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基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之考试改革的现状及改进建议

孟卫东 何龙 物理与工程 2021-03-24

本文第一作者:孟卫东

本文第二作者:何龙

本文发表在《物理与工程》2018年第3期

1 背景及现状

高考改革是教育体制改革中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关系到国家发展大计,关系每一个家庭的切身利益,关系千万学子的前途命运。我国于2014年出台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并提出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改革考试科目设置,改革招生录取机制,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增加学生的选择性,分散学生的考试压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初步统计,全国31省市自治区先后出台了本地区高考改革方案,通过梳理不难发现,总体上高考改革形式有以下特点:(1)文理不分科,采用3+3高考形式;(2)一年多考,取消一考定终身;(3)理化生、史地政等学科采用等级考试。各省市自治区高考改革已明确未来取消文理分科并采用3+3的省市自治区有北京、天津、江苏等21个。此种高考模式已在浙江和上海启动试点,现对两地高考实施情况中出现的情况作一分析。

1.1 浙江高考改革试点现状[1]

1.1.1 不分文理,总分不变

必考科目语数外3门,每门满分150分;选考科目实行7选3模式,每门满分100分,每科最多考2次;考生总成绩满分750分。

1.1.2 学科选考组合多

按照浙江高考改革方案,统一高考招生按照3+3计分方式,即语文、数学、外语3门为统一必考科目,另加3门为选考科目,考生可从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7门科目中选3门作为选考科目,也就是俗称的“7选3”。上海与此类似,只是选考科目没有“技术”。

对考生来说,“7选3”选的不仅是考试科目,还有未来的大学与专业。因为每一所招生高校都会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确定各专业的选考科目的范围,至多3门。考生如果想报考该专业,至少需要1门选考科目在其选考科目范围之内。所以在理论上,以前的文科、理科将变成数量多达35种的高考组合。

1.1.3 一年多考

外语每年安排2次考试,1次在6月,考试对象限于当年高考生;1次在10月,与选考科目同期进行。选考科目每科最多考2次。

1.1.4 选考划分等级

选考科目按等级划分[5]并以等级为依据赋分计入高考总分,具体划分见表1和表2。

表1 选考科目的等级划分

1.1.5 物理选考保障机制[2]

2017年底,浙江省正式发布《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建立科学合理的选考科目保障机制。针对实际情况,物理选考最低保障人数确定为6.5万。浙江选考科目按照成绩比例赋分,这就意味着,当某次考试人数少于6.5万人,就按照6.5万人为基数计算比例等级赋分;若考试人数多于6.5万则按照实际人数评分。2018年4月,上海市也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本市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建立物理选考科目保障机制。

1.2 部分省市高考改革现状

伴随着两个百年的到来,全国各地相继出台高考改革时间表及相应方案,北京、天津、安徽等多数省市均在2017年秋季启动改革方案,并在2020年正式实施高考科目“6选3”,从主体框架来说与浙江上海并没有太大的变化。教育改革的浪潮即将席卷整个中国,必将在短时间内让我们的中学教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1.3 “选考”导致“物理弃考”

选考的初衷是要尊重考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作为接收方的高等院校也会根据院系专业的需求设定报考限选科目。按照政策要求,一般院系最多设定3门限考科目,考生只要选择其一即具备报考资格。以浙江为例,根据浙江教育考试院统计,2018年拟在浙江招生高校共计1360所,涵盖专业数量2.49万个(类),其中55.9%的专业不限选考科目。图1是以浙江为例统计的报考数据,可见选择物理学科拥有最大的选择空间,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浙江选考科目最后计入高考成绩时,是按照等级划分,但其划分完全依据考生比例,这样做的目的是:选择不同学科组合但选择同一学校专业的考生,其成绩具有可比性。举个例子:通用技术科目简单,95分才能进入前5%;物理科目比较难,88分就能进5%,同样的等级对应同样的计入分数,貌似是公平的。但这样的公平需要一个理想化的前提:考生选考各个学科是等概率的,且选择同一学科的考生能力呈正态分布,只有这样才不会出现“矮子里面挑将军”或“鹤立鸡群”的局面。在6选3标准下,理论上每个科目平均选择比例50%,7选3比例是42.86%,但实际选考物理比例远低于平均值。由图2可知,浙江考生中选择物理的学生不足30%,选择通用技术、地理的考生很多。

