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T】2019年中国对外援助和国际发展合作十大事件
这是第 378 篇文章
【CISSCA前言】2019年,在逆全球化、世界经济衰退、气候变化等一系列全球挑战的背景下,如何推动国际发展合作作为共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支柱力量成为关键议题。传统援助国通过创新融资模式、吸引更多的参与主体,以及完善评估体系等一系列举措来巩固其在国际发展合作架构中的领导地位。而发展中国家所倡导的南南合作新模式不断涌现,逐渐超越了传统对外援助的范畴,而将金融、投资、贸易、基建等多种务实合作方式整合其中,以提高发展合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并对现存国际发展合作架构产生重大影响,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成为全球关注的新焦点。总体来看,追求经济发展与正义、倡导多元化的发展道路与合作模式、建立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已成为目前国际发展社会努力的新方向。新年的钟声又将响起,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南南农业合作学院(CISSCA)在2018年十大事件整理的基础上继续梳理2019年国际发展合作和南南合作等诸多领域的十大事件,以供参考。祝愿朋友们在新的一年里欢乐祥和!
作者丨唐丽霞,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中国南南农业合作学院副院长
2019年4月,中国举办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40位国家和国际组织领导人齐聚一堂,150个国家、92个国际组织近6000名代表共襄盛举,达成283项重要成果。中方发布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进展、贡献与展望》,对五年多来共建“一带一路”走过的历程作出全方位回顾,提出下一步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建议。此次高峰论坛还组织召开了企业家大会,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官员、国际组织和机构代表、商协会代表、中外知名企业家共800多人出席。中外企业对接洽谈并签署合作协议,总金额640多亿美元,展现了“一带一路”带来的巨大商机。据悉,已有127个国家和29个国际组织同中方签署“一带一路”合作文件。
2019年6月,首届中非经贸博览会在长沙举行,此次博览会旨在落实好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成果,继续重点实施“八大行动”,深化贸易投资合作,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中非经贸合作,实现中非更高水平的互利合作。本届中非经贸博览会聚焦贸易促进、投资推介、农业技术、能源电力、合作园区、基础设施及融资合作等重点领域开展系列活动,共吸引了53个非洲国家以及联合国工发组织、粮食计划署、世贸组织、非洲联盟等国际组织参会,据悉,中非经贸博览会将长期落户湖南,每两年举办一届。
2019年9月中国政府发布《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的白皮书,系统回顾过去近70年中国对外援助的主要成就,白皮书指出,中国共向16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近4000亿元人民币援助,派遣60多万名援助人员;先后7次宣布无条件免除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对华到期政府无息贷款债务。向69个国家提供医疗援助,先后为120多个发展中国家落实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提供帮助等。白皮书还明确提出中国政府将积极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进一步加强国际减贫发展合作,支持联合国、世界银行等继续在国际减贫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减贫交流合作关系,将通过对外援助、减免债务、增加进口、扩大投资等措施,努力帮助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增强自身发展能力,在扶贫减贫、疫病防控、难民救助等全球议题上继续贡献智慧和力量。
2015年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提出要帮助非洲国家1万个村庄收看到卫星电视。2018年1月,第一个“万村通”工程在刚果金正式开始实施,2019年1月,第一个“万村通”工程在乌干达竣工,2019年10月,最大的“万村通”工程在尼日利亚竣工,覆盖了尼日利亚全部36个州及1个首都区,774个地方政府中有772个受援,惠及村庄1000个,受益家庭达2.3万户。截止到2019年12月,已经有20个国家的7956个村庄完成了卫星电视的安装,这20个国家包括:乌干达、赞比亚、加纳、卢旺达、布隆迪、中非、刚果布、刚果金、几内亚比绍、尼日利亚、乍得、马拉维、喀麦隆、肯尼亚、马达加斯加、贝宁、加蓬、莫桑比克、几内亚和科特迪瓦等。
