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让人瞠目结舌的法国高中哲学教育,学生们都在读什么?

叙拉古之惑 思庐哲学 2021-05-31

‍前几天,我看到了一则新闻,法国哲学大家的学生,也就是现任法国总统马克龙,他的政府出台了一向教育改革措施。从2019年开始,法国高考不再将数学课继续设为必考科目。现在只有两项必考科目:语文和哲学。

 

这对于中文世界的人来说,听上去不免有点匪夷所思,因为哲学这门学科,我们可能在大学之前根本不知为何物。这当然是东西方的学术差异造成的。


哲学在西方一直有着崇高的学术地位,而且即使是高中程度的哲学课,水平也不低,相信很多人知道,黑格尔当年就给高中生上过课(当然,也不用太惊讶,中国的钱穆,吕思勉也是在初高中国给人上过历史课的)。而在法国,哲学显得尤为特殊,是全球唯一一个将哲学列入中学生毕业会考必考项目的国家。

 


前几年,网上流传过一阵法国哲学高考题。当时就让人惊讶的合不拢嘴。以至于后来台湾出了四卷“法国高中生哲学读本系列”。不知道是不是受到了这股风潮的影响。



我们分别来看看这四卷书的内容简介:

 

《法国高中生哲学读本 I 

政府是人民的主人还是僕人?》



内容简介:

 

本书带领你发现问题,提出政治哲学的各种命题;从一般看法开始,陪伴读者逐步反思。看不同时代的哲学家,如何回应相同问题,由现实生活中的事件或作品(时事、文学、戏剧、电影、艺术等),进一步反思政治带给人民的正反效益。

 

从「社会」的定义和功能、从人类社会中「交换」的本质和优劣、从「国家」的目的和运作、从「正义与法律」的攻防,全面了解政治的本质。

 

我们需要这本书,将这块土地上简化、情绪化、挑起对立的政治意见,导入具备思辨和对话能力的政治素养。这是一套连结哲学思考与现实处境的哲学思想读本,让你全面了解法国人探讨政治、道德、主体、文化和真实的哲学之路!

 

【看历代哲学家如何回应相同问题】

 

◆政治必然涉及权力斗争吗?若然,权力的竞争是否应有更高目的?

 

马基维利认为,作为政治,只要目的正确,可以不择手段。卢梭认为,政治行动必须以公共普遍利益为目标。柏拉图认为,政治必须经权力分配,才有办法为公共利益服务。

 

◆政治作为众人之事,该用什麽方式选出什麽样的人,才最适合管理众人?

 

西塞罗认为,必须由最优秀的人来治理;龚斯德认为,需由公民委託来制定法律的权力;托克维尔更提醒,必须让公民对政治感兴趣。

 

◆「表演」若是政治的要素,目的是什麽?

 

傅柯认为,公开惩罚,是为了展现王权的戏剧性安排;汉娜.鄂兰认为,政治行动之所以要让所有人看见,是为了使人记住;德布雷则提醒,科技演变改变了权力的运作。


上下滑动查看书籍目录

目录:

 

第一章 政治哲学导论──

政治可否是为寻求普遍利益,而非为个人服务,成为有别于竞争的事务?

【问题思考】

问题1 政治只是权力斗争吗?

1. 征服与行使权力常会寻求激进的手段

2. 只为了自保的政权不具正当性

3. 权力竞争应该是为公共利益服务

问题2 政治是众人之事吗?

1. 必须由最好的人来治理

2. 人们将自己权力委託出去,而制定法律与管理国家

3. 必须让公民对公共事务感兴趣

【哲人看法】

问题1 政治只是权力斗争吗?

1.马基维利:政治,「只要目的正确,可以不择手段」

2.卢梭:政治行动必须以公共普遍利益为目标

3.柏拉图:需经权力分配来服务公共利益

问题2 政治是众人之事吗?

1.西塞罗:必须由最优秀的人来治理

2.龚斯德:公民委託制定法律的权力

3.托克维尔:必须让公民对政治感兴趣

问题3 政治一定要用演的吗?

1.傅柯:惩罚行为中王权的戏剧场面安排

2.鄂兰:政治行动之所以要让所有人看见,是为了让人记住

3.德布雷:科技演变改变了权力运作

【延伸思考】

政治科学──什麽是最好的政治体制?

西塞罗:最好的政体——混合式的政府型态

电影──是否应该相信政治?

《华府风云》:政治可信吗?

哲学时事──民调是民主的工具还是民主的失控?

罗兰.凯罗尔专访

1.问题探讨:「是否该相信舆论?」

2.问题探讨:「民主,是由舆论决定吗?」

【哲学练习】

【综合整理】

第二章 社会──

我们能感受到社会对我们造成的影响,但我们真的了解社会是什麽吗?

【问题思考】

问题1 为什麽要进入社会?

1.为了在公正的法律下共同生活

2.人类活在社会中是为了交换

3.为了学习共同生活

问题2 社会是否控制其成员?

1.社会决定其成员的生活条件,以及如何行动与思考

2.各个个体能生产,并重複产出他们自己的社会

问题3 社会能够阻止衝突吗?

1.社会无法阻止衝突,因为社会建立在衝突之上

2.社会应该为个体之间衝突负起责任

3.社会透过调节以平息衝突

问题4 为了寻求幸福,我们应该要逃离社会吗?

【哲人看法】

问题1 为什麽要进入社会?

1.亚里斯多德:社会是幸福的条件

2.斯密:社会对交换是必要的

3.康德:社会解决人类的矛盾

问题2 社会是否控制其成员?

1.涂尔干:社会对我们具有强制力

2.黑格尔:个体有隶属于社会组织的需求

3.布尔迪厄:家庭是难以界定的社会对象

问题3 社会能够阻止衝突吗?

1.卡斯特:没有不经抗争或辩论而获得的社会福利

2.吕格尔:公共服务机构是否是对抗衝突与冷漠的保障?

3.傅科:排除是否往往不著痕迹?

问题4 我们要逃离社会才能幸福吗?

1.卢梭:汲汲营营而牺牲生命

2.尼采:「成为自己」是社会晚近的发明

3.莫里哀:虚伪的教训

4.佛洛伊德:「好的教育」无法保证幸福

【延伸思考】

人文科学──「经验」在社会学中的地位为何?

婕曼.媞嫆:重新定义了社会学的关键与方法

电影──团结互助是乌托邦吗?

