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结束自由舞步,专注精准舞步,以求自由漫步 | 网师作业

183855郭筠筠 新网师 2022-04-17

作者 | 郭筠筠

审核 | 刘凤娟

编辑 | 杨茜


进入新网师之前,自认还是一个喜欢阅读的人,生活中交往的朋友,也多是喜欢阅读,阅读能力强的朋友。
无论住的房子大小,一定会有个独立的空间装我的宝贝——书。
可是,加入新网师才发现,自己的阅读竟然一直存在很大问题。特别是阅读了魏老师《教师阅读地图》,其提出的教师专业阅读五大假设来看:

1.对于任何一个具体的专业领域而言,存在着一个最合理的知识结构;
2.专业发展,必然会经历一种“浪漫-精确-综合”的有机过程;3.每一门类知识的掌握,都存在着一条由浅入深的路径;4.对每一个教师而言,都存在着一条独一无二的阅读路径;5.在特定的发展阶段中的具体教师,面对特殊的场景,一定有一本最适宜他阅读的书。
回顾自己的阅读历程,浪漫期漫长而丰富。 

一、漫长的浪漫期——大量、丰富


(一)儿童读物伴童年
爱读书,源于小时候。我有个大我十几岁的舅舅,家里有很多连环画。
每次去外婆家,我都会霸气地把舅舅的连环画一本一本装进包里,带回家,占为己有。《香蕉娃娃》是我和妹妹直到现在,都会记得的一本书。这本小人书,让生活在北国的我们,从小就认识到南方特有的这种弯弯黄黄的水果,大如蒲扇的叶子,以及和香蕉有关的传说故事,并且指引着我,从北国走向南方;《西游记》系列,让我流连于想象世界里的妖魔鬼怪,并且从此喜欢信马由缰,不受拘束。
我平生买的第一本书,是花了一毛四分钱,隔着小镇商店橱柜里挑选到的一本《中国民间传说故事》。封面上宛如飞天的女神像,即便越过四十年的岁月,依然在我头脑里清晰再现,似乎协我生出一双飞翔的翅膀。
小时候读过的书,犹如走过的路,在我的灵魂中,都能找到痕迹。
这感觉,实在太奇妙。
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上小学了,可读的课外书不多。身为教师的爸爸为我订阅了一些期刊:《少年文艺》《儿童文学》《小伙伴》《小溪流》等,让我在小学就打下了语文学习的底子,让我感觉到学习语文的毫不费力,让我喜欢上了随手也写上几个字。
《少年文艺》《儿童文学》是坚定地陪伴我从小学到初中的两本杂志。
《柳眉儿落了》最早描写早恋的小说,在当时的同学圈里春潮涌动过好一阵儿。
(二)世界名著伴青年
上师范后,随即爱上了学校图书馆里的那些书。《简爱》《呼啸山庄》《基督山伯爵》《茶花女》……每周一次2本书的借阅,为我打开了明亮的窗。
我和同学们集体订购席慕蓉的《开花的树》《七里香》,朗读并背诵她的诗。
91年,中师毕业,读书,依然是业余生活中的最爱。
《乱世佳人》中的郝思嘉,让我看到了女性的独立坚强;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让我见识到了,一个文人如何诗化地思索中华文明。同时,我订阅了《当代》《十月》《啄木鸟》《小说月报》等杂志,和喜欢阅读的老师们,互相借阅。
小城的人喜欢打牌、打麻将。
比我小几岁的清,一首婉约词般的女孩,是我在学校里最能交流读书感受的人。可惜,没过一年,为了要命的爱情,清去了另一个城市。
单调、枯寂的的生活让人时时心生窒息。
阅读,让我不甘于小城的单调;
阅读,让我生出向外看的眼睛。
01年,在小城的实验小学工作10年之后,告别熟悉,选择远方,来到深圳。
临行前,我仔细挑选,在行李箱里慎重装下一本绿皮书——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多年以来,这都是我很喜欢的一本教育专著。这本通俗易懂却内涵丰富的书,给予我很多启示。翻烂这本,我包上书封,收藏于书架,又买回最新的一个版本,不时取出阅读。
从苏霍姆林斯基身上,我学到了如何让自己在疲惫之时,心生希望,重新出发;让自己有颗柔软的心灵,蹲下来,走进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倾听学生的心灵。
我自认是孩子们的伙伴,是家长们的朋友。
孤身一人,漂泊深圳,最初的工作压力极大。
不免会在某个失眠的夜晚,悲伤突然间铺天盖地而来,在漫漫长夜里痛哭,哭得肝肠寸断,哭到无法呼吸。在大家都压力大的情况下,你的悲伤无法向人诉说。没有哪个人愿意接近一个祥林嫂似的唠叨,没有哪个人有耐心倾听或许只能感动自己的故事。
