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黄石松:关于健康和老龄化,你必须知道的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老龄居产业联盟 Author 黄石松



黄石松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主要成员,本文刊发于8月3日老龄居产业联盟微信公众号。



本文字数:3200字

阅读时间:6分钟


1、如何认识“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指出,人发展的最高境界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的本质的真正实现。如果把我们的人生分为两场,上半场是60岁或者65岁之前的工作生涯,下半场是60岁或65岁以后的老年生活。那么,在长寿时代,老年生涯越来越长。因此,人类面临的一个共同命题是,在人生的后半段,如何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当前,中国的老龄国情教育方面做的不够,人民群众的健康素养普遍不高。


2、如何认识“老年人”


长期以来,人们对老年人和老龄化的认识是消极悲观的。事实上,每15—20年人类关于健康和老龄化的理念和认识就发生一次大的变化,相信到2035年、2050年人类对健康和健康老龄化的认识还会有一个大的飞跃。

 

1956年联合国发布《人口老龄化的社会经济影响》,衰老被认为是一种“负担”;1982年联合国在维也纳展开第一次老龄问题世界大会,标志着人类社会已意识到未来要解决面临的这个新问题并承担责任;1991年联合国提出了《老年人原则》;2002年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的第二次老龄问题世界大会上正式提出“积极老龄化”理念;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关于老龄化与健康的全球报告》,对“健康老龄化”做出新的解读。

 

联合国1991年提出“独立、参与、照顾、自我充实和尊严”五大原则,强调“老年人应该始终融合于社会”,“老年人应能寻求和发展为社会服务的机会”,“老年人应能追寻充分发挥自己潜力的机会”,等等。时隔30年后,对照这些老年人原则,我们的社会做到了多少,我们每一个人又做到了多少,值得思考。最新的共识是: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尊严和保障不是一种施舍,而是老年人的基本权利。2018年12月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明确为国家的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将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3、如何认识健康老龄化的内涵


健康老龄化是指大多数老年人进入老年期后,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继续保持比较完满的状态,有较高的生活质量,并非“逢老必衰”、“逢老必病”。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老龄化”,其核心理念是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适应社会良好。生理健康包括形体健康、功能正常和没有疾病;心理健康的内容比较丰富,包括:有充分的安全感,对自己有自知之明、能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能经常保持兴趣,具有较好的学习能力,等等;而适应社会良好则包括: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在集体允许范围内作出适度个性的发挥,等等。

 

同样,对照这些标准,我们的社会做到了多少,我们每一个人又做到了多少,也是值得思考。特别是在心理健康和适应社会良好方面,我们还有很大差距。这些关键点实际上也预示着在长寿时代,老年人要通过社会参与、终身学习,保持和促进健康。为此,政府和社会应提供更大的支持,建设一个“人人平等、人人共享”的老龄化社会。


4、活得长 ≠ 活得健康


过去,人均预期寿命常常被作为衡量一个社会发展水平的指标。现在,我们越来越强调健康预期寿命,即在预期寿命指标的基础上进一步识别预期寿命的健康部分和非健康部分。2021年6月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一年一度的《世界卫生统计》报告,全球预期寿命从2000年的66.8岁增加到2019年的73.3岁;健康预期寿命从2000年的58.3岁增加到2019年的63.7岁。从数据看,健康预期寿命和预期寿命差将近10岁,也就是说有10年是生活在不健康的状态中。2019年中国人的预期寿命为77.4岁(男性74.7岁,女性80.5岁),健康预期寿命为68.5岁(男性67.2岁,女性70.0岁)。中国人的健康预期寿命和预期寿命的差距是8.9年,即平均有8.9年是生活在不健康状态中。因此,长寿更要健康,要通过政策干预、社会支持、技术创新,特别是每一个个体的自身努力,延长健康预期寿命。


5、个体健康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认为健康主要取决于遗传的认识是错误的。世界卫生组织研究结果显示,个体健康总遗传因素只起到不到15%的作用。在儿童和青年时期,影响健康的主要是传染病、重大疾病,取决于整个社会的基本医疗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能力;在老年时期,影响健康的因素实际上主要是由于年龄的增长导致的个体机体功能衰退所带来的疾病,包括肿瘤。因此,个体健康的决定因素不是遗传基因决定的,而是与人的生活方式、年龄增长密切相关。1992年世卫组织发布《维多利亚宣言》,提出了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包括有充足的睡眠)。


6、衰老是可以延缓的


认为衰老退行性是不可逆转的认识是错误的。人类社会尽管还做不到“长生不老”,但科学表明通过健康的维护是可以延缓衰老的。“分子结构使人们找到预防、推迟或治疗功能性疾病手段”,美国生物学家R.C.Adelmn认为“人的能力和功能衰退,可以推迟和防止,通过机械或基因工程能逐步使变态后器官恢复,衰老推迟是完全可能的”。第十五届国际老年学学会会议认为,现在人类已经处于老化生物学有重大发现的前夕,此后5-7年,老年科学在认识衰老和延长寿命方面会有新的突破。