《温心港湾》:透过多种反差来加深社会性对比

【哲学练习】

【综合整理】

第三章 交换──

任何东西都可以买卖?

【问题思考】

问题1 为何要交换?

1.人类交换财物与服务以满足他们的需求

2.人类交换是为了建立社会关係

3.交换回应著互助共融的情感

问题2 交换有助于和平吗?

1.对话取代相互攻击

2.商业交易是和平的根本,但也会造成贫苦

3.交换根植于社会秩序的基础:社会契约

【哲人看法】

问题1 为何要交换?

1.休谟:相互的利益是人与人之间交换的唯一动力

2.牟斯:交换作为总体供应体系

3.卡耶:交换,是为了要拥有对象还是成为主体?

问题2 交换有利和平吗?

1.吕格尔:以讨论对抗暴力

2.孟德斯鸠:商业交易为人们带来和平

3.卢梭:社会建立在一份欺骗的合约之上

问题3 金钱能促成公平的交换吗?

1.亚里斯多德:货币有利交换与社会和谐

2.洛克:金钱财富不均等并无不公平

3.马克思:在薪资交换制度下,劳工受到剥削

问题4 人类可以活在没有交换的世界吗?

1.李维史陀:论婚姻如同交换

2.马克思: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

【延伸思考】

人文科学──个体在社会科学中的地位为何?

亚当.斯密:自私自利是交换的动力

哲学时事──代理孕母

为什麽需要「生物伦理法」?

爱嘉辛斯基与欧吉安专访

为他人设想

绘画──利息借贷应该受到谴责吗?

梅季思,《放高利贷的与他的妻子》,1514。

【哲学练习】

【综合整理】

第四章 国家──

起身反抗国家的极权统治是否是对的呢?

【问题思考】

问题1 国家是为众人服务的吗?

1.国家对公共财产负责

2.国家应是源自社会「契约」

问题2 国家如何行使它的权力?

1.好的指挥可能涉及恶的手段

2.国家使人相信追求公共利益

3.国家使用暴力的权利

问题3 社会应该要限制国家的力量吗?

1.组织构成取决于社会条件

2.公民不服从

3.国家是否无用?

【哲人看法】

问题1 国家是为众人服务的吗?

1.霍布斯:在服从契约下,国家确保安全

2.史宾诺沙:作为契约的一部份,国家对所有人民进行救赎

3.卢梭:作为协议的一部份,国家将自由与平等法制化

问题2 国家如何行使它的权力?

1.马基维利:为了保有权力,要知道如何操弄民意

2.马克思与恩格斯:国家利用集体信仰

3.韦伯:现代国家使用理性权威

问题3 社会应该要限制国家的力量吗?

1.孟德斯鸠:政府的类型取决于社会的状态

2.洛克:国家没有权利剥夺任何人的自然权利

3.罗尔斯:在民主国家中的公民不服从

4.罗斯巴德:国家危害到个人的自由

问题4 国家是否能保护思想自由?

1.史宾诺沙:国家不能禁止自由思考

2.康德:批判性评论要能够增进公共讨论

3.哈伯玛斯:相互了解与意见表达

4.诺齐克:不是只有一种乌托邦

【延伸思考】

文学──是否该对所谓的「理想国家」有所警惕?

乔治.欧威尔,《动物农庄》,1945

【哲学练习】

【综合整理】

第五章 正义与法律──

正义:一种概念与制度

【问题思考】

问题1 合法化的不平等是否存在?

问题2 合法就一定符合正义吗?

问题3 法律是强权的工具或是弱势的防御?

【哲人看法】

问题1 合法化的不平等是否存在?

1.亚里斯多德:正义是合乎比例的平等

2.孟德斯鸠:极端平等的危险

3.罗尔斯:正义的两个原则

问题2 合法就一定符合正义吗?

1.黑格尔:论复仇与惩罚的差异

2.多马斯.阿奎那:不合法也可能是对的

3.梭罗:遵守法律前先听自己的良心

问题3 法律是强权的工具或是弱势的防御?

1.柏拉图:法律是弱者对抗强者的工具

2.巴斯卡:正义是最强者的法律

3.康德:法律具有强制性

4.卢梭:国家的法定权力从何而来?

问题4 国家是否有权决定公民的生或死?

1.贝卡里亚:没有人能将杀人的权力让渡给他人

2.卢梭:公民的生命对国家是有条件的赠礼

3.傅柯:从死刑的权力到生存的权力

【延伸阅读】

文学──正义是否遗忘了原谅?

雨果。《九三年》,1874。

【访谈】

【哲学练习】

【综合整理】




《法国高中生哲学读本 II 

人能自主选择而负担道德责任吗?》



内容简介:

 

面对义务,我们有服从还是反抗的自由吗?面对抉择,我的行动准则是什麽?

 

服从道德是否意味著我们将失去自由?但人若没有自由意志,仍需负担道德上的责任吗?

 

容许例外的道德,还有价值吗?不容许例外的道德,还有人性吗?

 

当你面对左右为难的处境──你需要道德哲学,让你冷静理性进行辩证,发展出一致的价值和判断标准。

 

当你陷入左右攻防的理论胡同──你需要道德哲学,把你拉回人类的真实处境,让思想充满人性的温度。

 

人的真实生活充满複杂的道德抉择,更得不时面对艰难的处境:

 

从出门购物──可以购买对环境不友善的食物或商品吗?该在压榨员工的商场购物吗?

 

职场伦理──老闆要求我欺骗厂商,作为员工我该照做吗?为了把商品卖到集权国家,我可以做出多少退让?

 

到生死交关的抉择──怀了无能力照顾的宝宝,我可以堕胎吗?国家对人民的生命可以干涉到哪个程度?

 

有些决定就在咫尺之内,但影响的却是千里之外他者的福祉──我该喝下血汗咖啡、购买血汗手机吗?

 

有些事情虽然发生在遥远的他方,却是人类普世关注的问题──他们该接纳无家可归的外国难民,还是先照顾国民利益?

 

事实上,处理道德困境不只有一种思考方式,也不只有一种判准。道德哲学在于对充满情绪的人生经历中,进行冷静理性的辩证,以发展出一致的价值和判断标准,让人得以安身立命。道德哲学也在于进行形式上的辩论和攻防时,不时拉回自身和人类的真实处境中去同理,以免流于空洞、无法实践的理论。

 

道德哲学还会触及更深刻的形而上问题:人类是否拥有自由意志?自由意志从何而来?道德的目的是幸福,但幸福若受制于机运,道德上的努力是否有意义?道德需思及动机或目的吗?不考虑动机或目的的道德是更高尚还是更僵化?

