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文凯:强化参与主体激励,让创新平台更好服务中小企业
孙文凯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主要成员,本文刊发于1月4日科技日报。
本文字数:1529字
阅读时间:4分钟
“十三五”期间,我国通过创新补贴减税、改善融资、提高服务,使得中小微企业创新能力大幅提高,研发活动更加频繁,研发经费增幅明显,有效专利快速增长。中小微企业面临的创新环境不断优化,政府部门成立大量国家级和省级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纷纷成立。同时大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被选定重点培育。
近日,工信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等19个部门和单位发布了《“十四五”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回顾了“十三五”时期中小企业发展成果,分析了当前发展形势,并指出“十四五”时期发展中小企业的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其中,创新是规划最重要的关键词。
推动中小企业创新是时代发展需要
“十四五”期间,继续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仍是支持中小企业的主导方向,规划中多项重点工程与此相关,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的措施也比较全面具体。这些措施的推进也将进一步推动中小企业创新和品质提升。同时,当前技术的进步也赋予了中小企业成为创新主力更大的可能性。
众多中小企业创新提质有利于提高我国经济整体活力,减少垄断。但是,我国中小企业创新还面临一些问题。
第一,企业人才不足。当前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依然不足。即使是“专精特新”企业,也不具备很强的人才吸引力。
第二,产学研结合不足,使得中小企业借助外力创新能力受限。当前我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科研成果转向市场化应用的考核体系也未有效建立,专利转化率不高,未能为中小企业创新提供更大助力。
第三,企业技术能力仍然相对不足。虽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是中小企业中的创新佼佼者,且创新日益活跃,专利数不断增长,但其技术实力和创新产品质量还较少能够媲美国际对标企业。有关数据显示,当前高新技术企业专利中发明专利占比仍然偏低。
此外,中小企业创新中还存在融资未能为创新所有阶段提供支持、绿色发展带来成本压力等问题。
搭建平台为中小企业创新助力
当前,我国中小企业需要着力解决内部人才不足、外部借力不够、实质性创新缺乏等问题。规划提出的聚焦细分领域补短板、锻长板,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加速产学研协同、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等是很好的应对方案。
中国处于大工业时代向数字经济时代转变时期,去规模化是数字经济时代带来的最大改变,尤其是平台经济、大数据分析技术发展给了中小企业无限机会。
通过平台的资源整合,中小企业可以利用外力整合资源扩展企业边界,更好地开展核心业务。企业的很多非核心业务如财务、渠道、物流、销售等都可以外包,企业只需要了解客户需求并创造核心产品即可。数字平台的发展为创新产品提供了孵化器和发射器,使得创新产品能够更快、更有针对性地服务消费者。
在融合各方主体的创新平台建设中,最应关注各方激励问题。以制造业创新中心为例,制造业创新中心是由企业、科研院所等各类创新主体自愿组合、自主结合,以企业为主体,以独立法人形式建立的新型创新载体,其目的是完成从技术开发到商业化应用的创新链条各环节的活动,打造跨界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各创新主体通过平台进行开放式共性技术研发,实现研发资源共享、技术成果共享、商业利益共享。
如何让创新中心发挥更大作用?
第一,要推进相关主体集聚,或通过工业互联网降低参与成本;第二,要减少参与门槛,让更多主体参与,创造网络外部性,甚至应衔接省级中心和国家级中心;第三,创新具有外部性,初始的政府支持非常必要;第四,要让创新中心有更多功能,满足多方需要,既要有研发功能,又要有组合生产、营销产品等功能,使得多方主体能各取所需;第五,机制要设置灵活,包括灵活的人员使用机制和回报机制,使得研发高投入、高风险产品的投入方能获取高回报;第六,要改革科研机构考核机制,使研究人员的产出能获得相应认可。
最后,各类支持创新的政策已经实施了较长时间,应该加大对各类政策效果的评估,总结经验教训,将成功经验在“十四五”期间进一步推广。
延伸阅读
【电子书】信用视角独家解读碳达峰、碳中和力作发布!--《碳达峰、碳中和对中国经济及主要行业信用的影响》
第十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揭晓:杨瑞龙研究组“国企分类改革与共同治理研究”获奖
曹远征:把握国际货币体系演化基本线索,稳妥推进本地区人民币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