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俄乌战争启示录(十一)信息战,原来你如此重要(下)

扁舟听雨 泪痕春雨记不住的那天 2022-10-15
本公众号以高质量历史故事介绍为主,这是第一个时事方面的连载,得到了大家非常热情的反馈,非常感谢大家对本连载的支持。
前面几节进入战争介绍后,有不少朋友询问乌克兰的打法似乎有点熟悉,他们是不是在打游击战。
个人认为,乌克兰的局部反击战术称为伏击战或者袭扰战似乎更合适。
 
当然这些名词并没有特别统一的概念标准,你说这就是游击战也未尝不可,但我理解这和大伙心目中的游击战应该有很大区别。
大伙心目中的游击战其实是类似于伊拉克战争和两场阿富汗战场(苏联、美国)的伊方和阿方。
这种游击战更多的是进入治安环境后的破坏型作战,破坏方的根本战略是提高敌人的运维成本,在具体战场往往没有明确的战略目标。
但俄乌战争中乌军的作战方式和作战目的显然不是治安破坏型作战,而是正面战场的整体作战。
我们通过前面的战例也可以看出,乌军的作战方式只能说是独特的正面战场防守反击战术,和我们通常认为的敌后游击战有很大区别。
 
我们以公众号的《安史之乱》连载来举例,能更好理解其中的差别。
我们介绍过唐军和燕军的常山之战和张巡的雍丘、睢阳保卫战。(见链接:《常山之战》、《睢阳保卫战
无论是“贴身盯人”防守的常山之战还是张巡的两场保卫战,都有大量的小股部队间的袭扰作战。
但显然这都是属于河北战场和南方战场东线的正面战场主战役的一部分。
只有燕军一度占据的关中和河东(山西西南)地区,当地土豪不愿与燕军合作进而引发一系列冲突最终把燕军赶进大城里不敢出来,才勉强可以算我们通常理解的游击战范畴。
 
接下来我们再关注下最新的战况:
ISW(战争研究所,美国的专业军事研究机构)4月1日最新战况分析指出俄军在北线主战场已经失败,下一阶段战斗将聚焦于乌东和南线战场。
为此ISW还做了一定的检讨,认为此前对俄军的战况分析过于乐观。
当然这也不能怪ISW,此前多年他们对叙利亚战场研究比较多,对俄军很熟悉,对乌军相对不熟。
而且这是一场几十年一遇的大战,在科技和军事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现代人对全面战争的经验其实是非常少的。
 
别说ISW这样的军事研究机构,即便是美欧现役军方也出现了重大判断失误,认为基辅1-4天就会陷落并以此为基础向拜登政府提出一系列应对局势的建议。
3月底国防情报局局长和美驻欧司令先后参加听证会均遭到议员质疑,认为他们工作失职,误导了政府。
他们也只能做自我检讨,说明自己的部门为什么出现严重误判。
 
我们自然会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实力绝对占优的俄军会在大战第一阶段失利呢?
原因当然可以从战略、指挥、管理、动员、战斗意志等很多方面列举出很多因素。
根据前两节的介绍,我们可以大致看出,单从军事技术层面分析,通信与信息战的劣势很可能是俄军暂时失利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且我们还说外援只是战斗的辅助,内因才是双方胜败的根本(见链接:《乌克兰大军去哪了》、《信息战)。
 
我们肯定会有所疑惑,作为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乌军为何在与俄军战斗中能在信息战中占据上风呢?
这里我们先介绍一个人——米哈伊洛·费多罗夫,他出生于1991年,今年才31岁,但已经是乌克兰的副总理。
他还有一个很特别的身份——IT从业人员,用我们熟悉的话来说,他是一个“996程序猿”,当然后期已逐渐转向产品经理角色。
在2019年乌克兰现总统泽林斯基的竞选过程中,他成为协助泽林斯基进行互联网宣传的竞选顾问。
泽林斯基胜选后,28岁的费多罗夫被任命为乌克兰数字转型化部部长,成为乌克兰历史上最年轻的部长。
费多罗夫为乌克兰制定了一个雄心勃勃的数字化计划,由于其工作得到总统泽林斯基认可,他随后成为了乌克兰副总理。
 
