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张建平:发挥中国市场综合优势,推动外资高质量发展
张建平 中国社会经济系统分析研究会副理事长、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
以下观点整理自张建平在CMF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第86期)上的发言
本文字数:3554字
阅读时间:9分钟
一、全球投资低迷,中国经济或受扰动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2022年世界投资报告》,2022年下半年全球资本流动增速放缓至2020年初疫情初发时的水平。近期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2023年世界投资报告》强调全球面临俄乌冲突、能源食品价格上升、债务压力上升等多重压力,美国联邦政府债务更是创下高达近35万亿美元的历史新高。所以,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受到金融条件紧缩、实际利率高企、资本市场不确定的影响,再加上2023年欧美银行业动荡,预计2023年全球国际直接投资规模将在2022年1.3万亿美元的基础上进一步下降。
全球资本流动速度放缓体现为对全球市场上多种因素的敏感反应。一是全球经济增长放缓。IMF和世界银行预期2024年全球经济增长与2023年基本持平或有所放缓,同时全球贸易增长速度也不容乐观,资本对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不佳。二是目前逆全球化的思潮仍在延续。从过去“脱钩断链”到现在的“高墙小院”、所谓的“去风险化”、印太经济框架等,虽然难以评估其实际效果,但仍对资本产生了潜在影响。三是地缘冲突正出现危机态势。俄乌冲突、巴以冲突短期内没有停止的迹象,加息周期仍在延续,美元飙升和利率高企并存,全球供应链和物流运输效率在这个过程中也有所下降,使全球资本流动和对外投资受到的影响增大。四是美国债务危机。2024年美国的高额联邦债务和利息高涨,现在远超于美国国防开支。因此,即使美国2024年经济股景气度较高,也存在“巨大动荡”可能,即“明斯基时刻”到来的概率大幅提升。
目前,美国是全球FDI流入第一大国,也是发达国家中FDI规模最大的国家。中国是全球FDI流入第二大国,也是发展中国家第一大外资流入国家。美元目前仍处在加息周期中,美元利率高企,有利于美元回流美国,这会对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都不可避免地产生直接影响。美国2023年经济增速表现较好,加上美元强势,对外资吸引力持续增强,美国保持外资净流入873亿美元。但总体上发达国家外资呈现出净流出态势,其中德国、法国都受到通胀和俄乌冲突的明显影响,德国的资本净流出规模从2022年的1320亿美元减少到866亿美元,法国资本净流出从2022年的116亿美元增加到238亿美元。发展中国家在本轮美元加息周期中压力激增,致使很多发展中国家通胀问题进一步恶化,其中亚洲和拉美新兴市场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规模都出现了下降趋势。
就中国而言,中国经济经历了疫情影响,叠加中国经济结构性调整的阵痛,当下中国利用外资规模有所下降。从实际数据看,2023年中国利用外资规模下降了8%左右,但同时外商直接投资在中国的企业数量增长了近四成,利用外资结构得到优化。根据商务部发布的数据,中国2023年FDI净流入1.1万亿人民币,汇率折算后依然保持在1500亿美元之上的较高水平。从结构优化角度看,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占到大概三成左右,同比下降幅度较低(1.8%),但高技术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长6.5%,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金额达到近7800亿元人民币,占比七到八成,同比下降幅度较大,达到了13.4%。同时,建筑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研发和设计服务领域实际利用外资分别增长了44%、9%和4%左右,高技术产业引资占比达37%,比2022年全年提升1.2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
在中国的资本、技术、劳动力等要素成本、研发成本、融资成本总体攀升影响下,现在能够在中国投资并长期发展的外资企业一定是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及先进制造产业,这些领域变成了外资在中国投资的重要领域和方向,这也与中国打造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践行新发展理念的方向一致。从这个角度来讲,基于《外商投资法》及利用外资的条例,国家今年对利用外资又出台了二十多条细化的工作措施,目前正在要求各地方加快落实。所以,我们有理由对2024年中国利用外资企稳以及对于未来中国利用外资前景保有信心。
二、中国市场吸引外资优势突出
按投资目的分类,外资进入中国有两类:成本驱动型和市场导向型。成本驱动型外资往往把中国视为全球供应链和价值链的核心。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报告,中国无疑是全球供应链和价值链的核心国家之一,中国、美国和德国分别是东亚经济圈、北美和欧洲经济圈的核心国家。在如此格局中,中国是全球唯一的全产业体系国家,在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在联合国细分产业41个工业大类、207多中类以及666个小类中,中国拥有99.9%的细分产业门类。中国的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制造业增加值达到32%,因此,中国在全球供应链和价值链上的组织协调效率最高,导致大量外资企业特别是很多发达国家的资本需要到中国寻求平台,从而进行亚太地区和全球化的运作。
