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985年肖邦头奖得主布宁丨涅高兹的孙子丨俄罗斯最好的肖邦大师丨极赋个性,他弹奏的肖邦既张又炫技丨“如水般柔情、如晨光般温暖”。

2016-05-12 逝如整理 每晚一张音乐CD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u0188vkkf1m&width=500&height=375&auto=0
布宁演绎肖邦第四号谐谑曲 E大调 Op.54 


谁是布宁?


斯坦尼斯拉夫·布宁(俄文全名:Станислав Станиславович Бунин,英文全名:Stanislav Stanislavovich Bunin ,1966年9月25日—),俄罗斯钢琴家,出生于莫斯科的音乐世家,早年就读于莫斯科音乐学院,1985年荣膺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名,他以完美的技巧、率直流畅的演奏风格跻身于当今国际乐坛最杰出的钢琴演奏家之列;布宁对肖邦的音乐作品理解新颖独到,充分挖掘了其中的音乐表现力;与世界多个知名乐团及指挥家有过合作,在DG、EMI等唱片公司留有精彩录音,目前在日本居住。

历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名获得者:


    第一届  :1927年  奥柏林(Lev Oborin)苏联

    第二届  :1932年  乌宁斯基(Alexandre Uninsky) 苏联

    第三届  :1937年  扎克(Yakov Zak) 苏联

    第四届  :1949年  车尔尼•斯特凡斯卡(Halina Czerny-Stefanska) 波兰、

                      达维多维奇(Bella Davidovitch) 苏联  并列

    第五届  :1955年  哈拉谢维奇(Adam Hazasiewioz)波兰

    第六届  :1960年  波里尼(Maurizio Pollini) 意大利

    第七届  :1965年  阿格里奇(Martha Argerich) 阿根廷

    第八届  :1970年  奥尔森(Garrick Ohlsson)美国

    第九届  :1975年  齐默尔曼(Krystian Zimerman)波兰

    第十届  :1980年  邓泰山(Dang Thai Son)越南

    第十一届:1985年  布宁(Stanis Lav Bunin)苏联

    第十二届:1990年  空缺

    第十三届:1995年  空缺

    第十四届:2000年  李云迪 中国

    第十五届:2005年  布莱哈奇(Rafal Blechacz) 波兰

    第十六届:2010年  尤利安娜·阿芙蒂耶娃(俄罗斯)

    第十七届:2015年第一名:赵成珍 (韩国)



 

斯坦尼斯拉夫·布宁的祖辈中有“俄罗斯钢琴学校”的创办人海因里希·涅高兹【也翻译成纽豪斯】更准确及波兰作曲家卡罗尔·齐曼诺夫斯基。

《涅高兹谈艺录》是涅高兹奉献给立志献身单元渠诉教师、学生,乃至所有热爱音乐艺术的人们的一份珍贵礼物。这本书集中反映了作者的音乐思想、思维方式及音乐美学观,这即是一本学术专著,又是一本生动的教学考书,在俄罗期,教师必备,学生必读。作者在书中,通过丰富的实例,深层次、多视角、科学地对学习音乐艺术应具备的案件,怎样学习音乐,什么是真正的音乐,什么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音乐,如何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家等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渊博精深的风解。从音乐是整体艺术的意义上讲,本书读者范围不仅限于钢琴专业师生,而且适全中所有与音乐艺术有关的读者参阅。谨建议学习钢钢琴演奏的同学,将此书与涅高著的另一本书《论钢琴演奏艺术》,结合起来研习,会受僧更深,更有助于全面领悟涅高兹的音乐艺术思想。

        

        作为涅高兹的后人,人们对布宁的了解几乎都来自于他数量有限的唱片。有趣的是,不同的人对布宁风格的描述总是千差万别,他给人的印象似乎极为多变,飘忽不定,让人无比好奇。布宁手中的肖邦到底是什么样子,似乎也没有人能够给出确切的答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师刘小龙博士认为布宁演奏的肖邦“如水般柔情、如晨光般温暖”,他称:“布宁对音乐处理的精确堪比伟大的意大利钢琴家米开朗杰利,他身上融合了俄国钢琴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法国钢琴艺术的细腻纤巧,在同年龄段的钢琴家中几乎无出其右。”资深乐评人刘雪枫对布宁演奏的肖邦则评价为“具有学术高度的解读,虽然录音产量不高,但每一张唱片都被推为经典中的经典。”钢琴家盛原对布宁的评价却是“极赋个性,有钢琴狂人李斯特的影子,他弹奏的肖邦甚至也是张扬而炫技的”。

