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女钢琴家海布勒丨专为莫扎特而生丨她像操控木偶般演奏丨深知木偶的优雅与脆弱丨她不会刻意求新求变丨只是诚挚地面对内心之美。
谁是海布勒?
海布勒(Ingrid Haebler,1929—),奥地利女钢琴家,父母为波兰人。海布勒由母亲,也就是钢琴家夏绿蒂·范·海布勒启蒙学习钢琴。11岁在萨尔茨堡公开演奏,后来赴日内瓦、巴黎与萨尔兹堡莫扎特音乐院师从马加洛夫、玛格丽特·隆与修兹(Steniz Scholz),1951年与52年在日内瓦国际钢琴大赛中获奖,1954年得到慕尼黑广播钢琴大赛第一名,1957年获得哈丽雅特·科恩贝多芬奖章(Harriet Cohen Beethoven Medal)。
海布勒的演奏追求一种清新、清纯的效果,追求音色的微妙层次区分与音阶性经过句中颗粒型音色的效果。海布勒好像天生是为演奏莫扎特而出生的,她从小在莫扎特的氛围中长大.她演奏的莫扎特,无论是协奏曲、奏鸣曲还是小品,都被认为是最有味道的莫扎特。就整体曲目而言,她特别长于诠释莫扎特、舒伯特与J.C.巴哈、海登、舒曼、肖邦的作品。独奏之外,海布勒也演奏及录制室内乐曲,小提琴家谢霖、葛罗米欧是最常和她合作的伙伴。她所演奏的舒伯特全套奏鸣曲以及与格吕米奥三重奏团合作的《鳟鱼》.也被认为是最有味道的舒伯特。海布勒以莫扎特钢琴作品及舒伯特钢琴奏鸣曲全集唱片得到世界乐坛的肯定,水晶般的音色与对古典作品的杰出感受力非常适合维也纳大师们的钢琴作品。
海布勒的“忠诚”
从60年代中后期,和科林·戴维斯爵士/伦敦交响乐团合作的钢琴协奏曲中,不难发现海布勒对于莫扎特作品的独一无二的诠释——对她来说,热情洋溢的诠释不是恒久之道,除非作曲家在乐谱上有明确实际的指示。
少有演奏家像维也纳钢琴家海布勒一样忠诚与持续为自己的艺术、录音媒体服务奉献。说到「忠诚」,或许有人会认为这只是一句敷衍的话,但却是我经过周密考虑过后决定采用的形容词与标准,而且与一般世俗对「忠诚」两字所持的讥讽态度不同,因为坦率的固执己见,或是说最好的保守主义能保持一位演奏家最完善的一面。海布勒从不让自己去“逼迫”或去“侵害”作品本身的一丝一毫。她演奏的任何一个乐句或乐章,都像是在“操控木偶”,而且她深知自己的“木偶”非常优雅与脆弱。她也知道所有音乐的生命,都悬挂在手上的这条“丝线”上,过份的曲解与夸张,只会让音乐受到束缚,会与莫扎特的“天籁本质”相抵触。因此,这些钢琴协奏曲中,任何戏剧性、激烈或深沈的效果,似乎都来自作品本身的需求,而且都像是经过海布勒小心谨慎的评估后,再演奏出来的;优美的外表背后是小心谨慎。很显然,海布勒非常信任听众,知道他们会发现音乐里人性的力量与人性的弱点。难怪,英格丽·海布勒弹奏的莫扎特,永远被认为是最权威的。
兼具微观与远见的演奏哲学家
海布勒先是在维也纳音乐院接受音乐教育,后来又在巴黎师从玛格丽特·隆【我们应该记住并熟悉这位伟大女钢琴家】并赴萨尔兹堡莫扎特音乐院就读,1969年开始在莫扎特音乐院院任教数年。早年的海布勒就完全以个人的方法来演奏钢琴,她的触键明晰到如同是在弹拨每一个音符,以爱护及养育的心情来对待每一个音符,这不只是海布勒演奏钢琴的信条,也是她个人的哲学信念。不过,海布勒对「清澈」的定义不只在表达或说「歌唱」时尽量弹出最透明的音色,还包括完全表达的音乐本体与情感。所以或许可以这么说,海布勒早年演奏的莫扎特、海登与舒伯特就存在有独特谨慎与客观性。对任何不熟悉钢琴而从过去演奏习惯出发的人来说,或许海布勒的方式会让某些人感到不快,甚至觉得海布勒只是为了卖弄自己。但不论是从前还是现在,海布勒从不让自己去逼迫或侵害音乐本身一丝一毫。
