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IDT】国际发展的诞生:涉及人类的本性和社会性

国际发展时报 IDT 2020-09-17

这是第 262 篇文章


本文为中国农业大学全校通识课程《全球事务与发展》2018年课堂记录,内容有删减。由于全文篇幅较长,我们将共分三部分推送:第一部分,追根溯源谈发展,涉及基本概念和理论;第二部分,国际发展规则和体系;第三部分,全球发展实践。

作者简介


      主讲人:刘东



刘东先生,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高级项目官员,曾在公共部门工作。盖茨基金会秉承“所有生命价值平等”的信念,实现“人人都能过上健康和富有成效的生活”的美好愿景。刘东先生致力于将中国鲜活而实用的发展经验及好的产品、技术、人力资源等分享到世界上其他地方,尤其是在非洲贫困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和卫生领域中。


记录人:江愫敏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农村区域发展国际方向本科生;胡予馨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学本科生


徐秀丽(课程协调人)  我们这门课自2017年春天开始,陆续邀请到多位在全球事务与发展领域的研究者来到课堂,他们有的专注世界历史,有的专注世界地理,有的主要从事国际经济、国际政治、跨文化交流、世界军事和国际发展等领域的工作。今年的特色之一就是,我们也会邀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们来到课堂,与我们分享来自实践前沿的真知灼见。今天我们就邀请到了来自比尔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的刘东先生。刘东先生曾经在涉及国际贸易的公共部门工作,与私有部门也有着丰富的合作经历,现在又就职于注重全球问题解决的第三部门,我们经常说,一个人最为珍贵的不是他身上的标签和符号,而是他走过的路和看过的书,以及由此而带来的视野,这些丰富的工作经历使他对全球事务与国际发展有着超越于书本的见解。下面我们就欢迎他。

 

刘东  我今天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国际发展这件事情的个人理解。我不是搞理论出生的,但考虑到咱们这是第一讲,而且整个课程是面向国际发展的,我会尽可能地把我对国际发展理论和体系的理解给大家讲出来。但是这里面可能会有个人理解的偏差,我先声明,这是我个人的理解,万一信息不准确对大家产生了误导,希望徐老师和咱们的教师团队,在下面的课程中及时予以纠正。那我就废话少说,给大家分享一下。我做了一个简单的PPT。

全球发展的三个概念:发展、减贫与创新

第一,什么是发展。我也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作为学生,我认为发展就是学业有成、名校毕业,可以成为社会职场中的一个精英,可以在出差的时候坐公务舱,可以出入于各种高端的场合,这当然是一种发展的概念。但是这些更多是属于你的个人发展。国际发展里面所谈到的概念,其实要远远超过个人发展,它实际是要向更基层、更底层去延伸的。也就是说,其实国际发展里面更多讲的还是衣食住行,一些基本的生存需要。因为,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人是处于吃不饱饭,衣裳穿不暖的境地,衣食住行基本条件都缺乏。所以国际发展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衣食住行基本生存需要。生存权,就是你的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发展权,则是你得到基本需要的满足之后,个人更均衡更全面地发展。盖茨基金会对发展的概念,叫survive and thrive。survive指的是,我首先要吃得上饭穿得上衣,thrive是基本生存保证之后,我的个人潜力能得到更好的发挥。这是发展的概念。

 

第二,什么是贫困,尤其是国家现在搞的脱贫。全面脱贫,脱贫攻坚战略,可能大家都耳熟能详,那么到底什么是贫困?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判断,对于贫困的认识不是一个新的课题。从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就已经有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研究这个。