        1973年至1988年期间,布宁曾分别就读于中央音乐学院和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1983年,年仅17岁的布宁在“玛格丽特·隆-蒂博钢琴比赛”上夺得最高奖;1985年,布宁在波兰华沙第十一届国际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上独占鳖头;1988年,布宁成为华沙国际肖邦音乐协会成员。

1988年,布宁离开苏联,旅居德国和日本,并一直活跃在这两个国家的音乐和学术舞台上:1986年至1996年间,布宁在日本100多个城市举行了三百多场音乐会和独奏会;1990年,他在位于川崎的日本最大的私立音乐学院——洗足学院创建了“钢琴艺术中心”,并从1991年到1997年期间一直在该学院执教。

除了在日本的活动外,布宁还定期出访维也纳、萨尔茨堡、慕尼黑、法兰克福、米兰、罗马、巴黎、苏黎世、伦敦、斯德哥尔摩、阿姆斯特丹和美国等众多城市和国家。

作为一名独奏家,他曾先后与波士顿交响乐团、慕尼黑爱乐乐团、NHK交响乐团、华沙爱乐乐团、伦敦爱乐乐团、法国国家管弦乐团等国际知名乐团同台演出;他还和许多著名指挥家如津曼、克伦茨、科德、维尔瑟一莫斯特、西诺波里等合作演出;1996年6月,他与著名指挥家蒂勒曼和柏林爱乐乐团合作,在柏林爱乐大厅携手演绎了肖邦的第2钢琴协奏曲;布宁还与众多室内乐团联手合作过,1990年,他与维奈蒂独奏家乐团及克劳迪奥·西蒙尼一起合作,共同在EMI公司录制了唱片(莫扎特第12、13钢琴协奏曲),并获得日本金唱片奖。

1986年以后,布宁灌制了大量的唱片和录像制品,其中包括为DG、CBS-Sony和东芝EMI公司录制的高清晰电视录像;1987年,他在RCA-Victor录音公司录制的肖邦钢琴作品演奏会唱片获得日本金唱片奖;1990年,布宁在东芝EMI录制的巴赫独奏作品现场音乐会获得当年的最佳专辑提名,并荣获金唱片奖;1999年,布宁开始专心致力于肖邦音乐的演绎工作,分别在意大利、法国、德国、日本和波兰等多个国家举办了肖邦钢琴作品独奏音乐会;1992年,他因在意大利的出色表演被授予维奥蒂金奖;2000年,布宁在英国、日本、阿根廷、巴西、意大利、德国和法国等国家举行自己的肖邦作品的音乐会巡演。

布宁的崇高信仰之一就是:艺术应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他曾多次为残疾儿童进行过世界巡回慈善演出。

1999年,他的公司“布宁集团”成功发起了为孤儿举办的名为“二十一世纪艺术家”的慈善运动,旨在为这些孩子提供良好的音乐教育。

一般认为布宁是钢琴大大师涅高兹(Heinrich Neuhaus)的孙子。来点污的,有人说:“布宁之所以姓氏不同于涅高兹,有两种说法,一说他是海因里希的孙子;二说他是海因里希的私生子。一个字总结:‘乱’,呵呵。”不过这个说法忒不靠谱,因为海因里希,也就是老涅高兹1964就过世了,布宁1966年才出生……遗腹子也不能这么久啊……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d0167zia3kz&width=500&height=375&auto=0Heinrich Neuhaus:Russian piano school

海因里希.涅高兹(Heinrich Neuhaus 1888-1964),乌克兰著名钢琴家,1902年首次登台,1904年到德国旅行演奏,后到维也纳音乐学院从戈多夫斯基学琴,回国后,1915年在彼得堡音乐学院毕业,从1922年起一直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任钢琴教授。他的儿子斯塔尼斯拉夫·涅高兹(Stanislav Neuhaus,1927- ),1964年接替其父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其录制的斯克里亚宾和肖邦的作品亦获好评。涅高兹是举世公认的俄罗斯钢琴学派的创始人和卓越的音乐教育家。他以学识渊博、演 奏富有情感、诗意和独特的见解而著称于世。涅高兹擅长演奏舒曼、肖邦和斯克里亚宾的 钢琴作品,曾在一场音乐会上演奏德彪西的24首前奏曲而被后人广为传颂。特别是他在莫 斯科音乐学院任教的42年中,辛勤的耕耘,为前苏联乃至世界培养了一批著名的世界级钢琴家,里希特、吉列尔斯、加夫里洛夫、扎克、马里宁等都是他的学生。其影响之深广难以估量,以至今日乐迷们提起他的名字时,敬慕和崇拜之情油然而生。鉴于他在音乐艺术 上做出的巨大贡献,曾获"艺术博士学位",及"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鲁宾斯坦探望老涅高兹。Artur Rubinstein visiting his old friend Heinrich Neuhaus, who was in-patient at Moscow, during 1964, October. The photo was taken by the  Heinrich son, Stanislav, a few days before the Neuhaus death. 出自:http://www.neuhaus.it/english/photo_4.html 


