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案:肺部病灶伴嗜酸细胞高,又是寄生虫在作怪?
作者:马玉燕 金文婷
审阅:胡必杰 潘珏
一、病史简介
女性,37岁,江苏人,2016-9-6入住中山医院感染病科
主诉:咳嗽、气促1月
现病史:2016-8无诱因下出现阵发性咳嗽、咳白色粘痰,伴气促,活动耐力下降,快走时气促明显,无发热、咯血,无乏力、盗汗、消瘦;当地查血常规:WBC 17.2~27.1*10^9/L,Eos% 48.2~67.3%,Eos 8.31~18.2*10^9/L,hsCRP 2.92mg/L,ESR 22mm/h,PCT 0.025ng/ml;PaO2 75mmHg(不吸氧),痰涂片抗酸染色*1次、血培养*1次、T-spot、呼吸道病原体九联检、G试验、GM试验均阴性;CA125 58.4↑U/ml;SCC 4↑ng/ml;CEA 22.45ng/ml↑,抗心磷脂抗体阳性,余自身抗体、肿瘤指标均阴性。
8-16胸部CT:两肺弥漫性病变,两下肺弥漫结节,性质待定,肺水肿可能;两侧腋窝及纵膈明显肿大淋巴结;并见脾肿大,予头孢唑肟+奥硝唑抗感染、酮替芬抗过敏,好转不明显。
8-22胸部HRCT+增强:两肺弥漫性磨玻璃影伴纵膈及双侧腋下多发淋巴结影。8-24肺功能:肺轻度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弥散功能明显减退,FeNO 126ppb。支气管镜:各管腔通畅;灌洗液培养阴性;刷检未见肿瘤细胞;右下叶外侧段TBLB病理为横纹肌组织及纤维脂肪组织,仅见微小肺泡样组织。浅表淋巴结B超:双侧颈部、腋下、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最大2.7*1.1cm(位于腋下);心超、甲状腺、腹部及妇科B超无殊。骨穿涂片: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占33%;未行活检。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奇霉素抗感染无好转,为明确肺内病灶性质收入院。
既往史:湿疹、过敏性皮炎10余年,中药治疗。此次发病后当地皮肤科考虑淀粉样变,予奥能、喜疗妥外涂及曲尼司特口服。3年前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具体不详,也未诊治。否认鼻炎、鼻窦炎、哮喘史,否认生食牛羊肉、鱼虾蟹史。
个人史:从事塑料压制工作,工作单位紧邻炼铝矿厂,否认吸烟史。
二、入院检查( 2016-9-6 )
体格检查:T 36.8℃,R 18次/分,Sp02 97%(不吸氧),双肺未及明显干湿啰音。背部及四肢见皮肤增厚、脱屑伴色素沉着,伴瘙痒双侧颈部、腋窝、腹股沟可及多枚肿大淋巴结,质韧,活动度稍差,无压痛,较大者约2*1cm。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WBC: 24.85X10^9/L;Eos%: 64.0%;Eos: 15.9X10^9/L
hsCRP:2.7mg/L;ESR:42mm/H;PCT: 0.06ng/mL
寄生虫(全套)抗体、隐球菌荚膜抗原、G试验:均阴性;T-spot 0/0
细胞免疫:CD4/CD8: 6.3;CD4: 2850cells/uL;CD8: 450cells/uL
IgG: 28.29g/L;IgA: 2.75g/L;IgM: 9.76g/L;IgE: 764IU/mL
CEA、ANCA、血管紧张素转化酶、血钙:正常
血气分析(不吸氧):PaO2 83.0mmHg
辅助检查:
9-5中山胸部CT:双肺弥漫磨玻璃密度斑片影及小结节影,双侧颈根部、腋窝、纵隔多发淋巴结肿大;与8-22外院胸部CT相仿。
肺功能:通气功能基本正常,一氧化碳弥散量轻度减低,支气管舒张试验阴性。
心超:未见异常
三、临床分析
病史特点:患者女性,年龄较轻,亚急性病程,以咳嗽、气促为表现,伴浅表淋巴结肿大,胸部CT示双肺弥漫磨玻璃影和粟粒样微小结节。无发热、咯血。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其他炎症标志物基本正常,结核、隐球菌和其他真菌、寄生虫等病原学检查,以及自身抗体均阴性。既往湿疹、过敏性皮疹10余年,嗜酸粒细胞增高3年。间隔数周随访CT示肺内病灶变化不大,抗感染效果不佳。初步考虑以下几种疾病:
1.寄生虫感染: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升高常为其重要特点。根据寄生虫种类不同如肺吸虫、血吸虫等,影像学上肺部可呈现不同表现,游走性斑片渗出影、“虫体移行征”如隧道样病变、粟粒样微小结节、气胸或胸腔积液等,常有生食鱼虾史。本例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升高,需考虑寄生虫感染,但寄生虫抗体等其他证据多不支持。
2.特发性嗜酸性粒细胞性肺炎:一种病因不明的变态反应性综合征,近半数有过敏史,起病较缓,常有干咳、低热、盗汗、呼吸困难等,肺浸润影无游走性,主要分布在两肺外侧和上中肺野(肺水肿反转征),HRCT表现为实变影、磨玻璃影等,肺泡灌洗液或肺组织中Eos增高(常>6%),伴或不伴外周血Eos升高。患者肺部磨玻璃影伴Eos升高,需考虑该病可能,但患者无发热、双肺病灶弥漫不符合。
3.Churg-Strauss syndrome:又称变应性肉芽肿血管炎,三大特征为哮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血管炎,临床经过可分为3个阶段:过敏性鼻炎和哮喘、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性疾病、小至中等血管的系统性血管炎;常MPO-ANCA阳性。本例外院MPO阴性,既往无鼻炎病史,为不支持点。
