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IDT】疫情提醒我们这门课:全球事务与发展(2020)

国际发展合作研究 IDT 2020-03-05

这是第 385 篇文章



作者丨徐秀丽,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全球事务与发展》课程协调人新年伊始的新冠疫情已经让我们不得不重视全球卫生这个公共议题了。如果说传统的全球挑战和风险管理较为关注军事、经济、和政治冲突维度,那么社会维度的风险,比如公共卫生,以及由此而发的全球事务已经成为此疫开始之后无法忽视的事实。不仅如此,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的原因,世界各地的极端天气现象不断涌现,加拿大的暴风雪、澳大利亚的沙尘暴等,以及巴西亚马逊热带雨林和澳大利亚持续多月的森林火灾都引起广泛关注。祸不单行,在东非国家,除了干旱引发粮食减产外,当地的人们正承受25年来最严重的蝗虫危机,3600亿只蝗虫到处肆虐,目前开始逼近亚洲地区,给当地的粮食安全与营养水平保障带来重创,已引起多个亚非国家和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的密切关注,并向当地公众和国际社会发出了警示。与此同时,2020年,全球政治经济形势也变幻迷离,随着各国大选期限的临近,政治极化、经济承压,或成为各家媒体头条的关键词。这边,中美贸易争端刚有所缓解,那边,美国推出的“新中东和平计划“又引发新一轮的巴以冲突和中东局势紧张。英国已正式脱欧,号称安全防务领域达沃斯的2月慕安会议报告主题则设置为“西方缺失”,根据主办方,这表达了一种源于对“西方”持久目标的不确定性和”西方“共同立场缺失的不安,而这一心态也必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当今全球发展的格局。

最后,也是从根本上将改变我们生活的还有新科技的突飞猛进的发展,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人工智能等新科技不断重塑我们今日的生活面貌,5G和人工智能等不断催生了自动化进程,替代了劳动力,给今日现存的就业岗位、社会政治经济局势、公共安全、社会政策等带来强大的冲击。

从空间和时间上看,这些全球挑战有的近在咫尺,有的远在天边,但它们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凸显了我们越来越密切的全球联结性: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我们将如何处理日益迫近的人类社会生活与自然生态之间的紧张关系?如何协调人与人、不同社会、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与冲突?我们迄今所掌握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知识生产模式和应用模式是否能迎接这些挑战?宗教传统与道德伦理在其中发挥了什么作用?回望历史,深层的社会文化遗产又将如何影响我们今日的格局?新纪元里我们年轻的一代又将如何更好地充实好自己,以便更能从容淡定地迈向前方?

2020年,《全球事务与发展》这门全校通识课程已进入第四年。面对上述追问,我们开启新的旅程。


时间:2019年3月26日-5月14日(每周四)下午2-6点

地点:中国农业大学东校区三教505室,北京海淀区清华东路17号

课程模块、授课老师和时间安排如下:

1

   3月26日,全球事务与发展 

徐秀丽,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全球事务与发展》课程协调人
曾驻访剑桥大学发展研究中心、英国国际发展研究院(IDS)、浙江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等,在亚非拉、欧美等地有较为丰富的访学和调研经历,在World Development等国际高级期刊上发表数篇论文,主题涉及国际发展援助政策及微观实践、中国减贫和农业发展经验国际化、中国走出去中的文化遭遇(cultural encounter)和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研究与发展思想变迁等。目前,她所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主要关注国际发展体系中的多元主体架构、实践社群和发展知识。她热衷于传播发展研究和国际发展知识,是国际发展知识平台“国际发展时报(IDT)”的联合发起人,教授“普通发展学”、“发展理论与实践”、“全球事务与发展等课程。现任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南南农业合作学院院长。


2

  4月2日,全球史视野下的唐朝中国  

李鸿宾,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唐史学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史学会理事、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理事、中国长城学会常务理事等。主要从事隋唐五代史、中古民族关系史(含长城学)等领域的研究。发表专业论文 150 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唐朝朔方军研究》、《唐朝中央集权与民族关系》、《隋唐五代诸问题研究》、《唐朝的北方边地与民族》等,主编《隋唐对河北的经营与双方的互动》、《中古墓志胡汉问题研究》等著作。应邀在国内多所大学和台湾清华大学、中正大学、中央大学、中兴大学进行学术讲座,曾受邀到美国康乃尔大学亚洲系、台湾玄奘大学历史学系讲学。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子课题等项目。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中央民族大学“优秀人才”系列,荣获全国“宝钢优秀教师”、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等称号,主讲的《唐史五讲》入选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主讲的《唐史四讲》慕课正在“爱课程”“学堂在线”等网络媒体播放。