 

道德哲学也与现实处境息息相关:道德若是群体共同约定的价值和规则,势必为个人和群体的福祉而服务,也势必产生权利和义务,那麽这些权利、义务和福祉在社会中该如何分配?

 

阅读了历代哲学家的意见,你会发现,人类面临的道德处境一直没有太多改变,变换的只是外在形式。你更会发现,道德哲学的思考,不会只是形式上的辩论,而是触摸到人类最真实的困境,进行有温度的反思。

 

【看历代哲学家如何回应相同问题】

 

◆道德从何而来?

 

卢梭认为,道德来自直觉,是人类对于他人受苦的感受,这种同理心有益于物种和个体生存,因而能保证道德的普世性面向。巴斯卡认为,道德是透过教育与习惯,建立在习俗之上,在现实中,善恶的定义会随著历史演进。笛卡儿认为,道德规范人类行为的能力但也受时代演变所支配,因此每个人应该要说清楚,赞同某项道德的条件。

 

◆道德是相对的吗?是否容许例外?

 

康德认为,道德若没有普遍规则就失去意义,确实戮力于实践,才能赋予道德原则价值。亚里斯多德认为,道德行为必须衡量其现实后果,这种审慎思考并做出最适判断的能力就是德性。

 

◆没有自由就没有道德,但自由意志存在吗?

 

阿奎那认为,自由意志必定存在,否则人就无需为自己的行动负责,道德规范和法律也不具备意义。尼采认为,自由意志是神学家为了惩罚和定罪虚构而出,让行动者产生罪咎感。史宾诺莎则认为,自由是幻象,是人类对于理性无知的结果。沙特认为,人类不但是自由的,而且还是绝对的自由,无人能从中逃脱──我们是如此自由,以至于没有不自由的自由。

 

◆国家是否应该对公民施行道德教化?

 

亚里斯多德认为,公民道德教育是国家的主要任务,因为教育是城邦团结与幸福的条件,目的在于传播对集体福祉有益的共同价值。罗尔斯主张限制国家对个人的干预,透过公正的公共机构,公民便能发展出道德感并保有自由。


 上下滑动查看书籍目录

目录:

 

◆第一章 道德哲学导论

道德是共同体对成员的约束,但我们应该就这样接受它吗?

【问题思考】

问题1 道德是建立在习俗之上吗?

1.某些道德倾向是独立于各种不同的习俗而存在的

2.对每个个人而言,道德是透过教育与习惯,建立在习俗之上

3.习俗是道德有效的来源,但并非绝对的来源

问题2 道德规范容能许例外存在吗?

1. 道德若没有普遍规则,就毫无意义

2. 对于某项规则的应用,必须能够根据调整对预期后果做出调整

【哲人看法】

问题1 道德是建立在习俗之上吗?

1.卢梭:真正的道德源于自然

2.巴斯卡:道德随著习俗发展

3.笛卡儿:必须遵循习俗,同时保留某种批判的距离

问题2 道德规范容能许例外存在吗?

1.康德:有例外的规范就不是道德

2.亚里斯多德:道德行为必须衡量其现实后果

【进阶问题思考】

问题3 国家应该教化公民成为道德的人吗?

1.亚里斯多德:公民应该共享相同的道德价值

2.罗尔斯:公民教育有助于平等

【长文阅读】

尼采:《道德系谱学》

1.应该恢复道德意识的历史起源

2.只有透过确实的矫正,道德意识才能得到发展

【延伸思考】

哲学时事──道德哲学对伦理的论辩有什麽贡献?

彼得.辛格专访

1.问题探讨:「是否该相信舆论?」

2.问题探讨:「民主,是由舆论决定吗?」

精神分析──道德意识如何内化?

【哲学练习】

【综合整理】

◆第二章 自由

在一个和谐的社会裡,如何能够与他人一起生活,又活得自由,没有禁制或束缚?

【问题思考】

问题1 自由是指做一切我们想做的事吗?

1.做令人高兴的事并非总是等于做自己想做的事

2.自由就是摆脱他人的意志

3.自由就是在自己的欲望中能独立自主

问题2 我们是否拥有自由意志?

1.自由意志是否存在?

2.自由意志是否只是用来服务于道德或是法律的人为手法?

问题3 我们真的想要自由吗?

1.我们可能喜欢奴役甚于自由

2.苦恼与焦虑是自由应付的代价

【哲人看法】

问题1 自由是指做一切我们想做的事吗?

1.爱比克泰德:做我所想做的,还是想要我所做的?

2.霍布斯:自由是没有束缚

3.卢梭:自由并非独立

问题2 我们是否拥有自由意志?

1.阿奎那:自由意志存在吗?

2.尼采:自由意志对谁有利?

3.史宾诺莎:自由意志的幻象

问题3 我们是否真的想要自由?

1.拉.波埃西:奴役大获支持的矛盾

2.康德:承担自由需要勇气与胆量

3.沙特:人类注定被迫自由

【进阶问题思考】

问题4 对我的自由而言,国家是朋友还是敌人?

1.史宾诺莎:国家的目的是自由

2.施蒂纳:国家的自由造就我的奴役

3.托克维尔:民主体制中的平等先于自由

4.贡斯当:古代人与现代人的自由

5.罗尔斯:以自由之名来限制自由

问题5 言论自由是否有某些限度?

1.史宾诺莎:理性思考的权利并非行动的权利

【哲学练习】

【综合整理】

◆第三章 义务责任

义务责任总是採命令的形式。我们予以奉行或是反抗。为何,面对义务责任时,会有这两种态度?

【问题思考】

问题1 是什麽赋予义务责任某种道德价值?

1.出于利害考量却符合责任的行动并非道德行动

2.道德的行动符合普世责任

3.出于义务的行动可以同时符合道德与效益

问题2 我们是否可以界定出义务责任的界限?

1.道德义务似乎没有界限

2.英雄与圣人指出了不可逾越的界限

3.我们是否能以这样的例子为榜样?

【哲人看法】

问题1 是什麽赋予义务责任某种道德价值?

1.康德:出于对义务的外在服从而行动,这并非道德

2.黑格尔:但是,服从某项普世责任,具体而言是否可能?

3.米尔:某项行动的实用价值与其道德能彼此相容

问题2 我们是否可以界定出义务责任的界限?

