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网师2019年度生命叙事 | 最美遇见 在岁月窄窄的跑道上

​173187 王辉霞 新网师 2021-10-25











最美遇见在岁月窄窄的跑道上

——厚重的2019

173187王辉霞

题记:岁月给予我们生命的长度,我们为岁月增添厚度。


今天是2019年12月30日,过了明天,即将跨过了2019,开启2020的生命历程。

时间如此匆匆,我亦万般忙碌,时间于我,我于时间,彼此交集,融为一体,编织独属一人的生命叙事。郝晓东老师在《改变教育的十二个关键词》一书中阐明了生命与时间的关系:“生命的本质是时间。时间在时间里流淌,但我们要赋予它标记;生命在生命中继续,但我们要活得鲜明。”阿根廷诗人博尔赫斯在诗歌里如此描述“时间”与“我”的关系:“时间是一条把我卷走的河流,但我就是河流;时间是一只把我撕成碎片的老虎,但我就是老虎;时间是一团把我烧成灰烬的火,但我自己就是火。”以此而看,2019是一辆把我载到高速路上的列车,我自己就是一辆高速行驶的列车。若用一个词来描述即将逝去的2019,我选择“厚重”一词来区分它与以往的不同。

因为元旦假期调休,今天不用上班。静悄悄的房间里,没有任何声音,只有偶尔从楼道里传来噔噔的脚步声——好似每个人都在与时间赛跑,殊不知是在与自己赛跑。我一人“闲坐”电脑前,盯着电脑屏幕,思考着用什么样的方式描述年度叙事,才能揭示生命的本质?一年很短,眨眼而过;一年很长,发生很多故事。呆坐片刻,有了思路,开始点击键盘,整理昨日的行囊,确定明日的路径。



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

 ——黑格尔

中国大地有一个仰望星空的“生命共同体”,她的名字叫“新网师”。

2019年,继续沉潜于新网师课程学习中,新网师从2018年秋季开始增加了“小打卡”程序,选修两门课程显得很吃力,很难高质量的完成课程要求。因此,2019年的课程选择很谨慎,每个学期只选择一门课程,集中精力学习。

(一)学习《教育与写作》,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提升。

2019年春季,选择了李镇西老师《教育与写作》课程,跟着李镇西老师探究学习“教育的本质与意义”,随着李老师透析教育与写作的关系。在课程学习期间,李镇西老师讲苏霍姆林斯基“教育”与“写作”的故事,讲自己的教育与写作的故事,通过教育与写作的成功案例,我们明白了“写作”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法宝,教师的专业发展可以成就教师的职业幸福,教师的职业幸福可以成就学生的人生幸福。因为只选了这一门课程,学习相对比较轻松,能够集中精力坚持写打卡日记,尽管不是每日千字文,却严格要求自己——必须每日坚持。刚开始的时候,坚持每天打卡的确有困难——有内容没时间、有时间没内容,为了自我激励,更为了写作“练笔”,我学会了“咬牙坚持”,逐渐把课程学习与平日里的教育教学结合起来,针对一节课中的某个闪光点或不足、学生问题、日常巡课现象等,都是写作的素材。坚持了一个学期之后,出现了自己意想不到的效果,无论是教育叙事,还是教学实录,写起来都很上手,更重要的是写作促进了教学,促进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又促进了阅读,认真学习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幸福比优秀更重要》等。如李镇西老师所言,实践、思考、阅读、写作相互促进,互相反助力。

(二)学习《静悄悄的革命》,开始改变课堂,改善教学。

如果说加入新网师是我人生的一个机遇,选修《静悄悄的革命》则是一个重要的“遭遇”。

2019年秋季,选修的是郝晓东老师的《静悄悄的革命》,学习这门课程,共读三本书:《静悄悄的革命》《论对话》《倾听着的教育》,每本书都是经典之作,必须基于文本的反刍啃读,才能有真正的收获,输入多了,输出就比较容易。阅读写作彼此促进,融合为一体。(补充:截至2020年1月16日,打卡152天,20多万字,84次置顶)预习作业也有了史无前例的高难度。前两次预习作业因为不太理解作业要求,又因为我有着上学期《教育与写作》课程要求不要泛泛而论,精炼概括要点的思维定式,前两次预习作业得分分别为65、75——是参加新网师以来成绩最差的成绩了!明白了课程组长的要求之后,我开始学会以整体框架构建作业的方式,打通作业中每个问题的关系,梳理课程内容的逻辑顺序,接下几次的作业分别是88分、90分、88分、88分,基本达到了自我要求的高度。总体来说,本学期的学习与书写,是经历了痛苦蜕变的一个学期,好像能听到自己拔节成长的声音,尽管有痛感,却是一种很享受的感觉,尤其是完成打卡,点击“发表”二字的时候,成就感、幸福感油然而生。除了写作力有提高,学习这门课程,直击心灵,课堂在改变、教研在改善,开始用“共同体”的视角看待学部管理。

课堂改变是最大的改变。

“一变”教学设计。通过学习《静悄悄的革命》,明白了课程素材与设计的重要性。首先是课程素材的选择,通过甄别,选择一些更地道、纯正的英语作为课堂辅助材料,课堂设计,结合相关课型,设计适当的学习任务,以“关键词+问题”的形式串联课堂。

