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T】全球视角下的中国——你们要的全球事务课程记录来了!
作者简介
主讲人:
李小云
xiaoyun@cau.edu.cn
李小云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国国际发展研究网络(CIDRN)主席和南方国家智库网络(NeST)主席。作为一名发展领域的高级研究人员和专家,李小云教授曾在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工作两年,进行农村发展政策研究,并在多个国际组织供职,其工作和学习经历遍布几十个国家,足迹遍布中国所有省份,曾获得过国务院、省部级多个奖项。2007年当选为“教育部社科委员”。2010年当选英国经济和社会研究理事会(ESRC)和英国国际发展部(DFID)合作研究计划专家委员会委员,OECD/DAC-China研究小组组长。以高级发展专家身份受聘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欧盟、德国、英国等双边、多边和非政府机构,目前也为各类新型国际发展机制,比如一带一路、亚投行、新开发银行、国际发展知识中心等提供政策建议,是中国发展研究和发展人才培养体系创建的重要推动者和实践者。
志愿记录者:张璐
中国农业大学三年级本科生国际发展方向
本文记录内容有删减
【课程协调人徐秀丽】现场有多少同学是发展专业的?我们看到,大概一半的同学都是来自非发展专业的,这是一个新的现象。许多同学来参与这个课程并非由于专业学习的要求,而是对这些知识本身有兴趣!对于从事发展研究和教学工作的我们来说,今天是非常有意义的一天,因为它意味着这样一个特别的知识领域从专业走向了全校、甚至走向社会,成为学校的一门通识课程,成为大众构建新知识的一个重要模块。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时刻?这与我们现在的形势是有关系的,我们大部分人在2015年之前都不知何为“一带一路”、“亚投行”,这些都是近几年才有的新倡议,国际上涌起了许多新兴国家,许多新兴的机构也开始组建起来。关于全球化的问题已经不再仅仅是高大上的人们在讨论的事情,它似乎已经变成了我们全民都应该关注的问题,因为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和当今的全球化发生着紧密的联系。所以在这样一个新的形势下,我们需要新的视野、我们需要新的知识、我们需要新的技能,当然我们最需要的是新的青年!新青年的培养是一个全社会的事情,我们的课程只提供了其中非常非常微小的一份力量。
我们这个课程看起来是个“不可能实现”的课程,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文化和管理等,涉猎太广,这么短的课程时间内我们只能做“快餐”。我们第一模块是全球事务和中国发展,第二个开始全球通史,接着讲世界地理,然后跨文化交流、国际经济、世界政治、安全和军事,最后是国际发展。我们每周三下午2点到6点,每次一下午,在有限的时间内我们会放下琐碎的日常,一起神游千里、意驰四方,放眼宇宙和人类,展望全球和自身。今天,我们第一讲邀请来的就是李小云教授。他既是国内著名的扶贫专家,同时也是著名的研究中国对外援助的专家,经常会有同学问:我国还有这么多穷人,为什么还要援助外国?我想他的这两种身份的重合可使他有很好的视角来回答这个问题。下面,我就不多说了,有请李小云教授。
李小云教授为同学们授课
一、中国视角下的中国和全球视角下的中国
很高兴能够在这门课程做第一讲,我今天给大家交流的题目是:全球视角下的中国发展。你怎么看中国?我们有两个不同的说法:一个说法是 “in Chinese perspective”——中国视角下的中国,这也是我们常见的说法;还有一个说法是“in global perspective”——全球视角下的中国。
对我这代人来讲,今天突然觉得这个时代不一样了。我们这代人对世界的看法是二分的、二元的,就是我们觉得这个世界上有一部分是“发达的”。发达的意思是他们是发达国家,他们是我们这代人,包括你们这代人学习的榜样。我们树立这个榜样,这是一个很清楚的目标。我们的领导人告诉我们要“赶英超美”,我们中华民族从清末以来的理想就是能追上他们,但我们不是发达国家之中的一个成员,我们要向他们学习。我们从洋务运动到改革开放都是一个学习西方的过程。