这本书并不是在各个方面都很有系统的,从钢琴表演的方法学的观点来看,很可能它还有些缺点。它的作者并不追求陈述的严格的循序渐进性,也不企图包罗万象;更不把它看作规则指令的汇编。他只求告诉我们一些东西,借助于它们可以揭开钢琴艺术之谜。本书对我们说来是艺术家 的生动的思想的结晶,它深入地讨论了那些最“使人烦恼的”问题。在这里我们会看到许多想法,尽管它们有时很散乱,但却是鲜明而深刻的。本书的优点——笔调生动、内容丰富、比拟犀利——是无庸置疑的。这是一本对中国钢琴教育产生重大影响的艺术表演论著。作者具有高度艺术修养,渗透到论述的方方面面,它不是一本实际应用的教本,而是具有指导意义的“心法”。



 Neuhaus父子

布宁的爸爸是钢琴家斯塔尼斯拉夫·涅高兹(Stanislav Neuhaus,1927-1980),他长相英俊,却早生白发。1980 年1 月18 日,小纽豪斯在一场难忘怀的音乐会后一周骤逝,享年才 52 岁。小纽豪斯是苏联钢琴派鼻祖老纽豪斯(Heinrich Neuhaus,1888-1964)的次子,他和布宁的妈妈就是在当年涅高滋班上认识的。浪漫主义性格强烈的小纽豪斯,指尖下的音乐充满纤细、感性,以独特的风格撼动听者的心,他弹奏的肖邦、斯克里亚宾精彩绝伦,在钢琴演奏史上有一定的份量,他被称为俄罗斯最好的肖邦演奏家之一,以及天生的史克里亚宾诠释者。小涅高兹的东西在QQ音乐上也找不到,咄咄怪事。


叫涅高兹的钢琴家不少,比如以色列新锐钢琴家Adi Neuhaus。


我们早已到了深入品味和理解钢琴家所属钢琴乐派的历史时刻了,可惜这方面的汉语研究作品少得可怜,本书主要介绍俄罗斯派钢琴演奏,水准极高,基本上读完你就是个俄罗斯钢琴大师行家啦,可谓知源流、察脉络,跟一般乐迷比,你的优越感不容分说。 推荐这本书。这方面的书目前研究出版仍旧不多。期待大家的努力!



布宁在1985年获奖后,一度与DG公司签订录音契约,直到1988年移籍到EMI。这张DG所发行的舒曼《儿时情景》,录于1988年3月的柏林,在DG的目录早已消失。布宁当年在DG灌录的肖邦、德彪西等唱片,似乎也绝版难寻。

2010年,我们曾期待这位长居日本的神秘钢琴家,将以不一样的“肖邦”完成他的首次中国之行。但最终没能来……

  据说布宁造访中国的消息刚一传出,众多专业人士就纷纷表示“不可思议”。作为一位名冠全球的钢琴大师,布宁此前给人的印象一直都神秘而低调,极少有人听过他的音乐会现场。尽管大师常年处于“隐身”状态,但却丝毫不能抹去他曾经带给世人的惊喜和震撼:80年代初,19岁的布宁在短短三年时间内便包揽了两项钢琴界“奥林匹克”级赛事——法国玛格丽特-隆与波兰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的双项冠军,令全世界为之惊叹。然而,在本该“趁热打铁”的黄金时期,布宁却选择做一位远离“江湖”的“世外高人”,长居日本很少露面,就像经典影片《海上钢琴师》中的“1900”一样令人感到神秘和费解。【据说还给日本的动漫游戏弹琴……】直到今天,国内能够亲眼目睹布宁现场演奏的人也几乎为零。