“二变”授课方式。课堂上以展开“三重对话”为轴线,改变以前太重视教学技艺与教学模式的教学,破除“以学生为主体”的主体性神话教学。现在的教学,没有主体,只有对话,通过“学生与教材文本”(独学)“学生与学生(合学、探究)学生与教师(展示、点拨)”“学生与自我(达标与总结)”,复活知识、创生新知,发掘知识的伟大魅力,让学习真实发生。例如一节阅读课,首先是通过“大问题”,让学生分析文本,明确文本的基本结构和中心大意。然后以“关键词”为线索,探索文本内涵、明确作者写作意图。最后与学生实际相结合,以读促写,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最后阶段,我们有一个“好句赏析”环节,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喜欢的句子,说出理由(句子结构好、连词恰当、表达新颖等),并仿照例句再造一个句子。在这个环节,学生通过彼此倾听,共享意义,改善自己的观点,形成新的认知系统。

“三变”课堂节奏。在以前的教学中,我比较看重课堂气氛的培养。老师上了讲台,像打了鸡血一样兴奋,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现在,教学风格尽管改变不大,但是却不再一味地追求“闹哄哄”的课堂。当学生有了答案时,不像以前站起来抢答,而只是默默站起来或举手示意老师,老师会深入每个小组看大家的答案,发现共性问题,然后有选择地找学生回答或解释。这样,可以帮助反应快的急性脾气的孩子学会沉下心来,也保护了反应慢的孩子的思维完整性,尽量保证每个孩子都能有一个真正的思考经历。这样看似课堂“慢”了下来,有时候反而有了“快”的效果。很多时候,决定事物效率的不是最快的那一个,而是最慢的那一个。

“四变”课堂温度。现在,创建“润泽的教室”是我进行课堂组织的原则。有了这一原则,我开始运用佐藤学的理论,教会学生倾听与对话,改变以“课堂容量”论成败的教学思想。课堂上学生既可以畅所欲言、又能言而有理,形成学习共同体。

因为学习了《论对话》,对于我一个不会讲话的人来说,直击要害、触及心灵。尽管我还在学习“对话”的路上,但是,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我都有意的洞察自己的思维假定,悬置自己的想法,真心接受他人的观点,修正自己的观念。尤其是在集体备课与学部教师管理中,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过去自己“分裂型思维”,能以“世界是一个悖论体”的眼光接受异己之见。

学习《静悄悄的革命》,开始“革新”旧我,创生新我。选修这门课程是毕生最有感触的学习,从课程初“跟不上节奏”的差生感受,后来在坚持中豁然开悟,最后成为大家眼中的优秀学员。期间的经历与改变是坚持用功的效应。课程学习讨论时,当学友谈到怀特海、维果茨基、博尔诺夫时,我茫然失措,因为上学期没有选修郝老师的《教育学经典解读》课程。为了跟上节奏,我上网搜相关信息,并再次细读郝晓东老师的《改变教育的十二个关键词》,做批注、写感受,通过郝老师的解读要比直接读经典名著更容易,因为短时间阅读经典怕是不能获得其要义,再者是没有时间。通过《静悄悄的革命》还明白了学习需要“同一主题、多本打通”,反刍体验。学习与阅读需要沉潜下来,老老实实进行,不允许夹带半点虚假。跟着郝晓东老师一个学期的勇猛精进胜过十年的自我修炼,将继续“在根基上着力,在经典上用功”,期待早日“如桶底子脱落,哗啦一下。全部顿悟。”郝老师是好老师,跟着郝老师学习,还跟着郝老师做老师。

2019年网师学习,尤其是下半年的学习,犹如一顿大餐,太丰盛,却不能在短时间内消化吸收,需要坚持在实践中躬行,反刍学习,不断验证,方可得课程之精华。



一个深广的心灵,总是把兴趣的领域推广到无数事物上去。

——黑格尔

兴趣可以促进学习力,学习力培养兴趣。

(一)汝阳共读,获得“经典啃读”真经。

今年暑期,在新网师教务处的统一安排下,由郝晓东老师导读引领,“新网师专家库成员”在汝阳共读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每天上午8点到11:30;下午3点到6点,阅读强度是空前的,思维的飞跃速度也是史无前例的。刚开始的阅读总不能跟上大家的节奏,看到大家对“杜威”侃侃而谈,不用说插言,听着也觉得很难。轮到自己领读时,音准、节奏都出现问题,越是在意越是读不好。还好,大家的友好与鼓励才让我有继续坚持的信心。这是一本真正啃读的书目,“啃读”书目需要一个相对比较长的周期,是慢节奏的读,要求读透彻,还需要有高人引领,以及一个有尺码相同的阅读共同体。通过这本书,了解到教育就是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在杜威看来,生活和经验是教育的灵魂,离开生活和经验,就没有生长,也就没有教育。儿童是教育的出发点,社会是教育的归宿点,正像两点之间形成一条直线一般,在教育出发点的儿童和教育归宿点的社会之间形成了教育历程。这本书改变的不仅仅是教学设计,对我的教育教学思想也有很大的影响。

汝阳共读是我阅读经历的一个转折点,从阅读的舒适区走出来,挑战有阅读难度的书目。第一次遇见这么多阅读达人,与这些阅读“痴人”相识相知,刷新了我有关阅读的认知,决心跟紧他们的脚步,做一个不停歇的蜗牛,勇往直前。