费多罗夫真正被世界所熟悉,源自2022年2月26日他发的一条推特。
此时俄罗斯已于2天前展开对乌克兰的全面战争,并且对乌克兰的基础设施进行了大范围轰炸。
费多罗夫突然@了全球首富马斯克,说我们遭遇了俄罗斯的全面打击,通信系统危在旦夕,你的星链系统很好很强大,能不能用来支持我们。
这条推特瞬间引发全球网民的疯狂转发点赞,马斯克在四个小时后回应,一切准备就绪,乌克兰可以使用星链了,而且我们在紧急赶运设备到乌克兰。
 
马斯克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从特斯拉电动汽车、spacex太空探索再到互联网领域的星链计划,他的团队一直走在高新技术的最前沿。
我们这里不打算多介绍马斯克本人,只简单介绍下星链系统。
星链之前,我们的手机信号需要基站通过光纤连接到核心网进入互联网。
基站可以理解为一个信号转发系统,它只能处理一定范围内的信号。
举个例子,为了保证我们的4G网络,我国建设的4G基站约600万个,即便我们这样发达的基建,哪怕在东部比较发达地区的偏远农村,无线网络信号仍然很不好。
何况乌克兰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远远逊于我国,城市以外的无线网络信号就更加差了,他们还遭到了俄军的轰炸,大量设备被毁。
 
星链系统的特点是通过一个小巧的接收器直接接受卫星信号,省掉了中间的数以十万计的基站。
当然星链系统仍然需要类似核心网的地面站,目前乌克兰没有开通星链的地面站,需要借用周边波兰、立陶宛和土耳其的三个地面站处理信号。
所以想要通过星链系统给乌克兰全民带来稳定网络并不现实,但是只做军用目前来看还是管用的。
比如说被围一个月的马里乌波尔,网络信号早断了,但是守军通过星链不断上传视频向外界传递消息,更保证了内部的互联。
而通过前面几节我们可以看到乌军突袭主要的战场在郊区和农村的森林中,而且乌军的作战方式非常倚赖无线网络。
 
可以说,星链系统是乌军作战非常必要的保障。
费多罗夫在战事第二天就以最有效的方式完成了星链入乌的众多中间环节,到第四天中午星链设备就进入基辅正式发挥作用。
这个实例可以看出,费多罗夫领导的乌军信息战团队从解决方案到最终执行效率非常高,真正给人以战场的紧凑感。
 
当然,一场全面战争下的信息战绝不是某个人、某个公司就能完成的,背后需要数以十万计专业人士的通力协作。
这里可能有个大部分朋友不太熟悉的知识,就是乌克兰的信息战人才储备远比我们想象的丰富。
乌克兰继承了前苏联的高等教育遗产,拥有大量高学历人才,而落后的经济又使得乌克兰的人力成本很低。
所以乌克兰是欧洲最受欢迎的IT外包目标国,以硅谷为首的众多顶级IT公司在乌克兰开设研发中心或者有外包业务。
据统计,战前乌克兰的IT技术从业人员高达19.2万人,大多都是为欧美大IT公司做技术外包。
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乌克兰的IT人才储备和水平足以和我们的北上深相媲美,这在高科技信息战中是很重要的力量。
 
IT技术是最容易接受援助的领域,战事开启后,费多罗夫立即着手组织在推特上建立了专门协助乌克兰作战的IT专业群组。
这个群以乌克兰本土IT人士为主,大量欧美同情乌克兰的专业人才加入,
推特上的专为协助乌克兰的专业IT群组人数很快就到了26万,此后还在继续增加,现在应该已经超过30万人,而且群组内部氛围极其活跃。
大量IT专业人才对于现代信息战的帮助是极其巨大的,比如说上节提到的大量俄军通信录音就主要来自这个群组。
 
以乌克兰高素质IT人才为主,以大量欧美高级IT人才为辅,这个聚集了硬件、通信、网络安全、应用软件等等各行各业经营人才的团队非常具有创造性,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前所未有的信息战经典案例。
比如说上节介绍了,俄军没能力搭建自己的通信网络,只能借用乌克兰电信处理网络信号。
乌军信息战团队利用这个优势创造性的发起了招降战。
一开始俄军主要靠漫游,后来乌克兰方面把漫游断了,俄军只好大量在俄占区征用、办理乌克兰的sim卡。
乌军向几万个俄军搞的sim卡每天群发一条甚至多条“骚扰短信”,内容大体就是快来弃暗投明吧,来了就不用提心吊胆了,来了就不用忍饥挨饿了。
大鸡腿、热水澡、席梦思应有尽有,还能wifi玩吃鸡哦,还能奖一万美元呢。你要是开个坦克或者飞机过来,奖金大大翻倍,最高一百万!
 