往往是深夜痛哭之后,又在清晨擦干眼泪,急着赶路。
救我走出的,仍是那一本本不能言语的,静立一边的图书。
取出一本书,打开来读,似乎书里的某一句话,某一个点子,专为等我似的,向我微笑,向我注视,让我一见,豁然警醒,拨开迷雾,走出迷津。
《苔丝》《悲惨世界》《复活》《安娜.卡列宁娜》《百年孤独》,毕淑敏、龙应台、三毛、严歌苓,读着这些作家,这些作品,眼前的世界变得开阔,就像在不同的世界里,重新活过了千百回。
读书,让我从烦琐、沉郁中看到希望;
读书,让我从困顿里起身,循着明明灭灭的光芒,逐渐走出一条清晰、坚定的道路。
(三)教育专著带来契机
教学中,平平淡淡。一直和其他老师一样,一学期,一本语文书。偶尔,加上另个版本的,还是语文书。
天生不甘平淡的我,努力地寻找改变语文教学的出路。
偶然间,在网上读到薛瑞萍,一口气,读完她的《心平气和的一年级》《我们二年级了》《书声琅琅的三年级》……一直到六年级。
她的《教育教学问答》《把世界带进教室》《薛瑞萍讲中国故事》《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大凡她的书我都会买来阅读。读薛瑞萍,感觉眼前一亮。
她带着学生背儿歌,读绘本,带着学生,过的是另外一种不受约束,我的课堂我做主,“站在台上,我就是语文”的,决然不同的有趣生活。
喜欢上网的我,偶然中看到“教育在线”,在论坛中,我认识了干国祥老师、马玲老师、芷梅(常丽华)老师、陈美丽老师,知晓了“农历的天空下”、“小蚂蚁”班级游学等课程。
发现了“毛虫与蝴蝶”实验。因为我们学校语文老师固定制,反复带1、2年级的原因,所以跟得最久的,是顾舟群老师,跟着她的“小舟成群”帖子,虽然没有报名参加实验,但私下里,我将所得运用到班级教学中。在学校里提出了“读写绘”的概念,并且形成了我们低段语文教学的一大特色。同时,带着低段老师,逐渐形成了成熟的低段读写绘课程,深受孩子们的喜欢。 
学校里,最早是我带着学生背诵《日有所诵》,将绘本引入到课堂教学中。《猜猜我有多爱你》《爱心树》《小黑鱼》《我爸爸》《我妈妈》《小蓝和小黄》……中国最早引进的这些经典绘本,很荣幸地进入课堂,成为孩子们的学习材料。好图书,好故事,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有趣。我们的语文课堂变得生趣盎然。
同时,儿童小说,如《笨狼的故事》《詹姆斯与大仙桃》,彩乌鸦系列等,随着我在课堂上读给学生听,也让学生追着家长去买买买,去读读读。
07年开始,我带着学生背儿歌,读绘本。到09年期末考试,我带的两个班级考试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直到现在,学校非常重视阅读,我们低段不再看重成绩,而看重孩子们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引起了学校重视,让学校看到了阅读带给孩子们的改变。
其他老师渐渐将《日有所诵》《我爱吟诵》纳入课堂教学,同时,我们精选一些绘本进入课堂。学校让我起草一份《深圳市百仕达小学阅读课程计划》,12年起,阅读教学正式在全校全面铺开。
语文课堂上,我们没有固定的教科书。学校按照上级要求订购的教科书,只是我们1、2年级的识字工具,我们引进大量绘本,每学期至少进行16个绘本的阅读与写作教学,开发出了成熟的绘本读写课程,比如《小真的长头发》《幸运的内德》《山田家的气象报告》《小蛇散步》《蚂蚁和西瓜》《我家是个动物园》《笨拙的螃蟹》……
二年级,除了绘本,我们还带着孩子们阅读桥梁书,比如《一百条裙子》《苹果树上的外婆》《真假小珍珠》《老师是位船长》……整本书的阅读与推进,大大提高了孩子们的阅读理解力。
读得多,写得多,孩子们的写作能力,也跟着水涨船高起来。
一二年级的老师们,为孩子们的语文学习打下了坚实的语文地基。
阅读,开阔了我的视野;
阅读,也让我有能力,将美好的世界,带到学生面前。
后来我才知道,我所历经的这些,都属于阅读的浪漫期,诗意,浪漫,感性。这个时期的阅读大量但散乱,直到后期带着学生进行绘本、儿童文学等教学时,阅读才算比较靠近在主题性。 
后来我才知道,我属于文青型教师,拥有强大而漫长的浪漫期。我所经历的这个重要时期,将会成为我后来理解教育、理解儿童、理解自我的基础。