与此同时,我们的世界里还有一部分是穷人、穷国,我们觉得我们也不完全属于他们。中国是唯一一个在对待世界和自己关系上,一直到现在还把自己独立于发达或不发达的国家,这是我们自身文化形成的世界观,是我们中国人的世界观,这是我们的世界主义,虽然我们说我们属于发展中国家,但在骨子里我们觉得我们不是。所以今天我们带着这样一种结构关系看自己,突然觉得现在的中国好像真的和谁都不一样了。我自己比较早的,也是比较敏锐的感觉到了中国正在进入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阶段。所以,我在中国农业大学人发学院,做了几件事:第一件事,设立了一个国际发展专业方向。从2010年到今年,这是我们中国大陆第一个面向国内学生的国际发展本科专业方向。第二,在中国农业大学开始设立国际发展留学生培养项目,开始招收留学生,这是中国第一个全英文课程的留学生人才培养项目。
我已经感觉到我们的新的世界主义的到来。我们面对这样一个新的世界主义的时候,中国人固有的文化局限性和历史局限性,一定会和这样一个发生巨变的世界产生张力。比如,中国人不爱管闲事,个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我们自己有着非常矛盾的、非常自我中心主义的、非常强烈的中国中心主义的意识形态,这样的文化结构会与我们普适性地去践行全球主义的“雄心”相冲突,它们之间会产生一种张力。这种张力需要一大批年轻的新的一代人,去改变、把握、抓住这个机会,能够引领新的全球伦理的建立。这是你们这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这需要你们从知识的生产、知识的积累开始。中国进入到一个尝试性的把握世界,而非被动地卷入到全球化的过程中去。
1793年,乔治·马戛尔尼带了大英帝国的礼物来觐见清朝乾隆皇帝,马葛尔尼说大英帝国非常欣赏中国的传统文化,想和中国通商。当时,清朝官员与马戛尔尼在与乾隆见面的礼节问题上争执不下:按照中国的规定,藩属国见皇帝都要下跪的,马戛尔尼说按照我们英国是不能向外国皇帝下跪的。就为了这个礼仪争了很久,马戛尔尼坚持不能下跪,最多像见英国国王那样行单膝礼,但是可以拉着乾隆的手亲嘴。中国负责礼仪的大臣吓一大跳,皇帝的手怎么能让你亲呢?这绝对不行!最后,马戛尔尼还是以见英王时单腿跪的礼节见了乾隆。乾隆皇帝也把中国的礼物转送给当时的英国国王乔治三世。
这段历史非常有意思,是非常具有标志性的。乾隆皇帝断然拒绝英国开放通商的邀请。我们当时不知道这个世界发生了多大的变化,他们为什么要提出这个要求。西方列强至此以后,用各种办法打开中国的大门。可是我们对于他们还是一直没有系统的研究,直到魏源的《海国图志》,直到林则徐“睁开眼睛看世界”,这件事才有点眉目——原来世界是这样的!在这个过程中,反反复复,我们被动地卷入了资本主义全球化的过程。所以在今天,我们突然觉得我们有能力主动“把握”世界,好像很解气的。我们经过了两百年多年的历程,开始逐步学着认识“你是谁”这样的问题。徐老师之前写过一篇“他们为什么对我们如此感兴趣?”的文章,说的是他们咋又对我们感兴趣了?我们需要在更广的视野下了解全球和我们自身。
二、全球视角和现代世界的形成:始于物质的追求,启动宗教伦理的传播
全球视角下的中国,我从哪里开始讲?我觉得我有必要从大英帝国的崛起开始。大英帝国是怎么回事?我们对英国很熟悉,在英国最直观的感觉是天气,夏天也冷呀,阳光很少见,有个晴天不得了啦。牛津大学是个很重要的地方,你看那墙上都长着青苔,一切都是很古老的感觉。
我们中国第一位驻大英帝国的大使叫郭嵩焘,我认为他了不起!他算是清朝认识“改革开放”的重要人物。当时在决定派谁做大使时,左宗棠坚决主张郭嵩焘,他(郭)是洋务派中比较务实的一个人。他到了英国首先研究英国议会:议会上议员们带上假发开始辩论,像打架吵架一样,一塌糊涂;结束后假发一去,像朋友一样到酒吧喝酒。他们在酒吧什么都谈。郭嵩焘认为,英国学习了我们的“先秦儒学”,指的是最早在孔子时代最传统的儒学精神,不是董仲舒之后的儒学,即竞争性的政治体系、如何把贤人选出来。当然郭嵩焘认为英国人学的是中国人的东西,他忽视了民主是英国社会文化的主要特征。但他说的也是对的,就是说我们不是一个没有民主思想的国家,郭嵩焘的书很有意思。(笑话:你们平时要多看书,要少看微信,男孩子要有知识,将来有了知识以后你女朋友特欣赏你;女孩子也要看书,你看了书以后又漂亮、又有知识,博览群书,很多男孩子来追。)