我想拿海布勒与加拿大钢琴家顾尔德【古尔德】来比较。这个举动看来是有点厚颜无耻,甚至无礼。当然,海布勒与顾尔德是两位个性完全不同的音乐家,但是在众多伟大与平庸的钢琴家里,实在很难找出一位无论触键或音乐风格都与众不同的。虽然钢琴都是经由琴槌敲击,也就是传统「弹」、「拨」的机械装置,在杠杆以多种方式运动时发出各种不同动态的断奏声音,但是在每件事都变得很重要的现在,简单弹出一个短促的音符却成了难得一见的大事,而所有的音乐不正都是从一个简单的音符开始?我不想为海布勒的选择多做辩护,因为这样有远见的演奏哲学在雄伟华丽的李斯特叙事曲,或是如波涛汹涌但又细腻的拉赫曼尼诺夫钢琴协奏曲里发挥不了太大的作用。
海布勒从来没有束缚自己去选择曲目,但是她会很明智的选择适合自己与值得去弹的作品。在这个范围里,巴哈父子、海登、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舒曼与肖邦是不可或缺的作曲家。虽然曲目有限,海布勒依然在音乐厅与录音室里表现出自己对音乐的勤勉与热诚。过去四十年来,海布勒在飞利浦目录留下莫扎特全部钢琴奏鸣曲、协奏曲(包括四首所谓的「混合」、两首协奏轮旋曲)与变奏曲、钢琴作品(如:幻想曲、轮旋曲等)录音;还有与谢霖合作的小提琴奏鸣曲、与霍夫曼(Ludwig Hoffmann)合作的双钢琴或四手联弹录音。而在室内乐的领域里,海布勒还留有莫扎特钢琴与木管五重奏K.452及两首钢琴四重奏唱片。
海布勒对舒伯特的特殊偏爱可从她录制的钢琴奏鸣曲全集、乐团之时、即兴曲(附带一提,海布勒早年在Vox与Fontana也有留下八首即兴曲与G大调钢琴奏鸣曲D.894录音)中看出。除此以外,海布勒也录了一些舒伯特的舞曲音乐选曲、《鳟鱼》钢琴五重奏与小提琴及钢琴二重奏D.574(还是与谢霖合作)。海布勒演奏的海登曲目极广,她的海登系列奏鸣曲录音已经成为以古钢琴演奏的典范。本套专辑收录的是两首乐曲是以平台钢琴演奏的「现代」版本,包括F小调行板与变奏与D大调钢琴协奏曲。无论是音质或音调,以古钢琴演奏同时期曲目的效果一定比现代钢琴来得可爱,而海布勒在这方面也展现出她对古典钢琴的喜好。在J.C.巴哈的协奏曲与奏鸣曲中,海布勒全部采用古钢琴录音,曲目多半以轻快的作品为主,海布勒的诠释则兼具严谨慎重与轻松。在我认为,这些录音还没有被广泛认同的原因在于海布勒演奏早期音乐时没有在曲中添入学院气息。本套专辑收录的巴哈第六号法国组曲是以现代钢琴录音。
海布勒曾经在殷巴尔的指挥下录制贝多芬第二、四号钢琴协奏曲,并与谢霖合作灌录贝多芬十首小提琴奏鸣曲,清晰的音色与合而为一的音乐脉动十分迷人。在录制完贝多芬以后,海布勒在飞利浦的录音开始进入十九世纪浪漫时期作曲家舒曼、肖邦与法朗克《交响变奏曲》等。录制舒曼钢琴协奏曲(指挥也是殷巴尔)让海布勒有机会进一步探索舒曼的钢琴协奏曲。可惜是,海布勒留下的舒曼独奏曲录音只有《蝴蝶》与《儿时情景》。海布勒以细腻的方式来「分析」《儿时情景》,乍听之下似乎显得零碎而且一副道貌岸然的学究样,事实上,音乐里含有丰富的细节与见解。海布勒的诠释有如雨果·沃尔夫歌曲般的美丽,从第一首乐曲就能综观整部作品的架构,在纤巧的音色变化与舒曼乐思的涨落之间,海布勒带给听众的是一个可以在自己心中描绘的梦幻世界。海布勒在诠释舒曼时融入了自己的观点,而她的观点正好与一般传统的演奏手法不同。
