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十四

2017-06-27 吕大成 追忆青涩

《长征组歌探析》之十四


一、势如破竹扫敌骑


1935年10月5日,毛泽东等率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翻越六盘山主峰后,遇到了张学良东北军的骑兵第七师十九团。其中的骑兵一连和骑兵三连比红军先期到达,准备驻扎在六盘山下的青石嘴,堵截红军进入宁夏继而再进入陕北。这两个骑兵连到达青石嘴后不到两个小时,就大摇大摆地放松了警戒,人下马,马卸鞍,开始搭锅吃饭、睡懒觉,连战马也都放开在草地上溜达吃草,完全忘记了他们的主要任务是阻击红军。


天刚黑下来,红军的攻击突然开始。这两个骑兵连的官兵顿时乱作一团。两个连的连长,一个骑马跑了,一个躲在草垛里藏了起来。


红军取得了青石嘴战斗的胜利,仗打得干脆利索、势如破竹,仅用半个小时就扫了“敌骑”,并缴获了大批的物资:十多辆马车上全是大箱子,里面是簇新的子弹、军装,这是西北剿总送来的,都还没有开箱。而两个骑兵连的上百匹战马,匹匹壮硕。


毛泽东建议就此成立红军骑兵部队,这些东北军骑兵中的马夫、马掌兵和兽医等“技术人员”也被动员参加了红军。


我军历史上第一支骑兵连就此诞生,第一任连长是梁兴初。


翻越了六盘山,意味着中央红军越过了长征路上最后一座大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陕北已经遥遥可见。这就是《长征组歌》七曲《到吴起镇》中“六盘山上红旗展,势如破竹扫敌骑”两句的背景。


肖华将军在这两句诗中,直接借用了毛主席《清平乐·六盘山》:“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两句中的诗眼,即“六盘山上”和“红旗”,说明作者对毛主席的诗词是非常熟悉和喜爱的,在描写红军翻过陕甘宁交界处的六盘山这个历史场景时,自然而然地就想到了毛主席的诗词,并且直接借用写成“六盘山上红旗展”一句,感到既熟悉、亲切又恰到好处。


作者在这首诗中还第一次描写了“骑兵”,尽管这个骑兵是国民党军的东北军骑兵。由于红军习惯于近战,对北方这个新的兵种一时还难以适应,特别是对骑兵手持马刀飞驰而来、飘忽而去的战法还没有作战经验。为了对付骑兵突袭,部队上下对此迅速进行了研究,林彪对打骑兵的战术研究得很透,专门编写了打骑兵的要领。


因此,部队战士沉着应战,按照战术要领,很快就取得了胜利,势如破竹横扫了敌人的骑兵,并且成立了我军的第一支骑兵部队。

所以作者非常高兴地写下了“势如破竹扫敌骑”这一脍炙人口的佳句。



二、中央红军最终落脚陕北


红一方面军在松潘改建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后继续北上,但是北面的地方大了去了,究竟是往陕西北部走还是往甘肃北部走,具体的落脚点却始终未确定。


进入甘南到达哈达铺时“一张报纸定去向”,这张报纸就是阎锡山主办的《晋阳日报》。上面报道:

“陕北刘志丹‘匪’部已占领六座县城,拥有正规军五万余人,游击队、赤卫军和少先队20余万人,窥视我晋西北,随时有东渡黄河之危险”。


该报还附有一张所谓“匪区”的陕北略图。

聂荣臻(另有一说是彭德怀)立即将该报纸上交毛泽东。

毛泽东看到后大喜过望,当即决定就往陕北去与刘志丹会师。


9月20日,在哈达铺陕甘支队团以上干部会上,毛泽东十分兴奋地发表了重要讲话,在会上做了当前形势和任务的报告,进行了陕甘支队的整编。

整编后,全军总人数七千余人,从中央红军离开江西时的八万余人减到七千余人,不免令人伤感。


但毛泽东却心中充满了豪情,他说:

“我们目前只有七千多人,人是少了一点儿,但少有少的好处,目标小点儿,作战灵活性大,人少,但不用悲观。我们现在比1929年红四军下井冈山时的人还多哩。就是我们这样一支队伍,将来一定会扩展到全国去,到了那个时候,我们的伙夫、马夫都是很好的干部,胜利是一定属于我们的。”


并即兴朗诵了自己几天前写下的《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9月28日,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史称榜罗镇会议。榜罗镇会议是红军长征史上最重要的会议之一。


中央第一次明确地确定了以陕北苏区作为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这是一个英明的决定。


