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分配正义 │ 罗尔斯与诺齐克之争

2015-10-09 无处不哲学




■ 诺齐克对此诘问:你碰巧幸运拥有两只明亮的眼睛,是否应当捐献一只给双目失明的盲人才是公平?



无处不哲学编辑 / 文章内容由小编整合于网络资源,转载请注明出处。


  哈佛大学著名的政治哲学家诺齐克(Robert Nozick)于2002年1月23日去世,享年63岁。医生在1994年就诊断他患有胃癌,甚至估计他的生命大约只能维持6个月,而诺齐克却继续顽强生活了七年之久,直到临终前的几个星期一直坚持著述研究与授课教学。他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哲人,才华横溢的论辩者,也是极富魅力的教师。他的思想对于20世纪后期的政治理论与实践具有相当大的影响,特别在有关「福利国家」问题的争论之中,与另一位哈佛大学的著名教授罗尔斯(John Rawls)持不同立场,成为当代西方自由主义内部不同流派的代表人物。


  罗尔斯在1971年出版的名著《正义论》(Theory of Justice)中提出了「分配公正」原理,在伸张个人权利的同时,主张国家具有重新分配财富的正当性,使社会中处境最差的阶层得以改善境遇。罗尔斯的正义学说为福利国家的政策提供了哲学基础。三年之后,诺齐克发表《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Anarchy, State and Utopia)一书,批评回应了罗尔斯的观点。他坚持个人自由具有最高的优先性,反对政府对个人之间自由交易的干预。认为国家应当成为「守夜人」,仅仅承担诸如监督契约的履行、保护公民免遭暴力侵犯等角色。而所谓「正义」并不是某种分配模式或终极状态,而是体现在个人自由参与的交易过程之中。他所诉求的「最底限度国家」批判了福利主义政策的道德正当性,继承了从洛克到哈耶克(Friedrich Hayek)和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等自由主义思想家的传统,使他成为当代倡导个人自由、私有产权及有限政府的最重要的理论家之一。

  分配正义要求社会收入分配形式能够符合正义原则,对其进行讨论建立在两个假设之上:其一,正义原则是可以被人类认知的,并且社会分配形式可以被正义原则支配,从而根据正义原则重塑社会是有意义的;其二,存在一种力量(权力)源泉,它能够根据正义原则来重塑社会的收入分配形式,而这一源泉通常指具有强制性的社会制度。社会制度包含相应的政治结构和经济社会安排,通过它来分配民众的基本权利义务,决定社会利益的划分方式。因此,分配正义可以看作“社会分配制度正义”的简略提法。

 

  在当代西方,关于分配正义的政治哲学争论主要在罗尔斯与诺齐克之间展开。罗尔斯强调人们的先天性差别,国家需要一定的政策干预,通过补偿社会弱者来体现社会正义,要求政府在一定程度上的扩张并超越政府“守夜人”的职能,无疑为社会民主主义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恰恰在罗尔斯对于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做出最大贡献的地方,诺齐克看出了其理论的危险性:罗尔斯设计的分配正义需要冒险做大国家。诺齐克强调通过正当持有而获得的个人权利优先于国家权力,认为天赋上的不平等并不需要通过政策强制来补偿,“国家不得使用其具强制力的机构来迫使一些公民帮助另一些公民;亦不得以同样方式禁止人们追求自身的利益或自我保护”,否则国家的功能就不正当。


  然而,相对于两位思想者围绕一些问题的争执,他们具有更为深厚的共同理论渊源,这也是他们之所以能够进行论辩的思想平台。就像两条枝繁叶茂、各自伸展的枝杈,都是发自同样的树干,根植于同样的土壤。如果仅仅孤立地把两条树枝拿出来进行评析,而忽略了两条树枝之干、之土壤,难免把握不住各自的理论内涵。


  比如,无论罗尔斯的适度国家,还是诺齐克的最弱国家,都强调国家的权责范围具有社会契约性质,它们都来自于公民们的授予或认可,行使公共权力、承担公共义务都是对公民负责。而且,这种权力和责任之间是对等的,国家的权力越大,其承担的责任也就越大;相反,国家的权力越小,其承担的责任也就越小。否则,缺乏公民授权的国家权责很容易失去控制,凌驾于公众意愿之上。在现实中,国家权利与责任不对等主要表现为权力大于责任,国家掌握了过多的社会资源分配权力,同时不愿承担与之相称的公共服务、救助贫弱等社会义务。 “过剩”的公共资源只能导致公共部门的自利趋向,成为众多社会不公正与社会冲突的根源。


  又如,罗尔斯坚持自由优先,兼顾平等,在过程公正的基础上限制社会分配差别;诺齐克强调自由即公正,过程公正即结果公正,限制结果不平等是毫无意义的;可以看出,个人自由权利与过程公正是罗尔斯与诺齐克的共同底线。


  然而,诺齐克他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曾指出,他的研究是以个人自由观念为核心所形成的整体理论,而右翼人士可能只喜欢其中支持自由市场的观点,但并不认同诸如同性恋权利之类的个人自由诉求。在有关财产权的论述中,诺齐克也提出,应当偿还那些被非法手段所剥夺的财产,例如美国土著印地安人的财产。这类观点大概也不会得到右翼人士的认同。实际上,诺齐克的理论来自他智性的独立思考,无意成为意识形态的附庸,更不愿右翼政治势力所利用。


