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的深圳渔民村。资料照片
1984年1月25日上午,我紧张地等在渔民村路口。此前,我接到上级通知,今天有一名中央领导同志要来视察。和我一起在路口等待的,还有村里的群众。解放前,他们在东莞老家生活不下去了,迁到深圳河边,靠打鱼为生。平时,他们就住在小渔船上,当地人叫他们“水流柴”。就是这样穷困的渔民,今天能受到中央领导的关怀,他们的心情可想而知。来了,一行车队停在了村口,一位精神饱满,气宇轩昂的老人走下车来。我激动得心都差点跳出胸膛:他就是我们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
当时,我是宝安县附城公社管委会主任、党委书记,因此,我担当了给小平同志引路参观渔民村的任务。小平同志首先来到村文化室,我站在他身后,向他汇报了建设特区以来农村发展的情况。当时,深圳经济特区的建设集中在罗湖一带,国家征用了大片土地,很多村的土地都被征光了。农民没田种,以后怎么办?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不能像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那样,城市发展了,农民破产了。否则,经济问题就会变成政治问题,农民就不会支持特区建设。当时,我们的指导思想非常明确:征地费不准分,要留下来发展集体经济,办厂建物业,这是以后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就这样,罗湖区的农村随着特区建设的深入,建起了物业,办起了工厂。渔民村就是在这个时期发展起来的。我们利用征地费,办了“三来一补”企业,组织了车队,买了两条船跑运输,还承包了香港那边的80多亩鱼塘。到小平同志来视察那年,渔民村户均收人已达到了1万多元,成了远近闻名的万元村。小平同志听到渔民村的发展,非常高兴,他兴致勃勃地在村里走了一圈。他走得很快,我们感觉得到,小平同志心里很急,他急于想看看改革开放后给农民带来了什么实惠。那天,小平同志说话不多,问话也不多,他看得很仔细,听得很仔细,但他问的每一句话,都很有分量。他问:“是不是每家每户都有一栋楼?”我们回答是,他满意地笑了,是发自内心的欣慰的笑。在书记邓志标家,各种电器一应俱全。小平看了后问:“这些东西大家都有吗,是不是共同富裕?”看完楼下,小平同志又要上楼。工作人员劝他别上去了,他一挥手,对我说:“上!”我想扶他,他说:“不用。”我高兴地给他引路。小平同志感慨地说,全国的农村要达到渔民村的水平,不要100年也要70年。我在这里看到了小康,看到了共同富裕和中国农村的未来,看到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是正确的。他意味深长地说,我们一定要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共产党一定要为群众谋福利,否则人民群众就不会拥护我们。
小平同志在渔民村的视察就要结束了。临上车,他再一次问:“群众对现在的政策有什么意见?”我们说:“群众都拥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政策,拥护建设经济特区的决策,就是担心政策会变。小平同志露出了微笑,但语气却斩钉截铁般的坚定,他说:“政策是要变的,但只会越变越好!小平视察后的15年来,罗湖区委、区政府始终贯彻小平“共同富裕”的思想。到1998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27亿多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20多亿元,人民走在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上。80年代末以来,由于市政建设需要,小平同志视察过的渔民村周围建起了立交桥,使这个村成了一个“闹市孤岛”,经济发展受到一定制约。为此,区委、区政府召开多次会议,组织了工作队,规划进一步发展渔民村经济的大计。我也多次到渔民村调查研究,和这里的干部群众一起想办法,找出路。当市政工程完成后,罗湖区迅速投人几百万元,为渔民村修了一条环村路,使渔民村再次向闹市敞开了大门,进人了一个新的大发展时期。
汤锦森,男,广东新会人。历任宝安县附城公社黄贝岭村团支部书记、民兵营长、党支部书记、公社党委委员;龙岗公社副主任;附城公社管委会主任、公社党委书记;深圳市罗湖区人民政府副区长;1998年任深圳市罗湖区党委副书记、区长。
记得点“关注”和“订阅”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