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9年大中学物理教育衔接研讨会暨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大中物理教育衔接工作委员会成立会议纪要

大物教指委 物理与工程 2021-03-24

2019年大中学物理教育衔接研讨会暨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大中物理教育衔接工作委员会成立会议于2019年6月15日在清华大学中央主楼后厅召开,会议由清华大学物理系、《物理与工程》编辑部主办,清华大学出版社协办。参加会议的既有高校物理教育教学专家和学者,也有中学物理竞赛金牌教练和一线教师,共计260余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物理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朱邦芬,清华大学教授、校长助理、副教务长、教务处处长彭刚,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育部大学物理教指委)主任、《物理与工程》期刊主编、清华大学教授王青,教育部大学物理教指委秘书长、清华大学物理系魏斌,教育部大学物理教指委副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大中物理教育衔接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大中物理教育衔接工作委员会)主任、浙江工业大学教授施建青,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副系主任阮东,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教务部副部长朱守华,教育部大学物理教指委委员、大中物理教育衔接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委员会常务委员、南开大学物理科学学院教授宋峰,中国物理学会教学委员会副主任、大中物理教育衔接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复旦大学物理学系教授马世红,浙江工业大学物理系教授、国家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徐志君,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实验物理教学中心主任、国际奥赛国家队总教练张留碗,清华大学全球学校与学生发展评价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刚,教育部大学物理教指委会刊《物理与工程》编辑部主任钱飒飒,以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山东大学、吉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的教师参加了会议。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高级教师胡继超,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高级教师蔡任湘,大连市第二十四中学竞赛部主任、高级教师杨雨平,杭州市第二中学物理学科组长、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钟小平等物理奥赛金牌学校联盟常委,以及中学物理奥赛金牌教练、部分重点中学、中学教研室的优秀教师和教育厅、教研室领导参加了会议。

会议宣布了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物理课程指导委员会大中物理教育衔接工作委员会成立,并就大中学物理教育衔接中的若干重要问题进行了主题报告和讨论。

(彭刚教授)

开幕式由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物理系副系主任阮东主持,清华大学校长助理、副教务长、教务处处长彭刚和教育部大学物理教指委主任、清华大学教授王青分别致辞。彭刚教授从清华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状况出发,强调了中学教育对于高等教育的影响、对于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要性,在对大中学物理教育衔接委员会工作提出期望的同时,表示清华大学的教学教务部门会全力支持委员会的工作。王青教授在致辞中指出,教育部大学物理教指委把提升高校物理教育水平作为其中心工作,分别设置了以地域、专项工作和人才培养流程为特征的三大类下属机构,其中大中学物理教育衔接工作委员会处在人才培养流程中的“入口”位置,人数最多、责任重大。王青主任指出,在之前的大中物理教育衔接工作委员会常委会上已经讨论确定了委员会的工作计划,他希望各位委员能够认真负责、不辱使命,为大中物理教学的衔接工作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王青主任)

(颁奖环节)

中物理教育衔接工作委员会成立仪式由教育部大学物理教指委秘书长、清华大学物理系魏斌主持,彭刚、王青、施建青、阮东等为与会主任、副主任、委员颁发聘书。在大会报告环节,10位来自大学和中学的老师就大中学物理教育衔接与人才培养问题从不同论题和视角出发进行了报告,并与参会的委员们展开讨论。

第一场报告由大中物理教育衔接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宋峰主持。朱邦芬院士以《大学中学联手探索中国一流科学人才培育之道》为题首先进行大会报告。他在报告中回顾了国内高中和大学物理教学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指出新课标、新高考改革以来高中学生学习物理兴趣下降、物理水平参差不齐、不同地区知识构成差异、不同能力学生学习内容均质化等现象给大学物理教学以及全民科学素质提高带来挑战,认为高中物理教育对于进一步提高国民科学素质极端重要,特别要为将来没有机会接受物理系统教育的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科学基础,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国家间的竞争中“谁赢得高中,谁赢得未来”。因此,应该加强大中学校的物理教学,不应按照应试教育的“考什么学什么”的逻辑来安排教学,中学和大学都应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道德品格。大中物理衔接委员会主任施建青教授作委员会成立工作报告,报告分为背景情况、工作任务、组织构架、工作设想和工作要求等五个部分。报告指出,在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大中物理教育衔接委员会的工作重点是落实好教育部大学物理教指委工作会议上有关高中和大学物理教育衔接的要求,具体成立若干专项工作协作组就新高考物理教育调查研究、大学物理预修课程建设、大学物理先修课程建设、民族班与中本贯通大学物理课程建设、大中物理实验教学衔接、学生竞赛开展、物理素质培养与科普教育等多个问题进行调查和研究。报告还对委员会工作的具体开展方式作了初步安排。物理奥赛金牌学校联盟常委蔡任湘的报告讨论了新高考背景下拔尖学生的培养问题,指出拔尖人才的培养对国家发展来说至关重要,拔尖学生具备“学有兴趣、学有余力、特长突出、综合全面”的特质,而培养拔尖学生的当下平台则是学科奥赛、大学先修和项目课程,这些平台能够培养学生攻坚克难的精神、自主学习的习惯与能力、优秀的学习方法和品质、解决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学科的兴趣和创新的精神。“学生、学生”就是学习生存与生活,决定一个人未来高度和价值的正是学生时代着力培养的习惯能力素养与品质,因此大学应该加强与社企资源的融合,应该为拔尖学生在成长道路上提供更加顺畅的平台。

