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刘元春:大宗商品尚未见顶,中国无惧内生型适度通胀

刘元春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 CMF 2021-07-22


刘元春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本文刊发于4月16日21世纪经济报道头版。



本文字数:3620字

阅读时间:6分钟


进入2021年,由于新冠肺炎疫苗推进速度较快,欧美发达经济体逐渐从疫情中走出,经济活跃度在稳步提升。不过,当前美国失业率尚高,欧盟部分国家还在封锁状态,世界经济远未恢复到正常水平。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际大宗商品率先大幅上涨。原油价格已经升至疫情前2019年相对较高的水平,铜、铝等价格更是创出近8年新高。


2020年为了应对疫情冲击,各国均推出空前规模的财政货币刺激政策,在大量流动性推动下,全球通胀预期升温。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3月PPI同比上涨4.4%,涨势较快,但CPI同比仅上涨0.4%,处于低位。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较快,对中国的终端消费冲击较小,但部分工业品有所提价,挤压了制造业企业利润。国务院近期开会部署,要求关注大宗商品涨价走势,加强原材料等市场调节,缓解企业成本压力。


大宗价格走势如何?需要关注哪些重点品类?可采用什么样的手段加以调节?货币政策该如何应对?4月15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


大宗商品价格尚未见顶


《21世纪》:大宗商品未来走势会如何?疫情影响、宽松政策、欧美经济恢复进度等因素会带来什么影响?


刘元春:当前大宗商品涨价,是因为经济在反弹。随着疫苗的推广,产业链供应链的恢复,人们的生产生活需求在回升。


疫情带来的大流行、大封锁,短期会导致断链等剧烈变化,但恢复得也比较快。不同于以往的经济萧条,疫情造成大停摆后的重新恢复,生产企业无需经历资产负债表的漫长修复,民众也无需进行艰难的再就业,复苏进度比以往的萧条或危机要更快。


经济复苏进度较快,反映在当前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因为大宗商品的定价机制很灵敏,其反应速度要快于其他商品。大宗商品的供给端,相对而言是垄断竞争,并非完全竞争。20世纪以来,大宗商品开启了金融化进程,当前大量流动性进入金融市场,在发达国家产生了强烈的脱实向虚、资产泡沫化的现象。


推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机制,目前还没有完全见顶。全球经济复苏才刚刚开始,欧美刺激计划、量化宽松还在进行,目前流动性已经达到峰值,但部分大宗商品的价格还没有恢复到历史高点,比如原油。在大量流动性的催动下,在全球需求的拉升下,大宗商品的价格肯定还会继续上扬。


《21世纪》:大宗商品的价格未来是否会大幅上行?


刘元春:应该不会。因为当前全球经济的恢复,需求没有想象中那么强,填补去年缺口的速度很快,但经济要实现常态化运行还很漫长。


疫情不是一个插曲,而是产生了冲击,会对中长期带来实质影响。世界经济再也回不到疫情前的状况,不仅仅是宽松政策推高了债务率,生产链供应链也发生了变化,很多国家都在推进类似碳中和碳达峰的计划,能源结构会进行调整。


《21世纪》: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到一定程度,包括原油、铁矿石等,当前进入震荡区间。过剩的流动性会推动大宗商品走高,但也受实际供需制约?


刘元春:这是肯定的。大宗商品金融化的进程,是以实际需求为支撑。


一般商品很难金融化,但是大宗商品的交易量大,交易标准比较统一,以国际供需来定价,成为商品金融化的很好载体。


从中期来看,大宗商品这个金融载体,其价格走势与实体供需有关。所以,从中期来看,大宗商品的价格会继续回升。但是,短期来看,价格会有一些调整波动。因为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过多,会对需求产生抑制;大宗商品金融化过程,受到资金面的影响,与其他资产定价也会相互制约。


《21世纪》:铜从去年3月下旬持续涨到今年2月底,目前处于历史上相对较高的价位。有分析指出,这跟智利作为产铜国,当前尚处于疫情封锁状态有关。部分原材料生产大国疫情较为严重,是否会继续推高大宗商品价格?哪些大宗品类值得重点关注?