从市场导向型外资看,中国现在是全球第二大单一消费市场,仅次于美国。不仅拥有14亿人的庞大市场,而且现在已经处在中等收入发展水平阶段,中国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度高达82%(2023年数据),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特点明显。中国商品零售市场规模逐渐靠近美国,以及在服务消费方面,中国的文旅、教培、医疗、大健康、信息服务等市场也在快速上升。目前在华投资企业70%的产品和服务都是面向中国消费市场的。
因此,目前中国仍具备吸引和利用外资的比较优势。
首先,资本非常重视基础设施条件,包括硬件和软件。中国在过去45年高度践行“要想富、先修路”理念,大量基础设施先行。高铁、高速公路、机场、港口、交通物流运输效率以及海陆空的协调配套,加上集装箱运输、港口条件以及通讯手段、通讯支持等方面,中国的基础设施条件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独一无二、保持领先地位。
其次,中国大力推进制度型开放,跟29个国家签署了22份双边和多边自由贸易协定,我把它叫做大自贸区网络。其中RCEP覆盖全球30%的人口、30%的经济总量、30%以上的资本流动、30%以上的贸易规模。RCEP作为全球最大的一体化市场,拥有40%的原产地累计附加规则,意味着在这个市场中区域内部的贸易创造效应、投资增加效应和就业增长效应会逐步显现出来,换句话说区域内部的相互投资和产业链供应链衔接会变得越来越紧密。2022年我国实际使用RCEP伙伴外资金额达到235亿美元,同比增长24.8%,远高于世界对华投资9%的增速。RCEP区域对中国实际利用外资增长贡献率达到29.9%,比2021年提高了17.7个百分点。我们期待未来RCEP对中国吸收利用外资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支持作用。
同时,我国已经建设了22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包括海南自贸港、最新批准的新疆自贸区等,我把它叫做小自贸区网络。这个网络平台代表了中国目前面向全球高度开放、自主开放进行制度型开放的平台。现在我们鼓励自贸试验区形成的小自贸区网络,和自由贸易协定构筑的大自贸网络双自联动让内外资的效率提升。2022年,中国21个自贸区以不到4%的国土面积贡献了占全国18%以上的外商投资和17.9%的进出口贸易,2023年上半年这个数据提升到18.4%和18.6%。
最后,中国目前拥有多层次的人力资源体系。尽管中国劳动力人口红利逐渐流失了,但现在我们拥有“工程师红利”。中国年轻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年,这是印度、墨西哥、越南等其他发展中国家无法竞争的。换句话说,中国人力资源的支撑体系,包括高端和中低端人力资源体系都可以根据外资需要进行系统性支持和配套。再加上目前看不到越南、印度、墨西哥有替代中国的趋势和苗头,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的角色可能会保持较长时间。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外资将在中国走向高技术化和服务化的发展道路中继续发挥积极作用。
三、以制度型开放促进高质量外资引入
第一,坚定地通过制度型开放支持全球化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在这个过程中提升全球供应链和价值链效率,有利于发挥中国超大市场规模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让越来越多的外资能够进入中国。前提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和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打造国际化、市场化和法治化的营商环境,特别要加强对外资企业的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让外资在中国深耕。这背后,新《外商投资法》中对外资有明确的承诺,中国不会征收外资企业的资产,也会保护外资企业的知识产权,禁止强制性技术转让,对外资准入前和准入后给予国民待遇,前者包括外资注册、登记等各个环节,后者包括税收、鼓励外资企业参与中国政府采购以及鼓励外资企业参加中国标准的制定等环节。此类鼓励措施将对外资产生持续吸引力。
第二,下一步招商引资要特别重视产业链“组团”。在目前国际化分工细化的趋势下,吸收利用外资时,如果能够把上下游关联配套企业组团式吸引进来,将大大提升产业链效率。
第三,继续发挥自贸协定、自贸试验区和自贸港作为中国高度开放平台的优势。RCEP作为我国最大的一体化大市场,要同时把小自贸区网络联系起来,在中国吸引和利用外资过程中发挥关键引领作用。
第四,中西部地区吸收和利用外资的条件大幅度提升,需加大对外资在中西部地区的投资支持。即使是一般企业、非高新技术企业也只征收15%的企业所得税,再加上现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过程中,西部很多省份和城市得到了外资的青睐,希望中西部省份通过开放、通过营商环境的改善可以吸收到更多外资。
第五,中国商协会组织在利用外资过程中扮演着信息分享、协调和服务等功能的积极作用。中国现在形成了四大国际展会和很多“云招商”平台,希望各地利用好这些平台,高效率引资,让中国高质量发展得到支撑。
文章仅作为学术交流,不代表CMF立场。
延伸阅读
杨瑞龙等:数字化转型与企业集团决策权配置
杨瑞龙: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
何青等:“互换通”机制进一步优化,助力中国金融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
宋枫等:指责“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凸显西方焦虑
促进民营企业债券发行的若干建议
王晋斌:坚决防范汇率超调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