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不息 奋斗不止——缅怀我国桥梁工程开拓者钱冬生教授
【土木极客】一个深耕于工程科技传媒的公众号
有思想
有温度
有情怀
以下是正文,敬请关注
然笔耕不辍,保持旺盛的创作精力,几乎每年出版一本专著,这样的人闻所未闻,钱冬生教授正是这样的一个人。
85岁完成《科学地对待桥渡和桥梁》,简述现代桥梁发展史,并指出中国桥梁界尚存的问题及改进途径。
86岁主持编写《中国铁道百科全书 ——工程与工务卷》,为提高桥梁科技水平、桥梁科普教育做出了贡献。
88岁出版《茅以升——中国现代桥梁的奠基人》,回顾了恩师一生光辉成就并给出公正、客观评价。
89岁校译《大贝尔特海峡:东桥》,密切关注世界桥梁技术发展趋势,为中国桥梁发展指出前进方向。
90岁著述《谈桥梁》,回首一生对桥梁的再理解,可谓铅华褪尽留本色,大浪淘沙见真金。
……
秉笔直言 敢为人先
上世纪末建成的江阴长江公路大桥是我国首座跨径超千米的钢箱梁悬索桥,是20世纪“中国第一、世界第四”大跨悬索桥,该桥采用大跨径钢悬索桥一跨过江,主跨达1385米,是国家公路主干网中同江(位于松花江与黑龙江两江交汇处南岸)至三亚主干线的跨江“咽喉”工程。它也是苏南、苏北经济资源的整合器,它的修建使苏南经济可以顺畅跨江北上,有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然而,大桥的修建不是一帆风顺的。
1993年,大桥修建进入了最后准备阶段,也是争论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一家在国际桥梁界颇有声望的英国顾问公司提出,要在大桥北采用钢斜桩基础。对英国人的这一建议,很多中国桥梁人是有不同看法的,但是碍于这家公司在国际桥梁界的威望,特别是当时还普遍存在“外国月亮比中国月亮圆”的思潮,人们大都选择了三缄其口。
面对这种情况,作为江阴大桥的顾问,钱冬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认为
,纵使国外已有建造悬索桥的成功范例,但由于江阴独特的地质、水文、气
候条件,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经验。作为一名中共党员、一名有责任心的知识分子,不能因为只想着自己的脸面,怕丢丑,而置国家利益于不顾。不论他是什么权威,实事求是才是最大的权威。
他的选择是:站出来,据理力争!
对已提出的几种方案,他仔细分析,经过反复演算,最后得出沉井基础是最优方案的结论。他的理由是江阴北岸属于长江下游的冲积平原,覆盖层多由淤泥、粉沙及细沙组成,质地松软、透水性强、难于传力,如果采用钢斜桩,大桥锚碇基础的稳定性相较沉井基础要差,不利钢桩施工且对钢的消耗也大。
长江的脾性还是我们中国人最了解,在事实面前,英国人只能选择同意。
但事情还未结束。英国人在同意了沉井方案后,又提出沉井不能过大,一个大沉井不如改为两个或四个小沉井,对此,钱冬生做了坚决反驳。在沉井下沉的过程中,重要的是防止其发生偏斜,若将一个大型沉井分成几个,那么后面下沉的沉井会使先前下沉的沉井位置发生偏斜;而大型沉井因其重量大,下沉的稳定性明显强于小沉井。江阴大长江大桥距南京长江大桥在百里范围之内,河床的构成基本一致。在南京长江大桥施工时,沉井下沉55米并未遇到困难,可以推论,在江阴大桥下沉50多米是不会有特殊困难的。
钱冬生的努力没有白费,他的意见最终被审议通过,实践证明他是正确的。
大桥于1999年10月1日建成通车。他应邀登桥,中国悬索第一桥桥塔巍然屹立,穿过两根小圆桌面粗的悬索,挽起飞架天堑的桥面,横空出世,似悬浮在浩浩大江上的云龙,气势恢宏。脚下长江磅礴壮阔 ,大江两岸一马平川,港口吊架林立,海轮穿梭,江鸥翔集,现代化滨江港口城市的繁华富庶尽收眼底,过往的艰难都烟消云散,他笑了,笑得是那么开心。
开拓奋进追求卓越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钱老就是这样一个人,习惯思考在前面。他着眼国民经济主战场,不断开拓奋进,在钢压杆理论、钢结构疲劳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对科学研究,钱老主张,一要摸清国内国际水平,看准方向,选好突破口;二要不畏艰险,勇于开拓,使路子越走越宽。
钢结构的稳定是一个长期困扰我国桥梁界的难题。关于钢压杆的稳定,早在1963年,钱冬生就向铁道部提出,焊接低合金钢压杆的容许应力应该进行研究。由于起步晚,新中国建国后的一段时期内,在桥梁设计施工中我们主要是遵照苏联的桥涵设计规范。当时我国亟需推广栓焊低合金钢桁架梁桥设计标准,但苏联的设计规范中惟独没有这部分内容。