1.柏格森:总是多做一点:英雄与圣人的典范

2.贾尼奥:超越责任的哲学兴趣

3.鄂兰:责任道德的界限

【进阶问题思考】

问题3 责任与权利是否相互呼应?

1.卢梭:在理性上,不存在最强者的权利

2.库桑:权利与义务是同一种关係的两个面向

3.罗尔斯:如何在社会中分派权利与义务?

【延伸思考】

文学──我们是否能摆脱义务之间的衝突?

高乃依的《熙德》

【哲学练习】

【综合整理】

◆第四章 幸福

没有人能免于不幸:这意味著幸福只是机运吗?

【问题思考】

问题1 幸福是幻觉吗?

1.人类没有感受幸福的能力

2.幸福是对于我们命运的某种幻觉

3.只要不对幸福赋予错误的概念,就不会有幻觉

问题2 幸福取决于我们自身吗?

1.未来不在我们手中

2.我们对自己的幸福有责任

3.真正的幸福是自由

问题3 他人能让我幸福吗?

1.每个人都有自己对幸福的看法

2.社会将我的命运与他人的命运联繫起来

3.幸福以他人为前提

【哲人看法】

问题1 幸福是幻觉吗?

1.叔本华:我们没有能力体会幸福

2.巴斯卡:没有消遣的国王是不幸的

3.米尔:别期待生命所无法给予的事物

问题2 幸福取决于我们自身吗?

1. 卢梭:幸福从来都不可靠

2. 奥里略:人类的不幸是自己的错

3. 笛卡儿:真正的幸福并不取决于我们自己

问题3 他人能让我幸福吗?

1. 康德:没有人能决定什麽是我的幸福

2. 米尔:我的幸福与他人的幸福,有牢不可破的连结

3. 亚里斯多德:幸福需要友谊

【长文阅读】

亚里斯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卷一〉

【进阶问题思考】

问题4 是否必须要有德性才能幸福?

1.伊比鸠鲁:没有缺乏德性的幸福

2.塞内卡:必须为了德性本身而渴望德性

3.康德:至善是道德

4.尼采:德性作为幸福的结果

【延伸思考】

文学──金钱能让人幸福吗?

拉封丹寓言:〈鞋匠与富人〉

哲学时事──

人是否需要他人,才能获得幸福?

【哲学练习】

【综合整理】




《法国高中生哲学读本III 

我能够认识并主宰自己吗?》



内容简介:

 

思考的时候,我们知道自己在思考;行动的时候,我们知道自己在行动。

 

我们承担了行动的责任,因为我们是行动的发起者。

 

如此,我们才成为享有尊严的人,成为拥有权利与责任的道德行动者──也才成为主体

 

爱他人,可以退让到什麽程度,还依旧保存住自己?

 

我是个孤岛,还是真的能够与他人同情共感?

 

奴役我的,是永不餍足的欲望,还是节制欲望的规范?

 

存在需要理由吗?没有理由的存在是否值得继续?

 

在这裡,我们思考主体如何认识自己。

 

我们讨论主体如何运用知觉来掌握外界。

 

我们探讨他人的处境如何召唤我们,让主体之间产生连结。

 

我们试图从自身的欲望中,分辨出自己的缺乏和获致幸福的可能。

 

我们从时间的流逝,去探讨存在的本质。

 

人,在什麽时候才算是个主体?在什麽条件下,才有资格谈及幸福、自由、痛苦和尊严?

 

人,追求欲望的满足,是为了拥有某物,还是想成为一种特定的存在?

 

我是谁?我可以清楚地认识自己吗?或是我必须在他人身上才能看见自己?

 

我真的能够感受、理解别人的痛苦吗?如何才能建立属于自己的观点,不再人云亦云?

 

这是一本关乎「自我」的书。探讨自我的构成、自我的认识、自我与他人的连结、自我的欲望,以及自我的存在。

 

一切问题的回答,从这本书开始!

 

【哲学家格言】

 

「因此,我们爱的永远不是人,而只是一些特质。」──巴斯卡《沉思录》

 

「我们并不是因为判断某事物是善的才欲望它,而是相反,我们称某物为善的,是因为它是我们所欲望的。」──史宾诺莎《伦理学》

 

「不论你自己的人格中的『人』,还是其他每个人的人格中的『人』,你在任何时候同时当作目的,决不仅仅当成手段来使用。」──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基础》

 

「那些拥有天资者受苦最深。」──叔本华《意志与表象的世界》

 

「你们的邻人之爱是你们对自己低劣的爱。」──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主体哲学QA】

 

▍为什麽要学习主体哲学?

 

因为人不是无需费力,自然而然就成为主体。人要知道自己知道什麽,知道自己在做什麽,更肩负起行动的责任,他才真正成为主体──主体的地位是努力得来的。

 

▍主体哲学在谈什麽?

 

「主体」相对于「客体」,一如「自我」相对于「他人」(和「他物」)。主体哲学就在探讨自我的构成、自我的认识、自我与他人和他物的连结、自我的欲望,以及自我的存在。

 

▍主体哲学讨论了哪些主题:

 

──人,在什麽时候才算是个主体?在什麽条件下,才能谈及幸福、自由、痛苦和尊严?

 

──那个意识中的我,以及无意识中的我,哪个才是我?

 

──透过知觉感官来认识世界是否可靠?不同的主体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取得共同感受到的客观性?

 

──我们如何藉由他人来认识自己?他人的存在是否为道德的基础?

 

──欲望与主体的关係为何?人们追求欲望的满足,是为了拥有某物,还是想成为一种特定的存在?

 

──「活著」究竟意味著什麽?是在时间之中的持续存在?与其他物体存续的方式本质上有何差异?活著需要理由吗?

 

▍主体哲学有「什麽用」?

 

当我们透过意识、感知、行动、他人、欲望、存在等概念,反思与自我、他人乃至世界的根本关係,这有助于我们深度地理解社会上发生所有道德衝突的具体案件,也能培养读者建立自身的主体性和自我观点。不让自己受制于欲望,但也能理解并重视自己的欲望;懂得同情共感、尊重他人,但也懂得自我保存、尊重自己。

 

学习主体哲学让自己了解「怎样才是真正的人」。


 上下滑动查看书籍目录

目录:

 

【推荐序】高中哲学教育的视野──思考那不被思考的事情╱沉清楷

【推荐序】「主体」与「主体性」──关于人之所以为人的哲学探讨╱叶浩

【推荐序】读哲学的前提是什麽?──当我们读哲学时,我们读的是什麽?╱曾瑞明

▍第一章 主体哲学导论

主体是思考的存在,是感知的基础,是各种行动的起源。

【问题思考】

问题1 人类如何获得主体的地位?

