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从1937到1968年,奥伊斯特拉赫在舞台上的演奏都显得非常拘谨、内敛?
没有标题的想象
1、索尔仁尼琴
“我们每个人都是宇宙的中心,因此当一个沙哑的声音向你说‘你被捕了’,这个时候,天地就崩塌了。”——这是《古拉格群岛》中的一句话。以前读这本书时,心想:写这本书的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应该是一个很有勇气的人。面对强大到无孔不入、无所不能的国家机器,能以“个人”的声音去努力穿透专制体制的重重铁幕,在前苏联时期要这样做,需要特别的勇气,还得有付出沉重代价的思想准备。
1945年,因为在给朋友的信中批评了斯大林,还在前线作战的索尔仁尼琴被逮捕,被送到西伯利亚劳改了8年,之后又被流放到哈萨克斯坦3年,之间两次患癌症,算是九死一生。赫鲁晓夫当政时期,是苏联历史上的小阳春时期,索尔仁尼琴的小说得以发表,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可惜,赫鲁晓夫1964年下台后,索尔仁尼琴又再次走霉运。他的作品受到公开批判,虽然还在写作,但已被剥夺了发表的权利。他只能想方设法把自己的作品秘密送到西方去发表。1969年,苏联作家协会将他开除出作协,6790名作家中,只有8人反对这样对待索尔仁尼琴,而其中的两人,更因为反对开除索尔仁尼琴而使自己也遭到了开除。
罗斯特罗波维奇与索尔仁尼琴
那时的索尔仁尼琴非常倔强,没有妥协,没有求饶;那时的西方拯救了他的写作,也拯救了他的信仰。1970年,“因为他在追求俄罗斯文学不可或缺的传统时所具有的道义力量”,他被授予了诺贝尔文学奖。1974年,这个难以对付的异端份子,被苏联当局逮捕并被送到了西方。他的流亡生涯开始了,——不杀他,而是把他驱除出国,对于专制政体来说,也还算是比较仁慈的处理方式了。
索尔仁尼琴现在89岁了。前些时候,平时说话不多的他,不知什么缘故开始严厉批评起西方来,说西方的民主正处于危机的状态,说俄罗斯不应效仿西方,等等,等等。对了,他在流亡期间坚持使用前苏联的护照,就算在美国居住了很多年,他也拒绝学英语,拒绝改变国籍,——而他的孩子,则加入了美国国籍。认真去想想索尔仁尼琴的一生,感慨很多,也很复杂。
二、高尔基
斯大林与高尔基
说到索尔仁尼琴,又想到了另一位作家。这位作家的命运,就更是令人嗟叹不已。
索尔仁尼琴流亡20年,到1994年被叶利钦请回了俄罗斯;而另外一位响当当的人物,离开了苏联10年,后来又回去了,结果等到幡然醒悟想再次离开的时候,却已如落入陷阱的老虎,井底和四壁都布满了锋利的竹片,——不可能逃脱了,只有死路一条。这个响当当的人物就是高尔基。
1921年,列宁建议高尔基出国去疗养。高尔基去了意大利,一住就是10年。列宁的真正用意恐怕不在于要他去“疗养”,这一点高尔基应该是清楚的。但在1928年,一系列事先策划好的、大规模的、来自苏联“民间”和政府的热情邀请,一波接一波,请他回去“为提高苏联人民的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高尔基开始是清醒的,但最后还是被这些轰轰烈烈制造出来的热情和信任所打动,于1931年重新回到了祖国。也许,“为祖国为人民效力”,是他回去的最大动因,但那个时代的苏联,为谁效力,实际上都等同于为斯大林效力。作为作家的高尔基是出类拔萃的,但在政治方面他却非常弱智。回到苏联后,斯大林让他享受到了中央政治局委员般的待遇,有专门的豪华别墅,有几十人服侍他,他抽的烟是专门从国外进口的。斯大林的用心是很明显的。高尔基被“御用”了几次后,觉察到了来自当局的险恶企图,于是他决心要保持自己的人格和良心,不愿意再被“御用”:他拒绝为斯大林写传记,拒绝公开指责在基洛夫事件中被栽赃的季洛维也夫、加米涅夫等人,而且,这个时候他又重新向当局提出出国的申请,——可惜,太迟了。1936年,高尔基被当局巧妙地谋杀了。