那么我们如何认识贫困呢,有下面几个维度,比如说有广义贫困,有狭义贫困。那什么是狭义贫困呢,它主要是指经济上的。我没有钱去买食品,我没有钱去买房子,当然有钱人也不一定去买房子,我没有钱出行,我没有钱去满足我基本的生存经济方面的需要。广义就是超越了这个概念,比如说狭义贫困里面,首先我们要有饭可吃,广义贫困呢,就是你在吃饭的同时要保证营养的摄入,不是你把肚子填饱了而已。我吃草也可以填饱,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呢,营养会逐渐缺乏,身体的机理会受到损害。那么广义贫困就是要解决你的营养均衡问题,也就是说你要有足够的蛋白质的摄入,足够的热量摄入,足够的能量摄入,你还不能够吃得过量等等。还有,你有了吃的之后,你的教育怎么办,你的出行怎么办。这是一个维度。


还有一个维度呢,可能是大家很容易想到的,就是绝对性贫困和相对性贫困,所谓的绝对性贫困,就是刚才说的,基本生存需要无法得到满足。在生存不能得到保障的情况下,其他一切都是免谈的。相对性贫困就是,你在解决了基本发展需要之后,你和身边的人,或者你和另一个群体的人,依然存在着差距。这个相对性贫困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存在的,甚至可以说现在没有哪个社会是把相对性贫困彻底解决了的。因为不管你社会的发展水平到什么样的地步,总是有人生活在社会的平均线以下,那么各个不同的社会,它的不同点就是在于平均线以下的人有多大的比例,平均线以上的人和平均线以下的人差距有多大。可能我们在课程里已经学到了恩格尔系数这些衡量贫困水平、分配不均的东西。所以从理论上讲,能够解决相对性贫困的,只有马克思提出的共产主义社会。目前还没有哪个国家或者社会实现了这个。所有国家所有社会,包括美国,大家认为它是一个富得流油的国家,它依然有着在世界上领先的贫富差距水平。大家如果去美国,你们会看到很多无家可归的人,甚至在美国最发达的城市曼哈顿、在西雅图、在湾区、在硅谷、在公共区域,有很多人都是生活在“纸盒子”里,晚上睡觉盖着报纸,从超市里面偷一个购物车装自己的东西。当然,有一部分人是主动选择了这样一种生活方式、流浪的状态,他希望自己不被任何经济状态、社会制度所约束。但是有一部分人的确是因为社会保障没有把他涵盖到,不得不生活在这种状态下。所以说相对性贫困,我们国家在搞脱贫攻坚的过程当中,是有一个定位的,绝对性贫困是一定要消除的,但是相对性贫困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继续存在。

还有一个维度呢就是所谓的普遍性贫困、制度性贫困、区域性贫困和阶层性贫困。那么什么是普遍性贫困呢?它是指人类社会在比较原始的状态下,什么东西都很缺乏,技术水平没有实现飞跃。比方说在工业革命以前,还是有不少社会生活在这种状态下。现在呢,有些不发达地区的原始部落可能还依然存在着普遍性贫困。这个时候不管你这个人有没有能力,是否聪明,你永远跳不出这个贫困的圈子,因为它有一个绝对性的约束,让你不可能脱离这种贫困状态。

那么其实现在更多的是制度性贫困,就是我刚才讲的,一个国家不管拥有什么社会制度、怎么解决贫困问题,采取的不同方式会造成不同的贫困状况。这就是所谓的制度性贫困。其实我们今天在谈的很多脱贫工作,主要要解决的也是这个制度性贫困。我认为后面的区域性贫困和阶层性贫困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属于制度性贫困的,如果举中国的例子,大家会很熟悉,比如说区域性贫困,主要指的是不同地区之间,因为自然条件,或者说社会经济结构,又或者是财富的积累状况不同造成了区域之间的发展差异。比如我们国家的中部东部和西部的发展差异,这里面的因素是很复杂的,西部的自然条件,自然禀赋,本身呢就弱于东部,再加上这些年国家的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的发展,西部地区天然地在这方面不占优势,因而出现了区域性差异。阶层性则是不同人群之间的,比如劳苦大众和中产阶级之间的差异,这个就不深入讲了。