以利亚胡·殷巴尔(Eliahu Inbal,1936-),以色列籍著名指挥家。指挥风格细腻而不失激情,长于欧洲晚期浪漫派交响作品,尤以马勒及布鲁克纳为其擅长。曾担任法兰克福广播交响乐团首席指挥(1974-1990)、柏林音乐厅管弦乐团(Konzerthausorchester Berlin)首席指挥(2001-2006)、捷克爱乐乐团首席指挥(2009-2012)。自2008年起担任日本东京大都会交响乐团(Tokyo Metropolitan Symphony Orchestra)首席指挥至今。
海布勒的肖邦也是如此。她的诠释基准主要是来自波兰学派的看法,以稍微冷淡的态度来演奏肖邦的音乐。这种特色在她早年为Vox录制的肖邦夜曲全集中比较不明显。海布勒在1970年6月为飞利浦录制肖邦十九首圆舞曲,旋律圆滑流畅、避免使用弹性速度去破坏整体气氖与圆舞曲的节奏性,颇有把肖邦这些文雅高贵的圆舞曲视为史卡拉第作品的意味。听过本套专辑收录的《华丽大圆舞曲》后,只要是熟知海布勒艺术特色的人就会明白我在文章一开始所说的意思为何。尽管明知道可能会受到肖邦拥趸者的反对,海布勒依然以她雍容华贵的方式来演奏肖邦的圆舞曲。(注:此为Philips 二十世纪伟大钢琴家系列Ingrid Haebler卷说明)
海布勒的肖邦
海布勒的肖邦,其诠释基准主要是来自波兰学派的看法,以稍微冷淡的态度来演奏肖邦的音乐。这种特色在她早年为Vox录制的肖邦夜曲全集中比较不明显。海布勒在1970年6月为飞利浦录制肖邦十九首圆舞曲,旋律圆滑流畅、避免使用弹性速度去破坏整体气氖与圆舞曲的节奏性,颇有把肖邦这些文雅高贵的圆舞曲视为史卡拉第作品的意味。听过本套专辑收录的《华丽大圆舞曲》后,只要是熟知海布勒艺术特色的人就会明白我在文章一开始所说的意思为何。尽管明知道可能会受到肖邦拥趸者的反对,海布勒依然以她雍容华贵的方式来演奏肖邦的圆舞曲。(高音谱号)
海布勒的演奏风格源自师承
要判断海布勒的演奏风格是很容易的,她继承了奥地利圆舞曲那般清新轻盈的曼妙乐风。传统,真正的传统;优雅,真正的优雅;永远保持自然的格调,绝无哗众取宠之态。她的演奏中,推陈出新这四个字并非主旨,她最有魅力的地方,是对传统气质的真挚再现。她也非常聪明,知道自己最喜欢也最适合的是什么,她不会去刻意求新求变,只是诚挚地面对内心感受到的美。无论是她的巴赫,莫扎特还是舒伯特,每时每刻都如明媚的春风吹过,让人惬意,舒适,愉悦。
玛格丽特.隆,(Long Marguerite,1874~1966),法国钢琴家,教育家。1874年11月13日生于尼姆,1966年2月13日卒于巴黎。她早年就学于巴黎音 乐学院,1906~1940年留校任教 ,培养了不少钢琴家。1920年创办以她名字命名的音乐学校,1943年与J.蒂博创立玛格丽特·隆-雅克·蒂博国际钢琴、小提琴比赛。她是C.德彪西、 M.拉韦尔和G.福雷钢琴作品的权威诠释者,著有《克洛德·德彪西的钢琴音乐》、《加布里埃尔·福雷的钢琴音乐》及《莫里斯·拉威尔的钢琴音乐》。拉韦尔 曾将《G大调钢琴协奏曲》题献给她,1932年由她首演。
另外,海布勒录音或许还代表着一个现已消亡的钢琴流派。法国钢琴学派的历史上有一个颇为保守,但风味独特,曾经非常主流的流派,他们追求音粒清晰,可以在键盘上快速移动的演奏风格,与此同时也充分发展了一套独特的手腕技巧,其中的代表人物可以追溯到与李斯特同代的一些钢琴大师;而近代的代表人物如著名的玛格丽特·隆夫人便是。但这一派追求轻盈清晰,灵活快速的演奏所衍生的一套手腕技巧由于缺乏力量(仅及手腕之力而不能依靠全身之力),演奏曲目非常受限,很多贝多芬,勃拉姆斯,李斯特,及拉赫马尼诺夫等一批俄国作品都无法演奏,只能集中在法国作品与一些肖邦,莫扎特身上,根本已无法适应现代钢琴家的演奏范畴,因而20世纪下半叶后这个演奏技巧不完整的流派很自然地消亡了。