2015年,中国宣布设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截至2018年,已在亚洲、非洲、美洲等地区30多个国家实施了200余个有关救灾、卫生、妇幼、难民、环保等领域的发展合作项目。2019年,中国和联合国多个机构签署了南南合作援助基金项目合作协议,包括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卫生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联合国计划开发署、联合国国际民用航空组织等,合作领域涵盖了粮食援助、卫生、农业、人道主义援助等多个领域,南南合作援助基金成为中国对外援助的重要载体。
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对外援助政策系统建设,在双边援助上,更加注重和不同发展中国家在发展领域内签订合作协议。2019年,中国已经与乌兹别克斯坦、菲律宾、伊拉克、哈萨克斯坦、哥伦比亚、孟加拉、南苏丹等20多个国家签订了双边发展领域的合作协议,中国双边对外援助越来越制度化和机制化。与此同时,中国加强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磋商,共同促进国际发展合作,中日和中国欧盟国际发展合作政策司局级磋商分别于2019年5月和2019年11月分别在北京举行,中国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国际合作司分别和日本外务省国际协力局、欧盟委员会国际合作与发展总司的相关代表进行磋商,对各方的援助总体情况、体制机制、监督评估等情况进行了交流,并探讨了今后合作的方向。
2019年11月,中国—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南南合作十周年高级别会议于11月25至26日在乌干达首都坎帕拉举行。此次会议主题为“激励、包容和创新:南南合作与三方合作未来展望”,会议发布了中国-FAO南南合作十周年回顾报告,并在会议期间签署了多项合作协议,参与到中国-FAO南南合作工作的国际机构、研究机构、公司以及各国政府代表出席了此次大会,来自乌干达、蒙古等国的农民代表也参加了此次会议,对南南农业合作项目对其生产生活的影响做了生动的分享。据悉,中国是最早参与FAO框架下南南合作的国家之一,也是首个与FAO建立南南合作战略联盟的国家,2008和2014年,中国先后捐赠两期信托基金共计8000万美元,专门用于支持FAO框架下的农业南南合作。同期,“中非合作论坛—减贫与发展会议”于11月在乌干达首都坎帕拉举行,会议主题为“加强中非减贫合作,助力非洲转型”,其目的是为了推动国际减贫知识分享、创新合作伙伴关系、推动南南合作框架下的中非减贫合作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以共享精神推动减贫和发展领域的合作、分享减贫方案。中非减贫与发展会议始于2010年,旨在促进中非减贫与发展交流合作,2015年正式纳入中非合作论坛总体框架。
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讨论《巴黎协定》实施细则遗留问题、资金安排等议题,大会期间,中国继续举办“中国角”系列活动,聚焦全球“气候风险与适应”。在12月2日首场活动上,中国生态环境部介绍了中国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指出中国始终坚定支持多边主义和《巴黎协定》,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积极承担符合自身发展阶段和国情的义务。据介绍,在接下来的近两周时间里,中国代表团举办了29场边会活动,介绍中国在节能减排、绿色发展、推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实践与经验。据测算,2018年中国单位GDP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了45.8%,提前完成目标,基本扭转了温室气体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
首届中非农业合作论坛于2019年12月9日-10日在海南三亚举行,来自非洲各个国家、联合国粮农三机构以及其他国际机构以及国内农业管理部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代表共600多人参加此次盛会。首届中非农业合作论坛聚焦中非农业经贸合作、科教合作以及农业三方合作等相关议题,回顾和分享中非农业合作的经验和成就,探讨了未来中非农业合作的方向和潜力。首届中非农业合作论坛是落实2019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后续行动计划的重要行动,是中非农业合作走向机制化的重要标志。
【IDT】南南合作和三方合作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气候变化缓解
【IDT】从国际援助机构功能角度看中国对外援助改革应突出的几个方面
【IDT】非洲发展型国家的建设?政府与私营部门发展之间的关系
【IDT】 从“铁幕”到一带一路——捷克1989年以来经济转型发展之路
在国家相关部委和国际发展机构的支持下,学院作为高校国际化业务平台,旨在利用中国农业大学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学科优势和资源,基于其在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长期工作基础之上,在农业领域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和新型南南合作的落实。新学院四大业务板块为:新型发展知识生产、政策对话、人才培养和海外示范。该学院是开放性平台,希望汇聚该专业领域的优秀人才,为一带一路农业合作、南南农业合作的研究、政策和实践提供智识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