还有一个概念是创新,创新现在是一个很热的词。在国际发展领域,什么才能叫做创新呢?一般情况下,我们社会当中绝大多数人看待这个创新,首先想到的会是无人驾驶,Google的无人驾驶汽车,还有猎鹰号,这是人类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技术创新,实现了很多国家政府斥巨资都不能实现的东西,这些当然都是创新,像国内中关村创新创业园,这些都是创新的一种形式,也是大家先想到的创新的概念。但是在国际发展领域,创新的概念也是要超越传统的。当然了,这些创新,我们认为它要么在现在,要么在未来会对发展问题、应对发展挑战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但是这并不是唯一可以依赖的手段,甚至某种程度上,它能够对国际发展起到的作用还是相对有限的。  


那么我们认为的创新呢,首先,除了彻底实现技术突破以外,现有技术的重新组合与改进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另外,比如说,照片上瑞士的一个发明,这是为非洲解决清洁卫生问题,提到的一个小小的改进,它能收集雨水,有一个雨水收集系统。用矿泉水瓶子接到那个管道里面,因为雨水是相对而言比较干净的,在非洲的一些地区,雨水没有经过大气的污染,某种程度上还是很接近清洁水的,所以收集起来可以洗手,饮用估计还达不到条件。但是在吃饭之前洗手、如厕之后进行洗手,这个是能实现的。再有呢,比如说我们盖茨基金会支持的一些实用技术上的小小的改进和组合,其实也能解决。

第二幅图是一个牛奶罐子,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个牛奶罐子呢?因为非洲、南亚等地区,那些养牛的人在接牛奶的时候存在很高比例的损耗,为什么会有损耗呢?就是因为它的卫生条件不够。大家知道奶业其实是对食品的要求很高的,我们日常能喝到的鲜奶,大家可以看到我们市面上的品牌其实并不多。为什么?一般的小农很难做到牛奶达标,其中有多种多样的原因,比如说其中的一个因素就是在挤牛奶的时候手上的细菌污染了牛奶。可能是无意的,或者只是一滴沾到了,但是当小农把牛奶送到奶业公司的时候,奶业公司要进行检测。像我们国家的某些地方,特别是在十年以前,采取的方法是:奶业公司会把一个储奶大罐车运到农村地区,让小农挤完奶之后送过来,现场进行检测。如果你的菌群达标了,直接倒到大罐车里面。 这个大罐车是有冷藏作用的,如果稍微有一个菌群超标,他是不会要你的牛奶的。那么奶农挤出来的一整罐奶都废掉了。当然还有些其他的因素,比如说,我们奶农在饲养奶牛的时候用的抗生素超标了,出现抗生素奶,或者是奶牛本身的生长的环境和条件不合适。因为国内的畜牧业生产条件比较差,大家如果去澳大利亚、新西兰,奶牛条件比中国的好太多了,他们的奶牛是资产阶级,我们的奶牛是无产阶级。 他们的奶牛生活在就像是Windows桌面那样的地方,每天晒着明媚的阳光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在蓝天白云下,心情很愉悦,产奶的质量自然很高了。 中国的奶牛生活在阴暗、狭小、潮湿的环境里面,甚至有的奶牛躺在自己的粪堆里面生活,心情自然不好,可想而知,这奶的质量也不会好。这也解释了前些年我们国家这个还原奶的问题。大家知道鲜奶是很难运输的。如果我们从新西兰进口液态牛奶,等它运到中国的上海港,它就已经坏了,不管你用什么冷藏措施,它都会坏掉,所以当时的主要进口方式,是在当地进口完奶以后直接制成奶粉,把奶粉运到国内之后再还原成液态奶。即使是经过了变成固体又变成液体的过程,中间会损耗很多营养成分,它的营养含量依然比国内的液态奶要高。所以有一个时期,中国的奶业集团相当大量地进口新西兰奶业的奶粉。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个罐子?是为了让小农在收集牛奶的时候,避免各种外界因素对牛奶的污染。罐子上面有一个像网一样的接口,碰到奶牛的乳头上以后,它会实现某种程度上的密封,密封效果是比较好的。然后这里边网下面的一个落口和下面的罐子之间是一个单向的流入口,它不可能再出来。所以牛奶流进去以后就被密封在里面了。这个罐子特别简单,但它结合了一些现有的很简单的技术, 其实就解决了小农在简单经济生产当中的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提高了奶的品质,提高了他获得收入的概率。