那么大英帝国从哪来呢,我今天不给大家讲理论,理论太枯燥,我讲的都是一个一个的故事,里面其实包含着很多事。我自己认为:大英帝国的历史就是强盗历史。1663年的12月份,一个叫亨利·摩根的威尔士人,穿越加勒比海,奇袭了西班牙沿海的前哨,这场战争大概经历了十多个小时。这次旅行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寻找和偷袭西班牙的黄金。我认为亨利·摩根这个人在历史上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他是个海盗,他这次行为完全是自发的,与英国皇室并没有关系。他去干嘛了?抢黄金。同学们,黄金是大英帝国崛起的第一件事。
当时葡萄牙和西班牙已经在南美了。西班牙掠夺了很多黄金,那时候的英国还在小岛上缩着,他们还打不过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兰人他们倒腾黄金的事不断在英伦三岛传播,激发了很多人寻找黄金的冒险精神。
大英帝国的崛起对世界的影响太大了,如果没有大英帝国的崛起就没有今天的世界。我在这里要讲一个观点:大英帝国的崛起不是一个国家行为,并不是当时的统治者讨论出来的说,我们要崛起了,而完全是由民间的行动中产生的,目的是对于黄金的追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17世纪的“打、砸、抢”,让大英帝国以这样一种方式崛起。像摩根这些人在英国历史上都是一些“吃熏肉的小偷”,是社会最底层的人,英国崛起的过程是由他们来启动的。
第二个我们要注意到的人物是丹尼尔·笛福,他是畅销书《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他在他的另一本著作《英国商人手册》中写到:“英国是世界上第一大商品消费国,它从多个产地进口货物……这些进口货物除了棉花、靛蓝、大米、姜等以外,还有糖和烟草。”大英帝国的崛起,与其说是与新教道德伦理或英国个人主义思想的传播有关,还不如说是与英国人嗜甜的口味相关。在伊丽莎白女王时代,她摒弃了之前的罗马天主教的教义,采用了比较温和的新教的伦理精神。宗教改革后,新教把基督教大众化,英国的加尔文主义强调商业主义,同时强调节俭和奉献。这个是新教艰苦奋斗,我经常开玩笑说:基督教在非洲的传播是非常好的,我那些非洲学生们到了中国后第一件事就是问我中国有没有教堂。我就想宗教在你们那里传播那么广,你们应该是深受新教伦理精神的影响呀。什么是新教伦理精神?第一是特别刻苦,我到非洲去,就跟他们说,我说你们drinking too much,加尔文主义这是不喝酒的。第二个是,不挥霍一分钱,不浪费钱,特别“抠门”,特别会算计。但是大家可别误会了,“抠门”是说特别有奉献精神,强调捐助精神、特别助人为乐;第三是,英国的“个人主义”,英国的个人主义是全世界最极端的个人主义。美国人写的《自私的美德》(The Virtue of Selfishness)一书里面说很多的个人主义。这叫我们中国人来说,自私抠门是我们中国人文化里摒弃的。比方说一起吃饭,咱们中国人说某个人不付钱,第一次不付,第二次不付、第三次还不付钱,我们中国人就说:不吭声也不付钱,下次吃饭不叫他了。
荷兰这个国家是新教国家,我的荷兰导师是位激进的、左翼的、马克思主义者。文化大革命时候他拿着红宝书来天安门,后来拉丁美洲农民起义的时候又跑到拉丁美洲。他从来都是穿一样的衣服:卡斯特罗的服装,一双马丁靴。我安排论文答辩的时候想找导师,联系半年也没联系上。后来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的诺曼·龙教授来中国开会时我就问他,我说我找不着我导师了,都半年了;他告诉我说他去世了!我当时震惊了!诺曼教授还给我讲了一个故事,说我的这位导师去世以后,他们通过他的亲戚找到了他住的地方,非常小、非常破。整理遗物的时候后我们才知道他是荷兰某个天主教大学第三世界中心的主任。我原来还说,这么高工资的人为什么不请我们吃顿饭,后来才知道他的工资除了他自己的基本需求外,所有的工资都定期捐给拉丁美洲农民的斗争了。我听了以后热泪盈眶,这就是我刚才讲的新教伦理精神,这就是西方人的全球主义精神。我自己拿到工资以后蠢蠢欲动想学习一下,拿到那个钱以后我就不敢转,心想:这转完以后我该怎么生活呀。我虽然也做了好多类似的事。但是你要我做像我导师这样的程度,我估计做不了。
