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顶得住吗?!
地缘格局的彻底改变,需要结构的关键支点崩溃。然而,结构的关键支点崩溃所带来的连锁反应,往往会酝酿出完全不可控的危机。这就会给那些会因为结构的关键支点崩溃而被裹挟进去的相关方一种强烈的安全危机。两害相权取其轻,它就必须去维持住原有的结构稳定,维持这种结构稳定的关键,就是扶正那个关键支点。话说的比较抽象和理论化,但是整个事就是这么一种状况!
在细节方面,我们一开始都高估了大毛的战斗力。因为获取的信息,与其真实的实力高度不符。譬如开战之初只有14.5万生力军可以调遣,而且在情报系统被渗透得跟筛子一样的情况下制定了一个完全没有突然性的速战速决的战术方案,而且还没有第二预案。再加上苏联解体后30多年的官僚体系造成不管是后勤通讯物资任何方面都极度拉胯。结果脸没露成把屁股露出来了。是大毛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大家都一定程度的存在。恰恰是因为它暴露出来了。大家才开始警觉并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改进。有些事不能说的太细,只能点到为止。
大毛开战之初总共只有14.5万生力军,却占据上千公里的防线,按照苏联时期每公里必须要有6个人和一门火炮并且要这样布置三层梯队的防御密度。这点人在上千公里的防线上简直形同虚设。而且还没有修建防御工事,任何一个点都可以轻易被撕破,一旦撕破一个点,整个防线就得后退。所以在整个前期大毛打的抠抠缩缩的——不仅到处掉链子,而且战场目标飘忽,稍微受到一点阻力就立刻明哲保身。完全没有一丁点苏军那种不计成本死磕到底的精神面貌。当年苏德的第聂伯河战役,德军投入98万,苏军投入400万,苏军抵达河岸的时候后勤掉链子连渡河器材都没有。即便如此,苏军也不计成本的强渡,最后以4:1的战损把德军赶了出去。实不相瞒,开战之初大家都认为俄军会呈现出苏军的那种传统精神面貌。事实上完全相反,俄军打得非常谨慎,甚至用畏手畏脚来形容也一点不过份。后来才发现这一切行为背后的根本性原因就是它只有14.5万合同兵。剩下的人虽然有上百万都是只受过4个月训练的新兵,完全没有战斗力。如果这14.5万职业化的合同兵被报销了。北约如果长驱直入,它会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抵挡。正因为没有本钱,才会谨小慎微,小心翼翼,越是这样束手束脚就越会患得患失,顾此失彼。
2022年的11月份大毛遭受了开战以来的最大惨败。乌军声东击西攻其必救,迫使大毛把所有的生力军都调到南线去保障克里米亚半岛。但是横跨赫尔松州第聂伯河上的三座大桥是军民两用的唯一补给线。而西方所提供的海马斯火箭弹又恰好能够攻击大桥。当三座大桥被炸毁,补给线断了之后,就如同诸葛亮的北伐大军丢了街亭。没有粮草和弹药的供给,在一线部署的大军只能撤走——防御都成困难,别说反攻。街亭为什么重要?因为从汉中走岐山进入关中平原,必须要翻越六盘山,而六盘山上唯一能通行大队的山口叫街亭!
苏洛维金比较理性,他没有为了面子而放弃里子,果断放弃了第聂伯河右岸的半个赫尔松州,凭借一千多米宽的第涅伯河构筑防线。但是在南边作出痛苦抉择的时候,东边一败涂地。仅有的生力军被抽到南边。整个东边的防御完全是空架子。被北约的卫星精准的捕捉到,然后蟋蟀仅仅用了三个旅就在一个星期之内收复了2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事实上,留守的鹅军第20集团军也有三个旅的兵力。只不过空虚的外围被突破之后,鹅军的第20集团军根本来不及展开,就被人家切断了通往后方的补给线,而且通讯中断。除了保住仅有的生力军什么都干不了——兵败如山倒也就是这种状况。本来伊九姆的第20集团在北面西面和南面三个方向的防御顶住了乌军的进攻。但是北面乌军绕到后面把往东撤退的唯一桥梁切断了。处于三面包围背后唯一的补给线被切断的鹅第20集团军唯一理智的策略就是丢弃一切辎重,赶紧把仅剩的有生力量往东撤退跳出包围圈——保住这些人比装备重要。因为所有的本钱都只有这么一点能够战斗的人。
这次惨败,终于让大毛决策层结束了目标飘忽不定和行为自欺欺人的状态。开始沿着实控线修建防御工事,并且新动员了20万人来填补战场上的人员不足。同时紧急发射了两颗近地光学卫星,改变了战场上完全睁眼瞎的状态。同时通过与外部合作大量生产无人机,压缩彼此技术落差带来的被动局面。这一切的落地都需要时间——不管是训练动员兵,还是修建防御工事,或者提高军工企业的武器弹药的生产能力都需要时间。为了争取到这个时间,俄军学习乌军攻其必救的方式,也给对方挖了一个坑:用瓦格纳进攻阿乔木斯克(巴赫穆特)!
