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论巴赫音乐的埋没与复兴丨看完《马太》后,黑格尔说:“从欣赏伟大巴赫作品中的全部价值,我们又一次体会到了这种天才般的坚定和博学。”

2016-06-28 易桦 每晚一张音乐CD

巴赫家谱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j0142pq3jhl&width=500&height=375&auto=0

巴赫《马太受难曲》

库普曼指挥阿姆斯特丹巴洛克乐团与合唱团

本公众号里的巴赫:

【小传】巴赫养成记(上)

【小传】巴赫养成记(下)

圣乐与灵性:论巴赫的宗教音乐

兰多芙斯卡丨我用巴赫的方式演奏巴赫

王健丨谈巴赫大提琴组曲丨它们成为我灵魂的避难所

更多内容请在公众号输入“巴赫”调阅

论巴赫音乐的埋没与复兴


 在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家中,德国的音乐大师J.S.巴赫是人们最熟悉也最喜爱的。在现代人的心目中,巴赫更似乎成了巴洛克音乐的“代名词”。但是,巴赫在他所生活的巴洛克晚期只是作为管风琴演奏家和乐器鉴定家出名,作为作曲家的他一直到18世纪的古典主义时期遭到了长期的忽视,这种局面直到19世纪的浪漫主义时期才逐渐改变。以门德尔松1829年演出的巴赫《马太受难乐》为转折点,浪漫主义音乐家们开始了广泛而深入的巴赫复兴运动。 

 巴赫的音乐经历了从普遍忽视到全面复兴的曲折过程,在这个过程背后,影射出了西方社会从巴洛克时期经过古典主义时期直到浪漫主义时期的种种深刻的变化。导致巴赫音乐的埋没与复兴的不仅仅只是音乐审美观念上的变化,更多的原因还需要到社会历史的大背景和思想观念的变迁中去寻找。如果从这点出发,我们就能发现,在导致音乐审美观念变化的身后,隐藏着一些更为深刻的思想观念上的变化。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a0309m12sfx&width=500&height=375&auto=0
摇摆巴赫最感人场景,莱比锡万人雨中高唱圣咏


一、巴赫音乐的埋没 

 音乐史上的巴洛克时期,其时间跨度大致覆盖了整个17世纪以及18世纪前半部分。因此,巴洛克时期的艺术风格和美学观念是极其复杂的,其思想观念实际上跨越了两个大的思潮,一是从文艺复兴继承下来的人文主义观念,二是18世纪欧洲大陆兴起的启蒙运动。巴赫作为巴洛克晚期音乐的代表,他的音乐传播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巴洛克晚期的思想观念的影响。笔者将主要从人文主义、启蒙运动影响下的思想观念的变化导致音乐风格和审美观念的变化以及除此之外其他方面的因素出发,去分析巴赫作为作曲家在当时受冷遇的原因。 

(一)人文主义和启蒙运动 

 在从文艺复兴继承而来的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巴洛克早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音乐风格及形式。巴洛克时期的许多作曲家都探索用音乐表现不同的情绪状态并用音乐唤起人们的情感,这就是盛行于巴洛克时期的“情感论”。在这种“情感论”的影响下,形成了“通奏低音”记谱法,这是一种主调和声织体,由旋律加和声伴奏构成,标志着主调风格、和声观念在逐渐走向成熟。在声乐方面,形成了“单声歌曲”,即用通奏低音伴奏的宣叙调风格的歌曲,这种“单声歌曲”风格被广泛运用于歌剧。由此可见,在巴洛克早期,音乐上是以主调风格为主的。 

 巴赫生活的时代是在巴洛克晚期,他天才地将复调音乐发展到了高峰。而他的复调是在主调风格的大小调和声体系初步形成之后复调的再发展。所以,与巴洛克早期的主调风格不同,巴赫又一次回到了复调音乐风格的路线。但是,随之而来的早期古典主义的主调风格却又将巴赫的复调音乐推向了深渊。在巴洛克晚期,形成了包括洛可可风格、华丽风格和情感风格的以主调风格为主的前古典主义风格。在当时的人们看来,巴赫复杂的复调音乐风格与这些新兴的主调音乐风格是格格不入的。 