(二)信阳师院的大学生活。

在我的学习经历中,信阳师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名字,因为在这里不仅记录了我学习的脚步,还有分享交流的价值。

2019年春,解决了工作上的障碍,在信阳师院进行了一个月的“大学生活”,克服了很多生活的不便,潜心学习。不仅学习了系统的理论知识,获得了切实可行的教学经验,得到了英语学科专家的指引,有了教育教学的思考力。纵观前后的学习,以及自我的横向比较,改变很大。认知被重构,无论是视野广度还是思想深度,都发生了不可替代的飞跃。

什么是真正的学习?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学习是理解,从而培养思考能力;学习是运用,把思考和理解结合起来,学习还是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无论导师讲得多么入心得当,如果只是听的时候心动,过后一动不动,这样的学习,是比较浅层次的学习,并不会对认知重构起到多大的作用。长春师范学院的孙影教授曾经说要以“输出式”学习作为自己的学习模式。按照学习的几个层次:Learnto know; (学习——了解)Learnto do(学习——做到);Learn to live together(学习——共享);Learn to be(学习——迁移内化);Learn to change(学习——改变)。我经常审视自己的学习达到了哪个层次。

只有内化迁移,才能华丽变身。因内化而改变,从而达到更高层次的认知,也许是参加培训或学习的最大意义。总之,任何形式的学习都是为了运用,为了提高实践的效率,学则要学有所获,获则要获而致用,用则要思变。“学习金字塔”理论告诉我们最好的学习就是教会他人。



理想的人物不仅仅要在物质需要的满足上,还要在精神旨趣的满足上得到表现。

——黑格尔

人的学习路径有很多,其中,“分享”是一种极佳的学习方式,明确的分享任务可以激发学习原动力。因为分享,所以用心,查资料、研文本、整理思路、反复打磨,想方设法做到通透理解、融会贯通。每次分享交流,不知道给别人能带去多少思考,但是分享前后自我的经验改造却是真实可鉴的。2019年,分享交流的主题有“英语教学设计——英语导学案编制”“英语课堂诊断与教研活动”“英语示范课”“教师读写专业成长”“构建英语理想课堂”“小组合作教学”等。

(一)英语教学设计(导学案)与英语课堂教学。

“导学案”即由教师根据课时或教学内容,通过教师集体或者个人研究设计并由学生参与,是“教学合一”的设计方案。教学设计(导学案)助力学生课堂上的自主、合作学习。检验教师技能的主阵地是课堂,通过提升课堂教学效应,实现职业幸福感和成就感。

1月23-25日,在福建莆田经纶集团进行了“英语导学案”编写与英语示范课活动;通过引领,让老师们明白编写“导学案”的实质是对教材的二次解码与整合,“学习目标”、“学习内容”、“达标检测”的一致性。目标的设定一定基于对课标的研读、教材的理解,目标的数量、目标的描述语等要求。学习内容如何通过活动呈现出来,知识如何问题化、问题如何思维化、思维如何结构化等。通过示范课展示,能够让老师们有更清晰的理解。在这次活动中,如果能够安排经纶集团的老师同课异构,一起上课的话,效果会更好。3月10日、4月28日,分别去了河南郸城京华学校、逸夫学校进行英语课堂观摩与诊断活动,通过观课议课,聚焦课堂问题,进行主题教研。这两次诊断活动,没有建立在“对话”的基础上,我的分享有一点“高高在上”的感觉,好像说出的每一观点都被大家一股脑吸收一般。当时没有认识到任何人的个人思维都有限定性,如果能够采用对话的形式,让每一个老师发表自己的看法,对老师们的促进会更大。

2019“国培送教下乡”活动中,我和所负责的白道口二中的英语老师,以教研共同体的形式开展初中“英语阅读课”问题的诊断与课堂改善活动。经历八次线下活动,研讨、上课、诊断、专家报告等,通过“一备一上”、“二备二上”的设计、实践与反思,对“新目标英语”(Goforit)八年级上册的阅读课进行了全面梳理,总结了初中英语阅读课上课的基本流程。在这次国培送教下乡活动中,我把“对话”理论用到教研中,没有谁更权威,没有谁的设计更理想,我们每个人都搁置各自的思维假定,听取同伴的想法,优化个人的思维假定。经历一个学期的线上线下交流,每个人的课堂改变都很大。第二次的教学设计与第一次的设计已经有了天壤之别,一些教师的前后设计已经改头换面。老师们明确了阅读课的意义与价值,从以前的零碎讲解过渡到现在的整体分析;从以前的“浅问题”(判断、YesorNo、细节理解、词义猜测、段落大意)到现在的“大问题”(推理、作者意图、拟定标题等),通过“5W1H”来落实大问题,让老师们设计问题时“有径可行”;从以前的语法知识零碎、机械讲解到现在的“根据关键词复述”、“好句赏析”、“改编文体”等练习形式,语法知识教学润物细无声,融入阅读之中,从识别到理解,从模仿到创生,自然天成。我把对阅读课的教研成果带到我们学校的集体备课活动和其他乡镇的送课下乡活动中,扩大辐射引领面。

(二)教师读写与专业成长。

新教育总结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吉祥三宝”:专业阅读——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专业写作——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专业发展共同体——站在集体的肩膀上飞翔。其中,专业阅读、专业写作受外界的影响比较小,主要取决于自我意志力。我是“读写”受益人,无论去哪里做分享,都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

