝纫机的声音彻夜地响着,直到年三十,我与儿子穿上期盼已久的新衣新鞋,我们才感觉到新年来到了!


我的小姨子结婚的时候,几件嫁衣都是妻子做的。我至今还记得有件锦缎棉袄,龙凤呈祥的图案,金色丝线闪闪发光,小姨子穿上很漂亮很合身。她穿了好几年,直到她搬家时,翻箱倒柜寻找那件锦缎棉袄时,再也没有了,这便使她失去了那些过往的岁月,只留下了淡淡的回忆….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商场的成衣极大的丰富多彩,妻子的眼睛变花,我与儿子的衣服也开始在商店购买,这使妻子渐渐地远离了那台跟随她数十年的旧缝纫机。那想到四十一年后,今年的十月九日,(2021年)我家又从凯信佳园搬迁到附近不远的一所高层带电梯的楼房,顺通家园,这是我们搬迁的第三次家。尽管我们前后搬了三次家,从平房搬迁到楼房,家里许多旧家具和旧物件被处理掉了,但唯一的这台牡丹牌的旧缝纫机,妻子舍不得丢弃!这次搬家前,这台老式的旧缝纫机又焕发了青春,妻子重新拾起了多年不用的裁剪手艺,用缝纫机制作了数十件搬家用的大布袋子。随着缝纫机的转动,一阵阵久违而熟悉清脆的声音飘荡到屋内,让我们心动和喜悦。搬迁到新居,妻子将这台旧缝纫机摆放在小卧室里,当桌子用。搬家前有人得知我家还收藏的一台旧缝纫机,要出高价购买,妻子舍不得卖。


如今,这台老掉牙的旧的缝纫机依然伴随着我与妻子,我们将它当作一件珍贵的家中收藏品。(成了我家的老古董)妻子常常用手抚摸着这台旧缝纫机,深情地久久地凝视着,仿佛是与一位久违的老朋友默默地述说着什么…….每次我回到家,耳畔仿佛又响起了一串串熟悉清脆的缝纫机声,使我不禁又想起了那平凡的艰辛的岁月,勾起了我的多少温暖的回忆。

妻子是我家的维修工

妻子心灵手巧,在家里裁剪做衣、搞刺绣样样都行,至于摆弄机械,修理自行车,我一点不知晓。后来我渐渐得知,她还真行!她摆弄啥都成。

妻子的修理工具

原来,我也不知道妻子竟会修理自行车。儿子上小学四年级开始骑自行车。有一天晚上放学,儿子推着他的那辆新买不久的飞鸽牌自行车回家,原来骑行在半道上车胎扎了。刚下班的我,看到此景,赶忙推着那辆自行车正要到街上修车摊上去补胎,正在家做饭的她对我说:“你别管了,把儿子的自行车先放在院里,我一会儿给瞧一瞧。”我以为妻子和我开玩笑,没将此事放在心上。吃罢饭,我负责洗碗洗锅,她出去和邻居三哥竟借回了一套修车工具,还有粘胶水及一块小胶皮。在院子里,妻子端出半脸盆水,然后将那辆车子放倒在地上,很利索很熟练地扒开胎,开始修补。当时我又惊喜又羞愧,无地自容,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我一个大老爷门不会修车,倒叫老婆出来修车,真有些栽面丢人。幸亏那天晚上三哥三嫂没出院,但我的心里还是很不自在。妻子给儿子修自行车之举,暴露了她学修自行车的秘密。原来妻子上街买菜时,常在街头修自行车摊上转悠,开始关注这一门修自行车的行业。在单位中午休息时,她就练习给同事修理自行车。对于妻子学修自行车之事,我知道后,很不赞成也很不理解。我曾对她说:“你做为一个女人不要学修自行车,让别人笑话。”她却笑着说:“谁笑话谁,你的脑子里还有旧观念,如今男女都一样,男的会干女的也会干。”由于我手脚笨拙,所以我说服不了自己的老伴。但我还是很敬佩她,她办事泼辣,她想干什么就一定能干成。


从此,我家的三辆自行车有毛病全部由妻子给修理。妻子说自行车关键是平时的保养。所以隔一段时间,她就给家里的自行车的车轴、车链等部件涂上机油,并擦洗维修。邻居们都誇赞我妻子手巧能干,比男人强。其实我心里也清楚邻居们在善意地鞭策着我。以后,妻子修车时,我在旁边当助手,拜妻子为师学习修车技术。后来,我也知道了她在单位常给同事们修理自行车。

90年代初,妻子在副厂长办公室

我们迁居到新楼已有十多个春秋。一次,家门的防盗锁坏了,不能锁门了。我急匆匆地要到商场再买一把新锁。妻子把我喊住:“你别管了,让我来试一试。”当时我心里还对她抱有疑虑:“你能修理自行车,还莫非也会修理防盗锁不成?你太异想天开了。”我在旁边静静地观望着,只见她找工具将门上防盗锁卸下来,拿到屋里又将防盗锁的部件都拆了,在苦苦地研究琢磨着……一个钟头后,妻子奇迹般的将防盗锁修理妥重新按装在门上,防盗锁完好如初。我又一次地惊喜!我不得不誇赞自己老伴的手巧。打那以后,邻居家的防盗锁坏了,也都来请妻子去修理。谁能想到这位平日经常帮助老邻居干修理活的兵团老知青,曾在单位里还担任过副厂长。我八十年代末调到天津,我与妻子分居两地生活,她一人还带着孩子,吃了多少苦!她虽是一个小人物,但她平凡而又伟大!

1989年秋,作者(右一)与爱人和儿子合影

后来,我家的塑钢窗、电壶、饮水机、暖气片有了毛病,都是妻子自己给修理好的。妻子对我说,她这样干,又磨练了自己,又给家里节约了部分钱。妻子的智慧和勤劳给了她的多门才艺。妻子的刻苦钻研的精神和勤俭持家的思想也深深地教育着我们全家人。妻子是我们家的维修工,妻子是我们家的劳动模范。


2022年9月18日,初草于天津顺通家园 

作者简介

付晓峰,祖籍天镇县。1952年出生内蒙古商都县,1965年就读包头十五中学。1971年参加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十五团十七团战士,后调兵团电厂(乌拉山电厂)宣传干事。70年代末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在二十五家报纸和杂志发表文学作品。

已出版《绿星照耀在东方地平线上——华夏名人与世界语风云录》一书,《小火炬手之歌》报告文学集。2014年,山东枣庄大学国际世界语博物馆收藏作者于《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政协报》发表的“名人与世界语”名人传记文章33张报纸,并颁发收藏证书。

作者现为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天津世界语协会理事,全国世界语协会会员。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公众号发布

付晓峰文章

三姐嫁给小山村的农民——一个回乡女知青的坎坷人生

我的老房东是地主

回城梦——返城知青的孤苦老年

嫁给农民的女知青——她在寒冬中悄然自杀

留在北大荒的最后两位女知青

乌拉山下的两座女知青墓

老连队写黑板报的那个小伙子 ——怀念我的兵团战友任庆生

征 稿

童年回忆、青春往事、上山下乡、知青岁月、知青历史、返城生活、人生经历、光阴故事、老年生活……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和老照片
投稿邮箱:jianzi103@163.com


长按左边二维码关注 老知青家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