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网师一周观察 (5) | 信息泛滥时代的深度学习

新网师 2022-04-17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啃读者 Author 郝晓东

(2018年11月11日摄于大邑县)

黄土高原的晋北已经是枝枯叶黄,荒野萧索,局部山区甚至雪花飘飘,而成都平原依然绿意盎然,鲜花怒放,大街上的姑娘甚至还穿着短裙。

刚刚过去的一周,我为参加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农村专业委员会一年一度的年会,乘高铁一路向南,从晋北的忻定原盆地一路南下进入晋南盆地,跨过黄河,进入关中平原,向西南穿越秦岭隧道,穿越汉中平原,抵达“天府之国”成都平原上“窗含西岭千秋雪”的大邑县。期间,在运城国际学校停留,旁听了维果茨基的《思维与语言》共读会和教师“微演讲”。

实事求是来说,几天来所思所闻中令自己耳目一新、烧脑的新思想、新内容并不是很多,但依然有触动,有收获。何以如此?这与大脑中认知机制有关系。这次学习中,魏智渊老师讲维果茨基的认知心理学,肖川老师讲推敲词语的重要性与生命教育,罗崇敏教授讲“三生教育”,这些内容我虽熟知,但黑格尔说“熟知不等于真知”。

对一个概念、理论的掌握要经历一个“浪漫—精确—综合”三阶段螺旋循环上升的过程。浪漫阶段,初次接触,充满兴奋与好奇,引发思考。精确阶段,深入思考,领会内涵;综合阶段,概念或理论已经完全纳入自我认知结构中,成为分析解决问题的一种本能。

比如说,肖川老师讲“语言的背后是思想和情怀”,“锤炼语言就是锤炼思想”,“表达精准的背后是思维的细腻”,“精神世界的开拓同时就是语言世界的延伸,语言世界的扩展同时就是精神世界的充实。”初知这些观念怦然心动,非常新鲜,引发思考:这是浪漫阶段。

概念和理论不是一次性就能领悟掌握的,需要在不同的语境中一次次激活、唤醒,从而才能真正入脑、入心。此次现场聆听肖川老师的报告,他妙语连珠,思维缜密,用优美的语言,精确的数据,严密的逻辑阐述了家庭经济条件与孩子词汇量的关联性,讲述推敲词语对于思维的影响等,重新激活、唤醒、强化了我大脑中已有的认知,产生恍然大悟之感:这属于精确阶段。

今天晚上,我在写这篇文章时,字斟句酌,不断推敲词语,选择表达方式,完成文章:这是综合阶段。

由此,完成了一个“浪漫—精确—综合”三阶段循环,如此不断阶梯式循环,直到能自由运用词语精细入微、恰如其分地表情达意时,能灵活地选择表达方式逻辑严密地论证观点时,方可以说“熟知”成为了“真知”。

今天,在成都见到了新网师张海英老师,张老师谈到了在新网师学习中书写、打卡、完成作业的难度。其实,张老师遇到的困难,也是网师学员共性的现象,如何认识学习中的这种困难,决定着自己的收获与成长。

新网师区别于其他培训学习的独特之处是什么?新网师的真正价值是什么?某种程度说,就是这种难度。公园散步历练不出登山者的体魄,平静的湖面训练不出搏击风暴的水手,我们认为,真正的学习是个体在突破舒适区、不断克服困难、挑战自我的过程中完成的,我们把这种有难度的学习称之为深度学习。今天的知识浩如烟海,在终身学习的时代,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新网师注重传递知识,但更重视帮助、引导学员掌握深度学习习惯和方法。

(2018年11月11日摄于大邑县)

什么是深度学习?