离开了,你还回来;既然回来了,你就别想再离开。
三、奥伊斯特拉赫
还有一个人,自始至终呆在苏联,居然没遭大难,还在事业上有所作为,这个人就是大卫·奥伊斯特拉赫(David Oistrakh,1889.9.30-1974.10.24),20世纪杰出的小提琴演奏家之一(其子伊戈尔·奥伊斯特拉赫,也是小提琴演奏家,但水准比其父差远了)。他出生在俄罗斯的敖德萨,父亲是工人,母亲是歌剧院的合唱队员。这样的家庭,就算是在十月革命后,也可以安然无恙地呆在苏联,——这种阶层的人们,当时都是以解放了的主人翁姿态去想象这个问题的。不过,历史的发展告诉他们,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
奥伊斯特拉赫父子
奥伊斯特拉赫经历了苏联最动乱最黑暗的时期,好在他是一个音乐家,相对来说可以离动不动就杀头的“政治”远些,而且他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行,循规蹈矩,尽量少抛头露面——你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你就不得不这样。奥伊斯特拉赫是一位有天赋的演奏家,但在1937之前,他的名声也仅仅限于苏联境内,——在那个严酷的时代,能保住性命就不错了,还想追求更大的发展,就太奢侈了。1953年斯大林去世的时候,奥伊斯特拉赫已经53岁,这个时候他才迎来自己的第一次国际性演出。研究奥伊斯特拉赫的专家Bruno Monsaingeon,历经千辛万苦,在前苏联的档案馆中,寻找并整理出了奥伊斯特拉赫演奏的电影资料片段。这之中有他1937年演奏的克莱斯勒的《爱的忧伤》,1953年演奏的拉罗《西班牙交响曲》的第三乐章,1966年演奏的西贝柳斯、勃拉姆斯两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还有1968年他60岁生日时演奏的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从影像上看,奥伊斯特拉赫是一个很健壮的男子,但从1937年到1968年,30年的时间里,他在舞台上的演奏都显得非常拘谨、内敛,——这种“拘谨”和“内敛”,很明显不是演奏风格的问题,而是外部长期的高压环境,让人养成的小心谨慎习性的自然流露。特别是当时黑白两色的摄影效果,更容易让人感觉到他的举手投足之间,有一种竭力要加以掩饰的不安和危机感。只是在演奏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时,才少有地看到了他作为一个艺术家,有限的投入和有限的神采飞扬。(编者注:本文伊始的视频)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h0149m0hiow&width=500&height=375&auto=0梅纽因&奥伊斯特拉赫演奏巴赫《d小调双小提琴协奏曲》
美国小提琴家耶胡迪·梅纽因1945年访问过苏联,与奥伊斯特拉赫有过合作,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梅纽因在演奏方面也是大名鼎鼎的,录制了很多高水准的曲目,当有记者问他为什么没有录制柴可夫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时,他说:奥伊斯特拉赫已经拉得非常好了,我没有必要再录制了。——梅纽因说这样的话,有客气的成分,不过,更多的是对生活在那种环境中的奥伊斯特拉赫的理解和敬重。
四、海菲兹