二、入门的精确期——短暂、持久


及至我选修了郝晓东老师的《人是如何学习的》课程,我才知道,世界上还有一种阅读方式,叫啃读。就是像啃骨头那样,一字一句地慢慢品读;阅读不求速度,但求收获;阅读不贪数量,但求质量;我这才找到精确阅读的门径。
而这个阅读的门径,我也是费了一番功夫才摸索过来。
(一)我被表象遮蔽了双眼
我从李镇西老师的“镇西茶馆”关联到新网师和郝晓东老师的公众号。2018年暑期,看到新网师的招生启事,没有丝毫犹豫就报名参加。
8月底,凭着3000+的阅读史这张门票,看到自己的名字入选,我没有太多激动,毕竟,咱也是一近30年教龄的老教师,大风大浪都见识过,无非是另一个场地的另一场学习。
选择了“教育写作”和绘本课程,原因是自己喜欢的、擅长的、并且正在实践中的,所以轻松过关,期末获得一个优秀,一个良好的成绩,让我产生一个错觉:新网师的学习,真轻松。于是,我在自己的小圈子里,继续读自己的书,写自己的文,走自己的路。
事后,我才由衷理解郝老师对于学员成绩等地划分要求的用心:新网师的成绩很多达不到优秀。 
(二)我被好成绩“撞”了一大跤
原想在这个舒适区继续沉醉,遭遇新网师的一条规定:不能重复再选相同的课程。这是逼人跳出舒适区啊。
后来,我要非常感谢这个规定。因为这个规定,2019年秋季,我犹豫不决,这么多好课,选哪一门? 
从公众号中感受到郝老师的学识和人格魅力,同时也知道郝老师的课程难,有没有勇气选?在选课结束的最后几天,我咬牙选择了郝老师的《静悄悄的革命》。原因是《静悄悄的革命》多年前学校组织共读过,应该也不算太难。(梳理至此,我忽然发现,我一直深居舒适区,像温水里的青蛙一样,失去了对周围的敏感度而不自知,甚至洋洋自得。学习的内驱力没有激活、点燃;采用取巧、偷懒的方式,粗枝大叶、蜻蜓点水,又能有多少收获?)
19年秋的学习开始了,我继续保持自由散漫的学习态度。第一次听课感觉一个字:难!两个字:真难! 
像魏老师所说:

“没有用经过阅读训练的阅读者,会更倾向于按照自己已经形成的观念、好恶去接收和过滤信息,会不自觉地收到浅层愉悦感的控制。” 