表2 等级划分和赋分标准

图1 单科可报考专业涵盖面(2017年为例)

图2 2017年上海、浙江考生选考物理比例

目前,浙江、上海深化高考综合改革的“2.0版”已经出台,其中浙江省保障物理选考人数的底线为6.5万,这一数字主要是按近五年高校收理学、工学学位专业在浙江高考录取考生的平均人数确定。做出这样的“补丁”式改进方案,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顶层设计者对物理学科教育在未来战略规划中重要地位的认同,但另一方面出台这样一个只是数据底线式的保障方案,也说明目前积极行进的教育改革中还没有标本兼治的方案出现。毕竟“保障”不如“自强”,物理学科教育是未来强国之路上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在基础教育中我们在想方设法发挥物理教育的魅力的同时,也要让学生了解学习物理是未来个人发展的必要需求、是社会的需求,让更多的学生喜欢物理、想学物理。

2 基础物理学科教育的意义

2.1 物理学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支柱力量

随着2017年诺贝尔科学奖的公布,无论是对获奖本身的褒奖、解读,还是对国人未来科学成就的期许,相关各界都有各自的积极反应。作为从事基础物理教育的一员,从物理学奖到化学奖和生理学或医学奖的颁布,笔者喜忧参半。

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发给了利用LIGO探测器证实引力波存在的3位物理学家。引力波源自百年前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预言,实验测定的成功对于人类认识宇宙本源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获得诺奖实至名归。诺贝尔化学奖更是号称颁给了3位物理学家,因为他们发展了冷冻电子显微镜技术,让科学界可以用很高的分辨率确定溶液里的生物分子结构。再说诺贝尔生物学或医学奖,3位诺奖得主使用果蝇作为生物模型,分离出了一个控制生物正常昼夜节律的基因,发现控制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遥想人们第一次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到细胞结构,到沃森和克里克利用X射线发现DNA的双螺旋结构,再到今日的诺奖,都是在物理学探测研究工具基础上,换来了生物学的蓬勃发展。

从古至今,人类的智慧并没有本质上的发展,我们一直在试图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尽力去发现并合理、高效地使用自然规律,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在这样的知识积累中得以实现的。这其中当然有各个学科的身影,但将社会生产力作为评价标准时,物理学科的地位无可撼动。

18世纪末蒸汽机的发明带来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短短百年时间产出的财富就相当于过去农耕社会数千年的积累;19世纪末西门子发明的发电机开启了电气化的第二次工业革命;20世纪中叶开启的空间技术、计算机技术形成了目前你我熟知的社会。现在我们已经摸到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门环,智能化社会的雏形正在酝酿,量子计算机、3 D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一个个名词在我们的耳边从陌生到熟知,这些都是人们对自然规律、对工程技术掌控愈发精微的成果。我们的国家想要在未来继续强势地发展下去,各个行业领域人才的培养就是国家战略层面的需求。而物理学就是走在科学最前沿为新技术诞生披荆斩棘的先锋,也是守护在最基层为各领域研究保驾护航的坚实后盾。这一点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无可改变,这是由物理学科的研究范畴所决定的。

2.2 中学物理教育的定位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这样定义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同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都有密切的联系。”

教育部2014年4月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全面深化课程改革“五个统筹”的工作任务。进一步明确打造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学校教育的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中学阶段应注重通识与基础能力培养,注重教育的本质而非形式上的“选择性教育”,比如:走班、选课。特别对于初中教育,过早定方向的选择学习必然导致学生基础知识、能力的缺失。中学的教育一定要坚持立德树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推进教育创新,体现国际发展趋势,形成中国特色。

回到我们国内的中学物理教育,从其知识内容来说,中学物理主干部分知识是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经典物理学,虽然对于目前前沿科技来说,已不再够用,但其中蕴含物理先贤认识理解自然宇宙的基本方法和理念,也是进一步深造各类理工科专业的知识基础,这一点在浙江高校招生统计中有明显数据体现,如果考生选择了物理学科,将有91%的高校可以报考,稳居各学科之首。社会需求即国家继续发展的动力需求,绝大多数工程、设计、加工等行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都需要基础物理的知识支撑,所以无论科技精英的培养还是社会主体公民的培养都需要在中学阶段巩固物理学科的地位,这种程度的需求正是中学物理教育必不可少的意义。