4月10日,在滑县2019新教育教师专业成长培训会上,分享了自己的读写故事《读写间遇见幸福的自己》,从“阅读三部曲”、“写作三层次”、“阅读对话幸福”讲述自己如何从阅读中汲取养分,在写作中蜕变,读写力量聚合,给予我“核聚变”的无限能量,经历“阅读”、“实践”、“反思”、“写作”无数次反复循环,慢慢遇见幸福的自己,体验生命的价值。8月28日,在道口镇抗南初中,分享《修炼幸福教学路》,告诉老师们(80%是青年教师),可以通过透析学科、钻研课堂、读写结合、团队合作,获得教师专业化的提升。这是一所以青年教师为主体的民办学校,分享取得的反响很大,激活了许多青年教师的自我提升欲望,也是一次“吸粉”最多的分享活动。

10月18日,在成都武侯区新教育教师读写叙事培训大会上再次分享《读写间遇见幸福的自己》,同样的话题,这次分享并没有取得自己想要的效果。在后来的反思中总结了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这次活动持续三个半小时,我的分享是在三位老师闪电演讲与王兮老师的微讲座分享之后进行的,中间没有休息时间。我刚走到台上,发现后排的一些老师开始走动,可能是上洗手间,可能是接茶水等。遇见这样的情况,我“倾听”到的信息就是老师们对我接下来的演讲不感兴趣,内心难免有了一个小阻碍。因此,在内心不够强大的事实面前,我思维假定开始游历,不能十分投入地进行。此外,因为河南与成都天气的误差,穿的衣服厚,一开始讲,身上就开始冒汗,心理的不安与身体的不适,让我对这两个小时的分享有一点想草草收场的冲动。郝老师曾经说过,演讲不同于写作,一定要把现场的人带入到自己的演讲叙事中,让他们一起参与叙事。这样,不仅仅需要演讲者的功底,还需要现场的感应能力。如何调动下面教师的热情?让他们有沉浸体验?我一边讲一边思考着这个问题,并慢慢调整自己的状态与思路,想象着武侯区的新教育已经做的这么好,这老师们需要什么?想听什么?我说的如果他们都知道,就不能怪罪于他们关闭耳朵。通过眼睛观看和心灵感知,我慢慢感觉到在场的老师对新教育读写并不陌生,但是老师们对“小打卡”感兴趣,不知道小打卡如何进行,我在这方面内容就说地详细一些。看到老师们对读书会如何运行有需求,我就把自己负责读书会的感悟讲得更明白一点,相互之间慢慢产生了“倾听”与“互动”。

分享过后,我一直想,同样的内容,为什么在其他地方能带来不凡反响,在武侯却没有相应的效应呢?仅仅是因为中间没有休息的问题吗?与我本身有关系吗?相比武侯区的老师们,以前的老师对我所分享的内容很感兴趣,有眼前一亮的感觉,我接到了他们“我感兴趣”的球,我就很乐意回球,双方的接发球是种愉快的过程。在愉悦的氛围中,能够激发大脑的活跃程度,这种积极向上的活跃,调动演讲者内在的高涨情绪,就有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自我认为是一种很有价值的超常发挥分享。但是,在武侯区的分享,从刚开始时我没有看大家“殷切期盼”的目光,看到现场走动的场面,更有一种不能被尊重的思维假定,内心的情绪是低落沮丧的。处于“接不到球”的苦恼中,从而无力发球。后来竭力去调整,找到对方不愿意抛球的原因,然后以真诚的态度打动对方,完成了艰难的对话。一次演讲,犹如上一节课,如果不能倾听到对方的内心真实想法,把分享作为一个任务去完成,那就会真的变成一个败笔。经历就有体验,体验就会思考,思考就有收获。学会倾听,不仅仅倾听自然,倾听他者,还要内观自我,这样就能形成一个完整的自我教育闭环,体现活动的实效性。体验——问题——反思——结论,学习就是如此发生。无论做什么,都不是单向的独白,演讲也是如此!这次分享活动带来的问题与思考,也许是这次分享的最大价值。

12月7日,再次山东武城实验中学进行《读写间遇见幸福的自己》分享,这次是闪电演讲的形式进行,不用结合案例拓展讲,与叙事形式对比,对语言要求提高。演讲时,可以看到台下老师们热情的目光,演讲后,可以收到大家的赞叹,基本达到了演讲的最低目标要求。

(三)构建理想课堂与小组合作教学。

课改以来,一直潜心研究如何构建理想课堂,有实践有反思,并且多次外出分享自己的理解与实践。积累的经验比较多,分享的内容很接地气,能与倾听着产生“共情”效应,自以为是所有分享中最拿手的方面。

2月15日,在滑兴中学进行高效课堂展示环节的分享,6月1日,山西太原新网师高研班《构建理想课堂》分享;8月25日滑县首届教科研分享《高效课堂中展示环节的行动研究及实践策略》;8月26日,在滑县上官二中进行《构建理想课堂》分享,11月9日,山东武城实验中学进行《小组合作教学》、《构建理想课堂》分享,开学前的校内培训等。

