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崔俊莲:挑战 | 新网师2021年度“十佳”生命叙事(附冯美娣点评)

183819崔俊莲 新网师 2024-01-09


温馨提示:新网师2022年春季招生开始→寻找尺码相同的人 | 新教育网络教师学习中心2022年春季招生简章(点击红字跳转阅读),截止时间2月10日。
生命中的挑战并不是要让你陷于停顿,而是要帮助你发现自我。
——约翰森·李根

引言


            YIN        YAN            

挑战,
2021,这是我对自己许下的诺言。
2019,我遇见了新网师;2020,我在艰难的行进中,看到了柳暗花明;2021,我想挑战一下自己的极限,发现那个被遮蔽的自我。
如今,年末岁首,回望来路,这一年所经历的种种挑战,历历在目。这一整年,书写了勇气与奋斗、挫败与失落、伤心与绝望、不屈与坚强。彷徨、犹豫、怀疑、自卑,一次次包围着我,打击着我,一次次想要放弃,又一次次艰难地挺了过来。
如今回想,或许再难走的路,也会有走完的时候。
区别只在于:有些是生活强加给你的,有些是你自己主动选择的。既然选择了远方,就只需风雨兼程。

挑战哲学 踏上求智之路


TIAOZHANZHEXUETASHANGQIUZHIZHILU

世界就是你眼中的世界,你的眼光改变了,世界的意义也就改变了。
——谢林
牟宗三先生对现代人的评价是:多识少智。
人们的生命只是横剖面的挂搭在时空中,却没有了纵贯的生长,没有了生命的扩大,人生的意义也就变得虚无。
这个时代的特点不是崇高而是快乐。
于是“你想做一头快乐的猪,还是一个痛苦的人”就成了困扰我们的选择题。物质丰裕了,信息发达了,精神却开始了流浪。
我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同样不可免俗。
人过四十,不惑却并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所减少,反而越来越多。我需要一把利刃,来冲破层层迷障,为心灵找一个家园。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据说这人生的终极三问,需要到哲学里去寻找答案。
于是,我走进了哲学的世界,想要寻一个答案。
(一)上半年,我挑战了《大问题》
今年网师的学习我选了最难的课程之一《大问题》。为什么选?这是开课前车老师问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我问自己的问题。
最初是激情,因为它在我的书桌上躺了好久了。之所以买它,是因为有一次看到郝老师的好书推荐里有,又听其他学友说也在看这本书,还有大家都建议要学学哲学,就买了回来。可是对于一个哲学小白来说,要想独自看懂这么厚的一本书,几乎没有可能,于是我也就象征性地翻了两页,就把它摆在书桌上,供自己欣赏它的外观了。
后来,是希望它可以帮我走出困惑,找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再后来,就是不愿服输的性格使然,既然选了,就不想轻言放弃。可是这一坚持,却让我尝尽了苦头。
能不能坚持下来?这是老师问的第二个问题。为此还在假期,车老师就为我们试讲了一节课,让我们听完后再谨慎做决定。还特意发了《黑格尔》的讲义,让提前预习。说实话,黑格尔的讲义我基本没看懂,老师的预习课我也听的云里雾里,可内心有一种莫名的喜欢,说不清。和自己非常要好的一位学姐最终决定退出,我犹豫了再三,决定留下来。我觉得我有很多困惑需要找到答案。 
可课程的难度远超越了我的认知。光是相关书籍,我就买了一大堆。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上下册、《哲学与人生》《西方哲学史讲演录》、邓晓芒的《西方哲学史》《哲学导论》《一本书读懂西方哲学史》《人论》《灵魂之旅》《美的历程》。有的细看,有的只顾上翻一翻。每次预习作业,都可以让人做到崩溃。大家几乎都是踩着点交作业,总感觉时间不够用,书看不完,意思理解不了,总是陷在自己的思维里考虑问题。老师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进入人物角色,不是你自己,要看他怎么说。”再到后来,就是“切己”二字。    
每次作业都是寥寥可数的几个“优”,有时甚至只有一个“优”。甚至爱人都说,我不按正常人的思维想问题了,让我别学了,回头把自己学成了神经病。艰难时,我也想应付应付算了。何苦自己折磨自己,没那个能力,还非要逞强。一度严重怀疑自己,否定自己,从没有的挫败和沮丧时时侵袭着我。
可车老师的认真、严谨、细致、负责,让我汗颜。每一次,他都在深夜12点还在批阅我们的作业,每一份作业下面都有他亲自给出的建议,每一个小打卡中的困惑,他都及时解答,他说“尊重是相互的”。他让我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才是作为一个教师真正具备的素养。
于是,坚持一次,再坚持一次,每次都在给自己不断地打气中行进着。
慢慢地,慢慢地,我喜欢上了这种受虐的感觉。我知道了《西西弗斯》关于虚无的真正含义;我知道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引领了希腊哲学的两个顶峰;我知道了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原来是对自我的不同解答;我知道了“休谟之叉”;我思考了“电车难题”。
当第一次作业意外的获得“优”的喜悦还没消散,就被第二次作业的“合格”浇醒后,我夹紧尾巴小心学习,再不敢张扬;当我在一次次苦思冥想后提交了作业,却依然不知学这些有什么用时,老师用他的案例给了我答案。就是这两个最贴近我们生活的案例,让我对学习哲学又有了新的认识。我终于知道,大家为什么即使学不懂,也要努力来学习哲学,为什么哲学会帮助人解决最终的人生问题。
当最终的过关作业老师给了“7”,我还在猜疑这到底是什么意思的时候,《大问题》的最后成绩就公布了,看着自己的“优”,我知道这门课程又该暂时告一段落了。
哲学就是一种在永无止境的自我否定过程中不断成长和发展的怀疑精神与批评意识。他让我学会了质疑、批判、追问、思索、                          
(二)下半年,我挑战了《中国哲学十九讲》 
如果说,西方哲学史的学习还能让一个理科的头脑有所接受的话,毕竟我喜欢它的逻辑思维和思辨方式,中哲的学习就彻底击败了我唯一的一点自信。
虽然事先我咨询了众学友,虽然事先我做好了充足的心理准备,我还是不得不承认,对于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我真的没有能力获取。
开课前,我信心满满的买回了如一老师推荐的所有书《中国哲学十九讲》《中国哲学的特质》《论语》《道德经》《庄子》《孟子》,还从图书馆借了相关书籍三十多本,打算大干一场,心想西哲我都坚持下来了,中哲毕竟是中国的文化,用点心还学不会?可事实证明,真还不是用心不用心的问题。
就像如一老师说的“学中国哲学,需要一种悟性。”如果说儒家的“开辟价值之源,挺立道德主体”的担当和进取还能理解的话,道家的“无为,逍遥,无待,虚一而静,道,玄”就迷迷糊糊了,到了佛家的“缘起性空,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圆满”等思想出现时,我就完全沦陷了。这半年,几乎每次作业都是在放弃还是坚持的思想斗争中熬过来的,看着杨艳、郭筠筠、吴尧达老师的勇猛精进,想象着他们在古人思想的海洋中遨游的酣畅淋漓,我深深的遗憾和自卑。半年了,课程结束了,我的悟性还没开。
但我不得不承认,即使这样,它带给我的改变也是自己能感受到的。冥冥中,我感受到了一种感召,一种解脱,一种超然,一种释怀。
学哲学并不仅仅是学习一些哲学知识,知道一些哲学理论和门派思想,更重要的是修炼自己的智慧,培养自己的哲学素养,学会用一种哲学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哲学的主要功能不在于改造世界,而在于改变自身。它教会我们去努力调整自我状态,改变自我思维模式,改变看待世界的眼光,使我们在精神和心理上直接感受到一种心旷神怡的快乐和幸福。
(三)暑期,我挑战了《非理性的人》
《大问题》学了西方哲学,到了康德就基本结束了,没有重点介绍存在主义。没想到,暑期共读选的正好是存在主义哲学,这下正好全了。而且有西哲打底,郝老师解读,感觉是自己一年里学的相对轻松的一次。“人从来不是什么,而永远将要是什么”,多好的解读,给人无限想象,无限希望。