与奥伊斯特拉赫不一样,另外一位出生在俄罗斯的小提琴家却永远离开了俄罗斯,而且丝毫不后悔自己的选择。雅沙·海飞兹,他在专业领域的名声远远超过奥伊斯特拉赫,是20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小提琴演奏家之一。1911年,海飞兹11岁的时候,在圣·彼得堡举行了第一场音乐会,从此声名鹊起。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或许是因为恐惧,或许是因为不祥的预感,海飞兹全家庭离开了俄罗斯辗转去到了美国。后来的事实证明,他们的逃离是正确的。如果不离开,他们这样的家庭逃不脱被专政被打倒的厄运。1925年,海飞兹加入美国籍,美国成了他的祖国,——这是出自真心的选择。这位出生于俄罗斯的“美国公民”,过起了非常美国化的生活,后来也以美国演奏家行名与世。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l031111f6ob&width=500&height=375&auto=0海菲兹演奏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
五、后记
索尔仁尼琴、高尔基、奥伊斯特拉赫、海飞兹,说起来都是人类历史上的杰出人物,而作为杰出人物,必定是有着明确的信念的,知道自己该忠实于什么,该反对什么,该献身于什么。但是,仔细琢磨,就这几个人物来说,又觉得他们身上的一些主要的东西,很有些不一样的味道。
阿尔巴特街
写到这里,不知怎么就想起了“阿尔巴特街”。阿尔巴特街是莫斯科一条非常著名的街道,普希金曾出入这条街上有名的“布拉格饭店”。这里后来成了上流社会人士居住的地方;十月革命后,这里又成了红色政权新贵们的聚居之地。不论革命前或革命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身份的称呼是不一样了,但身份的尊贵却没有丝毫的变化。一位老布尔什维克曾在这条大街上住过,他在1930年代的血腥清洗中被处决,妻子也被逮捕。他们的儿子叫阿库扎瓦,很多年后成了著名的诗人。由于父辈的原因,这位诗人也经历了不少的磨难。他后来写了一首在俄罗斯广为流传的《阿尔巴特之歌》,诗中有这样一些句子:
你像一条河那样流动。名字多么奇怪!
你的沥青路面,也像河水那样透明。
阿尔巴特街啊,我的阿尔巴特街,
你——是我的使命。
你——既是我的欢乐,也是我的不幸。
……
纵然爱上四万条别样的街道,
但你的深情留下的创伤无法治愈。
阿尔巴特街啊,我的阿尔巴特,
你——是我的祖国,
永远也不能把你走到头!
……
冬天的阿尔巴特街,大雪纷飞、朔风呼号。没有雪、没有凛冽的寒气,俄罗斯人是无法过冬的。时空变幻的舞步,一如流逝的岁月,在空旷的街道上,在街道两旁坚固的建筑物中,留下斑驳的痕迹。黄昏悄悄来临了,乳白色的雾气四处漂浮。抬眼望去,天边是冷寂的夕阳,四周越来越模糊,也越来越迷乱。凝神的瞬间,许多沉睡已久的幻想,数度醒来,又数度沉沉地睡去……
欢迎关注古典视频公众号
每晚古典音乐会
加入古典群请联系微信17098908309
音乐会门票转让群开放
点击阅读原文,查阅公众号的推荐阅读书单
作曲家:【古典+爵士】摇摆巴赫音乐会丨“音乐”是人类喜乐之源丨哈农库特的巴赫宗教康塔塔《心与口》(BWV147)丨【研究】圣乐与灵性:论巴赫的宗教音乐丨【观点】富特温格勒评价巴赫的音乐丨【巴赫专家】不用眼睛看天堂:管风琴家瓦尔哈丨【访谈】邓泰山:巴赫会是我的最后一座高峰丨321巴赫生日快乐丨他的音乐使我感到愉快丨我们可以安静的吃草啦丨【小传】巴赫养成记(上)丨【小传】巴赫养成记(下)丨【历史】“巴赫是父亲,我们是孩子”:C.P.E巴赫丨论巴赫音乐的埋没与复兴丨看完《马太》后,黑格尔说:“从欣赏伟大巴赫作品中的全部价值,我们又一次体会到了这种天才般的坚定和博学。”丨【周末乐谈】巴赫与灵魂的虔诚丨【音乐资源】巴赫作品目录(改编自维瓦尔第的作品说明)丨【贝多芬专题】《f小调第一钢琴奏鸣曲》(Op.2 no.1 )分析丨音乐父亲节丨看贝多芬的父亲是如何培养贝多芬的音乐兴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