 那么接下来这个东西是一个不用电的冰箱。它是干嘛的呢,不是用来让大家冰啤酒冰可乐的,是用来冰疫苗的。大家可能到一定年龄了,不需要再去打疫苗了,但是及时接种疫苗是每个国家保证儿童健康、降低儿童死亡率的一个重要手段。相当多的疫苗是需要冷藏的,但是在贫困地区、不发达地区,居民用电都无法保证,哪有条件冷藏疫苗呢。这个某种程度上就会造成,在这些居民里面,儿童是得不到及时接种的。那怎么办?我们也只是研发了一个在断电的时候也能冷藏的冰箱,一会儿我会详细介绍。

大家可以看到,这些现有简单技术的组合改进,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我们大多数的发展问题。当然,所谓的创新还不单单指的是技术创新,它还包括生产关系的改进、分配制度的改革,这些社会制度的创新其实也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和技术创新相配合,在我们的基础条件还没有实现飞跃的时候,很大程度上解决我们的发展需要。

为什么关注发展

人类的天性和社会性

人的天性,我觉得首先人是一种动物。动物有种基本的天性,就是互相之间不吃。大家都会说,动物世界是弱肉强食的,老虎吃绵羊、狮子吃斑马,这都是存在的。但这是在不同种类的动物之间。同类动物之间相互食用,只有在极少数动物族群中会发生,绝大多数动物是在看到同类死亡以后,会出现误伤其类这种状态。所以在天性上,人也是有人不相食的基本动物性。大家看咱们这个历史上的记载,凡是出现人相食的这种情况,都会认为是重大的历史灾难,都会被郑重其事地记下来。比如说《汉书》里面记载的汉朝的一次大饥荒,人相食,易子而食,吃自己的孩子舍不得,那么就和边上的换,你吃我的孩子,我吃你的孩子,这样的方式都会被认为是人类社会上重大的悲剧。 所有的史书里面都会把它郑重其事地记载下来,比如说《资治通鉴》里面记载的东汉时期大饥,人相食,人把人之间都吃光了,在这种情况下,皇上都会出来下罪己诏,“是因为我犯了重大的错误,没有管好我的子民”,皇上认为,“我是天子,我是代表老天爷来管好我的子民,我没管好,百姓之间吃掉了,这是我的错误”。我觉得这都是最基本天性的体现。


但是人不相食的基本天性和基本动物性并不能保证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它只是一个底线,人的本质还是社会性动物。人是群居的,我们作为动物的一种,在动物世界里面,很多方面甚至说绝大多数方面都是不占优势的,我们除了大脑给了我们众多的技能,超越碾压其他所有物种,我们的体力、体型在动物界是偏小的。我们打不过很多猛兽,我们的爪子也不如动物厉害,视力也比不过很多动物,听觉也没那么敏锐,但是人类可以胜出,主要是因为我们的大脑。为什么人要生活在一起?单独一个人即使拥有了很强的大脑能量,把你一个人扔到自然界依然无法生存。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它考验的是你个体的生存能力,我们是偏弱的,但是一群人结合在一起我们是可以战胜其他种类的动物的。所以应该说人类出现以后,它的社会性就决定了,人会呈现群体性互助的一个状态,在一个小团体里面,比如说原始社会的狩猎,总会有人去负责把大象围起来,有人负责激怒它,有人负责射箭或者用长矛去刺它,有人可能当诱饵等等,大家有分工。在这种情况下,就是互助的一个基本形式,但是这种互助是有局限的。它局限于相互熟悉或者比较紧密的群体里面,比如说我们知道的,地域性的,我们一个村子里的人互相帮助,这个是有条件的,大家生活在一起,几代人都认识,宗族之间可以有这种联系。这种形式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也有,比如说老鼠会。其中一个人要结婚,他没有费用,怎么办呢?会里的其他人会拿出一部分资金给他完成结婚的程序,所谓的结婚的份子钱是来自于这种制度的。所以应该说我们守望相助是人的社会性的基本体现。但是它的局限性在于,这是在熟悉的群体之间,或者说长期生活在一起的才能有这种局面出现。人类社会再往大去发展,熟人之间的守望互助是解决不了的,反而会出现不同村子之间的争斗。就像过去的村子之间为了争夺水源,会发生大规模的械斗。为什么中国人这么重男轻女?就是在械斗的时候,如果家里没有男丁,那你怎么都会失败的,所以,家里一定要多生几个男丁,在械斗的时候取胜  ,孤儿寡母是得不到水源得不到好的土地的。