针对这种情况,他开始收集资料并潜心研究。1971年,全国对设计、施工规范进行全面改革,铁路系统成立了钢结构“稳定和疲劳”小组,钱冬生是其成员之一。在深入研究美国、欧洲的钢压杆设计之后,他明确提出:“应将钢压杆稳定理论分成两类:一类是以理想顺直压杆为对象,以微屈为判据,用解析法推算其临界荷载,必须采用特殊安全系数;另一类是以有缺陷压杆为对象,以最大承载力为基准,用数解法推算其承载力,只需采用一般安全系数。”随后,他起草《国外研究钢压杆承载力情况述评》,并提出手工简化算法,这些意见获得小组一致同意。这一理论先后被1974版《铁路工程技术规范·第二篇·桥涵》、《铁路桥涵设计规范(TBJ2-85)》等采用。1980 年,他出版专著《钢压杆的承载力》,1984年,这项研究被铁道部授予科技进步三等奖。1987年,在九江长江大桥讨论钢压杆容许应力如何制定时,大家都认为采用钱冬生提出的钢压杆理论推算即可,不必做压杆试验,这就省去了很多争论,不仅节省了时间更节约了有限的宝贵资金。
独立思考力排众议
20世纪80年代中期,桥梁界已预见到我国大量兴建大跨悬索桥的时代即将来
临。悬索桥是跨越能力最大的一种桥型,但当时我国还没有一座大跨悬索桥,而美、英、日三国则已建造了10座跨度在1000米以上的悬索桥。
从1985年起,钱冬生先后指导一批硕士、博士研究生从事大跨悬索桥的研究,并两次开办悬索桥讲座,吸引了全国百余名桥梁工程师前来听课。在1988年全国桥梁及结构工程第八次会议(广州)上,钱冬生师生提出在跨度大于600米时应该考虑悬索桥这一结论。对这个结论当时有人提出异议,他们的依据是:德国桥梁界泰斗F.Leonhardt教授和W.Zellner教授在《关于跨度大于600米的悬索桥和斜张桥的对比》一文中曾指出,跨度大于600米时斜张桥在刚度上更具优越性。钱冬生师生对此不以为然,他们对自己的结论很有信心,因为这是他们通过研究大量情报资料得出的客观结论,他们相信这个结论是能经得住考验的。同时他们还发现,F.Leonhardt教授在论文中将塔高对加劲梁跨度之比定为1/6,但实际悬索桥的这一比值是1/10,甚至更小;F.Leonhardt教授将活载集度对恒载集度比值按0.6取用,但既有大跨悬索桥的这一比值范围是0.13至0.26。这两个前提取错了,也就难怪他们得到偏袒斜张桥的结论。
关键时刻,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的品质让他们在面对挑战时依然闲庭信步。这次争论也为悬索桥在我国的大规模建设发挥了很好的舆论引导作用。1992年,钱冬生出版《大跨悬索桥的设计与施工》一书,这是我国关于悬索桥建设基本原理、构造、施工方法的第一本教材,为我国修建大跨悬索桥奠定了理论基础。
德行高远 精神永存
作为一名桥梁工程教育家,钱冬生在母校(从唐山工学院算起)任教凡50余年,为培养桥梁专业人才倾注了全部心血和精力,桃李芬芳,在新中国的各条战线上都留下了钱冬生和他弟子们奋斗拼搏的身影。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钱冬生十分重视课堂教学。他认为,课堂不仅是教学的主要环节,还是培养人才的基本阵地,也是教授工作的最重要任务,因而他把精心设计和上好每一堂课作为自己的主业和天职。他在本科教学讲台上站了近半个世纪,一直到72岁高龄,从未离开本科教学第一线。
他讲课总是从容不迫、有板有眼,择精语详,将课程重点讲透,对于可讲可不讲的内容,坚决不讲。他要求学生自己动脑动手解决问题,注意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他知识渊博,旁征博引,能执简驭繁,重点突出,学生普遍反映听他的课就是一种美的享受。
钱冬生常说:“登高自卑,行远自迩”,这是对他获得成就的最好注解。也是对“生命不息 奋斗不止”这八字箴言的体现。
投稿及联系:1205205530(QQ)
解读︱1.6万亿,130个重大项目!看东北如何在新一轮投资中冲出突围
极客|将阳光引入20英尺的地下 脑洞大开的美国地下公园设计者
中交柏嘉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职位招聘火热进行中,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了解更多招聘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