4.过敏性肺炎:可急性、亚急性起病,急性型可出现干咳、发热、明显的呼吸困难,CT表现为两肺弥漫的磨玻璃影或广泛的实变影,中下肺为主。亚急性临床表现较轻,为咳嗽和呼吸困难逐渐加重;IgE和血Eos一般正常。本例随访CT肺内病灶变化不快,不支持过敏性肺炎。
5. 原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常Eos>1.5*10^9/L,可存在Eos升高相关气管损害,骨穿可见异形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患者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伴多发淋巴结肿大、脾大应警惕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可能;外院骨穿未见形态异常,肿瘤依据不足,入院后应重复骨穿+活检进一步除外。
四、进一步检查、诊治过程和治疗反应
1、多处病灶活检
9-7 支气管镜+肺活检:各级支气管管腔通畅,灌洗液培养阴性。TBLB示肺组织内纤维组织增生,伴较多淋巴细胞浸润,散在少量异型大细胞。免疫组化:Langerin(部分+),CD1a(+),S-100(+),符合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
9-8 骨穿+活检:Eos增生较明显,约占粒细胞比例的60%,大部分为中晚幼粒细胞,细胞形态未见明显异常,未见恶性依据。
9-9 右侧腹股沟淋巴结活检:部分淋巴结结构存在,淋巴组织增生伴窦组织细胞增生,倾向炎性病变。免疫组化结果符合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9-13 皮肤活检:送检皮肤组织,皮下皮肤附属器及小血管周围淋巴结细胞浸润,表皮内及真皮浅层可见多簇组织细胞增生。结合免疫组化符合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2、初步诊断和治疗:考虑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多病灶),继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9-13开始予以甲强龙40mg qd*5d,之后复查嗜酸性粒细胞明显下降。
3、转中山医院血液科继续治疗
9-21 PET-CT:考虑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累及纵隔、双侧腋窝、腹盆腔和腹股沟淋巴结;双侧颈部、锁骨区淋巴结以及双侧腮腺累及可能;两肺弥漫性病变较2016-9-5本院CT所示明显好转。转至血液科(血液科会诊后考虑多部位累及,建议进一步化疗)。
9-21 开始克拉屈滨化疗,共6个疗程,2017-2-13 结束。肺内病灶完全吸收,皮肤病变明显改善,肿大淋巴结减少、缩小。
目前皮质激素改为口服并逐渐减量。现甲泼尼龙片(美卓乐)8mg qd口服治疗,继续随访中……
注:2017-2-13 完成克拉屈滨化疗6程,复PET/CT:两肺正常,全身淋巴结显著缩小,代谢减低。
五、最后诊断与鉴别诊断
最后诊断
1、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肺、淋巴结、皮肤)(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 LCH)
2、继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诊断依据
青年女性,皮疹、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多年,未正规诊治,此次入院以咳嗽、气促为主,伴多发淋巴结肿大,双肺弥漫病灶,皮肤、淋巴结、肺等多部位活检提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in(+),CD1a(+),S-100(+),皮质激素及克拉屈滨化疗后,双肺病灶消失、淋巴结缩小和代谢减低,皮肤病变明显改善,反映临床治疗有效,故本病诊断明确。
六、经验与体会
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PLCH),CT影像学上酷似部分肺部感染表现。患者肺部病灶伴嗜酸显著升高,需警惕寄生虫感染,但该患者双肺弥漫性病变,伴有多发淋巴结肿大、全身多处皮肤增厚、脱屑伴色素沉着,且寄生虫抗体阴性,不支持寄生虫诊断。
PLCH是罕见疾病,如果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愈后。PLCH各期的CT表现不同,早期表现为双肺内广泛分布的细支气周围渗出的小斑片影、磨玻璃影和小结节影,部分也可融合成大片状。中期疾病进展,结节数目增加、空洞性肉芽肿形成,并出现纤维疤痕,表现为结节合并小环样状、小囊状改变。早、中期患者进行积极治疗和或停止吸烟,肺内病变可有吸收,部分可痊愈。晚期肺内纤维化程度逐步增高,CT可表现为大小不等囊状影及纤维条索影,其囊状影形态呈圆形、类圆形,成为不可逆病变。
LCH诊治疾病过程中不应只局限考虑肺内病灶,需考虑全身性疾病引起继发改变,若多部位累及时,尽可能取活检,以明确各部位病灶性质。
上海中山医院感染病科
特需、专家、普通和专病门诊时间
特需专家门诊(东院区:斜土路1609号)
胡必杰教授:周一下午、周三上午、周四上午
专家门诊(西院区:医学院136号)
潘珏主任医师:周一下午、周三上午、周四上午
感染病科普通门诊(西院区:医学院136号)
周一至周五全天
肺外结核专病门诊(西院区:医学院136号)
周一、周三、周五下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简介:
每周一晚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病科与你不见不散!
图文编辑:小小牧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