第二场报告由物理奥赛金牌学校联盟常委胡继超主持。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朱守华教授在报告中分析了2014-2018届本科生的数据,发现竞赛保送生在大学的学业表现远优于普通高考生,但仍有相当比例学生表现不好,这提醒中学物理老师要更加注重中学生的全面培养。随后他分析了一位优秀中学老师反馈的培养经验,指出人才培养是一个连续过程,大中学应当有尽量一致的培养理念,但培养形态可以有各自的特点,大学与中学的物理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极为重要。他指出培养学生的自驱能力是最重要的教育目标之一,并从这个角度简单介绍了北大物理学院"三位一体"的培养方案,即灵活课程体系、本科生科研训练的系列措施以及全球课堂。阮东教授分享了清华大学物理系在物理基础课教学和一流人才培养方面的理念和实践。物理基础课是大学中学物理教学衔接的最重要课程,包括大学公共物理课程和物理专业基础课程。自从2005年清华建立第一个实质性大类“数理基础科学班”以来,物理系就从因材施教出发,既考虑大类和专业对物理基础的需求,又考虑学生的物理基础差异,进行了分类、分层次教学,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在一流创新人才培养中,物理系20年来始终坚持基科班培养模式,即强化数学、物理基础课教学,为学生在后续所选学科进行学习与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鼓励学生根据本人的志向和兴趣选择学科方向,通过科研训练培养其创新能力;营造宽松的育人环境,给学生自由发展空间。清华物理系在基础学科及交叉学科一流人才培养方面成效显著。清华大学全球学校与学生发展评价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刚认为,大中衔接的实质在于把存在于物理教学共同体中彼此分裂的不同主体和视角粘连起来,辨识一致性和差异性,共同推动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的发展。“衔接”有三层含义,首先在于从人才培养的理念上,把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有效地衔接起来;其次在于厘清“评价”和“培养”两个方面,做好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体系的衔接工作;第三层意义在于有效地衔接“评价” 和“培养”,类似于物理概念中的“尺子”和“位移”,以方向推动路径、以评价促进培养。

第三场报告由中国物理学会教学委员会副主任马世红教授主持。浙江工业大学徐志君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浙江新高考改革中与物理教学相关的内容以及高校的应对措施,详细报告了浙江省高校在大学物理预修课程多层面的建设情况,以及以浙江工业大学为代表的浙江高校在物理先修课方面的实践与成果。清华大学实验物理教学中心张留碗教授根据清华大学入学新生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提出在通识教育背景下实施实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积木式的实验平台和分层次、多模式、开放式、研究型的实验教学体系是进行通识教育的保障,先进的实验仪器库、浓厚的实验研究氛围是催生实验创新人才成长的土壤。《物理与工程》编辑部主任钱飒飒从学术期刊评价的整体背景出发,提出“教育期刊大有可为,学术期刊作用更大,水刊水文无法生存”,进而具体介绍了《物理与工程》中大中学物理衔接栏目“研究先行”自我定位与刊发成果,详细讲解了审稿人的关注重心和论文录用的标准,并诚邀活跃在教学科研一线的大中学教师向刊物投送高质量论文。

施建青教授在闭幕式上作了会议总结。他指出,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标志着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大中物理教育衔接工作委员会的成立,大学与中学的物理教育工作者们有了彼此了解、共同奋斗的平台,希望委员们日后能更多地为大中物理教育衔接的工作尽一份心、出一把力。他代表与会老师感谢会议邀请嘉宾对大中物理衔接工作的支持,感谢清华大学物理系、《物理与工程》编辑部以及清华大学出版社为会务工作所作的努力和付出。

预备会上、大会报告提问环节以及会议间隙,参会委员抓紧时间充分交流、展开热烈讨论、达成许多共识。大家纷纷表示获益良多,坚定了做好大中学物理教育衔接工作、为国家培养优秀创新人才的目标和决心。


(与会专家、嘉宾合影)


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大中物理教育衔接工作委员会

2019年6月15日


END


更多精彩文章请点击下面“蓝字”标题查看:


《物理与工程》期刊是专注于物理教育教学研究的学术期刊,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1981年创刊,欢迎踊跃投稿,期刊投审稿采编平台:

http://gkwl.cbpt.cnki.net


欢迎关注

《物理与工程》微信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