相比之下,我就觉得,西方为什么强大,除了刻苦的工作之外是有他的道理的。我们为什么要开设国际发展这个课程,我们为什么要给我们学生讲这些东西。我们给你讲这种东西就是为了不让你们再提“中国人还很穷,为什么要搞援外”这种问题,这种话题,我们常说不要说“道德绑架”——这是其实是在为自己的自私和愚蠢做辩护,什么叫道德绑架?我就是要绑架你们。
为什么直到今天西方依然强大,为什么西方依然能够主导世界,你以为他们全是靠枪炮?没有人能够靠枪炮统治这么长时间,不是的。如果中华民族想要强大起来,没有一个主导性的、没有胜过西方人的其他一些东西,我们是不可以主导世界的。我们不能够算计我们的感情,要慷慨一点。这个世界是怎么构建的?很简单,你俩个人的关系是怎么构建的,这个世界就是怎么构建的,不要算计感情的投入。
回过头来说,英国人吃糖,在美洲热带的奴隶种植园种出来的糖。从18世纪50年代开始,糖就超过国外亚麻制成品,成为了英国最大的进口物资,直到18世纪20年代才落后于原棉的进口量。到了18世纪末,英国的人均糖消费量是法国(每人每年消费量为20磅)的10倍。英国人对进口物品贪得无厌的胃口是欧洲其他国家无法企及的。
第三个,我们要讲的是茶。我在英国时候,英国的同事跟我说我们去high-tea一下,就是说去吃下午茶。茶是大英帝国崛起的第三个大事。1658年,英格兰出现了第一则茶广告,茶后来也就逐渐成为英国的国饮。这则广告刊登在一本官方资助的周刊《政治信使》9月30日这版中,内容为:“所有医生都推崇的绝好的中国饮料,中文叫做茶......”。其实这个茶呢,最能治什么?便秘。马可·波罗就发现了,中国人不便秘,他们认为中国人不便秘是因为喝茶的原因。其实呢,他们说错了,中国人不便秘的原因是吃肉少、吃菜多、吃淀粉多。后来,茶就变成了英国上流社会很重要的饮料。他们那时候为什么要和中国人做生意,因为中国有茶。有了茶就有了中国的茶杯,中国的瓷器。大英帝国发展起来是由黄金、糖、茶叶这些事情构成的。
第四个,我们还要讲一下烟。烟草是沃特·罗利爵士引入的,最初人们认为抽烟有助于身体健康。对于烟草的消费直接支撑了英国在北美弗吉尼亚的殖民地,那里生产的烟草直接销售到英国,所以英国是全世界烟草的消费中心。最初,烟草是英国贵族的标志。后来,随着弗吉尼亚和马里兰州的烟草种植的迅速扩大,烟草的价格也急剧下跌,逐渐成为了一种大众消费品。所以我们讲重商主义导致的彻底的商业化都和英国的消费主义有关,我们今天的消费主义都与盎格鲁-萨克逊人对于世界范围内的物质需求紧密相关。英国人抢黄金,抢来黄金干什么,所有他需要的东西都是他不能直接生产的,他用黄金去买茶、丝绸等。在这个过程中,英国始终是想要和我们做生意的,但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就是不和他们做生意,直到鸦片战争,我们被卷入了世界资本主义之中。今天我们“一带一路”,铁路都修到他家门口了,他震动了。我们“一带一路”维护全球化,他震动了,世界就是这样来来回回的反复。
我们刚才讲了抽烟的事。英国人在巨大的物质驱动之下,利用海军向世界扩张。大英帝国在扩张过程中有另外一个力量——不是商业力量,而是宗教传播。
从18世纪末开始,基督教福音会在牛津成立并开始向外传播,要让落后的地方信仰上帝,要让上帝的关怀普照到全世界。所以英国崛起的另外一个力量是上帝,他们作为上帝的使者,到全世界去传教。戴维·利文斯敦,是一位苏格兰医生兼传教士,他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非洲的探险事业。他最伟大的发现就是在赞比西河流域的考察。实际上西方很多的传教士都是地理学家。你想想我们中国人在那个时候干嘛呢,我们今天这里所有人没有一个人能够说花几个月的时间深入非洲各地走走,而是说,哦!非洲那里危险、有病!