资深乐评人刘雪枫称布宁是位“难得一见的大师级钢琴家”;乐评人张克新也称他是一位在业内受到疯狂追捧的“传奇人物”;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教授盛原也表示只听过布宁的唱片而从未见其“真容”,只有自己在美国曼哈顿音乐学院的老师在日本听过他的一场现场演奏。可想而知,国家大剧院此次邀请“隐士”出山,一定也颇费了一番心血和周折。大剧院演出部副部长任小珑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布宁虽然在世界上鲜有公开演奏,名字却在业界如雷贯耳。大剧院早在两年前的‘钢琴之夜’就有意请布宁出山,但因种种原因终未成行。2010‘肖邦年’大剧院邀请到世界各地最优秀的钢琴家前来,并再次向布宁发出邀请,几经周折才终于将这位‘隐士’请到中国,因此整场音乐会对于任何人而言都是非常值得期待的。”不过最终没能来的原因,据说是因为手受伤……

关于这场久违的演出,国内乐迷真是翘首以待啊……

     布宁的肖邦有他自己的特点,那就是琴声一如他的外表,虽温文儒雅,却没有太多的学究之气,相反他纤长的手指所营造的飘逸和散淡很有诗意。我对布宁的名字十分熟悉,因为最早听的就是翻录的他的磁带,只是这些年DG再没有出版过他的新录音,是名气衰微还是琴技下滑不得而知,下个月是布宁的首次访华,究竟他会在国家大剧院带给我们什么样的肖邦意象呢?然后布宁没来……


 与其他获大奖成名的钢琴家不同的是,布宁除参加国际巡演外,还将精力用在教学和对个别经典作曲大师的钻研上。从1999年起,布宁便开始专心致力于肖邦音乐的演绎工作,分别在意大利、法国、德国、波兰、日本和韩国等多个国家举办肖邦作品独奏音乐会。这款影碟上,肖邦的作品占有较大比例,共有8首。我们可以通过清晰的画面,仔细欣赏这位肖邦大赛金奖获得者和潜心于教学钻研的学者型演奏家的精彩表演。如果说,开始看布宁演奏碟中唯一的那首降D大调夜曲,过分沉稳的表现还无显山露水的迹象,但后面的降A大调和降G大调即兴曲,以及5首玛祖卡的演奏,布宁的激情被逐渐调动起来。精美旋律的跃动和绚丽伴奏音型的灵巧配合,处处都展示出他深邃的功底和高贵典雅的艺术气质。这是“钢琴诗人”的活现,是没有画面的单纯音频产品无法表达出来的。通过画面我们还可以清楚地看到,布宁身材修长,有一双特别漂亮的手。他弹琴的动作极其潇洒、飘逸,这是我在以往的现场演出和影视录像中从未感受过的。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n0152geyj9s&width=500&height=375&auto=0
布宁演奏德彪西《阿拉伯风》

  布宁在碟中演录的德彪西钢琴作品只有“阿拉伯风格曲”、“斯泰里安的塔兰泰拉舞曲”和《意象》第一集中的3首乐曲。但这正是贯穿于作曲家一生创作实践和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毕竟,能欣赏这种水准的“现场演奏”,对于绝少有机会踏入最高级别音乐会大厅的爱乐人来说,是一种幸运的弥补。这款影碟的制作,取材于1987年慕尼黑夏季钢琴音乐节的现场演出,画质音效虽无顶级表现,但每个节目的影音品质平衡稳定,而且现场气氛浓郁,是一款不可多得的古典音乐音画艺术制品。 


发条橙子:隐士的哲思——Stanislav Bunin Bach Recital

我一直觉得艺术的极境是孤独,而面对茫茫俗世,真‘’隐‘’的艺术家又能有几人呢。今天要谈的这位钢琴家便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位。

斯坦尼斯拉夫·布宁(Станислав Станиславович Бунин,,Stanislav·Stanislavovich·Bunin )1966年9月出生于莫斯科,家室显赫,其祖父便是大名鼎鼎的涅高兹,俄罗斯学派的教父,李赫特与吉列尔斯的老师。布宁从没有浪费他的优良基因,17岁夺得法‘’玛格丽特·隆‘’钢琴大赛首奖,19岁再夺最重要的肖邦大赛首奖,而且之后数届首奖轮空。其风光一时无二,他随即开始了一些巡演和为DG录制了几张肖邦和德彪西的专辑。

90年代开始布宁开始在国际舞台上消失,他显然被日本迷住了,86年到96年他几乎只在日本开演奏会,而且也没有什么录音面世。乐迷一时哗然,要知道这时候布宁才20出头,以他的能力,他可以轻松的在全世界获得最高的声望,然而他激流勇退了,而且这一退便再也不回头。

我很喜欢的指挥大师切利比达奇(Celibdiache)也是痴迷于日本禅宗,毫无疑问布宁是受到了东方哲学的影响。就这样被你征服!——指挥大师切利比达克说:“音乐不是美,美只是通向音乐的诱饵,音乐是真!”