在整个北顿涅茨克地区,一南一北两个交通枢纽。北边的叫红利曼(力曼),南边的叫阿乔木斯克(巴赫穆特)。蟋蟀的大反攻拿下了北边的红利曼,所以守住南边的阿乔木斯克(巴赫穆特)就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对于鹅方来说,两个关键枢纽必须要占据一个,丢了北边那个就必须抢回南边那个。正因为大家都是这么考虑问题的,所以当瓦格拉不惜代价的进攻阿乔木斯克(巴赫穆特)的时候,演员就强令乌军主力不惜代价轮番上阵去守住它。先后有26个旅级单位的乌军老兵轮番上阵与瓦格纳死磕。在前后6个月的时间内,乌军眼中只有这座城市。瓦格纳在这里报销了3万多人,而乌军也在此战死5万有经验的士兵,最后还是丢了这座城市。当彼此在此死磕之时。俄军的主力就如同消失了一样,悄无声息的把所有接触线上都修建了三道防御工事,并且完成了对20万动员兵的训练并投入战场。从此以后战场上直接用于战斗的生力军双方的数量开始接近。
随后乌军发起了大反攻,只在南部扎波罗热地区打下一个村子后陷入停滞。无法突破俄军的第二道防线的工事和火力网。经过将近两年的调整,俄军自苏联解体之后的军工生产能力开始逐步恢复。乌拉尔拖拉机厂,对坦克的生产和改造能力,达到了战前的5倍。俄军的炮弹生产能力提高到战前的22倍,兵工厂普通工人的工资折算成人民币从4200涨到了6700!俄军在前线可调动的有生力量第一次在数量上超过了乌军。
乌军的大反攻在南线和东线都没有取得进展。由北约训练的九个旅4.5万人是这次反攻的主力,也是最后一支有经验和战斗力的有生力量,在这次反攻中损失了2万多人。在乌军的反攻陷入停滞之后,鹅军在南线和东线展开了反击。在这次反击的过程中,乌军丢掉了反攻以来所占领的一切地方。而且丢掉了,坚守了9年的顿涅茨克市外围的两个核心据点——马林卡和阿瓦迪夫卡。东南线的俄军正在从阿乔莫斯克(巴赫穆特)前出,攻击核心据点索卡夫亚尔。这个据点曾经是乌军守护阿乔木斯克(巴赫穆特)的后勤基地和火炮支援点。因为这个城镇在山上,比北顿涅茨克地区其它几个处于北顿河谷中的城市海拔高出200米。只要攻占了这个据点,大炮架在山上。周围十几公里之内的北顿四座主要城市都在炮火的覆盖下。换句话说,一旦它被攻下,整个北顿列茨克地区的所有据点乌军都守不住,只能撤退到哈尔科夫州组织新的防线。
目前乌军的最大问题是缺乏人和弹药。乌军在前线的女兵由5%上升到35%了,因为男兵大量损失之后不得不补充女兵。有些被俘的乌军女兵甚至处于怀孕状态!如果是在战场上因为各种怀孕还可以理解,如果是直接抓的孕妇来填线,那就真的有点竭泽而渔了!目前欧洲各国都准备把滞留在欧洲的乌克兰难民遣送回国参战——其中最积极的是立陶宛等国。如果整个欧洲各国真的把这些人都遣送回国,可以为乌军提供50~80万的战斗人员。当然了,等这些人也打光之后,这个国家从15岁到65岁的这两代人也就差不多全没了,剩下的只有老人和未成年人。