我感受到郝老师课程中的知识丰满而博大,但是我的认知水平达不到,吸收能力极其有限。新网师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式的学习,两周一次的授课有时候没有直接参与听课,课后看课程综述,缺少课堂上沉思、互动、对话的过程,所得可想而知。
时间用在哪里是看得见的,期末考核,我得了个可想而知的——合格。这个合格的成绩让我郁闷了差不多一个月:同样的学习,同样的学友,别人可以优秀、良好,我却得到一个合格的成绩,甚至这个合格大约也是导师看我字数还过得去给的一个同情分。
读了郝老师发在群里的优秀作业,对比自己,我看到了差距,并且深深地愧疚:同一样的学习,为什么别人就能将知识吸收、内化再呈现? 
学习的道路上,我遇见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我被先前的好成绩蒙蔽了双眼,狠狠地跌了一大跤。说到底,还是对新网师的文化认识不足。
我是一只成长很慢的乌龟,总是慢人一截,公众号里的个性签名中有一句:“晚熟的70后。”感谢新网师文化的另一重含义“只要出发,总能遇上庆典。”代表物竟然还是那只慢腾腾的犟龟,新网师五百年前就预测到学习中有我这号的存在?这让我为自己的慢行找到了心灵的慰藉,出发的勇气。
既然选择了出发,就只管风雨兼程,我要追随新网师的步伐。
我用全部的力量发出生命的呐喊我要飞我要飞……
(三)爬起来艰难前行
改变,就从列计划开始,从寒假开始啃读:
1.每天阅读至少1小时。
2.每天写作打卡。
阅读范围:
1.郝老师授课书目、以及郝老师公号文章、2本著作。
2.画思维导图助理解。 
当我写下2020年的学习计划时,正巧在朋友圈读到郝老师的两段文字,坚定了我必须如此的原因,并成为我接下来的阅读、写作纲领:

“找对真正的学术高人,长期向他学习,尽可能把他的书籍、文章全部读完,把他的报告全部听完。学习他的学习方法乃至生活方式,直至把他的全部思想、学问基本领会,才算扎下根基,才能一通百通。 

这儿听一点,那儿看一些,以为见多识广,自以为学了很多,但很难在大脑中搭建起吸收、转化的知识框架,很难有真正的提升!”

我删除了很多无关的公众号,减少刷微博的时间,将阅读的焦点聚焦于郝老师的公号文章、书籍、讲座和他主讲的课程,“亲其师,信其道”,开始了追“星”之旅。
2019年冬天,一场席卷全国的疫情将我们出行的道路阻隔,我刚好可以用来进行寒假预习《人是如何学习的》一书。
1.啃读之艰 
对于一个只会如蜜蜂般广泛采蜜、在浪漫期长期浸润的我而言,啃读之艰立马显现。难度系数为4的《静悄悄的革命》我尚且只得一个合格的成绩,《人是如何学习的》难度系数为7的课程,我如何学习、学会、学通?
阅读之始就遭遇读不懂的困境:打开书本阅读,很多生僻概念阻碍了很好地理解,“新学习科学”和“新学习学科”被我弄混了好久,甚至在完成第一次预习作业时,才能将“新学习科学”书写正确。
后来,我在“咖啡馆群”看到有老师说,《人是如何学习的》这本书读起来很费劲,我想,难就对了,否则,哪里值得魏智渊老师花费十个课时讲授此书?
世界上最伟大的方法,往往也是最简单的方法,所谓“大道至简”是也。我采取了郝老师文中最实际的啃读法。埋首于书中,一点一点地啃,将感触最深的内容摘抄下来,进行批注式阅读。 
到新学期郝老师上课之前,我初读完第一遍。
除此之外,郝老师公众号上关于阅读、写作的文章也是我阅读的重点,为了理清文章结构,弄明白逻辑联系,每读一篇都画思维导图,至此画出36张。
《改变教育的十二个关键词》是郝老师的授课成果,因为没有阅读过相关书籍,所得印象不深刻。今年暑期,在阅读了《童年的人格》之后再去阅读本书最后一篇文章,才能真正读懂。由此也给我启示,浪漫期的阅读不可少,每一次阅读都有其独特之处,为精确期的阅读打下坚实的地基。
2.写作之难
在我打卡到第36天时,发现自己小打卡质量存在一个问题,在发布打卡时,我会学习学友的打卡,发现有的学友能够将导师的讲义完全糅合,消化,用一种全新的理解表达。
对比自己,基本是理解导师的讲义,摘取重点内容,将自己的思考分装不同的框架里。主体是导师的,自己只是起到添枝加叶的作用。
刚好看到郝老师说:“前几天边吃饭边看了一个小视频,几天来视频内容不时在大脑浮现。视频内容是老梁接受记者采访,记者问:‘你的记忆力为什么那么好,感觉什么东西都懂,都能分析得头头是道。’(大意如此)
老梁的回答触动了我,他说:‘你们一般关注的是a和c,却忽略了b。a是输入,c是输出,而重要的是中间的b,b就是‘化’。虽然我看的和大家一样,但只要经过我一‘化’,说出去就不一样了。同样的故事,赵本山说出去,就是乡下人的味道,而我一‘化’,说出去就是知识分子的味道。’”
这话解开了我的写作问题:一味照抄讲师或书本内容,而缺少自己的内化,没有内化的东西,只会短时记忆而不能长时留存,这不是真实有效的学习。
《刻意练习》的作者说:

“不管什么障碍,越过它的最好办法是从不同方向去想办法,这也是这种方法需要导师或教练的一个原因。有些人已经熟悉了你可能遇到的障碍,于是,可以为你提供克服障碍的方法。” 
郝老师的文章是我提升的方法,通过分析老师的文章,对比自己,找到差距,我的问题有二:一是语言贫乏,有骨无肉,缺乏新鲜,没有自己的风格。二是思维不清晰,深度不够。我当从这两方面进行努力。
3.艰难完成预习作业
2月12日,围绕书本的第一章,郝老师布置了第一次预习作业,时间是2周:
1.认真阅读第一章,画出思维导图。
2.新学习科学与旧学习科学相比,主要有哪些差异?请简述
3.请运用本章有关教学、教学环境的理论谈一谈你对疫情期间教师在线直播网课的认识。(关键是运用理论)
4.请将佐藤学三重对话理论与本章关于教学的三个原则打通,分析。(新学员可以不做)

拿到题目的当天,我先开始画思维导图,以求对本章有整体把握。
之后,再来回答后面的题目。借鉴以往优秀作业,基本能够将几道题目融会贯通,以论文的形式写就。特别是阅读了组长方娇艳的文章之后发现,她的脑洞更大,灵活性更强,完成第一章的内容时,能够将后面章节的内容整合其中,为其所用。
第一次认认真真地完成预习作业,从构思,到百度、知网查找资料,到打草稿、完稿,基本花去了2周时间。第一次作业,字数近七千;每天拿出一点时间来,写写改改,在规定时间之前1、2天提交作业。
之后的预习作业,基本都会花费2周时间完成。也正是这样反反复复地思考、写作,对于郝老师出题目的用意更为明确:题目之间有一定的逻辑联系,需要结合书本,甚至是之前所学,结合工作实践,灵活回答。
第一次预习作业,得分80,良好。总算摆脱了及格线。学习的步伐依然不止。 
(四)在授课中成长
1.第一次授课后的震撼
3月4号晚上7:00,第一次授课如期而至。这次授课,郝老师讲了学习的发生与五个因素相关,重点从内因来说,关涉五个方面:情绪状态、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自我管理。
重点从行为主义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阐述了学习是怎么发生的。之前,关于这两个概念总是不断地看到、听到,但其中内涵却难以得知。
这次授课中,明白了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原理的短视,更是获得了本书的三条建构主义核心观念,也是被郝老师在今后的授课中反复提及以及我在之后完成预习作业时不断深刻体悟到的:

“第一,学生带着有关世界如何运作的前概念来到课堂。如果他们的初期理解没被卷入其中,那么他们也许不能掌握所教的新概念和信息,否则他们会为了考试的目的而学习它们,但仍会回到课堂之外的前概念。

第二,为了发展在探究领域的能力,学生必须具有事实性知识的深入基础,在概念框架的情境中理解事实和观念,和用促进提取和应用的方式组织知识。

第三,教学的“元认知”方法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定义学习目标和监控,达到目标的学习过程来学会控制他们自己的学习。