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出现以后,人群之间的互相支持、互相扶助,其实就变成了国家应该承担的任务。一般来说,不同国家差别很大,当然,国家的一个基本工作,实现收入之间的调节,通过税收来进行再分配,满足生活比较差的人的基本生存需要。有的国家因为制度问题或者说统治者的价值观问题做得很差,但是并不妨碍这是国家的一个基本职能需要,提供一些公共产品,个人不会提供、不愿意提供的、没有能力提供的公共产品,这就是一个国家内部发展问题的起源。那么国家与国家之间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国家出现以后,大家会看到,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国际关系发展史,也是经历了同样的过程。这个跟国际发展问题的发展变化也是一脉相承的。

国家间的发展互助

早期的国家间关系也是弱肉强食。国家最初出现的时候,它也跟人与人之间是一样的,弱肉强食。在我们漫长的几千年历史上,灭族战争不计其数,熟读历史就会发现,成吉思汗在扩张领土和向西进攻的过程当中发生了无数次屠城事件。他在屠灭金国的时候经过了中都,全程大开杀戒,花剌子模的撒马尔罕城曾是西域的一颗明珠,也被彻底屠灭了,还有就是打败西夏时候的这个凉州。那当然这有它的经济原因,为什么会屠城?当时人们的技术条件是有限的,现有的技术条件大家都差不多,很难说一个社会一个种族在技术上远远优于另外一个社会一个种族。


如果是大家和平发展,制约他们的技术条件是不可改变的,那能改变的是什么呢?是资源。谁拥有更多资源谁就有能力崛起在世界之林,有能力去统治别人。那什么是资源?对于一个农耕社会而言,比如我们中国就是一个农耕社会,资源就是土地,你有更多的土地,你就可以去种庄稼、种粮食,你有了粮食,你就可以养活更多的军队,你就可以不断地进攻,进行源源不断地补充。


那么对于游牧社会,什么是资源呢?我认为主要是人口。因为游牧社会是逐水草而居的,什么地方有草,我可以赶着羊赶着牛去吃个遍。然后没了,又可以拉着它们到下一个地方去。所以土地对他们而言并不是一个约束。我只要找到水草,那我这个部落就可以存在。但是如果它有越多的人口,第一,在部落竞争的时候它不会处于下风,第二呢,它的生产方式主要是靠人口,那么你去放牧,人越多,自然你能够放牧、养活的牛羊就越多。所以这样呢,大家看成吉思汗屠城,还有过去突厥王,他们做了很多事情,他们在战争中获胜之后,首先想到的不是我占你一大块地,这块地对他来说无所谓。咱们在历史书上看到的,可能北边一大片都是匈奴的地方或者是突厥的地方,但是我想,对于当时的匈奴和突厥而言,地对他们没有意义,大量的土地都是我们给他划过去的,因为我们的人过不去,我们没法儿在那些地上耕种,所以把它算作匈奴的地方了,那很可能匈奴在那个地区就没有人。但因为他们是逐水草而居的,所以,他们的方式主要是,打胜了一场战争之后,把男丁都杀掉,把妇女抢过来,因为对他们来说,妇女是生产工具,而男丁是他们未来的一个威胁,敌方潜在的武器。所以几乎所有的游牧民族之间发生的战争都是这种状态。