1. 人类在意识到自身而成为主体

2. 人类透过行动对外在世界发挥作用,而赢得主体的地位

3. 人类透过关係而显示自己是主体

问题2 主体在什麽条件下能达到客观?

1. 要达到客观,主体应该排除哪些可能介入自身与客体(对象)之间的东西

2. 主体可以藉由谘询他人而达到客观

3. 主体在採纳普遍观点而非特殊观点的条件下,可以做到客观

【哲人看法】

问题1 人类如何获得主体的地位?

1. 康德:主体是能思考的存在

2. 黑格尔:艺术创作,是认识自己身为主体的方式

3. 卡缪:反抗,以此获得主体地位

问题2 主体在什麽条件下能达到客观?

1. 柏拉图:主体应该避免各种有害的影响

2. 阿兰:许多主体所共通的事物,即是客观

3. 皮亚杰:主体藉由改变观点而变得客观

【进阶问题思考】

问题3 我们是否能怀疑主体的存在?

1. 尼采:主体的存在是个不确定的假说

2. 沙特:我不是我所认为之所是

3. 柏拉图:透过对话,主体得以认识自己

【延伸思考】

绘画──主体性是否能被我们所再现?

访谈:法国社会学家黑蒙.布东(Raymond Boudon)

【哲学练习】

【综合整理】

▍第二章 意识与无意识

意识是再现我们自己与外在世界的过程。无意识是佛洛伊德所提出的假说,用以解释意识所无法说明的事物。

【问题思考】

问题1 意识是否能带来某种知识(认知)?

1. 怀疑是认识的第一步

2. 意识让世界与我们的判断具有某种结构

3. 意识就是自由

问题2 我们能否认识自己?

1. 「我」难以掌握

2. 「我」会令人迷惑

3. 意识会在无意识中酝酿出来

问题3 为何要假设无意识的存在?

1. 难以接受的假设

2. 无意识是必要的假设

3. 无意识的假设让我们能对压抑作出解释

【哲人看法】

问题1 意识是否能带来某种知识(认知)?

1. 笛卡儿:拥有意识,首要在于怀疑

2. 梅洛-庞蒂:必须重建对意识的认识

3. 康德:道德意识指导我们应做之事

4. 沙特:意识是对于「没有理由却必须选择」的焦虑

问题2 我们能否认识自己?

1. 巴斯卡:我是什麽?

2. 休谟:「自我」并不具有稳定性

3. 尼采:在关于我们自己的事情上,意识欺骗了我们

4. 莱布尼兹:我们的行动酝酿于无意识之中

问题3 为何要假设无意识的存在?

1. 佛洛伊德:自恋创伤

2. 佛洛伊德:无意识的假说解释了无法解释的事物

3. 佛洛伊德:被压抑的事物虽被遗忘,却未被抹消

【进阶问题思考】

问题4 无意识会让我们不用负责任吗?

1. 阿兰:无意识是无效的不在场证明

2. 佛洛伊德:无意识并不会解除我的任何责任

3. 沙特:人类对自己与全体人类负有责任

【延伸思考】

电影──我们是自己的过去的受害者吗?

哲学时事──认识自己真的如此必要吗?

访谈:克莱蒙.罗赛(Clément Rosset, 1939-)

【哲学练习】

【综合整理】

▍第三章 知觉

所谓知觉,就是知觉的主体和被知觉的客体发生接触之后,产生各种感觉所组织而成的整体。

【问题思考】

问题1 知觉是否等于感觉?

1. 知觉是透过我们的感官接收强烈的印象

2. 知觉并未注意到最细微的感觉

3. 知觉选取讯息

问题2 知觉可以训练吗?

1. 学习描述知觉以体验主体的角色

2. 学会以科学的方式知觉

3. 学习摆脱只求实利的知觉

问题3 知觉是客观的吗?

1. 灵魂预先感受到疼痛:知觉是主观的

2. 疼痛的知觉并不全然是主观的

3. 疼痛关乎意识的活动

【哲人看法】

问题1 知觉是否等于感觉?

1. 洛克:感觉,知觉的起点

2. 莱布尼兹:知觉是由我们所感觉不到的细微感知所组成

3. 梅洛-庞蒂:一切知觉都是某种预期的结果

问题2 知觉能训练吗?

1. 胡塞尔:学习描述知觉,才能掌握主体的角色

2. 巴舍拉:科学认识的断裂

3. 柏格森:训练,是学习以公正的方式感知

问题3 知觉是客观的吗?

1. 柏拉图:各种身体的感情都触及灵魂

2. 巴克莱:痛苦的根源在于对某物的感觉

3. 叔本华:为何我们比较容易感受到痛苦?

【长文阅读】

笛卡儿,〈屈光学〉

【进阶问题思考】

问题4 艺术家对世界的知觉是否与众不同?

1. 梵乐希:舞蹈的哲学

2. 柏格森:艺术家的感知扩大了我们平常的感知

3. 马蒂斯:艺术家教导我们像孩子一样感知事物

4. 柏拉图:艺术家是否会扭曲我们的知觉?

【延伸思考】

人文科学──感知指的是去诠释世界吗?

【哲学练习】

【综合整理】

第四章 他人

他人是另我,既是有别于我,因为他并不是我,同时却又与我相似,因为他是有意识与感觉的存在。

【问题思考】

问题1 他人是另一个我自己吗?

1. 对于与我们相似的人,我们会有怜悯之心

2. 我们处于相同的处境底下

3. 他人与我们相似,但并不是一模一样

问题2 我们是否能触及他人?

1. 我们只能认识到他人的外在

2. 然而,我们可以感知到他人体验著某些感受

问题3 若没有他人,我们能否成为自己?

1. 我们只有对著他人才会展现自己的样子

2. 我们的自由建立在对他人的肯认之上

3. 他人迫使我们清楚认识自己

【哲人看法】

问题1 他人是另一个我自己吗?

1. 卢梭:自爱心让我感受到对人的怜悯

2. 维永:人类兄弟,认我做你们的一员吧

3. 尼采:爱远人胜于爱邻人

问题2 我们是否能触及他人?

1. 梅洛-庞蒂:相似者有所不同

2. 谢勒:私密之我的表达

问题3 若没有他人,我们能否成为自己?