而海布勒在巴黎学琴时便是玛格丽特·隆夫人的学生,她堪称是这一派的最后流风。其演奏中“清澈明晰”与“轻盈快速”正是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我自己的感受是,这一派虽然演奏技巧落后,但过时的是技巧,不过时的是艺术,这种演奏的味道仍然迷人,魅力无穷,在演奏特有的某些作品上,如巴赫,我是非常喜爱海布勒的演奏的。
她公认是杰出的莫扎特演绎者,名字常常和哈丝姬尔,内田光子这些莫扎特专家并列在一起。风格上,我认为哈丝姬尔的节奏演绎更胜她一筹,内田光子也比她活泼,不过她虽然稍稍有点拘谨,但却比内田更具欧洲古典气质,也更耐人寻味,可谓真正的名门闺秀。
我一开始也是听海布勒的莫扎特起步,她的音色非常典雅,明亮而洁净,我听她的莫扎特时就想,这种毫无杂质的音色不但适合莫扎特,而且简直是为舒伯特作品天然准备的,就很想听到她的舒伯特演奏——很久以后终于寻到了她一整套的舒伯特曲目录音,一听之下,不出所料,果然是弹舒伯特的材料,很多曲目都弹得美仑美奂,深得我心,从此之后我便认为她的舒伯特更胜于她的莫扎特。
最优秀的舒伯特演绎者,我认为有两种,一种如里赫特,尤季娜(Maria Yudina),离经叛道,不循常规,开一番新境界;一种就是海布勒,严守格调,弹出优雅无双的传统之美。而布伦德尔的舒伯特那种冷静的智性,我就不喜欢,虽然的确有其内涵,但既无里赫特那种张力,也没有海布勒那种迷人的美感。
玛丽亚·尤季娜1899年出生于白俄罗斯涅维尔,1970年在莫斯科逝世。尤季娜1906年开始学习钢琴,后来进入圣彼得堡音乐院师事艾西波娃,1913年首次在公众场合中演出。按着尤季娜又向切列普宁(齐尔品的父亲)、布鲁门菲尔德等人学习,1923年第一次正式公开演出。尤季娜经由克伦培勒与亨德密特认识了西欧音乐,1930年起在全苏联各地演出并先后在列宁格勒与莫斯科音乐院任教。斯大林某次从广播中听到尤季娜弹奏的莫札特二十三号钢琴协奏曲后,立刻要求属下在当天傍晚把录音送上来。尤季娜1950年参加莱比锡巴哈音乐节的演出,1954年在波兰巡回演出。从莫斯科音乐院被免职后,尤季娜继续在莫斯科的格涅辛音乐学校任教并举办独奏会,史特汶斯基在1962年首度回俄国时,尤季娜曾经在庆祝史特拉汶斯基八十大寿的音乐会中演出,1969年5月举办个人最后一场音乐会。玛丽亚·尤李娜的演奏气势恢宏,音乐最大的特色在于不墨守古典型式的成规而富有深刻的创造性。
抛开所谓流派不论,就海布勒个人的演奏风格与音色,我认为最适合就是古典主义时代的作曲家,巴赫,斯卡拉蒂,海顿,莫扎特等,最多只能达到舒伯特与舒曼而已。贝多芬的力量与强烈对比都已经不是她的范畴,更勿论其后的李斯特及肖邦,德彪西与拉威尔,一些现代派我根本就不能想象了。——或许可以这样说:英格丽·海布勒,她正是昔日古典荣光的夕阳返照。
海布勒演奏的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全集
被世人称之为“音乐史上绝无仅有的音乐神童”—莫扎特(1756-1791)一生留下十八首钢琴奏鸣曲传世,从他旷世传奇的天才童年时期一直到他成为一名成熟的作曲名家,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曾经有代表性的钢琴奏鸣曲作品出现。钢琴大师傅聪先生曾说过:在整部艺术史上,不仅仅在音乐史上莫扎特都是独一无二的人物。莫扎特下笔神速,在动笔时脑中已有完整的乐章,他的音乐被后人誉为“含着眼泪的微笑”。莫扎特的伟大在于他只用最简洁的音符和音乐手法,就表现出了最深刻的思想感情和人生经历。