当然,这种弱肉强食的状态不仅是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存在,即使到了近代,依然存在着。比如说西班牙人征服美洲,那么其实也是把美洲的很多部落基本上整个灭族了,像我们中学历史学过的科尔特斯,屠灭了北边的巴斯特克帝国,基本上彻底消灭。我们如果去墨西哥,看到的太阳神殿实际上是阿斯特克帝国的文明和精神当时留下的重要的象征。但是这个种族已经没有了。南方的这个南美洲的主要是皮萨罗等一些所谓的探险家,去了以后基本上也是灭族,当然这个灭族的过程,不是他们用手枪一个个打死的,还有病毒的作用。他们到了新世界,新世界是一个独立发展起来的大洲。如果我们当时所谓的大陆漂移学说成立的话,那美洲是从欧洲分裂出来飘过去的。那么美洲产生的动物和欧洲亚洲是不一样的。当时据说是人类先进入美洲的时候,发现了很多在亚洲大陆早已消失的东西,这个巨型的剑齿虎依然还存在,所以美洲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方,欧洲出现的病毒,在美洲是没有抵抗力的,欧洲人已经被病毒侵入很多次,他有抗体的,他没事,那同样的病毒到点大的部落里面,就是一个面积的。一个人感染病毒了,整个部族都死去了,所以应该说西班牙人对美洲基本上是灭族。当然美国人也没有做什么好事,在这方面。他们搞了一个西进运动,其实也是鼓励屠杀印第安人,所以在美国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所谓的印第安保护区?就是因为你如果再不保护的话,印第安人就彻底没了。美国的印第安保护区现在也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位置。他有很多优惠政策,比如说在西北角的华盛顿州,就有一个印第安的保护区,第一在经济上税收很低,第二允许他开设赌场。大家都知道美国的赌场只在拉斯维加斯,还有东部,这是两个主场,自己的本州有一些,其他地方不允许开设赌场。但是华盛顿州的印第安地区可以开设赌场,这就给了他一些支持政策。但尽管如此,印第安的生存条件依然很差,它的公共安全和经济发展条件都还远远比不上其他地区。而且越是受到保护的一个群体,越说明他是弱势。


二战时期是离我们最近的一次种族灭绝的时间。虽然坚强的犹太人还是生存下来了,但是我们也要记住,他们当时差点就面临着灭族。


近现代国际关系的变化。那么后来到了近代,这个最低类型的国际关系就出现了它严重的问题。那么这中间当然还有一些经济上的因素,这种国家之间的弱肉强食,也传达了一些经济的,主要是西欧地区当时搞的那个所谓的重商主义,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包括后来的英国,他们在构建他们那个时代的近代和近代国际体系的时候,采用的依然是过去的那种思路,就是我控制一个地区,控制一个国家,我的目标是把所有的资源,所有的有用的东西拿回。比如说西班牙当时在这个战争中,除了美洲以后,他把所有的白银黄金,他认为有价值的东西,全部都运回去,一方面是造成了当时西班牙穿金戴银风气大盛,另一方面也带来了通货膨胀,因为短时间内一下涌入了这么多的金银财宝,国力增强的同时物价上涨,很多东西就出现了泡沫。荷兰也是一样的,荷兰采取的方式也是典型的重商主义,掠夺自己的殖民地,英国某种程度上也是在延续着同样的思路。