以上相关主题的分享活动,是基于新教育对理想课堂三重境界和六个维度的解释,并总结如何实现理想课堂的9字要领“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详细介绍“五步三查”课堂流程,以及该课堂模式是如何通过独学、合学、展示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通过“如何构建理想课堂”的分享以及参加体验式培训,老师们理解了课堂的“三重对话”,即与作为教育内容的对象世界(物)的接触与对话,与在此过程中发展的其他学生或教师的认识的接触与对话,与新的自我的接触与对话。能够三重对话与实际教学相结合。在体验式学习中,还能体验做学生的真实感受,对自己以后的教学也是一个促进。

无论哪一次的分享活动,前期夜以继日的准备工作总是苦涩的,收获总是自己的。哪怕是同一个话题,面对不一样的听众,都要有新的构思与设计。多次分享之后,对该话题的研究与理解则有质的变化,从量变到质变,让自我认知自动升级。

感恩背后每一个助力者、推荐者,每次分享就会有一次独特的遇见。每次遇见,借助他人之镜,照射自身存在的问题,从而获得经验优化。遇见,让2019有体验到不一样的生命意义。分享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只有反复实践,才能有真知灼见。



真理是在漫长的发展着的认识过程中被掌握的,在这一过程中,每一步都是它前一步的直接继续。

——黑格尔

也许是随着年岁的增长,有了思考的沉淀;也许是读写改变了思维,近两年的教学,不再拘泥于教材,不再受束缚于课堂之上,对事物的理解也不仅停留在某个点,更多的是追求整体理解,打通认知、融会贯通。因此,对自我的要求也不仅有教学成绩,更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会给学生的不仅是适应当下的学习方法,更能给他们的长久发展带去深刻的影响。我经常自我对话:如果我是老农,学生是田中的幼苗,要给他们施“肥”,一定是“底肥”——能激发学生自我成长,并且后劲儿很大的“肥料”。

要想让学生学习有高度,教师必须有高站位的教学视野;要让学生学习有深度,教师教学研究向下扎根必须深。2019是个见证年,英语教学、学科课题研究等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

(一)结合学生认知规律,打造符合他们认知的英语学习。

1.九年级“专题训练”教学——帮助学生编织英语学习网。

语言学习是一个网络建构的过程。尤其到了九年级,不能教零碎的单词、语法、话题等。但是如何“织网”?有了这种思考,开始以语篇为依托、以话题为线索,梳理初中五本英语教材知识体系,让学生对学习的语法知识、常用表达结构、话题熟记于心。此外,结合《新课标》以及近五年中考试卷,梳理每个题型,并做专项讲解与练习,比如《中考词语运用专项练习》《如何应对“完形填空”》《拿下“阅读理解”》等专题研究。让学生能够透析题型,明确做题方法。如此一来,做题时,思路清晰,不仅效率高、成绩好,还能萌发学生学习的愉悦感。更重要的是为他们以后的高中英语学习奠定基础:会学、能坚持学!元旦前,升入一、二、六中学生到校来看望我,说现在他们很多人的英语在班内名列前茅,学习起来很轻松,并且可以腾出时间补习其他薄弱的学科,他们笑谈是初中英语基础打得好,让我觉得很欣慰。也更坚定了我的教学思想:不教死知识,要教“活”技能,培养“自助式”英语学习习惯。

2.七年级开展分级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滋养生命,培养英语学习兴趣,获得英语学习的成就感。

对于九年级下学期学生学习,主要帮助他们进行知识建构,明确初中三年学了什么?这些知识有哪些内在的联系?如果考试如何运用这些知识?七年级这样教,学生会懵。七年级是养习惯、打基础的关键期,以兴趣为基点,以活动为促进,引导学生说英语、唱英语、读英语,爱上英语学习,并且有坚持学英语的信念与意志。

天生爱阅读的人并不多,如何引导学生爱上阅读,尤其是爱上不是本族语言的英语阅读,更难!但是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唯有阅读最有效,在领悟到这一点之后。在学生的课外阅读方面,做足工作,耐心引导,不急功近利。今年七年级新生,我开始从英文绘本阅读开始,培养学生“读、看”技能,为学生打造分级阅读的辅助课程。每个小组共读一本书,然后展示分享。没想到这个举措,恰好迎合河南省中考题型改革,更有了说服力,阅读活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除此以外,还让学生进行“英语流利说打卡”活动,通过人机对话练习纯正的发音,培养学生的“听、说”技能。“学唱英文歌曲”一直是我很重视的一个英语教学策略,本学期已经学习了LittleStar , Big Big World,Do-Re-Mi等英文歌曲,并在每日的“课前歌声”演唱,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语言的学习是为了使用,听和读是输入,说和写是输出,为了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让学生有更多的输出机会。我和南阳市7中的殷德静老师通力合作,打造“安阳与南阳联谊活动”,让两个地区的学生自由结对,组成固定的笔友关系,结合所学的不同话题,进行英文书信往来。这样,不仅仅激发了学生写的兴趣,又可以保证写的质量,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实际运用,学生有一种成功自信的实践体验。当看到七年级刚入校的孩子,能够针对有关话题,洋洋洒洒写下两页书信的时候,我由衷的赞叹:“太优秀了!”