 从巴洛克早期经过巴洛克晚期再到古典主义早期,音乐风格的发展路线经过了主调风格——复调风格——主调风格的循环变化。由此可见,巴赫的复调音乐仿佛是在两个时期的主调风格中的夹缝中生存,他创造了不同于巴洛克早期主调风格的巴洛克晚期的复调风格,但是这又与前古典主义时期的主调风格相矛盾。这导致了巴赫的音乐在巴洛克晚期和古典主义早期受到了冷遇。巴洛克晚期(与前古典主义时期相重叠)音乐中的这种新的风格形成的思想基础都得益于启蒙运动所带来的思想观念的变化,启蒙运动对巴洛克晚期和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风格与音乐审美观念有着深远影响。 

1.启蒙运动“自然”观影响下主调——复调风格的冲突 


 18世纪,包括了音乐史上的晚期巴洛克和古典主义时期。这一时期欧洲兴起了启蒙运动。以卢梭为代表的启蒙运动思想家提出了“返回自然”的口号,这里的“自然”更多指的是人的本性,是人的那种天真、纯朴、自然的情感。在这种“返回自然”的观念的主宰之下,人们要求的音乐风格是不雕琢、不复杂、回归自然以及通俗易懂的。古典主义早期的美学认为音乐的任务旨在模仿自然(用声音表达灵魂的情感),音乐必须悦耳动听,避免令人困惑不解的复杂对位。 

 启蒙运动的领导者和中产阶级为代表的市民阶层提倡一种朴素的、自然的、面向现实与民众的艺术风格。他们反对艺术的贵族化,批评后期巴洛克艺术的过分纤巧浮华和复调对位的繁文缛节。于是,作曲家顺应了这种潮流,他们创造出了这一时期典型的音乐形态:主调思维为基础,旋律优雅明快,结构方整平衡,和声语汇简洁明朗,终止式清晰可辨。这就是盛行于古典主义早期的“华丽风格”(galant)。在这样的背景下,巴赫的复调音乐在当时启蒙运动所提倡的“返回自然”的口号下显得尤其晦涩、深奥和复杂。巴赫的音乐只是被看作是相对于新兴的“华丽风格”来说“过时的”复调传统,不为广大的观众所接受。 

 这一切都处于启蒙运动所提倡的“返回自然”的思想氛围之中,人们用启蒙运动的思想理论去评判和审定音乐作品。启蒙思想家从“个性解放”的立场出发,要求从晚期巴洛克抽象而复杂的复调音乐中解放出来,采用更加简单明快的主调风格,探索如何摆脱巴洛克音乐的束缚和创作适应时代审美趣味的音乐。巴赫的由于音乐不符合启蒙运动所倡导的理论,于是遭到了批判。 

  

2.启蒙理性与宗教情感的冲突 


 巴赫的音乐在古典主义时期之所以被埋没,除了上文所讲的原因外,笔者进一步从启蒙运动本身的性质对人们思想观念乃至音乐观念的影响作出推断:由于启蒙运动对科学和理性的倡导,它的世俗性质是反对超自然的宗教和教会的,这导致了人们对宗教兴趣的淡化。而巴赫的作品大多都是宗教作品,在这样的情况下,很有可能就导致了其作品在启蒙理性主宰的18世纪古典主义时期受到了冷遇。 

 巴赫作为一个虔诚的路德正统派新教教徒,认为音乐是通过耶稣之口以圣经的方式传达上帝的圣言,并将他自己的音乐同宗教的使命结合起来,他的理想就是“创作规规矩矩的宗教音乐”。巴赫的一生大部分都服务于教堂,他的宗教作品占了他作品总数的75%,包括三百来首宗教大合唱、二十来首世俗大合唱、三部受难曲以及清唱剧、弥撒曲,其中以《b小调弥撒曲》最为著名。而启蒙运动的性质是世俗的,是发生在18世纪欧洲的一场反封建、反宗教的思想文化革命运动。启蒙思想家们极力批判专制主义和宗教愚昧,宣传自由、平等和民主。正是由于启蒙运动的世俗性质和它所宣扬的反宗教,因而巴赫的音乐之所以在古典主义时期受到了冷遇,这导致人们对巴赫的宗教音乐作品并不十分感兴趣,使得巴赫的大部分作品都无法得到广泛的传播。   