7、积极老龄化


健康、参与和保障是积极老龄化的三大基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改革开放四十年见证了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和财富的增长。在长寿时代,对于个人而言,要树立积极老龄化的思想,践行健康老龄化的观念。这里有一些认识与大家共勉:

 

*养老养老,越养越老,干活干活,越干越活;


*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终身社会参与;


*有了健康高龄不是问题,没有健康低龄都是问题。

 

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关于老龄化与健康的全球报告》明确提出,无论从个人、企业或是国家角度讲,对健康的投入被认为是一种投资。


8、如何实现健康


那么长寿时代该怎样促进老年人功能的维护?无外乎是四个方面:一是个体方面,要具备健康素养、健康知识和健康的生活习惯;二是改善老年人的居住、出行硬件环境;三是加强人文关怀;第四个很关键的是照护,特别是个体失能、失智或部分功能残缺的时候,整合照护显得更加重要。

 

长寿时代,居家养老是主要方式,建设未来康养社区是发展趋势。健康社区包括了健康生活、整合照顾;活力社区主张老年人快乐、有进步和有作为,即我们说的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精神家园要体现有爱、有尊严。

 

长寿时代,推进医养康养整合照护是必然的要求。整合照护的根本目标是:坚持以人为中心,帮助老年人最大限度地发挥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本质上是秉承提早识别、失能预防、康复重建、长期维护,优化功能轨迹的原则,建立“确立评估筛查标准+制定个性化照护计划+建设跨专业服务团队”的照护实施路径。


9、疫情常态化下长期照护的发展趋势


首先,远程安全监控、远程照护、普及在线就医、线上社区交流等已经成为疫情常态化下长期照护发展的新趋势。

 

其次,完善居家照护支持体系。北京市现在推行家庭养老照护床位,开展家庭适老化改造,希望把家庭养老床位、适老化改造、家庭照护和长期护理保险结合起来,去构建一个长寿时代的照护体系。

 

再次,强调社区的作用。2020年5月联合国发布《政策简报: 新冠肺炎疫情对老年人的影响》,确定近期和长期的政策与对策需要采取四个关键优先行动;2020年10月联合国发布《政策简报: 新冠肺炎疫情对老年人的影响》,确定近期和长期的政策与对策需要采取四个关键优先行动;两个文件都强调了要以提高老年人能力的方式发展社区,社区应该与老年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一起优化老年健康服务方案,特别是在危机时期,社区要能保障老年人的健康福祉。长期照护体系必须与基层医疗体系建立紧密连接。

 

华盛顿布鲁金斯学院高级研究员Staurt M. Butler (phD) 对于未来美国医疗发展提出建议“重新考虑医院等机构作为医疗服务枢纽的作用”;加拿大安大略省长期护理协会(OLTCA)对长期照护发展形势给出的判断与建议,包括“将老年患者从医院转移至长期护理、居家护理、康复中心等机构,首先避免不必要的住院治疗,引导有慢性病的老年患者参加组织的锻炼机会等”。

 

此外,我们也看到,相对于急症护理,居家照护在成本控制和质量上的优势,医疗保健家庭健康的角色正在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而发生深刻的变化。长寿时代,财富自由不是唯一目标,健康、富裕、自由缺一不可。




延伸阅读

刘元春: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


王晋斌:今年10年期美债收益率突破3月底的高点存在难度


陈彦斌:2021年中国经济企稳的关键一招


游志斌:切实以洪涝灾害等突出问题为导向,抓紧完善城市防灾减灾体系


朱伟:总结经验完善防灾应急治理体系,扬长避短发挥社会力量救援作用


杨瑞龙:国有企业分类改革与共同治理研究


毛振华:应对极端天气灾害需同时提升 “硬”设施与“软”管理


王晋斌:稳中偏弱:或是今年下半年人民币汇率的走势


吕孝礼:应急体系设计需考虑参与者行为动机,发挥好社会以及本地救援力量优势


聚焦“特大暴雨的安全风险治理”,CMF中国宏观经济专题报告发布



转载请注明出处

并附带官微二维码

长按关注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成立于2006年,是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领域最有影响力的智库之一。CMF由人大副校长刘元春,人大一级教授、CMF联席主席杨瑞龙及CMF联席主席,中诚信集团董事长毛振华领衔,依托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排名全国第一的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的优秀研究力量,同时诚邀知名研究机构专家,聚焦宏观经济动态和前沿性重大经济问题研究,季度发布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月度发布中国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报告,不定期举办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及理论与思想研讨会,发布中国宏观经济专题报告及理论与思想报告,共累计公开发布研究报告600余份,参与联合研究专家逾500位。成立15年以来,论坛受到各级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和评价。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