无论是九年级中招考试的成绩名列全县前茅,还是七年级年终考试稳居第一,我好不避讳地对赞扬者说“成绩是学生自己学出来的,不是教师教出来的。”

(二)课题研究,做一个真正的“研究型”教师。

最近几年,结合着英语教学中的困惑点,开始进行英语教学专项课题研究。作为主要责任人参与多项国家、省、县(市)级课题研究:《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中教学技艺运用的实验研究》《初中英语教学中“小组合作”的行动研究》《初中英语教学4个艺术化的行动研究》《高效课堂中展示环节的行为研究及实践策略》,无论哪一次课题研究,不仅解决了当下的教学问题,还能促进对教育教学的理解,提升自己的理论知识素养。这样一来,有理论支撑的实践,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尤其是主持的省级课题《初中英语自主阅读习惯养成的实践研究》2019年9月顺利结题,增强了自信心,坚定了课题研究的职业发展。目前,正在进行的是《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的研究》,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当然,做课题其中的辛苦,没有人替你品尝,当你尝到苦处又能坚持下来的时候,这就是最好的成长。我从来不相信没有付出的收获,任何付出,都会留下痕迹,让你的人生与他人不同。曾经在朋友圈看到这样一句话:

“蛹对蝴蝶说:你真漂亮,整天可以飞来飞去,即美丽又自由,真羡慕你!蝴蝶对蛹说:只要你愿意离开你的那个壳、你也可以跟我一样!蛹说:不行,那样我会死的!殊不知一切愿意经历重生的人和事,才会获得更多的美好!如果你很执着,舍不得、放不下现在的躯壳,就只能永远羡慕别人!提醒你:破茧成蝶、为梦飞翔!只要你愿意改变自己,一切皆有可能!”

由此可见,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学会跳出舒适区,突破自我的认知边界,竭力向上成长、向下扎根。

(三)梳理英语课堂教学模型,让每节课有型、有效。

基于对构建理想课堂的反思、英语课题研究的梳理以及英语根基书目的学习,开始对英语教学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思想。听说课、阅读课、语法课、写作课。如何上好每个课型?不再“自以为然”,开始有了实践背后的理论支撑,符合英语学科的学科特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

做了20年的英语教师,2019活的最明白,教的最轻松,因为不再重复“昨日”的故事,开始学习做一名“研究型”的英语教师。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学科教学的成功,把我推向管理职位。学科教学成绩易得,做好管理,却不容易。



目标有价值,生活才有价值。只有在以某种有价值的东西做目的时,性命才有价值。   

——黑格尔

自从2017年8月份,接受学部管理工作以来,我的工作除了英语课堂教学,更重要的是学部管理。2019年上下两个学期,工作重点不一样。上学期工作核心是“九年级升学”,下学期工作重点是“新七年级习惯养成”。无论是面对九年级升学压力,还是七年级的初入校园,我均按照“课堂巡课督查+活动与座谈交流”来进行。

(一)巡课中发现问题,反思中形成共识。

课堂巡课、督查是常规工作,在没有课或其它特殊情况的时候,我在每节课不同时间节点(上课之初——检查学生课堂是否按时到教室以及师生的课堂导入;课中——检查学生课堂投入度、关注力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课堂末尾——检查学生的坚持力,是否能始终如一,看教师的课堂教学,课堂是引领还是个人操纵。)每次巡课之后,我都会根据发现的课堂亮点或课堂问题,编写巡课反思,命名为《课堂观察》,内容不多,但字字斟酌,以表扬榜样为主,提出共性问题,然后发到学部群里分享,引起老师们的关注,提高共识。日日有反思,天天有观察。一个学期《课堂观察》积累将近两万字。

“第一节巡课发现了很多问题,大多数班级,精气神差,投入度不够,这是一个很不好的课堂现象,但不是根本问题,现象是能看到的、感觉出来的,问题需要我们追根溯源,是思考出来的。究竟是因为学生就寝问题导致的课堂困、趴桌子,还是因为教师课堂设计的问题,没有最大程度吸引学生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兴趣?每个老师都要认真考虑。课堂必须以学为中心,讲的再多,精气神不好,投入度不够,学习力就没有发生,课堂效果就很差,请各位老师关注自己的课堂,不能自顾言说!我们要根据现象思考问题的本质,解决了问题,不仅仅有益于我们的教学,对我们自身逻辑能力的提高也有好处。”这一段文字可以提高老师们在课堂上关注学生学习的意识,引导教师朝向“以学生为主体”的理想课堂出发。

“巡课发现很多班级教师讲得太多,很着急,但是学生精气神‘散’,关注度不够。为什么为这样?亲爱的老师们,距离中考仅剩10天时间,一定让每节课都有价值,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决定性作用!课堂上通过学生的自主练习,教会学生如何查漏补缺,找出学习的‘短板’,然后有的放矢的‘补短板’——只有你给学生的是他们想要的,他们才会用心听、愿意听,才能让课堂高效。老师们,组织课堂需要我们的智慧,请关注课堂上学生的练习度、投入度、参与度。”通过上面的文字,会给老师们一针清醒剂,越是到了关键的时刻,越要沉着冷静,能够智慧地处理课堂。

2019年3月27日的《课堂观察》——《好课的标准是什么》发到学部教师群里之后,引起大家的共鸣,很多教师也表达了自己的感受。这样,巡课就不仅是一种简单的“督查”与“被督查”的关系,而是一种对话,是一种相互学习,是一个教学共同体朝向理想课堂迈进的蓬勃景象。当然,每次巡课,不是为了完成一项任务,而是穿梭于教室中,发现榜样、学习榜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仅仅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部师生课堂的有效度,也加深了自己对构建理想课堂的理解。