2.其他方面的因素 


 除了以上所讲的思想观念方面的因素以外,巴赫的音乐在当时之所以遭到冷遇还有另外四个原因。

  1. 一是在当时,一些比巴赫更出名的作曲家“占据了市场”;

  2. 二是由于巴赫的创作目的不在于迎合广大的听众;

  3. 三是巴赫作为管风琴演奏家的成就掩盖了他作为作曲家的成就;

  4. 四是巴赫的作品演奏难度较大。

   这些方面结合起来,成为导致巴赫音乐受冷遇的其他原因。 

 巴赫的同时代,亨德尔、泰勒曼等人的声誉要明显高于巴赫,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巴赫作品的欣赏和传播。 亨德尔之所以能够成功,除了作品本身的优秀外,还有另外两个很重要的原因:第一,他能够而且原意根据观众的艺术趣味去进行创作,有意识地迎合了中产阶级的听众;第二,亨德尔在他的作品中运用了在18世纪中叶的新风格中变得重要的一些手法,如以主调为主,受意大利歌剧影响很大等等。所以比较巴赫的作品,亨德尔的作品更容易被人接受,而且巴赫的作品篇幅还要长得多,不像亨德尔的那样更具有“实用性”。 

 此外,巴赫在巴洛克时期作为管风琴家备受尊敬,但作为作曲家却得不到应有的理解,是因为巴赫的演奏技巧高超,影响到他的音乐创作中便形成了对作品技巧的要求,更何况他的作品大多数都是复调作品,这更增加了演奏的难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作品的传播。 

 尽管如此,巴赫的音乐并没有完全失传。在一部分人群当中,巴赫的音乐仍然流传着并得到推广。在1752至1800年间,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中的几首前奏曲和赋格印刷发行,也有无数本手抄本流传着。在当时很有影响的1789年《音乐通报》期刊第一期上还登了一张巴赫的肖像。“18世纪末在维也纳,巴赫的复兴受到了男爵戈特弗里德·范·斯威坦和芳尼·冯·阿恩斯坦的鼓动和极大的鼓励。这两个出资人对莫扎特和贝多芬对巴赫的专注有着相当大的影响。1782年4月莫扎特在‘只演奏亨德尔和巴赫’的冯·斯威坦家里的星期天独奏音乐会上演奏。奥地利政府官员弗朗茨·约瑟夫、瑞彻斯特·冯·赫斯也拥有大量的巴赫作品集”。这是巴赫音乐复兴的一条小溪,这条小溪一直在流淌着,直到浪漫主义时期,终于迎来了汪洋大海的汇合。 

  

二、巴赫音乐的复兴 


  巴赫的音乐在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忽略之后,19世纪上半叶的这一代人终于对J.S.巴赫的音乐进行了重新的发掘,而这之前,巴赫的音乐只在他的学生和爱好者的小圈子里流传。正如《新格罗夫音乐词典》所述:“导致更加普遍的对巴赫的赏识是由于以后的对浪漫主义狂热崇拜的结果。”浪漫主义时期盛行的历史主义和民族主义是巴赫的音乐在浪漫主义时期得以复兴的主要推动力量。此外,巴赫音乐中激情洋溢和气势宏伟的气质和浪漫主义音乐也有相通之处。这一切都导致了巴赫的音乐在浪漫主义时期的复兴。 

(一)历史主义与巴赫音乐的复兴 


 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历史主义的观念兴起。历史主义观念的产生直接导致人们对过去的、古老的音乐的兴趣。德国的思想家赫尔德是19世纪历史哲学的主要代表。他批驳了理性主义非历史的观念,不像理性主义者那样轻易否定过去来证明现实的进步,充分肯定了过去的历史价值,主张研究历史必须充分估价各个历史阶段对于整个历史发展的意义。这种历史主义的观念充斥着整19世纪浪漫主义时代。历史主义主张站在历史的角度肯定各个历史时期的价值。这在音乐上导致了对过去音乐的欣赏和对早期音乐的兴趣,音乐家和学者们力图搜寻一些以前可能被遗忘的乐曲,从而发掘出了中世纪、文艺复兴以及巴洛克时期的大量音乐作品。 

  