乌军缺乏弹药的问题目前越来越明显。巴以冲突让鹰酱优先把战争物资和武器弹药提供给了以色列。甚至把已经送到波兰马上要入进乌克兰境内的炮弹都截胡送去了以色列。乌军目前有5个机械化旅因为缺乏装备,被迫改成了纯步兵旅。但是这种轻步兵旅,在战场上对抗机械化旅的时候,不管是在机动性还是火力等方面都会严重的落下风。北约各国虽然为乌克兰提供了不少武器装备,但这些装备非常的散乱。光155榴弹炮都有15种型号,别说后勤和维修,就是让士兵学会使用,都是一件非常头痛的事情。随着60%以上的电力设备被摧毁,乌军生产维修和改造武器的能力越来越差,因为没有电力什么都干不成。有些武器装备即便只是受了轻微的损伤,因为无法维修,也只能弃用。虽然美国最新通过了610亿美元的援助法案,但并非无偿援助,而且有将近400亿的资金用于美国自己补充弹药库存——虽然是二毛贷款,但钱的最终用途不在二毛身上,而是用在鹰酱自己身上。二毛需要以自家的基础设施为抵押来偿还这些债务——鹰酱此举真的有点欺负人!
总的来说,乌军缺人缺武器的局面一时半会是改变不了的。因为缺人和缺武器,前线士气低落,唯一有战斗力的单位也因为缺乏轮换休整的机会,逐渐陷入高度疲惫的状态。包括乌军最精锐的第47机械化旅在最近的一系列战斗,也开始不战而逃主动放弃防线和据点。
乌军的状况确实很糟,此时此刻的处境就如同俄军刚开始的那个阶段一样——只不过俄军在战场以外的各种影响战争的关键要素潜力都比较大。不管是自身的潜力和后劲,还是与别人进行价值交换获得帮助都比二毛有优势。最主要的是维持住现有的地缘格局,比打破现有的地缘格局形成连锁反应,对各方都更有利。所以,周围各方都更倾向于维持住现有的格局。而二毛是那个用来打破现有地缘格局的棋子,当背后的棋手意识到原有的地缘和经济结构无法打破的时候,可能会牺牲掉棋子来完成利益交换达成新的平衡。
当然了,从理性的角度来说,还是希望二毛能够一直打下去,小火慢炖不着急。毕竟还有50~80万的可战斗人员还没有被遣送回国。有了这些生力军,又可以再打两年。西方各国的援助虽然像挤牙膏一样量少而且混乱,但不管怎么说,还是一直在给予支援。很久之前有篇预见了此时此刻的状况:《T20:北约援助的极限在何处?!》,开战之初,大毛一塌糊涂的时候有篇文章叫《A639:普京不会崩溃!》——因为决定战争最终走向的三要素决定了这一点。还有一个原因上面已经说过了:此举是为了摧毁结构的关键支点,打破地缘格局的稳定。这种破碎会把周边的卷入前途未卜的漩涡,所以从理性的角度来说,维持住现有的地缘格局才是最有利的——这与喜好无关,完全是基于自身的利益。
不管二毛如何纳投名状,在欧洲人眼中他们始终都是斯拉夫人,他们对斯拉夫人的恐惧是刻在骨子里的,他们内心深处渴望削弱和消耗掉他们也是一种本能的惯性诉求——政治上的敌我都是暂时的,但是文化上的隔阂和历史的惯性能够影响数百年和上千年——曾经有位德国学者在他的著作中写到:从长远来看,易北河以东的土地早晚都会是斯拉夫人的!有一位出生在伦敦的华裔女性在接受BBC采访时,对BBC的女主持人不把自己看做英国人感到愤怒,她质问道:我就出生在这里,难道我不是英国人?BBC的记者回敬到:你出生的马厩,难道你就是马吗?!如果你从来就很弱小,在历史的长河中可有可无,你可以成为任何人。如果你在历史的长河中曾经无比的璀璨过,曾经让人感到恐惧,又心生敬意,不管到了什么时候,你都也只能是你!
还记得那首歌么: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将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有些人,有些群体,永远无法成为别人的一份子,只能成为更好的自己。对面岛上的那群人也应该明白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