(二)活动是促进,座谈交流是对话,直面问题,朝向真理。

1.上半年,九年级以实现“中考梦”为线轴,展开系列活动。

在年初制定工作计划的时候,我想:对九年级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是中考吗?是,但不全是。因为学校资源的限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有考入理想的高中,有学生会落榜,有学生会辍学,那么,对九年级学生最重要的因该是“唤醒”,“如何唤醒学生学习力”是我工作的铆钉点。一个学期的工作,以“实现中考梦”为线轴,结合学习当时出现的问题,开展学部全体学生(600多人)系列会议。第一次会议《心中有梦,砥砺前行》“唤醒、激励与引领”,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中考目标;第二次《向着梦想出发》抓住契机,鼓舞士气;第三次《为梦想买单,我能行!》坚定意念,加码施压;第四次《为梦奔跑,我要冲!》呐喊鼓劲,掀起学习热潮;第五次《圆梦之际,我拼故我在!》助燃圆梦之火,激发学生“拼”的力量;第六次《圆梦中考,致青春!》帮助学生志愿填报,圆梦中考。每次活动之后,我都会留下记录与反思,以备日后他人借用。

此外,还开展了四次以“有学可上是底线”为主体的后进生转化交流会,通过每次座谈交流,这些孩子开始慢慢改变。卜路宽、张航等、张淑琪等孩子,通过一次次的座谈交流,明确了前方的路,有了方向感,并能顺利完成给他们的特殊作业——阅读课标读物并写读后感(哪怕是抄书),进步非常明显,尽管没有考进重点高中,但大多选择职业高中、技校继续学习,很多学生和家长用写感谢信、送锦旗等形式表达对老师以及学部的感谢,通过学生的反馈信息,发现我当时提出的学部口号“让努力成为常态,让优秀成为习惯!”已经深入他们的内心深处。

由于九年级工作的开展,有目标有意义,最后的中考,考取了非常理想的成绩。

2.下半年,循环教学,新接手了七年级12班的管理工作。七年级以“习惯养成”为动机,开展对话。

七年级入学第一天,给全体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以“我期待的初中生活”为主题,通过军训期间的体验、师生的相处、对初中生活的期待,写一篇文章参加评比,选出优秀作品展示。通过这次活动,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感悟,并督促学生以最快的时间融进班集体。2019年级9月11日,举行第一次学部全体学生会议,主题为《做英民“好学生”》,向学生全面介绍英民中学的一日常规、校训,以及如何做好一名“英民合格生”。并借助这次活动,让学生些反思,把这些生硬机械的信息内化成他们的知识与意识。2019年9月23日,考虑到七年级学生追逐打闹容易引发不安全隐患,开展了《安全在我心》演讲比赛,防患于未然。第一次月考之后,结合大家考试成绩,进行了一次学部反思交流会,聚焦现实问题,明确前行的方向。期中考试,尽管学生取得了非常明显的进步,普通班10个班的成绩平均进步8分多,实验班仍然遥遥领先。但是学生管理工作,不可能一劳永逸,永远停留在过去的成绩上。2019年11月27日,我们再次召开以《做英民“标兵生”》全体学生会议,给学生提出更高的具体要求,鼓励学生高标准要求自己,成为学校的骄傲。这次会议,除了让学生有自我成长“阶梯规划”之外,还进行了班级挑战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再上新台阶。临近期末,为了改善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疲懒散”现象,振作学习士气,2019年12月27日,我们举行了本学期最后一次全体学生会议《珍惜每分钟,奋力期末考》,通过如何复习、如何利用“暗时间”、如何应考三方面内容,让学生明确期末复习的方法,激发学生复习热潮,并对学生的纪律、安全等问题做出详细要求。

七年级是养习惯的阶段,尤其是上学期,养成了好习惯,接下来的两年多则不会再被一些琐碎的问题所牵绊。为师生和谐的课堂教学保驾护航。

2019的学部管理工作,我尽职尽责,全心应对。累、苦、不被理解,却执念向前。正如黑格尔所言:“只有经过长时间完成其发展的艰苦工作,并长期埋头沉没于其中的任务,方可有所成就。”

在我的生命历程中,“2019”注定是一个不凡的年代。因为“新网师”课程的潜心学习,因为汝阳经典共读的洞见,因为河南信阳师院的专业深造,才能在一线的教学与繁重的管理工作中不被压垮,反而利用智慧挑战诸多不可能。方能不负光阴不负韶华。

2019已过,留下厚重的岁月积淀;2020已至,初心不变,朝向梦想,越是艰险越向前!



后记:这份年度叙事从开始动笔,到完全成文,历经半个多月,斟酌而成。感恩岁月,感恩生命中的关键词:新网师、信阳师院、外出分享、学部管理、英语教学,铸造一个厚重的2019。














作者简介

王辉霞,“新网师专家库”成员;河南省滑县英民中学英语教师,学部业务主任;滑县名师;滑县进修学校;滑县“最具读写力教师”滑县“写作先进个人”;河南师范大学“国培”讲师、河南信阳师院“国培讲师”;从事初中英语教学20多年,曾获得省优质、市县优质课一等奖。致力于新课程改革,曾多次省内外学校做新课改交流分享工作,比如湖南邵阳铭志中学、海南海景学校、河南郑州七中、河南新郑新烟中学、河南鹤壁二中、河南郸城京华学校、河南郸城逸夫中学以及县城内多所学校,指导“小组建设”、“导学案编制”、“高效课堂课堂流程”或者上英语示范课。