  诺齐克与罗尔斯同在哈佛大学哲学系任教,是论敌也是朋友,但彼此的思想风格却炯然不同。罗尔斯追求体系化的理论与严密的逻辑论证,而诺齐克的行文则恣意犀利,具有希腊先哲的雄辩遗风。他在争论中往往将对方的论点推向逻辑极端以揭示其破绽,也常常出人意料地援用日常经验中的例证作机智的类比。比如,罗尔斯认为个人天赋等「自然优势」不属于个人所有,而应当看作公共资源,可以被再分配来补偿那些处境最差的人群。诺齐克对此诘问:你碰巧幸运拥有两只明亮的眼睛,是否应当捐献一只给双目失明的盲人才是公平?这类奇思异想的类比在诺齐克的著作中比比皆是,使他的著作读来格外的引人入胜,但也遭到不少学者的批评,对其类比方法得当与否提出质疑。诺齐克本人曾表示对那种过份执着于「严格哲学证据」的倾向不以为然,但实际上,在他看似不拘一格的言辞背后有着深厚的分析哲学功力,贯穿着清晰敏锐的逻辑力量。


  如果说,罗尔斯的《正义论》得到学术界的一致推崇,是因为它对国家及公正的理解,符合了很多人本身已有的道德直觉及对政府角色的理解,那么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的成功,却是因为它极具挑衅性。二次大战后,福利主义在欧美盛行,主流都认为政府必须通过累进税及其他措施,进行广泛的财富再分配,以缓和资本主义的贫富悬殊问题。诺齐克却以其犀利严密的论证,活泼生动的文风以及令人拍案叫绝的例子,尖锐地指出,任何超出古典自由主义"守夜人" (night watchman)角色的国家,都是不公正的。这无疑在理性或情感上,大大刺激了很多人的道德信念。著名伦理学家辛格(Peter Singer)便指出,《无政府》的出版是当代政治哲学的一件大事,因为在认真回应诺齐克之前,任何哲学家都不可再视"社会公正要求财富再分配"为一理所当然的命题。这是持平之论。很少人会完全接受诺齐克对国家的理解,但读完《无政府》,却不得不重新认真思考国家的性质及一个公正社会的道德基础何在。所以,在70年代的哲学界,罗尔斯和诺齐克分别提供了两种值得重视的自由主义版本:一左一右。规范政治哲学在历经半世纪的沉寂之后,重新在英美哲学界蓬勃起来。


 延伸阅读:


  《苏格拉底的困惑》是诺齐克所有论著中风格最为独特,也最能体现他的“狐狸”式学术性格的一本。


  《苏格拉底的困惑》传达了一种精神,即在诺齐克看来,哲学不仅是思想,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被思想所充满、所改变的生活方式。所谓“哲学地生存”,不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是在探索知识、自由、人生的脚步中不断成长的一种“生命感”。他的著作在如下视角拥有统一主题,那就是他不畏权威,追求原创性,对知识永远充满热情、好奇的不懈探询。


回复关键词aa获取《苏格拉底的困惑》电子书试读(在文件目录中查此书名)


哲人哲语

上帝把法律和公平凑合在一起,可是人类却把它拆开。——查·科尔顿


回复输入“aa”可获取哲学资料下载。

 点击以下标题 可查阅相应热点文章。

090 内心生活的消失

089 我是要被献祭的‖克尔凯戈尔

088 当今中国社会的颓废与犬儒

087 超越颓废:生命的自我康复│超人尼采对于健康与疾病的哲学思想

086 恶心、自由与责任

085 康德为什么“不喜欢”中国?

084 康德与福柯:启蒙与现代性之争

083 人为何要“以福论德”而不“以德论福”

082 熵为什么会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 ‖ 熵的社会学意义

081 世界为何存在?

080 那些沉默者的历史——从《疯癫与文明》到《规训与惩罚》

079 辩证法是如何降低智商的

078 人为何要追求权力?│读罗素的《权力论》

077 尼采:从权力意志到虚无主义

076 欺骗如何可能?——维特根斯坦论隐藏、假装和说谎

075 邓晓芒:康德宗教哲学与中西人格结构

074 【收藏】现代西方哲学流派汇总

073 哲学教育的灵魂: 经典阅读,还是论证?

072 现代技术的危险——海德格尔对技术的追问

071 德国哲学的神秘主义传统

070 现代西方哲学的分类

069 抗战胜利70年-法西斯主义引起的哲学反思

068 中华早熟的基因——父君同构

067 从反叛到苍凉

066 后现代性的谱系【推荐阅读】

065 在一个功利滔滔的世界上如何生活得有意义?

064 作为法哲学家的康德

063 什么样的爱情最稳定?斯腾伯格的爱情三元理论

062 科学能否回答道德问题

061 马克思的哲学观和“哲学的终结”

060 追问“存在”,还是追问“存在者”?

059 中国古人“吾”之哲学观

058 被蒙蔽与被诱惑的西方左派

057 说说存在

056 周濂:革命的窄门

055 良心拒绝和公民不服从

054 乌合之众:群体癫狂的四大基本特征

053 墨家何以成为历史上的失踪者?

052 生活的悲剧感

051 西方哲学中的being,到底是“在”还是“是”?

050 八大未解哲学问题

049 从灵魂不朽到向死而生│柏拉图与海德格尔生死观之比较

048 一个黄色谜语的哲学解读

047 必读:马尔萨斯陷阱、萨尔缪森寓言和中国内需之殇



与时代的独立思想者同行

·

无处不哲学微信号:zhexue365

聆听不同声音,保持独立思考之精神

您的每一次转发

都会多一分思考的力量


长按二维码关注,分享更多哲学思想




点击↓“阅读原文”可查询更多阅读排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