第一条原理,引入了“表征”这一概念以及《刻意练习》的书籍阅读;第二条原理,让我们厘清教学知识“少而透”,需在大概念框架下进行;第三条“元认知”方法,对于调整自己的学习大有裨益,同时在疫情期间刚好被我适宜地教给学生,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那一晚,听完课之后,我内心里激动地久久不能平复,知识的博大精深又紧贴大地,无论从哪个内容看去,都启发人写出一篇篇文章来。而这样的收获,是个人阅读无论如何都读不出来的味道。
于是,我老老实实从授课综述开始阅读起,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写下了不少课后反思。有两篇文章后来分获罗湖区论文评比一、三等奖。
2.第一次获得90
之后,每两周1次,几乎每次超越2小时的授课时间,成了我期待的事情。我想借助听课检阅自己阅读读懂了哪些,还有哪些需要导师解惑。
因为疫情不能出门,刚好有大块时间阅读、思考与写作。每天早上8点早餐后,就坐在桌前阅读。下午2点,继续坐在桌前阅读。所花的时间远远超过当初制定计划时的每天阅读1小时。
记得在听完第二次关于“表征”的授课之后,我完全沉浸于这个全新的重要概念中,借助思维导图整理,足足画了4个小时才梳理完毕。将近中午12点,起身的那一刻,内心的满足无以言表,我想,我体会到了“知识的伟大魅力”。
也是从第一次授课之后,啃读越来越有感觉,越来越喜欢当初这本根本啃不动的书。
也正是因为全身心的浸润其中,完成第二次预习作业竟然获得了90分,还被组长安排跟大家分享收获。这次作业,也被组长方老师推荐到新网师公众号发表。
这些额外的被看见的奖赏激励我越来越沉浸于学习当中。我更愿意相信,这些附属的奖励只是其一,更重要的,是我体会到在知识上获得真实的成就感。
经由郝老师的指导,我终于触及到如何专业阅读;经由郝老师的指月之手,我触碰到知识的伟大魅力。这样的精确阅读是我之前的阅读史上所从没有经历过的,经由《人是如何学习的》的课程半年中的穿越,对我产生的作用却是持久、惊人的。我再读理论性很强的《0-8岁的儿童纪律教育》竟然像读小说一般,读懂痛快酣畅,这在之前更是难以想象的。
浪漫期的阅读像在公园里散步,慢悠悠地走,所见的风景美好但难以留下深刻印象;精确期的阅读像爬山,在不知前途的山中摸索,累得气喘吁吁,但爬上山顶看到的风景是在平原地区绝对不一样的感受。
尤其是,当你经过了精确期的阅读训练,你就不愿意走马观花地流连于浪漫期。

三、努力的综合期——我到达了吗?


至今,我不敢说我到达了阅读的综合期,

“形成了自己的比较自觉的教育哲学,拥有了自己的默会知识,能够合理地理解和解释教育生活中的大部分问题。”
但是,潜移默化中,我发现自己看待教育的问题发生了一个明显的变化。
由于今年九月我将带一年级新生,面对焦虑的家长以及他们私聊我的一些问题,我打算写一篇幼小衔接的文章。
两年前,我写过幼小衔接的系列,一共是7篇。当我翻阅之前的文章时,自己羞愧地不愿意多看:稚嫩、浅显,只是就事论事。
于是从来,重新写出了一篇《致家长:升一年级有点慌?收下这份建议》,字数5000+,从埃里克森关于人的发展八阶段论为依据展开,说明入学儿童的重点是解决勤奋与自卑的矛盾,从物质心理准备、十个好习惯培养、交流与合作、家校共携手四个方面写开,基本囊括了一年级孩子需要培养的重点内容。 
写完,就有两个大号申请开白,此文在我们学校一年级200多人的群里得到家长热烈反响,也感谢同事的大力转发,一天功夫得到1000+的阅读量。这对于自己是个不小的鼓励。
自我感觉现在看待事情更加完整、全面,写作过程中,会有意识地寻找理论支撑。这就是“经过专业期的训练,教师以及形成了新的专业本能”?这就是“教师形成了自己行动与思考的程序”?
我知道,学无止境。
我期待自己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在导师的引导下,“始终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丰富、加深以及修正自己的教育哲学。”继续“经过长期的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学科学习的训练之后,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达到自动化水平,会对学生问题、学科问题迅速做出鉴别级反应,这是专业发展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魏智渊(著).教师阅读地图【M】.2014.漓江出版社

郭筠筠,晚熟的70后,深圳市优秀教师,罗湖区优秀班主任,入围2019“阅读改变中国”。深圳市百仕达小学语文骨干老师,语文教研组长,在语文的这片园子里耕耘近30载,爱生活,爱运动,向往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




相关推荐

我的专业发展之路 | 网师作业从“浪漫”出发,走向“精确”  | 我的生涯规划教育发展

在教师“专业阅读、写作和交往”中经由浪漫朝向精确抵至综合期 | 第一讲预习作业



明早五点不见不散

◆  ◆  ◆  ◆  ◆  


投稿邮箱:xinwangshiwxgzh@163.com

投稿请附上个人简介和照片

已发其他公众号的文章请注明

欢迎新网师学员踊跃投稿



寒暑假发布招生简章

新网师欢迎您!




点赞鼓励作者,分享传递知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