造成“弃考物理”现象的原因很多,但若任其发展必将导致未来10年、20年物理相关学科从尖端人才到普通从业者的贫瘠,极大地影响我们强国之路的战略实施。

3 基础教育改革中暴露的问题及建议

3.1 主要问题

3.1.1 部分学生仅仅为了“考试”而“选课”

浙江、上海2014年开始的高考改革中,选考、选课让学生从高一就为了考试而学习,相当一部分学生可能不知道要怎么考,但可以判断哪些不考,这也造成了物理被“弃考”,地理等学科被追捧的投机行为。

3.1.2 部分学生过分看重提前选课,反将“减负”变“重负”

从高一年级开始,部分学生就开始为未来选科选考而焦虑。当正式等级考启动之后,一次成绩公布就意味着所有学生的重新洗牌。对于部分对自己所选学科并不是很坚定的学生来说,每次考试都是对自己选择的一次考验,从而对其心理造成较大的负担。

3.1.3 部分自编课程监管评价存在漏洞

课程体系原本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由课标、大纲、实施方案、教材、师资、评价等诸多因素决定的大事。现在放手让学校去开发、设置、选择,是自编课程个性化、多元化教育的初衷。但有部分地区、学校没有监管到位,导致自编课程低效无序进行,成为有悖“立德树人”教育核心的错误形态。(有“成功”的经验是:课程的设置权给学校、课程的开发权给教师、课程的选择权给学生)

3.2 建议

此次改革造成的关注和影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高考对学校教育的指挥或者说是约束作用,当高考成绩不再是学校办学能力优劣的评价标准,学校教育才能真正减负,这就意味着未来高考改革要立足于“教、考、评”分离。

(1)建议取消初升高的中考,模仿幼升小、小升初的就近入学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与高中教育时间线平行的中等职业教育渐渐无法满足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高中完成后再进行职业分化更有利于提高国民职业水平。在普及高中教育的长远教育规划旗帜之下,我们期待未来能够让公平而有质量的高中教育、高等教育惠及每一个孩子。

2018年3月上海市教委公布《上海市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将创新实行初中毕业、高中阶段学校招生“两考合一”,统一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6]。但我们建议不要将这一做法大面积推广。目前大多数地区初中教育结束后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选择高中教育,而是分流到中职等其他领域。初中毕业考试是对一个学习阶段的合格性考试,而中考则是在区域内具备人才区分及选拔性的考试。目前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等仍具有较为明显的划分,在教育链条尚未打通的前提下贸然将两考合一,是对教育中“教、考、评”三方分离理念的一种混淆。

(2)高考的属性是选拔性考试,应站位于对未来社会、国家战略需求的人才培养。从功能上应与普及型的高中教育没有直接关系!将对中学教育能力和水平的评价与高考脱钩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建议将高考归属街道、社区等社会化组织实施。高考是大学为将来不同领域人才培养实施的选拔性考试,应与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学教育脱节。

(3)高考因为是选拔性考试,就是要把不同层次的人才区分开来。按照物理学科实验数据处理的理念来看,只有实验条件完全相同的数据间才有可比性,同理若高考还是以“分”定评,那么只有考一次才是“科学性”的公平。因为考试的时间不同、环境不同,就相当于科学实验的条件不一样,得到的实验结果天然的不具备可比性。当然若未来有可能实施“等级”定评,多次考试测评倒不失为一种应对偶然性的方案。

(4)建议国家教育管理部门能够科学、全面的规划中学基础教育课程及其选拔考试。物理作为关系社会民生、国家科技硬实力的重要基础学科,不建议给学生过多的选择权。在充分发挥国学等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的同时,物理科学教育的意义更为凸显,它将会影响我国未来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发展境况,切不可因为一时一地的得失做出以咽废食的短视之举。

4 结语

从高考恢复以来其“精神”从未改变,从最开始的“精英教育”到我们现在提倡“立德树人”的最终目的都是要培养人才,只是随着社会国家需求的变化,我们培养人才的层次和方向逐渐发生变化。我们的高考要为不同层次的“需求”选拔人才,高新科技需要人才,社会民生也需要人才,高考就是最为公平的分选器。我们的高考改革为学生个性发展做出努力是分内之事,但不能弱化其人才选拔的根本属性。