(二)民族主义与巴赫音乐的复兴 


 18世纪末,随着法国大革命而来的拿破仑战争,与浪漫主义时期民族主义观念的产生有着直接的关系。拿破仑对其他民族军事上和政治上的凌辱激发了欧洲各国的民族意识,尤其对德国影响甚著。拿破仑领导的法国军队入侵德国,于1806年对拿破仑孤军作战的普鲁士遭到了导致国家崩溃的毁灭性军事失败,拿破仑由此占领了德国的大部分地区。在拿破仑的铁蹄之下,德国民族成为一个“屈尊的群体”,由此激发的强烈民族意识要求复兴自己民族的文化,这成为复兴巴赫音乐的巨大推动力。 

 巴赫作为德国民族音乐的代表,被重新推上了历史的舞台。巴赫之所以能成为德国民族传统的原形,原因在于他的音乐体现了德意志民族音乐的风格,为德意志民族音乐奠定了基础。巴赫生活在经历了30年战争的德国,那时的德国四分五裂,这种渴望德意志民族统一、追求和平、安居乐业的愿望深刻地体现在他的作品中。巴赫的音乐毫无疑问地成为了德意志民族的伟大传统,复兴巴赫的浪潮在民族主义的推动下以强劲的姿态挥舞着旗帜。 

(三)巴赫的音乐与浪漫主义音乐的精神契合 


 巴赫的音乐,主题个性鲜明,音乐中既有传统又有层出不穷的创造,和声与对位、旋律与复调之间完美的平衡,音乐具有强劲的节奏和宏伟的规模,其中也不乏描绘性和象征性的音型,并且他把这种描绘性“用作一种表现乐段内在音乐含义的方法”。巴赫音乐中所具有的种种特质与浪漫主义者的音乐观是相吻合的,这使得浪漫主义音乐家对巴赫的音乐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这样的时刻终于到来,1829年3月11日,巴赫的《马太受难乐》在门德尔松的指挥下,由柏林歌唱协会表演。这次演出对巴赫的声誉有着决定性的转折作用,使巴赫复兴的状况有了迅速的改变,对巴赫狂热的崇拜也成为了一种十分流行的运动。黑格尔在看完演出后,写了这样一段话:“巴赫是伟大的,是一个真正的新教徒,从欣赏他作品中的全部价值我们又一次体会到了这种天才般的坚定和博学。”这次演出仿佛一个导火索,点燃了浪漫主义对巴赫音乐的热情。仅仅十天后,此曲的再次演出也取得了极大的成功。随后,在1830年大量出版了《马太受难乐》;1833年,柏林歌唱协会又上演了《约翰受难曲》;1835年以后门德尔松在莱比锡组织了“历史音乐会”的系列演出活动,演出了大量巴赫的作品;1843年,门德尔松献给巴赫的纪念雕像在莱比锡揭幕。此外,在音乐史上具有更重大意义的巴赫复兴运动的史实是1850年巴赫逝世100周年“巴赫协会”的成立,其宗旨是出版考订本作品全集,这个协会致力于这项工作长达50年之久。终于,对巴赫的成就的所有方面,尤其是作为一个声乐音乐作曲家,逐渐被大量的观众所熟知。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h01409dvxeq&width=500&height=375&auto=0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罗斯特罗波维奇)


结语 

 从巴洛克时期到浪漫主义时期,巴赫的音乐经过了埋葬与复活的漫长过程。自从19世纪巴赫的复兴以来,巴赫对欧洲音乐乃至全世界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舒曼、门德尔松、勃拉姆斯、威尔第、瓦格纳以及布索尼、巴托克、勋伯格、韦伯恩、兴德米特和斯特拉文斯基等作曲家都曾得益于巴赫的作品。今天,人们认识到了巴赫在音乐史上的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音乐传遍了全世界的每个角落,他的作品吸引着众多大师的目光。巴赫谱写了音乐史上的伟大篇章,他的《平均律钢琴曲集》更是被奉为音乐中的“旧约全书”。 

 在巴赫音乐的埋没和复兴的历程背后,体现出的种种社会、思想等方面的变化发展的深刻性和复杂性是我们所始料未及的。导致巴赫音乐的埋没的主要原因,是巴赫创造的晚期巴洛克的复调风格与古典主义早期在启蒙运动思想的影响下出现的新的音乐形态和音乐审美观念相冲突,而巴赫的复兴则是在浪漫主义时期历史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推动下进行的。 