1. 鄂兰:我们只有对著他人才会展现自己的样子

2. 伊波利特:他人──透过他,我才获得意识

3. 沙特:他者──抵抗自欺的城牆

【进阶问题思考】

问题4 他人是道德意识的基础吗

1. 李维史陀:拒绝他人的倾向

2. 康德:他人并不是手段,而是目的

3. 列维纳斯:面容的脆弱性,禁止我杀人

【延伸思考】

文学──是否可能不再成为一个人?

绘画──爱情是盲目的吗?

【哲学练习】

【综合整理】

第五章 欲望

欲望是对缺乏的意识,以及我们为了填补缺乏所付出的努力,而缺乏却永不止息地再生。

【问题思考】

问题1 我们是否应该克制自己的欲望?

1. 满足所有欲望并不会感到幸福

2. 节制欲望,迴避痛苦

3. 改变那些让我们不幸的欲望

问题2 我们能否否定自己的欲望?

1. 克制欲望有违自然

2. 道德审判并非总是合理

3. 忠诚与欲望的本质相反

问题3 欲望真正的性质为何?

1. 欲望可以引领我们向善

2. 尚未满足的欲望已经是某种快乐

3. 欲望是人的本质

【哲人看法】

问题1 我们是否应该克制自己的欲望?

1. 叔本华:欲望不过是不满足罢了

2. 伊比鸠鲁:快乐并不在于富足

3. 艾比克泰德:只有我们的欲望与判断,才是取决于我们的

问题2 我们能否否定自己的欲望?

1. 柏拉图:只有符合我们天性的欲望,我们才应该满足它

2. 拉康:欲望需要得到满足

3. 莫里哀:所有的享乐都是变动不居的

问题3 欲望真正的本质为何?

1. 柏拉图:我们都混淆了对善与对享乐的爱

2. 卢梭:我们相信欲望应该得到满足

3. 斯宾诺沙:我们相信意志能够对欲望产生作用

【长文阅读】

艾比克泰德,《手札》

1. 我们的欲望过多

2. 幸福在于对自我的掌控

【进阶问题思考】

问题4 我们的欲望是自由的吗?

1. 吉哈德:消费是种模拟

2. 布希亚:我们想要的不是拥有而是存在

3. 艾尔诺:消费社会或是欲望的异化

【延伸思考】

绘画──欲望难道不是另一个欲望的欲望吗?

【哲学练习】

【综合整理】

第六章 存在与时间

存在就是「真实地在」这个事实。度量与影响存在的就是时间。

【问题思考】

问题1 我们真的知道时间是什麽吗?

1. 时间不在别处,只存在于我们的精神之中

2. 我们并非真的「在」时间「裡」

3. 改变那些让我们不幸的欲望

问题2 存在,是否就是承受时间的影响?

1. 存在太过短促,如果我们不注意时间

2. 时间会欺骗我们

3. 死亡并不能妨碍我们的自由

【哲人看法】

问题1 我们真的知道时间是什麽吗?

1. 奥古斯丁:时间是对于变化的意识

2. 康德:我们有的只是时间的再现

3. 柏格森:时间的空间表象会骗人

问题2 存在,是否就是承受时间的影响?

1. 马可.奥勒留:我们的生命全在于当下

2. 巴斯卡:我们未曾活过,但我们想要过活

3. 尼采:要彷彿我们永远不会死那般热爱生活

4. 沙特:终有一死并不能限制自由

【进阶问题思考】

问题3 存在需要理由吗?

1. 笛卡儿:上帝必然存在

2. 康德:就算神是无限的也无访证明其存在

3. 斯宾诺沙:在存在的事件中寻求目的是种错误

4. 尼采:永恆,即再活一次自己的生命的意愿

5. 维永:活著的时间

【延伸思考】

艺术──我们可以描绘存在吗?

陈箴,《摇篮》,声音装置,1995

【哲学练习】

【综合整理】




《法国高中生哲学读本IV:

文化是让人脱离本性还是实现本性?》



内容简介:

 

哪裡有文化,哪裡就有文化的哲学。

 

「野蛮人是那相信野蛮存在的人」,李维史陀如是说。

 

如何不把不同于自己的文化,视为没有脸孔的野蛮,

 

这是人类在后巴别塔时代的共同课题!

 

文化是一张网,给予我们限制,也支撑著我们,我们在其中呼吸、思考与行动,并与不同的文化碰撞、相遇。

 

从某个意义来看,我们只能在所置身的文化中认识一切,文化彷彿是一种束缚,拘束了我们的活动范围;但若将文化自我们身上抽开,则人类根本没有立足之地,其实也正是文化给了我们面向这个世界的力量。而如何与其他文化共处,也成为「是否有文化」的关键指标。

 

哲学是对一切事物的反思,在这裡我们要反思的对象就是「文化」,以及文化所涵盖的:语言、艺术、劳动、宗教与历史。

 

人类的历史从自然状态发展到文明状态,究竟是堕落,还是提升?人类的语言和动物的语言有何不同?语言能否传达我们的思想,或者只是欺骗?艺术是否只属于少数具有天才的艺术家,或是也可以属于一般大众?劳动是人类自由的实现,还是受苦与异化?技术的进步究竟是对人类劳动的解放,还是使人类与劳动更加疏离?宗教是人类信仰的终极真理,还是他们的集体幻觉?

 

关于文化的哲学思考,永远不会停止;哪裡有文化,哪裡就有文化的哲学!

 

【哲学家怎麽说?】

 

「每个人都将不符合自己习惯的事称为野蛮。」(蒙田)

 

「我们在语言中思考。」(黑格尔)

 

「美无须任何概念就可以普遍地被欣赏。」(康德)

 

「美不是事物本身内在的特性,它只存在于凝视它的心灵之中,……一个人可能看见丑恶之处,而另一人则在其中看到美。」(休谟)

 

「当一颗石头在路上,它通常不是一件艺术品,但当它被放在美术馆中观看,它可以成为一件艺术品。」(尼尔森.古德曼)

 

「我们只有服从自然,才能支配自然。」(培根)

 

「当人面对劳动时,他感受到其实是:这样的劳动是最好的警察,以及劳动控制了每一个人,并且善于强烈地去阻碍理性、欲求、独立意念的发展。」(尼采)

 

「宗教是人类所共有的一种强迫性的精神官能症。」(佛洛伊德)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马克思)

 

「看到故事并『製造』故事的,不是行动者,而是说故事的人。」(鄂兰)

 

「一位好的历史学家,没有所属的时代,也没有国家。」(芬乃伦)

 

【文化哲学QA】

 

▎为什麽要学习文化哲学?