英国的文化、英国的语言就这样首先传到了西南非洲,也就是今天的赞比亚、马拉维和津巴布韦等地。他在赞比亚河发现了由他命名的维多利亚瀑布。他沿路布教,说服部落的头人不能娶很多妻子。所以基督教的传播改变了当地的文化。想要做全球主义,就要有全球主义的技能。利文斯敦在传教的过程中,有个部落头人不信教,但他治好了头人孩子的疟疾,头人深感神奇,于是整个部落的人全都信了上帝。
基督教不仅仅是宗教的传播,而是通过整治人的日常,来实现宗教的传播,这是整个文化的传播。从原材料的扩张,到贸易的需求,到文化的输出,使得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张成为一个全球的系统性的东西。大英帝国为什么这么厉害,为什么工业革命有巨大的影响力、穿透力?原因也在此。
英国在18世纪的时候,开始反感黑奴贸易了。从15世纪到18世纪,英国一共贩卖了300万黑奴到北美,为什么后来英国主动停止了?不是因为不挣钱了,而是因为英国国内反思黑奴贸易,这个贸易太不人道了。这个背后的动力是什么?也是宗教,基督教。英国人从18世纪就开始:海军封锁了所有的海域,捉拿偷运奴隶的船,就像今天的维和一样。英国从那个时候开始建立起帝国的概念:我要开始管你的事了。1860年,大英帝国的领土面积达到2470平方公里;到1909年,总面积增加到332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陆地面积的25%——统治者4.44亿的人口,差不多人口也占世界人口的1/4。
三、二战后美国主导的世界新格局:美国的崛起
大英帝国把他帝国的灵魂传给了美国,我们讲西方统治的历史,从哪里开始讲呢?
2007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2007年是美国400周年的纪念,美国把1607年作为美国建国的开始。1607年弗吉尼亚公司的苏珊·康斯坦特号、幸运号和发现号三艘船装载120名英格兰人来到詹姆斯敦,开始了以英格兰人为主体的移民浪潮。但是,到了年底这120人就只剩下了38人,最后在一个叫约翰·史密斯的人领导下存活了下来。他是一个囚犯,这里是弗吉尼亚公司的领地,每人可以领2000英亩土地,这些移民都是原来社会上罪犯之类的人。他们存活下来,开始在此修路、修房子、开荒地。他们发现了这块土地以后,为了给这个土地一个很好的名字,将其命名为拉丁语的“处女地”(美国弗吉尼亚州的来源)。他们发现这个地方是种植烟草的好地方,所以他们就在这里种植烟草,所以弗吉尼亚就变成了最大的烟草种植的州,这个州就与英国进行烟草贸易。这就是英国的殖民地,是自己人到那儿去种。所以有一本叫《为什么国家会失败》的书也提到这个故事,这本书讲了为什么殖民地成功,非洲殖民地不成功,他说是制度原因。我觉得不尽然,北美殖民地和英国本土有什么区别?除了天气不一样,都是样的。前段时间,我跟武老师和唐老师去南非,一到约翰内斯堡和开普敦,老师们都说:这完全是是欧洲呀!人家的厕所就能建得干干净净的,咱们的厕所就不能建的干干净净的?这个东西说起来话长了,一个民族的构建需要三个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西方人与我们是不一样的,你看在高速公路上我们把狗都压死了,我们要反思自己,我们不见得全是错的,但是我们也有很多不好的地方。就是这些罪犯、这些社会的“渣滓”,在北美的领土上建立起了一个伟大的国家。为什么西方能够主导世界?当然我们也很厉害,我们华人在新加坡、泰国,在印度尼西亚和东南亚都很有影响力,但我们要知道我们的不足之处。
第二个事情我要讲的,就是13年后,1620年。实际上,虽然伊丽莎白采用新教的路线,詹姆斯一世也继承这个路线,但詹姆斯一世采取的是温和的新教路线偏中间的路线,他还让英国圣公会具有政教统一的地位,这是清教徒们不满意的。1620年11月11日,在诺丁汉的一帮人,他们是最标准的加尔文主义者、他们是最纯的清教徒,离开了诺丁汉的村庄,迁往荷兰,在荷兰呆了一段时间后,他们发现荷兰也不好。于是他们决定到北美区,于是他们在今天英国的城市普利茅斯,乘坐“五月花(May Flower)”号——这个May Flower就像中国长城一样,在美国大家都知道的。在经过在海上六十六天的漂泊之后,“五月花”号帆船已经可以看到美洲的陆地了。船上幸存的一百零二名乘客,其目的地原本是哈德逊河口地区,但由于海上风浪导致帆船偏离航向,他们没到佛吉尼亚,而是到了马赛诸塞州。