点评

马增信


霞光一道天边来

初次认识王辉霞老师,是2018年9月,当时王老师是《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的课程组长,而我则是刚刚加入新网师的新兵。王老师的认真负责让我记忆犹新。与王老师见面是在2019年5月底的太原高研班上,王辉霞老师《构建理想课堂》的演讲,让我脑洞大开,耳目一新。再后来王老师成为新网师专家库成员,我们在河南汝阳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共读。2019年11月,王老师应邀到武城县实验中学做《小组合作教学》《构建理想课堂》的专题讲座,让老师们瞬间成为她忠实的粉。12月,在山东武城的写作高研班上,王老师又做了《读写间遇见幸福的自己》的闪电演讲,王老师的勤奋好学,知行合一,让我认识了一个与众不同的中学教师,也让我领略了一位新网师人自我成长的英雄历程。现在,王辉霞老师又成为新网师《英语研课磨课》的课程讲师,成为众多学员学习效仿的榜样。

一位教师的自我成长,到底需要什么?

朱永新教授曾总结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吉祥三宝”:专业阅读——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专业写作——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专业发展共同体——站在集体的肩膀上飞翔。

在专业阅读上,王老师在《教育与写作》课程学习中,学习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幸福比优秀更重要》;在《静悄悄的革命》课程学习中,她又学习了《静悄悄的革命》《论对话》《倾听着的教育》;汝阳共读,啃读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她还同时承担学校和县里读书会主持人的重担,引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老师走在专业阅读的道路上。

在专业写作上,王老师一年的打卡数,打卡152天,达20多万字,其中84次置顶。今年的年度叙事,王老师更是洋洋洒洒,写了的16000多字,从王老师年底叙事中,我们时刻感受到一位新教育人践行“三专”理论,疯狂拔节成长的轨迹。

在课堂教学中,王老师勇于改革,变“教学设计”,变“授课方式”,变“课堂节奏”,变“课堂温度”。开始“革新”旧我,创生新我。九年级“专题训练”教学、七年级开展分级阅读,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保证学生的学习的质量。

王老师还是一个不断吸收新知的人,信阳师院的学习,不仅让她重回大学生活,更重要的是第一次广泛接触到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学习。跨学科的融合拓展学习广度,同时在学科专家引领下,打破旧知,铸造学科认知高度。作为主要责任人,她参与多项国家、省、县(市)级课题研究:《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中教学技艺运用的实验研究》《初中英语教学中“小组合作”的行动研究》《初中英语教学4个艺术化的行动研究》《高效课堂中展示环节的行为研究及实践策略》。她主持的省级课题《初中英语自主阅读习惯养成的实践研究》2019年9月顺利结题,更增强了自信心,坚定了课题研究的职业发展。目前,她正在进行《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的研究》的专题研究。

王老师还是一个乐于分享和输出的人。在过去的一年中,她分享交流的主题有“英语教学设计——英语导学案编制”“英语课堂诊断与教研活动”“英语示范课”“教师读写专业成长”“构建英语理想课堂”“小组合作教学”等。福建莆田、河南郸城、河南道口、山东武城、成都武侯,到处都有她为新教育布道的身影;“国培送教下乡”活动,新教育教师专业成长培训会场,到处都能听到王老师热情洋溢的发言。用王老师自己的话说,就是“在体验式学习中,既能体验做学生的真实感受,又对自己以后的教学是一个促进”。

郝晓东老师在《生命叙事是什么,如何写》中说过:“通过撰写生命叙事,我们与自己经历的活生生的“生活文本”进行对话,增进我们对生活的理解,并且使我们对生活的理解与认识变得丰富多样,生命叙事成为我们改变日常生活单调平庸的重要方式。当叙事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意味着我们会保持一份敏感,随时留心关注、充分关注生命中的故事及其细节,意味着对自身生活的不断探问、反思和意义观照成了我们生活的常态,意味着叙事成了教师改变自我日常生存状态的契机。”

在王老师看似平淡的年度叙事中,我们看到了王老师的新教育理想,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她深入班组、课堂躬身实践的田野意识,这正是一个新教育人应有的价值观和实践观。稍显遗憾的是,我们在王老师的叙事中,看到的更多是故事,这其中少了一些细节,少了一点反思。如果能对自己过去一年平凡的生活“加以梳理,选择,整合,贯通,反思”,在现场感的生动叙述中,把生活的遭遇、生命的反思甚至挣扎与抗争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在复杂多变的故事中深刻透析生活本质,从而激发起重装启航,勇猛精进的昂扬斗志,让自己的生命故事在平凡中彰显卓越,从平淡中彰显出理性的光辉和智慧的力量,探寻到生命真正意义所在,从而真正抵达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彼岸。这也许是我们更想看到的结果。

从一个普通老师到名师到底需要走多少路,读罢王老师2019年生命叙事,相信大家一定会有不同的启示。这是我们期待的,也是新网师人矢志不渝追寻的人生目标。


新网师2019年十佳生命叙事 | 方娇艳:做一颗时间的种子

新网师2019年十佳生命叙事 | 马增信:没有方向,所有的行动都是逆风飞翔

新网师2019年十佳生命叙事 | 徐明旭:唤醒黎明

编辑:杨茜






寒暑假发布招生简章

新网师欢迎您!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