 

当我们被抛掷到这世上时,这个世界就已存在著文化,而且是以複数的形式存在,因此我们被迫在自己所属的文化之中过活,也注定要和其他不同于自己的文化共处,于是必定会有关于文化的哲学思考。

 

▎文化哲学在谈什麽?

 

文化是人类整体生活的总称,文化哲学的范围也几乎无所不包,而文化相对主义是当前文化哲学的重要共识,必须先承认没有某种文化优于另一种文化,才可能包容各种不同的文化。

 

▎文化哲学「有什麽用」?

 

文化哲学让我们反省心中某些不自觉的标准,可能就是偏见的来源,例如:将与自身文化不同的事物视为野蛮,这本身就是一种野蛮;也让我们看见在「兼容并蓄」、「文化多元」的表象之下,可能暗藏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压迫。

 

▎文化哲学讨论了哪些主题:

 

■ 语言能精准传达想法吗,还是我们其实经常被语言背叛?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或是思想其实透过语言才得以存在?

 

■ 艺术有没有实用的价值,或是只能「为艺术而艺术」?如何定义什麽是艺术,什麽不是?这是品味的问题吗,又是谁的品味?

 

■ 技术的进步是否解放了人类的劳动,或是使人与劳动的关係更为疏离?劳动是获致自由的必要手段,抑或自由就在劳动之中?

 

■ 人是否一定需要宗教信仰?理性与信仰能够相互调和吗?科学的昌明是否会带来宗教的凋零?

 

■ 是谁创造了历史?是历史上的行动者,还是历史的书写者?历史学家如何论断过去的历史事件?


 上下滑动查看书籍目录


目录:

 

【推荐序】高中哲学教育的视野──思考那不被思考的事情╱沉清楷

【推荐序】文化哲学是什麽样的哲学?──谈文化哲学的四个特性╱杨植胜

【推荐序】文化的哲学思考──从日常生活到最艰难的选择╱陈妙芬

▎第一章 文化哲学导论

文化表示文明的状态,文明相对于自然状态,是整个人类都历经的过程。文化展现在各个文化、文明的特定形式中,并属于某个民族。

■问题思考

问题一:文化是否使人脱离自然?

1. 人类应该追求完善

2. 文化让人脱离了自然,从而使他无法尝到自由的滋味

3. 要从人身上把自然与文化区分开来是不可能的

问题二:我们可以说一种文化比另一种文化优越吗?

1. 文化多样性难以受到肯认

2. 文化相对主义在今天是受到认可的

3. 文化或多或少都与历史的演变相关

■哲人看法

问题一:文化是否使人脱离自然?

1. 康德:人类必须由己身创造出一切

2. 卢梭:文明人失去了自由

3. 梅洛─庞蒂:人类的天性不存在

问题二:我们可以说一种文化比另一种文化优越吗?

1. 蒙田:野蛮人不是我们所想像的

2. 李维─史陀:评断的标准是相对的

3. 莱里斯:接触有助于文化创新

■进阶问题思考

问题三:是否应该怀疑文化的价值?

1. 佛洛伊德:文明是苦恼的根源

2. 阿多诺:「在奥辛维兹之后,我们再也无法写诗了。」

■延伸思考

电影──是否应该将「野孩子」视为早于任何文化的人性?

哲学时事──自然与文化的对立是文化性的吗?

■哲学练习

■综合整理

▎第二章 语言

语言是一种建立于符号系统,用来表达与沟通的工具。

■问题思考

问题一:说话,是否为行动的反义词?

1. 说话,是要影响他人

2. 说话,是完成某些行动

3. 语言能够重新诠释世界

问题二:人类语言的特性为何?

1. 答案并非是生理学上的

2. 动物的沟通似乎是存在的……

3. ……但无法与人类的语言相比拟

问题三:语言能否转译思想?

1. 语言似乎是思想的障碍

2. 思想无法超出语言的范围,思想是语言所产生的

■哲人看法

问题一:说话,是否为行动的反义词?

1. 柏拉图:修辞的说服力量

2. 奥斯丁:施为性语言──藉由语言文字行动

3. 班维尼斯特:说话,就是「再造」

问题二:人类语言的特性为何?

1. 卢梭:自然语言及约定俗成的语言

2. 笛卡儿:语言是人类的特性

问题三:语言能否转译思想?

1. 柏格森:语言是个背叛者

2. 黑格尔:我们在语言中思考

3. 海德格:语言作为对存在者的揭示与开显

■进阶问题思考

问题四:对话有什麽用处?

1. 魏尔:「应该要寻求同意还是相互争执?」

2. 柏拉图:对话中哲思的艺术

3. 梅洛─庞蒂:对话如同合作

■延伸思考

文学──语言文字会说谎吗?

■哲学练习

■综合整理

▎第三章 艺术

艺术是人类的活动,主要在于生产具有审美价值的作品。

■问题思考

问题一:艺术什麽时候发生?

1. 艺术不再一定要是美的

2. 艺术不再需要透过作品的形式呈现

3. 是艺术家创造艺术

问题二:艺术有什麽用?

1. 艺术是无用的吗?

2. 艺术有各式各样的功能

3. 艺术是解放者

问题三:所有人都是艺术家吗?

1. 艺术家因他与众不同的技巧而显得杰出

2. 艺术家是透过其天份而展现出来

问题四:审美判断应该被教育吗?

1. 品味好坏是无法经由说服的

2. 所谓「好的」品味是某个社会阶级的品味

3. 艺术家的敏感度能够唤醒感受

■哲人看法

问题一:艺术什麽时候发生?

1. 康德:艺术的美不同于自然的美

2. 古德曼:艺术作品不是一个物品而是一个事件

3. 亚瑟.丹托:是脉络造就了艺术品

4. 安德烈.马乐侯:艺术概念的诞生

问题二:艺术有什麽用?

1. 黑格尔:荷兰画家使日常生活得以昇华

2. 亚里斯多德:悲剧淨化如同灵魂的昇华

3. 泰奥菲尔.哥堤耶:「有用的都是丑的」

问题三:所有人都是艺术家吗?

1. 柏拉图:艺术家没有缪斯便一无是处

2. 阿兰:製造不是创造

3. 尼采:没有所谓的艺术「奇蹟」

问题四:审美判断应该被教育吗?