理论上俄军有严格的战时手机管制,俄军也可以直接把这些垃圾短信拉近黑名单,不过似乎也有那么几个意志不坚定的。
据乌克兰方面的宣传,就有俄军小伙收到短信后觉得发财机会来了,开着先进坦克到乌军这领钱洗热水澡睡席梦思来了。
后来乌军干脆宣传说俄军弃暗投明的人士还组了个战斗小队说要继续向受苦受难的战友传递乌军的宽大政策。
 
乌军宣传的东西可不可信我们没法知道了。
只知道俄军觉得这似乎很好玩,也学着向掌握的大约五千个乌军手机号发短信劝他们弃暗投明。
可惜你俄军不是用的我乌克兰的信号嘛,所以乌军发现后立马就切断了这些群发号。
对于乌军这种不讲武德的行为,俄军只能强烈谴责。
 
我们可能会有疑惑,乌军咋能知道这么多俄军的电话号码。
其实别说俄军的电话号码了,俄军什么信息他们都能搞到。
 
乌克兰最近搞了好几个网站,一个网站是所谓的战俘网站,目前放出了460个战俘信息,欢迎俄国内亲属查询,还可以直接和他们在网站上留言、聊天。
接下来是俄军士兵个人消息,截至目前一共放上去了10.5万人,从他们的姓名、年龄、所属单位、级别、联系方式到个人照片、士兵证件照等等。
甚至还把俄方在欧洲各国的几百个所谓“间谍”的详细信息也给挂出来了。
下面这个网站就更加让俄军咬牙切齿了:
乌军把他们手里的俄军尸体通过人脸识别系统识别出具体是谁,然后提供死亡信息和遗照。还做好了支持俄语的查询系统方便俄国内军属查询。
 
乌方能够拿到俄军具体到个人的这么多信息,主要靠的就是前面说的推特上的IT群组。
群组里有很多网络安全方面的专家级人士,我们通常称呼他们为黑客。
这些人大量对俄方信息发起各种各样的窃取和攻击,他们黑了俄中央银行系统,俄的大型油企的信息系统、俄的大量媒体等等。
当然他们还会积极协助乌军和乌克兰IT工程师攻击俄军方,包括截取和监听俄军通信,干扰和误导俄空军和防空的信号系统等等。
 
而且乌方的IT群组似乎和乌军联结得比较深入,一个例子就是大约3月中开发出来的一个APP。
乌民众下载APP后,只要看到俄军的装甲车、卡车或者任何其他设备,就可以拍照并用APP上传,照片和对应的位置坐标就会进入后台。
乌军总部根据后台初步筛查民众上传的图片和位置坐标,对于可靠的信息就会派出无人机去该区域察看拍摄,确定是否有目标以及目标的精确位置。
接下来就是火炮、空军(无人机为主)或者带着肩扛设备的战斗小组前去打掉敌人。
事后来看,这款APP对随后的乌军反击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从上面这些战例我们可以看出,临时IT群组不到一个月时间里开发出了众多软件、APP和网站上线使用,该团队的效率很高,说明乌方IT精英的项目组织经验很丰富,能力很强。
另一方面这些新开发出来的系统能和乌军快速衔接上,说明乌军这些年来的信息化建设做得还不错。
 
另一方面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惑,因为俄罗斯也有大量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俄罗斯的IT人才也非常多。
何况俄罗斯的盟友比如印度等几个大国也是IT强国,相关专业从业人员数以百万计。
这么多高技术专业人士如果能联合起来,技术能力不会比支持乌方的欧美IT群组水平差。
但似乎他们并没有联合起来,甚至俄自己的高技术人才似乎也没被很好的用上,以至于俄军在信息战中一直被压着打。
具体原因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