这批人不同于原来去弗吉尼亚那批人,他们中许多是精神贵族,他们要追求一种艰苦奋斗、自我控制的生活,他们相信捐赠,相信财富是属于上帝的,他们是上帝财富的守护人。船上的全体乘客,为了建立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新社会”制度这个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在上岸之前,由船上的四十一名成年男性乘客在船舱里签了一份简短的公约。在这份被后人称之为《五月花号公约》的文件里,签署人立誓要创立一个不同于欧洲的自治社会,这个社会最核心的理念是:基于被管理者的同意而创立,且将依法而行自治。这就是美国在建国之前,其历史上第一份极为重要的政治文献。美国的宪法就来源于五月花公约,所以从詹姆斯镇开始了美国的崛起,一个国家永远由一代一代人选出来的有理想、尊重个人奋斗的人来主持,所有这些理想变成了美国崛起最基本的精神,也成为了这些人奋斗的基本动力。我们必须了解!我们要批判它也首先必须了解它!
在美国历史上,南部是共和党,北部是民主党。我写过一篇文章:您的慈善不是公益,其中有讲到了这些历史。美国社会在五月花存活下来100多人,到现在时代繁衍,这中间,历代的政治、社会和各个方面的精英,很多都属于这条船上,祖先从这条船上下来的。美国的人人公益,美国康奈尔捐赠建设康奈尔大学,比尔·盖茨全身心做公益,中国人觉得这些人疯了!美国人却认为,财富在家族间传递是一种耻辱!扎克伯格都穿同一件衣服。是的,清教徒认为财富在家族之间的传递和遗赠是一件耻辱,而应该依靠个人的奋斗,主张个人勤俭。当然美国的崛起也是血腥的,美国杀了多少印第安人,美国社会是一个先有社会后又国家的国家。美国的社会是自己管自己,连警察都是自己管自己,允许个人持有武器。美国每条大街、每个大学都是这样建起来的。
后来经过了南北战争废除了奴隶制,又通过了现代工业的发展实现了美国崛起。到了二战以后的杜鲁门总统。我给大家讲讲杜鲁门的故事。二战以后,杜鲁门实施的杜鲁门主义。美国在二战之中支持了反对纳粹,做了大量的牺牲,二战帮助美国赢得了统治世界的巨大政治资本。美国长期以来作为英国的殖民地,在与长期的殖民者斗争中感同身受,所以在二战后,美国倡导去殖民化。二战后美国与苏联冷战,支持土耳其和希腊。
杜鲁门时代建立了一个新的国际秩序,这就是我们说的布雷顿森林公约,建立了联合国、世界银行、特别是马歇尔计划的成功帮助美国赢得了巨大的话语权。美国在二战期间大力发展通讯、钢铁。二战后,美国有了巨大的经济实力,借助布雷顿森林公约确立了以美元为主体的金融体系。从此就奠定了美国在全球的决定性主导地位。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对外政策的重大转折点。它与美国当时实行的马歇尔计划共同构成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础,标志着美苏在二战中同盟关系的结束及冷战的开始,也标志着美国作为战后第一大国的世界霸主地位的确立。在此后长达30年的时间内,杜鲁门主义一直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并起着支配性作用。马歇尔计划实施期间,西欧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25%。马歇尔计划是战后美国对外经济技术援助最成功的计划。
美国霸权的建立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开始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马克贬值到什么程度呢?一个美元可以买一个农场。美国崛起的主要原因是新兴的工业化,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础上,通讯、电话、汽车制造的发展,工会的出现与转型(从资本主义初期的对抗,转为向资本家谈判)。资本主义工业化规模的不断扩大,与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资本家掌握技能,愿意出钱培训工人。大量的工人阶级中产阶级化,一直到五十年代。经过了南北战争、经过了工业化——美国通过矿山的开发,尤其是整个工业管理制度的建立,一直到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崛起!