1. 休谟:我们欣赏艺术作品如同品尝菜餚

2. 康德:当我们说「好美」时,指的是什麽?

3. 艾德蒙.戈布洛:资产阶级利用艺术来让自己显得与众不同

■长文阅读

黑格尔,〈美学讲稿〉

■进阶问题思考

问题五:艺术是否会欺骗我们?

1. 柏拉图:艺术再现真实的表象

2. 罗密欧.卡斯特路奇:「只有虚假才能锻鍊智力」

3. 普鲁斯特:真实的生命是文学

4. 亚里斯多德:诗比历史更哲学

■延伸思考

绘画──艺术家的双重视角?

访谈──杰夫.昆斯,或者是挑衅的艺术

哲学时事──当代艺术中是否有欺骗的成分在?

■哲学练习

■综合整理

▎第四章 劳动与技术

劳动是一种活动,人类透过劳动改变自身环境,以求供应自己生存所需。技术是为了达到这个结果所使用的各种手段之总和。

■问题思考

问题一:劳动与技术是否与自然相对立?

1. 劳动与技术对抗大自然所发生的种种事件,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与欲望

2. 然而技术不能否定自然法则

3. 劳动改变人类的本质

问题二:技术会带来危险吗?

1. 技术的好处

2. 技术产生新的威胁

3. 技术本身没有危险

问题三:技术是否解放了劳动?

1. 藉由技术产生的劳动转变

2. 区分苦活与劳动

3. 人必须要解放自己,技术才可以解放人类

■哲人看法

问题一:劳动与技术是否与自然相对立?

1. 弥尔:技术的存在就是承认,光靠自然是不足的

2. 培根:只有服从自然才能支配自然

3. 笛卡儿:科学的保证

4. 马克思:透过劳动,人改变其本质

问题二:技术会带来危险吗?

1. 伏尔泰:技术的好处

2. 约纳斯:技术变得比自然更让人敌对

3. 吕西安.塞弗:技术是无辜的

问题三:技术是否解放了劳动?

1. 斯密:劳动分工

2. 黑格尔:形式的活动与机械性劳动

3. 亚里斯多德:假如梭子能自行编织……

4. 拉法格:为何亚里斯多德的梦想没有成真?

■进阶问题思考

问题四:閒暇的时间是我自由的时间吗?

1. 鄂兰:劳动作为奴性的活动

2. 马克思:劳动结束之际,生命开始之时

3. 尼采:劳动是最好的控制

4. 塞内卡:真正的空閒不与劳动相对立

5. 阿兰:幸福在自由的劳动中

■延伸思考

电影──佛列兹.朗的《大都会》

访谈──工作的痛苦

■哲学练习

■综合整理

▎第五章 宗教

宗教是信仰与集体仪式的整体,它朝向某种甚至是具有神圣性的超自然。

■问题思考

问题一:人需要信仰吗?

1. 信仰回应了某种自然的需求

2. 信仰回应一种社会需求

问题二:人可以宣称自己认识神吗?

1. 神使自己在人的心中被认识

2. 人可以透过自然的理性之光来认识神

3. 对神的科学认识并不存在

问题三:理性与信仰注定相互对立吗?

1. 信仰与理性的一致性建立在区别与上下排序

2. 必须区分思想与信仰

3. 然而即便是科学也包含著信仰

■哲人看法

问题一:人需要信仰吗?

1. 康德:宗教回应实践理性的需求

2. 佛洛伊德:宗教是对应心理需求的文化性回应

3. 伊利亚德:人透过与神圣的关係定义自身

问题二:人可以宣称自己认识神吗?

1. 巴斯卡:神透过人的内心让人认识祂

2. 卢梭:人可以藉由天生的理性来认识神

问题三:理性与信仰注定相互对立吗?

1. 阿奎那:信仰与理性能够彼此调和

2. 阿兰:思考与相信是两件事

3. 尼采:科学理性仍然包含著信仰

■进阶问题思考

问题四:宗教是否带来幸福的幻觉?

1. 圣马太:幸福并不在容易的生活中

2. 马克思:至福是幻觉

■延伸思考

绘画──要看见才能相信?

■哲学练习

■综合整理

▎第六章 历史

历史是人类所历经事件的整体,同时也是透过调查的方式去重建这些事实。

■问题思考

问题一:历史是否有意义?

1. 进步可以是历史的意义本身

2. 但进步的意识形态是可被批评的

3. 只关注现在会让历史意义变得不确定

问题二:谁创造历史?

1. 人类製造历史却不知道他创造出什麽样的历史

2. 人是他们的历史的行动者

3. 但作为叙述者的历史学家,是他创造了历史

问题三:历史学家在什麽条件下可以做出判断

1. 必须要与历史各个主要行动者们保持同样距离

2. 不过应该要先理解才能够做出判断

3. 历史学家的判断不是法官的判决

■哲人看法

问题一:历史是否有意义?

1. 康德:历史是朝向人类的普遍进步发展

2. 班雅明:进步的意识形态合理化了最糟的状态

3. 阿多格:现在主义使未来的意义变得不明确

问题二:谁创造历史?

1. 黑格尔:人类创造历史却不知道自己创造了什麽样的历史

2. 马克思:确实是人创造历史

3. 鄂兰:是叙事者看见并创造历史

问题三:历史学家在什麽条件下可以做出判断?

1. 芬乃伦:历史学家应该要对历史主角保持相同距离

2. 布洛克:历史学家首先必须了解才能评判

3. 吕格尔:历史学家的判断不是法官的判决

■进阶问题思考

问题四:历史是建立在集体记忆之上吗?

1. 阿伯瓦赫:历史无法被简化为集体记忆

2. 吕格尔:历史学家要对集体记忆进行批判的工作

3. 吕格尔:是什麽正当化了记忆的义务?

■延伸思考

人文科学──历史学者在战犯的大型诉讼中扮演何种角色?

电影──人们可以重写历史吗?

■哲学练习

■综合整理




来源/作者:叙拉古之惑

原标题:让人瞠目结舌的法国高中哲学教育


斯坦福教授:为什么很多人名校毕业,却终身碌碌无为?

南大教授:如何避免写论文不是像作文就是像社论?

北大副教授反思: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怎么培养出来的?

这十六个经典哲学问题,你和哲学家的回答相同吗?

敷衍的表情包背后,是当代人无处不在的自欺欺人


点击阅读原文学习10位顶级思想家的智慧

读了好文,点个“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