刘元春:铜跟疫情有一定关联,因为不同地区疫情状况不同,加上当前国际贸易的运力还没有完全恢复,疫情仍然有不确定性,大宗商品在部分环节遇到瓶颈,在所难免。


有些产品受制于个别国家,可能会影响比较大。像石油的供应,主要靠中东,但油价若超过65美元/桶后,页岩油会加快开采,会抑制油价的上涨。


但是,像原油、铁矿石、铜矿等品类,不是劳动密集型或接触型产业,开动机器挖矿就能增加供应。当前,比较麻烦的是农产品、谷物类,因为谷物供应很多来自发展中国家,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疫情导致部分粮食生产链断裂,很多国家将粮食上升为安全问题,对出口进行限制——今年的粮食存在供需缺口,在金融化力量推动下,可能会加速上升。


内生型价格上涨无惧,汇率要有灵活缓冲机制


《21世纪》:国务院几次会议均提到,要关注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大宗商品涨价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刘元春:当前大宗商品的涨价,肯定会对中国造成一定成本冲击,会给我国经济复苏带来压力。


但是,目前这轮大宗商品上涨,还没有达到2006-2007年那轮大涨的水平。我国大宗进口依存度在提升,但使用原材料的技术水平也提升得很快,中国企业对成本上涨的应对能力更强。我国市场会层层消化,上游原材料涨价效应,会随着产业链逐级递减,大宗商品涨价对消费端的物价水平渗透力不强。


需要指出的是,当前部分大宗商品涨价,属于对去年超调的恢复性增长。过去两年,我国产业受惠于超低的进口价格,很多企业盈利大幅提升。


当前,个别商品有所提价,属于正常调整。部分产品价格水平偏低,适度提价有利于企业的成本分担。


《21世纪》:采访的部分企业经营者表示,虽然成本涨价会增加负担,但适当提价也能帮助企业消化上涨较快的人力成本,提高企业利润。


刘元春:价格上涨的种类有很多。随着我国经济的恢复,未来中国价格有所上行,也是必然的。这种需求带动的内生型价格上涨,也是政策调控必须要达到的效果。


对一个国家而言,更痛苦的是应对通缩,因为通缩会对生产体系造成冲击,可能带来大规模失业问题。但是,适度通胀,生产不会停。


《21世纪》:国务院表示要加强原材料等市场调节,来缓解大宗商品带来的成本压力。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上游原材料行业是调控的重点。当前,市场调节能采用什么方式?


刘元春:要加强原材料市场调节来平抑价格,要么减少需求,要么扩大供给。


比如,在生产端可以推动节能技术的应用,这样能减少对能源的消耗,也能减少对大宗商品的需求。对粗钢等部分过剩产能,可以通过征收关税等,对其出口进行一定限制。因为这些高能耗产品的出口,在中国耗能,帮助他国减排。像粮食品类,可以加大储备投放。


政策层面,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若对生产生活带来一些结构性影响,可以通过产业补贴、价格补贴等方式来应对。另外,政府可以对囤积、炒作等行为进行打击,不能人为制造供需紧张状况。


《21世纪》: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开会提到,要保持物价基本稳定,特别要关注大宗商品价格走势。货币政策要如何稳物价?


刘元春:大宗商品的价格,不是由中国的需求决定的,是由全球市场来定价。大宗商品价格上扬,我国货币政策没法调控。


但是,大宗商品金融化过程中可能的金融泡沫,是需要监管部门关注的。美国通胀预期的上扬,带来美债收益率的上行,可能会带来国际资本的异动,资金的大进大出可能造成金融上的不稳定,也可能对我国外汇储备带来冲击。所以,要考虑汇率上是否要有灵活的缓冲机制,要加大金融监管力度,防止游资无成本进出。




延伸阅读

【预告】刘元春 杨瑞龙 丁安华 祝宝良 殷剑峰 刘煜辉 范志勇联合解析:全球通胀隐忧加剧,经济复苏立足长远


刘元春:全球经济回不到旧轨道,高风险问题可能在未来更会持续


毛振华:大健康产业的健康发展与独立第三方服务的关键作用


刘元春副校长在首期CMF中国宏观经济理论与思想研讨会上的致辞


王晋斌:美联储为什么会允许通胀出现阶段性的超调?


秦虹:以城市更新重塑产业结构


刘元春:全球收入不平等的7大典型事实与5大新问题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杨瑞龙:讨论货币政策理论要更多关注微观基础


王晋斌:近期的“爆仓”现象可能难挡美国股市泡沫的扩大


郑新业:“碳中和”需要高水平的配套政策


王孝松:中国应以维护多边贸易体系赢得经贸规则话语权


王晋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决定了中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张斌:积极使用货币政策,减少财政刺激依赖


招聘 |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秘书处行政助理



转载请注明出处

并附带官微二维码

长按关注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成立于2006年,是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领域最有影响力的智库之一。CMF由人大副校长刘元春,人大一级教授、CMF联席主席杨瑞龙及CMF联席主席,中诚信集团董事长毛振华领衔,依托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排名全国第一的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的优秀研究力量,同时诚邀知名研究机构专家,聚焦宏观经济动态和前沿性重大经济问题研究,季度发布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月度发布中国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报告,不定期举办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及理论与思想研讨会,发布中国宏观经济专题报告及理论与思想报告,共累计公开发布研究报告600余份,参与联合研究专家逾500位。成立15年以来,论坛受到各级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和评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