1946年,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Edgar Dale)提出了「学习金字塔」(Cone of Learning)的理论,之后美国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也做了相同的实验,并发布了「学习金字塔」报告。

报告称:人的学习分为「被动学习」和「主动学习」两个层次。

被动学习:如听讲、阅读、试听、演示,学习内容的平均留存率为5%、10%、20%、30%。

主动学习:如通过讨论、实践、教授给他人,能将原来被动学习的内容留存率,从5%,提升到50%、75%和90%。

这个模型很好地展示了不同学习深度和层次之间的对比。展示了不同的学习方式产生的效果。

大家反观自身会发现,我们惯常的是被动学习:听别人讲,独自阅读,做摘抄笔记,哪怕是对许多老师来说的画思维导图虽然感觉困难,但也属于被动学习。被动学习都是浅学习。

熟知不等于真知,知道不等于做到。很多时候,你好像明白某个知识,但一旦接触实际,却发现不知道如何运用;即使是了然于胸,心领神会,向他人表达时,也往往语无伦次,表达不清楚;哪怕是觉得能表达清楚,而一开始书写,根本下不了笔。

当你不会实践运用,表达不清晰,写不出来时,才是深度学习的开始。深度学习,能让你经历深度体验,深度专注,产生深度表达,进而不断蜕掉“旧我”,迎来新生。

大家看下面这张图,其中的被动学习都是属于浅学习,主动学习中“自己读书+思维导图+读书笔记”也还属于浅学习。理解了这点,也就能理解为什么我们学习了那么多,依然没有多少提升。

昨天我发了一则微信:要警惕一种假学习、浅学习:学得越多,越焦虑;懂得越多,越浮躁;学了那么多理论,破解不了现实问题,知道了那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当下。最终成了“农夫山泉”:我们不生产知识,只做知识的搬运工。为什么会有这种结果?就是因为缺乏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如何做?从上面的图中可知晓:一是读书学习+践行操练;二是读书学习+践行操练+输出教授,所谓输出教授,就是输出成果,通过言说或者书写去教别人。为什么我们鼓励学员当讲师?本质的原因就是提供机会和平台,让学员开启最有效率的学习方式:教。

基于如此认识,网师提倡的课程作业不是简单要求归纳中心思想,查找书中关键词,不是就文本谈文本,而是指向了深度学习:随时打卡记录阅读体会,批注原文,画思维导图,用书中的观点剖析、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在经历数年的深度学习后,你终究领会在严格的修行中,你的毅力、人格会发生本质性的变化,这也是网师对学员的深度关切。

明白了深度学习,就能理解你当下学习困难的根本原因以及重要价值。为什么我们倡导老师们一学期只选择一门课?也是因为如果选的多,就容易学得浅。

有的老师可能认为:深度学习的确重要,但自己基础薄弱,太难了。借用刚才在微信看到的一段话,表达我的看法:

“可能每个人的智商会有所不同,可能每个人会在不同的专业领域发展,但是取得成就的根本不是我们的智商,也不是我们的专业选择,成就所需要的前提条件是,我们愿意为成就付出极大的努力,通过我们的意志,通过我们的吃苦耐劳,通过我们坚韧不拔的自助实干,转化为奋发向上的激情,并为之勇猛地奋斗。”

(2018年11月11日摄于大邑县)

也许,有朋友会说,目前这样不也挺好吗?为什么非要奋斗?

虚无是人生的归宿,抗争是个体的自由。古希腊神话中西西弗斯的故事是一个隐喻,他一次次把巨石推上山顶,坠而复推,推而复坠,这种失去意义的空虚、永无止境的徒劳,揭示了人类宿命之隐秘和命运的荒诞。

而人更伟大而永恒的命运还在于:人生需要寻求意义。

要理解、接纳西西弗斯式的枯燥、重负、磨难和失败,这是人生内在的必然性,但超越西西弗斯般的命运是人的自由、责任和使命。而且,也只有在磨难困苦中淬炼,才能觅得意义。

坚持深度学习吧,我们在期待在远方再相聚。

——2018年11月12日于四川返回忻州高铁上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啃读者」,搜索「haoxiaodong2016」即可关注。

往期精彩
网师一周观察(1) | 让打卡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网师一周观察(2)| 有一种阅读叫“啃读”
网师一周观察(3)| 教师专业学习的动力源于什么?
网师一周观察 (4) | 为什么我们不强求讲师批阅作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