90年代布宁除了在日本巡演,就是在学校执教,颇为神秘,终于在2000年左右又重新开始巡演肖邦的作品,但是巡演的场次仍然少的可怜,颇像另一位大师Michelangeli,甚至有乐评人也认为布宁的演奏也有michelangeli的影子。你买

值得一提的是,布宁的艺术信仰是艺术应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他曾多次为残疾儿童进行过世界巡回慈善演出。

在这里我要分享一张这位隐士绝版的天碟:

Stanislav Bunin Bach Recital

这是布宁1990年录制的作品,获得了日本‘’金唱片‘’奖,之后再版过一次,因为布宁的录音基本上都是在日本的EMI进行,所以其实其他地方很难买到。

我非常看重钢琴家对于巴赫和贝多芬的演奏,也就是‘’圣经‘’,我之前在一篇谈朗朗的文章里说过,唯有对圣经的诠释才能看出一个钢琴家的境界到了何处,然而有意思的是,无论一个演奏者技巧好到如此地步,若是心不到,演奏巴赫与贝多芬多半是要碰壁的。

那么我们来听听这位隐士大师在24岁的录音,那时候布宁已经隐居在日本,也许从这张唱片中我们可以对他的心境一窥端倪。

答案是震惊的。

布宁24岁的这张绝版巴赫,除去完美的技巧不说,每个音符都是干净,精巧,深思熟虑的,而且在气氛上,又是很严肃,充满神性的,难以相信这样的音乐出自一位24岁的钢琴家的手下。这巴赫充满了布宁自己的风格,某些曲目里充满了里赫特的浪漫感觉,英国组曲又有gulda的德奥风味,而整体的风氛围却让我想起了Michelangeli和Sokolov,前者的巴赫只有一曲便名留青史,后者是现存最好的巴赫演奏者。演奏巴赫必须心到方才能演奏,听了这张巴赫,我大致已明白布宁为什么在20岁出头便隐居日本。我觉得在获得成功之后,很多年轻演奏者已经是钢琴家了,然而钢琴家和大师之间的距离有多远,听听24岁的布宁便知。

而且在历史上能同时演奏好肖邦和巴赫的人寥寥无几,因为这是钢琴音乐的两极,一极是复调,严谨,神性,一极是旋律,浪漫,人性。能演奏好非天才不可为,我大致想了一下只有Richter,Sokolov,Gulda,Lipatti可以做到,很多大师如Rubinstein ,Serkin都没办法做到。可见布宁的天赋异禀。

2010年的时候,布宁差点就到了北京,当时乐迷可谓振奋,可惜因为手伤未能成行,不知道布宁还会不会出山再来中国,大家拭目以待吧。(这一部分来自豆瓣隐士钢琴大师小站)


布宁在日本



往期节目:卡蒂雅拉赫玛尼诺夫《悲歌》李帕蒂阿什肯纳齐朱晓玫西蒙·拉特夸斯托夫海菲兹巴赫养成记(上)曹秀美富特温格勒卡拉丝:“为艺术、为爱情”科莱里:“多么冰凉的小手”【古尔德专题】【王西麟专题】【邓泰山专题】索尔蒂、伯恩斯坦、卡拉扬争论谁是最伟大指挥家指挥大师切利比达克普莱斯纳的灵魂之歌:纪念基耶斯洛夫斯321巴赫生日快乐丨钢琴家科尔托丨傅聪眼里的大诗人丨兰多芙斯卡丨钢琴家霍夫曼丨东德指挥家克格尔丨钢琴家瓦洛多斯丨俄罗斯男中音霍洛斯托夫斯基丨焦元溥对话傅聪丨傅聪还能更拼吗?丨傅聪家史珍贵视频丨普契尼歌剧《图兰朵》丨施纳贝尔论钢琴家天职丨霍洛维茨与鲁宾斯坦丨王健丨必听之曲丨年华易老,及时行乐丨哲人钢琴家巴伦博伊姆论音乐丨男高音范竞马的中国雅歌丨荷兰女高音阿美玲丨丨古尔德的荒岛音乐居然是它丨陈丹青论莫扎特丨中文钢琴演奏及作品研究书目大全丨梅纽因百年诞辰丨“创造贝多芬”的施纳贝尔是如何成才的丨钢琴家陈必先丨鲁宾斯坦九十岁访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