莫扎特的音乐表面上看起来热情开朗、纯朴率真,但实际上有着深刻的内涵。莫扎特音乐创作的原则,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把欢乐注入音乐,为的是让世界感到欢乐。”莫扎特珠玉般的钢琴奏鸣曲作品,风格典雅,感情真挚,洋溢着亘古永恒的精彩创意与纯粹的美感,他以独具魅力的表现手法和近乎完美的风格为钢琴曲库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其不凡的意义与艺术价值,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瑰宝。
莫扎特创作的钢琴奏鸣曲(当时为古钢琴),有编号的共18首:
序号 | 调式 | 编号 | 时间 | 序号 | 调式 | 编号 | 时间 |
No1 | C大调 | K279/K189d | 1774 | No10 | C大调 | K330/K300h | 1781-1783 |
No2 | F大调 | K280/K189e | 1775 | No11 | A大调 | K331/K300i | 1781-1783 |
No3 | bB大调 | K281/K189f | 1775 | No12 | F大调 | K332/K300k | 1781-1783 |
No4 | bE大调 | K282/K189g | 1775 | No13 | bB大调 | K333/K315c | 1783-1784 |
No5 | G大调 | K283/K189h | 1775 | No14 | c小调 | K457 | 1784 |
No6 | D大凋 | K284/K205b | 1775 | No15 | F大调 | K533/K494 | 1786 |
No7 | C大调 | K309/K284b | 1777 | No16 | C大调 | K545 | 1788 |
No8 | a小调 | K310/K300d | 1778 | No17 | bB大调 | K570 | 1789 |
No9 | D大调 | K311/K284c | 1777 | No18 | D大调 | K576 | 1789 |
另有二首早期未列入编号的C大调,K46d和F大凋,K46c,作于1768年。
据考证,莫扎特的部分钢琴作品,有的写作时间非常仓促,有的完全是为了完成任务,或是为了富家子弟的需要,或是为了填充音乐会的节目等,这些作品并不能很好展示莫扎特的才华。当然,他的钢琴奏鸣曲,仍旧堪称天才杰作。能真正体现出莫扎特风格的,正是他创作的十八首钢琴奏鸣曲。这些奏鸣曲所采用的曲式,是跟随着C.P.E.巴赫和海顿日臻完美的古典奏鸣曲模式,当然经过莫扎特费尽心力的实践后,大大地扩充了这种曲式的表现力。概括地说,他非常重视乐曲中的发展部,使这一部分的技巧、表现力得到极大的加强,并且完善了两个主题之间的连接过渡乐段。
在莫扎特的奏鸣曲中,第一乐章通常是快板奏鸣曲式(Sonata-A1legro),两个主题有明显的对比,有的主题由几个不同性质的动机组成,这样的主题更适合于展开。莫扎特总是非常巧妙地将这些因素组织起来。他的第二乐章通常的标记是柔板(Adagio)或行板(Andante),对任何时代的任何作曲家来说,莫扎特精心加以装饰的慢乐章都称得上是此类作品中的上乘之作。莫扎特奏鸣曲的第三乐章是快板(A1legro),其特色为生机勃勃、开朗活泼,尽管一生贫困经常给他带来无穷烦恼,但他在第三乐章中向人们展示的却是纯真、明朗、安慰与欢快。