后来,毛泽东曾专门谈起这次会议,说:“俄界会议与张国焘决裂,那时的口号是,打到陕北去,以游击战争与苏联发生联系。榜罗镇会议改变了俄界会议的决定,因为那时得到了新的材料(这里指《晋阳日报》以及随后又陆续得到的其他报纸材料),陕北有这样大的苏区与红军,所以改变决定,在陕北保卫与扩大苏区。”


在会议的最后,毛泽东说:“我们出了潘州城以来,已经过了两个关口——腊子口和渭河,现在还有一个关口,就是固原、平凉的一条封锁线。这将是我们长征的最后一个关口。”“我们要到陕甘根据地去。我们要会合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军的同志们去。……陕甘革命根据地是抗日的前线。我们要到抗日的前线上去!任何反革命都不能阻止红军去抗日!”



三、长征中的几个“之最”


长征是我军历史上最长距离的一次行军。长征中,年纪最大的男红军是徐特立。徐特立,湖南长沙人,1877年生,任中央工农民主政府教育部长。长征时58岁。除徐特立外,参加红军较年长的还有谢觉哉、林伯渠、董必武。


长征中,年龄最大的女红军名叫杨金莲,又名板凳卓,藏族,1875年生于四川小金县一个农奴家庭。1935年5月,红四方面军进入岷江上游,在理番县苏维埃女主任陈再茹的引导下,年已六十岁的杨金莲,带领一儿两女举家参加了红军。杨金莲在红四方面军随军家属队担任翻译,长征路上,她在努力做好翻译、宣传讲解工作的同时,还尽可能地发动藏族群众,为部队筹措粮食和生活必需物资。1936年10月杨青莲到达陕北,当时她已62岁,是所有参加长征的女红军年龄最长者。


长征中,年龄最小的男红军名叫向轩1926年出生在湖南桑植县,其母亲是贺满姑,其大舅是贺龙元帅。他七岁参加红军,九岁随大部队长征,是当时走完长征的年龄最小的男红军。


长征中年龄最小的女红军名叫万曼琳。她1926年出生于四川南江,1933年随哥哥参加红军,八岁时就走上长征路,九岁时,她已经跟随红军炊事班战士捡柴火、择菜、送饭。


万曼琳跟随所在的红四方面军从川陕革命根据地出发,翻雪山过草地,历经无数的历练,最终和红军战士的大哥大姐们,走完了万里长征路,并见证了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将台堡的大会师。





作者简介:吕大成,男,1962年生,天津市人,1981年参加工作,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太原市政协民族宗教委员会主任。吕大成同志业余时间参加山西省干部合唱团并担任副团长。2006年开始,担任山西省干部合唱团《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男领诵。参加过山西省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80周年等大型音乐演唱会。作为一名《长征组歌》的爱好者与参演者,作者多年来关注长征,了解长征,潜心研究长征历史,了解《长征组歌》及其背后的故事。十几年来,他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描写长征的有关书籍。特别是对《长征组歌》里面涉及到的重大事件、重要史实都反复进行了重点查对、校验,力争做到准确无误。这部《长征组歌探析》,历经多年的积累和锤炼,于2016年年底基本完成。该作品紧紧围绕肖华将军的诗词,力争从长征的点滴历史讲起,将《长征组歌》的创作背景和背后的故事,比较完整、准确、全面地展现出来;将演唱的要求、表演的要求、着装的要求、表情跟情绪的要求一一告诉大家。其目的是想让《长征组歌》这一红色经典原汁原味、原版原调地永远传唱下去,做《长征组歌》永远的传播者,做长征精神永远的传承人。由于作者受研究资料和写作水平所限,文中不免有错误甚至不准确之处。特别是对长征这段波澜壮阔的红色历史,作者还不具备驾驭能力,只是对《长征组歌》的个人理解和演唱体会。




点开以下链接,欣赏作者其它作品:

14、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十三

13、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十二

12、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十一

11、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十

10、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九

9、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八

8、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七

7、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六

6、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五

5、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四

4、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三

3、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二

2、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一

1、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长征”一词的由来》、《子弟兵的“故乡”》





本平台特色——纯真、纯情、率真、率性,真善美;求稿——强调文学性——追忆青涩诗文鉴赏唯美絮语艺术探讨图鉴箴言民俗百科;本平台非营利性,属草根自媒体黑板报,大家小家、旧文新文、一概接纳,不过就是编辑者退休以后消食破闷、健脑动手的一项养生爱好,同时所刊诗文美图也希望为读者增添一点儿茶余饭后、闲读养性的情趣;敬请赐稿,敬请分享转发,敬请赞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