这种做法的一个转折点,就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对德国的管理和剥削。大家知道一战是协约国和同盟国之间的战争,最后协约国胜利了,英法俄的结果说明了德国和奥匈帝国失败。当时的战后安排对德国来说是一种传统思路,就是我要把你的资源把你的生产力全部剥夺,让你永远没有翻身的可能,还有重大的赔款,当时德国要赔330亿美元的战争赔款,据说是一直到90年代,这个赔款都还没有到。那么还有就是说德国的重要的生产地区,大家在中学的时候学过《最后一刻》是吧?里面讲的就是阿尔萨斯和洛林被法国抢去,是吧?最后一个是德国把法国的抢去了,但是在德国失败以后,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包括德国经济很发达的鲁尔,到最后都是被法国侵占了,德国丧失了几乎所有的生产能力。那么也就是说,它的经济货币体系,它的这个工业生产体系遭受了不可挽救的损害,直接造成德国没有任何抵御风险的能力。这样在大萧条出现的时候,德国首当其冲,在欧洲第一个导向。当时的这个魏玛共和国其实本来在德国还是有着比较雄厚的实力,但是大萧条的到来直接促成了纳粹的伤害。魏玛共和国直接就垮掉了。所以这是一个重大的悲剧,纳粹上来以后,直接造成了这个二战。


当时美国人还有的清醒思维是一战结束以后,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了要建立一个相对公平的一个国际体系,所以在他主导之下建立了国联,国际联盟。但是这个国联,一方面威尔逊会超前,他提了很多理想的国际关系体系原则。一方面,欧洲这些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思维没有转过来,还是按照过去的方式来认识这个国家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威尔逊在美国国内也没有得到足够的支持。美国最后其实没有想过是国联沦为了英法来剥削其他国家的一个工具,国联也遭受了失败。底下列了几张图片,我没有找到德国大萧条的图片,这些都是美国的事情。大家可以看到当时的美国其实跟我们第一页看到一些贫困的状态,其实也差不了太多,是吧?第三页稍微好一点,但是这是一个银行家在当时金融危机的时候,刚刚开完董事会就从窗户跳下去了。全世界都遇到过这种情况。二战结束以后,美国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全球第一强国。

二战后美国吸取了教训,对战败国采取了扶助政策。美国已经认识到,如果我再采用一战以后,协约国对整个国际关系的这个安排,那么搞不好还有第三次世界大战,美国很明智地选择了一条新的道路,就是要扶助这些被战争摧毁的国家,包括在战争当中的敌国,它要扶助它们,不要垮下来,让它有一个基本的生存发展的条件,然后这个整个国际社会的经济才能够逐渐恢复,社会的秩序才能够建立。所以美国在这个时候提出了马歇尔计划。


马歇尔就是当时美国的国务卿,当然,马歇尔计划背后还有一些美国的高级职员,当时直接导致冷战开始的乔治凯南,以及保罗西蒙斯,都是当时提出马歇尔计划的重要幕后人物。马歇尔计划的主要思路就是,在欧洲被战争摧毁,所有的生产设施遭到破坏,经济金融体系遭到破坏之后,通过向欧洲提供信贷支持,提供直接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恢复了生产可能,包括德国水平也得到了归属。


这个实际上一方面使得美国的优势地位可以保证,因为美国当时是世界第一强国,但是它的生产是被世界各地所消费的,是它一个重要的市场,那么欧洲的恢复实际上是为美国货建立一个重要的市场。另外一方面也使得欧洲人民能有一个恢复发展成长的过程。所以应该说这是一个共识吧,就是把这个计划看作是现代援助的一个开端。当然那个时代的援助和我们今天所讲的国际发展内涵和做法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推荐阅读:

【IDT】国际发展就是心怀天下专业做好事吗?

【IDT】国际发展合作专业研究者全国不过百人?

【IDT】国际发展合作的“活化石”——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IDT】换种视角看农业,推动新型国际发展和南南合作

【IDT】全球事务与发展:你想要了解的国际经济体系都在这里啦!

【IDT】李小云:新自由主义与国际发展——世行的故事


在国家相关部委和国际发展机构的支持下,学院作为高校国际化业务平台,旨在利用其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各种资源和学科优势,基于其在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长期工作基础之上,在农业领域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和新型南南合作的落实。新学院四大业务板块为:新型发展知识生产、政策对话、人才培养和海外示范。该学院是开放性平台,希望汇聚该专业领域的优秀人才,为一带一路农业合作、南南农业合作的研究、政策和实践提供智识支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