众所周知,20世纪钢琴名家中没有不弹莫扎特的。钢琴大师里赫特曾说过,莫扎特的钢琴作品是最难演奏的,任何作品大师都能信手弹来,唯有莫扎特下指前要深思。演奏莫扎特的钢琴名家不在少数,男性的钢琴家有霍洛维茨、塞尔金、米凯兰杰利、勃伦德尔、古尔达、里赫特、阿什肯纳奇、波利尼、佩拉希亚、傅聪、巴伦博伊姆等;女性的钢琴家有克劳斯、哈斯基尔、海布勒、阿格里奇、拉罗查、皮尔斯、内田光子等。然而有胆量、有实力演录莫扎特钢琴协奏曲、钢琴奏鸣曲全集的恐怕不多见,毕竟这是一桩吃力不讨好的差事。即便是这班演奏大家,有人指出在他们的全集中难免也有水准参差不齐、平庸凑数之嫌。而有胆量和魄力将这一巨大工程完美再现的女钢琴家更是屈指可数,英格丽德·海布勒恰好是其中引人瞩目的一位。
同一音乐作品表演的多样性是音乐表演艺术的魅力源泉。同样的钢琴乐谱,不同音乐艺术背景的钢琴家,通过各自不同的诠释,为人们提供不同版本的比较分析,为音乐二度创作的表演美学的理论研究提供实践基础。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全集的名家版本众多,我手头就有内田光子演奏版,Philips,CD编号422 517-2;古尔德SONY版CD编号01-052627-10;皮尔斯演奏版,DG,CD编号431760-2;吉泽金的单声录音版,EMI,CD编号CHS7 63688-2(莫扎特钢琴作品集,共8张);海布勒演奏版,Philips,CD编号456 132—2(莫扎特的钢琴作品与双钢琴作品专集,10张);另一版本还是海布勒的Denon版。这些版本中我独爱海布勒的演奏版本,海布勒的演绎十分精彩!触键感觉相当灵巧!反应很敏锐!不但层次鲜明、颗粒清晰、晶莹剔透、美妙动听,而且富于创新精神,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
海布勒演奏曲目并不广泛,基本局限于古典乐派。海布勒是最好的莫扎特奏鸣曲演绎专家之一。她演绎的莫扎特受到了普遍的欢迎和关注!莫扎特的作品是她一生所倾倒而喜爱弹奏的,无论从指触、踏板、音色、节奏、力度、意境的把握上都游刃有余、无可挑剔。她曾屡次表示,莫扎特的音乐“非常适合自己”,“自己好像是专为莫扎特而生的”。在传记中介绍,当她还是一个小女孩的时候,她的家里就经常有大音乐家来往,阿劳、卡扎德絮等都是她家的座上客。以弹莫扎特著名的卡扎德絮听了她的演奏后,建议她多研究莫扎特;她在莫扎特音乐学院的老师舒尔茨也特别擅长演奏莫扎特,他的演奏带有浓郁的古典风格,海布勒的演奏受她这位老师的影响很大。
法国钢琴家、作曲家罗贝·卡扎德絮(1899—1972)1899 年4月7日生于巴黎卡扎德絮家族是法国有名的音乐世家,3 岁半时,祖父给他一把小提琴,被他打破了,他不想拉小提琴,他要弹钢琴。4 岁时即由其姨妈、著名钢琴家玛尔蒙特的学生西蒙夫人开始教他弹琴,他跟他姨妈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对她来说,舒曼的作品是最好的音乐。她教给他如何弹奏舒曼。他跟她一直学到30 岁。甚至成名后,仍然每年都到诺曼底乡间去弹给她听。他认为她是他真正的老师,她的教学非常奇妙。由于从小受家庭音乐环境的熏陶,他进步神速。 1911 年他12 岁时,有一次巴黎音乐学院的著名钢琴教育家杰梅教授听他弹琴后说:“下学期你必须到音乐学院我的班上来。”所以,他于1911年10 月就进入巴黎音乐学院,但只呆了9 个月,因为他在1913 年春天就获得了音乐学院钢琴一等奖、和声一等奖和杰梅大奖。 卡扎德絮的演奏技巧辉煌,触键乾净利索,富有力度变化,有法国钢琴学派特有的典雅与平衡感。他认为弹奏钢琴首要的是音质而不是技巧,平稳和均匀都是非常重要的。他以演奏莫扎特作品著称于世,对演奏莫扎特的颤音特别有研究。他录制的莫扎特晚期钢琴协奏曲优雅华丽,一直深受音乐爱好者青睐。作为法国钢琴学派的代表人物,德彪西与拉威尔的作品一直是卡扎德絮的保留曲目。他录制的拉威尔全部钢琴作品,曾得唱片演奏奖。
