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案例极端(也有故意制造话题的可能?)但本质上是经典的设计需求甲乙方对话。事情没有发生在自己身上,大家可以一笑而过,顺便吐槽年关和日渐浓郁的丧气。可是如果自己就是对话里那位「系真」,怎么办呢?从整个对话来看,缺少上下文,我们无法判断双方所指的项目和背景。但是,这段对话跟人际关系甚至是亲密关系中,产生矛盾的模式没有太大区别。事情看似是因为权力较大的一方(老板/甲方)提出无理要求,拿钱办事的一方(设计师/乙方)推脱和反抗,导致双方关系破裂。矛盾的起点和循环
一个看似让人哭笑不得的需求,其实真正的矛盾来自于一个循环:今天出 100 张各种款式的小年图 明天的早年图 50 张 做出来发来群里我们选
A 由于某些事件触发了不满情绪,在提出需求时,没有明确表达自己真正想要什么。第二步,B 按照字面理解需求,提出被情绪包装过的方案(抗议)B 没有理解对方真正的诉求,开始对表面上不合理的需求感到恐惧第三步,A 驳回方案(抗议),升级需求的合法性,并提出新的要求接下来每天都是 …… 你们看到了吗?看到了要回复 安排工作都不回复的?
第四步,B 继续抗议,进一步提出了关系破裂的方案(威胁)每天上班时间 7 小时,一天一百张,三分钟出一张图?王总,您觉得我能力不行,您可以按照合同和劳动法通知我办理离职
接下来的对话,继续着 “A 升级需求为命令,B 抗议不合理” 的循环。
倾听需求
这个死循环的症结在哪里?自然是 A 跟 B 共同开启的循环了。作为设计师,我们需要在每一次被虐之后,意识到自己也要承担沟通中 50% 的责任,真正理解对方真实而没有言说出来的需求,这是需要慢慢修炼的能力。比如,王总的焦虑已经溢出屏幕了,可能是因为小年图承载了重要的转化指标,可能是之前的图被大老板骂了,甚至可能是大老板要求她每天出 50 张,于是一个激动就 double 成了 100 张……这时候设计师听到 100 张,如果只按字面意思去理解和执行,当然就崩溃了。可怜的王总等待的无非是:对设计结果有很高的期待
要求很多的设计方案
让大家一起挑选和决策
化解需求
王总抛了第一轮的烟雾弹,下面轮到设计师了。你是选择双倍烟雾弹,还是空气清新剂?对设计结果有很高的期待——为什么?项目背景有什么变化吗?有指标呢?具体的期待是什么?压力和限制又有哪些?设计师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背景信息进一步提问:
王总我收到您的需求了。感觉您挺着急的,不知道是不是项目有了什么变化?有没有我需要进一步了解的信息呢?
要求很多的设计方案——为什么?是觉得之前对设计参与得不够,还是不满意之前的方案太雷同,还是觉得多出方案能明显提高质量?设计师可以尝试继续询问:
王总,您是希望多出方案,这样做出满意的设计可能性更大对吗?我其实也想在前期多听听您的意见。如果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小年图的风格,您觉得会是哪些?或者图片参考也行,我根据这些多出一些不同的方案。
让大家一起挑选和决策——为什么?群里都有哪些人?决策过程是怎样的?有更高效的决策方式吗?设计师可以怎样引导?王总,我明天早上会拿出一批方案,先找熟悉项目的 xx 一起挑出比较满意的,然后跟您当面讨论,收敛一下方向我再着力修改最佳方案,这样会更加高效,下午我们应该就能确定最终设计了。
当然,过程中王总可能还会有其他的问题,这取决于双方的关系和如何解读对方的言行。
也不完全排除老板就是看你不顺眼(不过看到对话中提离职时,老板没有接话,就知道这不是老板真正的目的了),那就更不妨试验一下,先出 10 张图,但是是跟过去的过程或效果不太一样的图,看看老板什么反应。如果老板连 10 张图看都不看,继续揪着还差 90 张没给,那就拜拜好了。另一方面,身为需求方,如果不想对方动不动找借口和提离职,或者每天上班要先看 100 张设计稿看到中午也定不下来到底哪一张好然后回到第一版,也需要尽可能在一开始清楚表达自己的要求,例如年底的活跃指标就指望小年图和早年图了,大家要尽力冲刺啊!我提一下具体的要求,大家看看怎么配合,有没有更好的做法:1.小年图更加符合年轻人审美,考虑加入一些流行元素;2.文案要优化,学习xx公司最近做的xx;3.做三个不同方向的尝试,你们可以合计合计,尽量在概念和风格上区别大一些。明早要给到三个方向不同的设计,每个方向要不止一个版本。今天早上先把大的概念方向和文案要点确定下来,我们下午花 15 分钟对一下。
不过想想可以不用每天早上都看 100 张差不多的图,还要面对设计师的臭脸,又可以比较快完成掉目标,还是值得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