基础教育不再只是学校的事,而是家庭、学生、学校、社会共同完成的事。学生对自我有诉求,家庭对学生有物质支撑和言传身教的责任,学校对学生有满足其需求、引导其健康发展的责任,社会则把自己对人才的需求反馈给前三者,最终在供需关系的博弈中达到选择与被选的平衡。只是限于教育过程的滞后性,新教改刚刚起步,这种反馈机制还没有发挥作用,这才有了各种短期投机行为和教育模式滞后问题的出现。希望相关新教改的教育研究能够尽快先行,用数据和理论指导一线教育实施,避免考生和学校盲目行动。

我们从不排斥教育的改革,我们需要倡导有目标、有理念、有规划、科学的改革。改革有试点是对改革本身的重视,但“试点”应该用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将变革带来的弊端减至最小,这才是一个教育者所应当具备的胸怀和态度。


参 考 文 献

[1] 孙光明.浙江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实践、问题与展望[J].中国考试,2016(7):32-36.SUN G M.The comprehensive reform pilot of college entrance exa mination and ad mission in Zhejiang province:practice,issues and prospect[J].China Exa minations,2016(7):32-36.(in Chinese)

[2] 孙光明.坚定方向 深化完善 推动高考改革纵深发展——浙江省《关于进一步深化高考改革试点的若干意见》的解读[J].中国考试,2018(1):8-13.SUN G M.Firm direction,pursue perfection and promote in-depth develop ment of college entrance exa mination reform:focus on some opinions on further deepening pilot reform of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in Zhejiang province[J].China Examinations,2018(1):8-13.(in Chinese)

[3] 孟卫东,何龙.高考物理改革,我们怎么学?[J].中国考试,2017(1):43-47.MENG W D,HE L.Along with reform of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of physics,how do welearn? [J].China Examinations,2017(1):43-47.(in Chinese)

[4] 吴晓.新高考制度下开设大学物理预修课程的思考[J].物理通报,2018(2):15-18.WU X.Reflections on offering prerequisite course ofuniversity physics under the new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institution[J].Physics Bulletin,2018(2):15-18.(in Chinese)

[5]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和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实施办法的通知[EB/OL].(2014-11-13)[2015-04-16].http://www.zjzs.net/app/portal/article.html.articleDomain.id=97004&category Domain.id=196.

[6] 上海市教委.关于印发《上海市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EB/OL].(2018-03-22)[2018-04-07].http://www.shmec.gov.cn/html/xxgk/201803/424042018003.php


引文格式:孟卫东,何龙.基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之考试改革的现状及改进建议[J].物理与工程,2018,28(3):112-116.


更多精彩文章请点击下面“蓝字”标题查看:

朱邦芬院士:减负”误区及我国科学教育面临的挑战

朱邦芬院士:为什么浙江省高考学生选考物理人数大幅下降值得担忧

北大王稼军教授谈“大学与中学物理教学的衔接”问题

清华张留碗教授谈中国大学物理先修课的现状与展望

美国大学先修(AP)物理课程分析

“江苏省高校第一届基础物理实验教师上好一堂课竞赛暨第十一届基础物理教师上好一堂课竞赛”纪要

依托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 尝试大学物理研究型教学

跳起的悬链线:现象、理论和实验

费恩曼的10大贡献及教学启示

第四届“高等教育杯”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基础课程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决赛成功举行

基于物理学科特点下教学竞赛工作原则的认识与实践

2013—2017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总结

2018年高等学校物理基础课程青年教师讲课比赛 六大赛区获奖名单

理解经典电磁学理论

自由落体东移的简单说明  

葛惟昆:关于中外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物理与工程》“新工科建设”栏目开张啦

第十七届全国电动力学研讨会暨电动力学课程青年教师讲习班通知 (第一轮)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hysics Education (ICPE) 2018

赵凯华:中国物理教育从无到有并达到国际水平的历程


《物理与工程》期刊是专注于物理教育教学研究的学术期刊,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1981年创刊,欢迎踊跃投稿,期刊投审稿采编平台

欢迎关注《物理与工程》微信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