实际上,在音乐家二度诠释音乐中,没有内涵的音乐是平庸与索然无味的,无法产生共鸣,在音乐造句、触键、层次、力度、速度、颗粒感、神韵上有自己的艺术个性是至关重要的。莫扎特的音乐秀丽典雅,如同珍珠一样玲珑剔透,又似阳光一般温暖热情,空气一样的清澈澄明,洋溢着青春的生命力。他的音乐语言平易近人和谐无暇,作品结构清晰严谨。莫扎特的其他女性演奏名家中的皮尔斯,擅长演奏莫扎特和肖邦的作品,她的莫扎特以细腻、典雅、秀丽、妩媚而享誉世界,有人说她的莫扎特有法国沙龙气息;克劳斯演奏的莫扎特触键坚韧果断、利落明快,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富有个性的莫扎特;内田光子的莫扎特奏鸣曲流畅似水,她的音色非常完美,但是在速度的处理上偏慢些,而且感觉过于强调颗粒性反而忽略了某些乐句的整体处理,音效很好,但有故意美化声音之嫌;哈斯基尔的莫扎特以精湛的演奏技艺和独特的艺术处理方式酝酿出的高贵精神,成为众多版本中的优胜者,从录音上来讲,哈斯姬尔不论在PHILIPS还是DG的录音,钢琴音色有些浑浊不清,听上去好象蒙了一层细纱,钢琴好象离我们很远。这应该是录音技术上的问题,而不是哈斯姬尔演奏的问题。虽然有点浑浊不清,但我们从中还是能听出哈斯姬尔那无比美妙与流畅的琴音。其声音在高雅、“朦胧”的演奏中,具有难以置信的力量与自信,能自然地把音乐引申到更崇高的境界上去,深得各种媒体和乐迷们的好评。
弹奏莫扎特的作品,必须遵照简单、清晰、优雅、干净及透明的原则,才能弹出真正属于莫扎特风格的音乐。莫扎特的奏鸣曲音符简洁动听,但音乐中却蕴涵着错综复杂的情感,只有演奏者潜心修行领悟后才能将不同的莫扎特传达给听众,布局—入境—移情—审美—共鸣,这取决于演奏者把握全局的能力。在聆听本套海布勒演奏的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全集中,始终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海布勒的演奏追求一种清新、清纯、清澈的效果,追求音色的微妙层次区分与音阶性经过句中颗粒型音色的效果。海布勒演奏的莫扎特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音乐韵味上,都力求纯真与端庄,如习习微风扑面而来,又如潺潺流泉随势而走,就仿佛是雨后的天空一般清新透明,音乐亲切自然、热情感人。所谓“维也纳古典风格”,或许只有海布勒的莫扎特达到了这种完美的平衡。海布勒以巧妙的和声色彩变化,敏感的指触,纯正的风格,将莫扎特音乐本身的至真、至善、至美及洋溢着愉悦气息的音乐内涵表现出来。她的演绎既清新、内敛又宁静致远。莫扎特的作品是由许多小对比层叠而成的,海布勒确实把握了莫扎特作品的乐句对比,古典风格中又具有自由性,将莫扎特音乐风格中的纯真与灵性完美地再现。在今天似乎没有人能比海布勒更能淋漓尽致地演奏莫扎特的作品了,她在每首曲子中几乎做到了尽善尽美!尤其演奏慢板乐章时一切似乎都是自然流露、浑然天成,让人流连往返,迷醉其中不能自拔。她的表情永远与夸张无缘,她所制造的对比,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永远是在柔和的光线中描绘。即使在短暂的乐句中也不难发现,如主题动机或旋律的连续反复,海布勒会以回响的效果来处理,犹如在柔和的阳光中轻柔跃动的光与影,音的浓淡没有丝微的造作。更不可思议的是,海布勒弹奏的莫扎特,装饰音总是自然地融入旋律中,没有丝毫的不和谐。她演奏的莫扎特,无论是协奏曲、奏鸣曲还是小品,都被认为是最有味道的莫扎特。