 通过对这个论题的研究,笔者发现,在一个音乐事件的背后,有着社会和思想方面的多重影响,其间所体现的并不只是事件本身。通过对一个具体事件的思考,能够发现隐藏在事件中的种种深刻、复杂的社会和思想层面的变化与发展。在这篇文章中笔者尽自己所能对这个问题作了一些尝试性的解释和分析,希望能从一些独特的视角去分析和解答这个问题,并希望通过对这个论题的分析能够引发出一系列可探讨的问题以及更加深入的思考。 

  作者:易桦,中央音乐学院2012级研究生 

巴赫行迹图



欢迎视频讲座公众号

听课

热爱音乐岂能不加强人文素养?

来这里感受大师气象

古典音乐群开放加入,请联系微信179747611邀请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本公众号的推荐购买书目书店

往期节目:卡蒂雅拉赫玛尼诺夫《悲歌》李帕蒂阿什肯纳齐朱晓玫西蒙·拉特夸斯托夫海菲兹巴赫养成记曹秀美富特温格勒卡拉丝:“为艺术、为爱情”科莱里:“多么冰凉的小手”古尔德专题王西麟专题邓泰山专题索尔蒂、伯恩斯坦、卡拉扬争论谁是最伟大指挥家指挥大师切利比达克普莱斯纳的灵魂之歌:纪念基耶斯洛夫斯321巴赫生日快乐丨钢琴家科尔托丨傅聪眼里的大诗人丨兰多芙斯卡丨钢琴家霍夫曼丨东德指挥家克格尔丨钢琴家瓦洛多斯丨俄罗斯男中音霍洛斯托夫斯基丨焦元溥对话傅聪丨傅聪还能更拼吗?丨傅聪家史珍贵视频丨普契尼歌剧《图兰朵》丨施纳贝尔论钢琴家天职丨霍洛维茨与鲁宾斯坦丨王健丨必听之曲丨年华易老,及时行乐丨哲人钢琴家巴伦博伊姆论音乐丨男高音范竞马的中国雅歌丨荷兰女高音阿美玲丨丨古尔德的荒岛音乐居然是它丨陈丹青论莫扎特丨中文钢琴演奏及作品研究书目大全丨梅纽因百年诞辰丨“创造贝多芬”的施纳贝尔是如何成才的丨钢琴家陈必先丨鲁宾斯坦九十岁访谈奥地利女钢琴家海布勒丨1985年肖邦头奖得主布宁丨席夫谈巴赫丨巴赫的音乐是空气而非生日蛋糕丨资深表情帝郑京和也有“中国梦”丨舒曼《女人的爱情与生命》哲人钢琴家巴伦博伊姆论音乐丨乐评人郑延益的《春风风人》丨海菲兹了不起的几个原因丨巴伦博伊姆和学生郎朗丨巴伦博伊姆大师课丨郎朗钢琴大师课丨马友友第二的秦立巍谈艺录丨钢琴家鲍蕙荞访谈丨纪念马勒丨马勒的爱情宣言丨柔板要表达的是比死亡更有力量的爱情“虎爸”傅雷如何与傅聪一起成长丨很难找到这样的父亲了丨“爸爸打得我真痛,但播的种子在我心中扎得真深”不忘初心的吕思清丨阿格里奇75岁生日快乐丨郎朗走进高考丨追忆用小提琴歌唱的西盖蒂丨纪念阿劳丨欧洲杯来了丨但昭义采访获奖后的张昊辰丨学音乐的为什么要学文化课?什么是“学够”呢?什么是“最好”呢?答案是“永远没有”


   推荐语:本书编选了格伦·古尔德最富代表性的文章,包括一些从未发表的作品,按音乐、表演、媒体等辑分类,在编者精心的编排下,仿佛一部完整的古典乐章,精彩呈现了这位音乐怪杰的玩笑与沉思,堪称是对其音乐人生的最好注释。古尔德的文风精灵古怪,与他的钢琴演奏形成奇妙的呼应。无论是关于贝多芬、莫扎特、理查·施特劳斯的评论,还是对于马勒、勋伯格创作的理解,他机智幽默的表达中充满真知灼见。对国内众多的古尔德迷来说,本书是一部缺席已久、期待已久、应当第一时间购买收藏的必读之作。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本公众号的好书推荐书店购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