四、为什么中国今天的发展影响世界?
我们2016年GDP 744127亿,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为17.6万亿美元,如果不按购买力平价是14多万亿美元。美国为17.4万亿美元,中国占世界16.48%,美国占16.28%;1978 中国是2683亿美元,排15名。2016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4.33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出口13.84万亿元,进口10.49万亿元,贸易顺差3.35万亿元,占全球的14%,1978年206亿美元。
其实目前,从严格意义上讲,中国整个农业产业在GDP中所占比例还不到9%,农业对经济的贡献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但这不是说农业不重要了。我们的服务业由过去的百分之二十多增加到现在的百分之五十多,去年达到56%。中国已经开始“去工业化”,以服务业为主。我们的外汇储备,从1978年开始,到了1995年才736亿,之前三万多亿,我们现在有点下降,到了两万多亿外汇储备。2012年,我们的外汇需求有八千多亿美元。我们是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大的国家。所以我们中国发展到今天,要回答一个问题:中国如何影响世界?
中国已经变成了对世界有重大影响力的国家。今天我自己和我过去出国的感觉非常明显:我们以前在荷兰的时候,捡别人扔掉的东西,我们在慈善商店买人家快过期的东西,但现在你看看中国的高速公路,中国人住的房子,中国变了,我们从1840年被动地卷入全球化到今天我们开始尝试性“把握”世界。我有一篇文章:中国能为当代世界提供什么?里面探讨了这些问题。
中国能为世界提供一个完全不同的东西:中国文化中的和为贵、礼尚往来等等所有文化内涵;中国提供不附加条件的资本、技术;中国提供中国的政治智慧,比如不干涉内政、中国的国家文化等。中国的人承载着我刚才说的那些符号,带着国家的符号、历史、文化、技术开始走向世界。中国从一个边缘的国家移向中间的过程中必然产生话语的主导,但是不同点在于,我们现在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警觉性:我们已经知道了帝国主义会带来什么,我们知道了侵略,知道了火烧圆明园的那种痛苦,我们也知道了改革开放后我们是怎么对待外宾的,我们接受外国援助“拿人家手短”的心理。我们与大英帝国、美国的成长历史完全不一样。我觉得我们应该有信心可以发育一种与之前完全不一样的文化。所以我们在座的同学们能做什么?我们在中国向世界提供这样一种经验、这样一种资本、这样一种技术、这样一种政治的过程里,有义务再发育一个新的全球伦理,这是中国未来的知识界所面临的非常沉重的学术责任,这也是我和我的同事在过去和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致力于的事业,不能说是一个伟大的事业,但我认为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事业。这个事业将会带着我们中国变成一个有着全球视野的国家。
这就是中国,这就是全球视野下中国的发展,这也是中国能给世界带来的利好的讯息。今天作为徐老师的第一节课,我粗略地给大家介绍了一些故事,没有理论,最后我希望通过我们这门课,每个人都能有一个全球视野,最后希望徐老师的课能够圆满成功!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