她所演奏的舒伯特全套奏鸣曲以及与格罗米欧三重奏团合作的《鳟鱼》,也被认为是最有味道的舒伯特。音乐的风格和其它艺术形式的风格一样,是一种以本门艺术内在固有的独特方式呈现艺术形象的总原则。钢琴家演奏莫扎特钢琴奏鸣曲时固定不变的方法是没有的,评价一首钢琴作品演奏的绝对标准也是不存在的,所以有人说如果钢琴家完全掌握了莫扎特钢琴奏鸣曲音乐的真实、美感、诗意,那么这就意味着演释表达正确,一个能做到这点的钢琴家,就解决了演奏风格的问题。
她虽为波兰后裔,但长期居住在奥地利,并加入奥地利籍,长期耳濡目染,她的演奏已属于德奥音乐传统。在演奏速度上,海布勒通常处理的恰到好处,中规中矩,非常端庄,很少有自由奔放的弹性速度。她的音乐理智、清新、明朗、优雅,虽然多少带有一点儿女性的忧郁与敏感,却绝对没有虚伪的表情,也决不缺乏激情与热情。她的演奏,突出的特点是经过了缜密的、内省的、深入理性的思考与分析。从而在演奏中就会有准确的定位与丰富的内心体验,有人说女性是最接近孩子天真无邪的心灵的,而莫扎特的钢琴与天真无邪最接近,所以海布勒演奏的莫扎特令人迷恋,尤其音乐中的那种纯粹美、乐天性与孤高的感情表现,她能将莫扎特或舒伯特的作品纯真的本质呈现出来。乐评家普遍认为海布勒的左手能巧妙地把分散和弦的伴奏音型冲淡,使其上方产生明快的旋律。她奏出的圆滑旋律线,具有微妙、优雅的音色。她并不以手指来控制保持音,而是运用高超的浓淡及踏板的效果来创造旋律的表情。海布勒弹奏的莫扎特作品高潮非常纤细、微妙。常常削减与主要声部相对的伴奏音型的强弱,让它们个别保持独立,以造成强度上的对比效果。
娴熟的技术、敏感的指触、清晰的织体、丰富的乐思、亲切高贵的演奏、行云流水般的跑句及晶莹剔透的音色,海布勒将典雅清丽的全局风格、真挚热情的情感流露,全然透明与清澈的琴音在手上化为真实;以女性钢琴家独有的气韵,敏锐而真诚的解读,令听者备感亲切,过耳难忘。此种感觉正属于需要时间慢慢沉淀后,才能沁闻其香而后回味无穷……(作者伊善斌,出自《高保真音响》2010年第4期)。
往期节目:卡蒂雅丨拉赫玛尼诺夫《悲歌》丨李帕蒂丨阿什肯纳齐丨朱晓玫丨西蒙·拉特丨夸斯托夫丨海菲兹丨巴赫养成记(上)丨曹秀美丨富特温格勒丨卡拉丝:“为艺术、为爱情”丨科莱里:“多么冰凉的小手”丨【古尔德专题】丨【王西麟专题】丨【邓泰山专题】丨索尔蒂、伯恩斯坦、卡拉扬争论谁是最伟大指挥家丨指挥大师切利比达克丨普莱斯纳的灵魂之歌:纪念基耶斯洛夫斯丨321巴赫生日快乐丨钢琴家科尔托丨傅聪眼里的大诗人丨兰多芙斯卡丨钢琴家霍夫曼丨东德指挥家克格尔丨钢琴家瓦洛多斯丨俄罗斯男中音霍洛斯托夫斯基丨焦元溥对话傅聪丨傅聪还能更拼吗?丨傅聪家史珍贵视频丨普契尼歌剧《图兰朵》丨施纳贝尔论钢琴家天职丨霍洛维茨与鲁宾斯坦丨王健丨必听之曲丨年华易老,及时行乐丨哲人钢琴家巴伦博伊姆论音乐丨男高音范竞马的中国雅歌丨荷兰女高音阿美玲丨丨古尔德的荒岛音乐居然是它丨陈丹青论莫扎特丨中文钢琴演奏及作品研究书目大全丨梅纽因百年诞辰丨“创造贝多芬”的施纳贝尔是如何成才的丨钢琴家陈必先丨鲁宾斯坦九十岁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