3

4月9日, 耶路撒冷的圣地秩序与世界想象 

赵萱,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人类学博士,2004-2014年于北京大学完成本科、硕士和博士阶段学习,期间赴叙利亚大马士革大学、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访学,曾在东耶路撒冷完成为期15个月的田野调查,围绕巴勒斯坦人的社会文化生态以及以色列的国家治理展开研究。目前重点关注边界、领土、家族、文明等核心议题,并于近年在新疆、云南等地开展边界民族志研究,已在《世界民族》《开放时代》《思想战线》《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等各类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1项国家社科基金。


4

   4月16日,全球农业、粮食安全与健康 

樊胜根,中国农业大学文科讲席教授

樊胜根教授现就职于中国农业大学,他于1995年加入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任研究员,自 2009 年起担任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 所长。多年来对非洲、亚洲和中东地区的扶贫发展战略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曾任世界经济论坛食品安全全球议程理事会主席。


5

  4月23日,全球卫生与治理

戚晓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球公共卫生中心副主任

戚晓鹏,博士,副研究员,MPH硕士导师。现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球公共卫生中心副主任。1994-1999年哈尔滨医科大学预防医学专业学士学位,2001-2004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与卫生统计专业硕士学位,2007-2012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博士学位。2009-2011年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攻读公共卫生信息学培训项目。担任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卫生地理信息专业委员会常委,公共卫生信息专业委员会常委。同时积极参与全球卫生领域合作,如非洲疾控中心建设,非洲卫生信息化培训等项目。长期致力于卫生信息、全球卫生、疾病制图等领域研究。


6

  4月30日,国际贸易与世界经济

杨凤鸣,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研究部副主任

副研究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继教学院和北京外国语大学兼职教师,中国国际关系学会理事,Journal of WTO and China编委。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博士(国际贸易学方向);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博士后(法与经济学学科,经贸法规与国际经贸理论方向)。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区域经济、世界贸易组织等领域。参与多项国家级和部级重大课题研究,发表学术文章20多篇,参编著作10多部,《国际贸易》《世界贸易组织概论》教材副主编。


7

 5月7日,跨国投资与企业社会责任国际标准

李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中心主任,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社会责任工作组注册专家,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工业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智库专家,海外社会责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冬奥会可持续性管理体系专家团队成员,商务部世贸司TBT/SPS合规领域专家,WTO通报评议专家,同时兼任多个行业组织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领域专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技术性贸易壁垒、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贸易与环境等。发表论文30余篇,主要著作有《低碳经济条件下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研究——基于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社会责任与ISO26000国际标准解读》等。


8

5月14日,气候变化谈判与全球环境治理

王春峰,博士、教授级高工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对外合作项目中心常务副主任,分管林业相关多边国际合作和外事管理事务。1989年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专业。1992-2009年在国家林业局造林司工作。2009-2014年任国家林业局亚太森林网络中心副主任。2004年以来参加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下历次渉林议题谈判,是国家林业局气候变化林业议题谈判牵头人。


相关阅读

【IDT】重振公共伙伴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

【CISSCA】2019,我们如何推进国际发展合作研究与实践?

【IDT】2019年中国对外援助和国际发展合作十大事件

【IDT】2019国际发展合作十大盘点

【IDT】2019年新型南南合作和三方合作十大盘点

【IDT】2019年中非合作十大盘点

【IDT】2019年中国民间组织走出去十大盘点

【IDT】2019年"一带一路"农业合作十大盘点


在国家相关部委和国际发展机构的支持下,学院作为高校国际化业务平台,旨在利用中国农业大学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学科优势和资源,基于其在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长期工作基础之上,在农业领域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和新型南南合作的落实。新学院四大业务板块为:新型发展知识生产、政策对话、人才培养和海外示范。该学院是开放性平台,希望汇聚该专业领域的优秀人才,为一带一路农业合作、南南农业合作的研究、政策和实践提供智识支撑。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