迎接挑战 踏上超越之路


TIAOZHANXINBANTASHANGCHAOYUEZHILU

作为一个有教育理想的教师,最大的心愿莫过于学以致用,用自己所学让更多的孩子受益。
在新网师的这三年,学习了那么多教育教学知识,和那么多有教育情怀的人结伴而行,不受影响是不可能的。新教育人最信奉的一句话就是“躬身入局”,亲自躬耕于田野。
人只有一路追问生活的意义,生命的意义,才能够不断地超越自己。生命其实有两种状态,一种是向外的,一种是向内的。一种是物质的扩张,一种是精神的保有。如果缺少了向外的扩张,生活就显得自闭;如果没有了精神化的生活,向外的扩张便没有了支撑。
作为一个教师,什么才是她的意义?什么才是她精神的保有?如何才能让向外的扩张有了生命的支撑?
当我看到雷夫的那句话“如果给你一间教室,你会怎么做?”我想我的心中有了答案。
我的内心是被这句话点燃的,我对未来的想象是美好的,我对自身能力是无限认可的,毕竟五年没有带班了,毕竟在新网师学习了那么多,毕竟渴望英雄有用武之地,毕竟希望可以做一个擦亮星星的老师,所以当校长打来电话,让我接手一个初二的班级时,我欣然接受了。
可是,半年下来,此刻,回首这半年来所经所历,我却带着犹疑的口吻再一次问自己“如果给我一间教室,我会怎么做呢?”
(一)主题班会串起生命意义的乐章
现在社会,连大人们都找不到生命的意义,随波逐流,何况孩子,他们就是大人的缩影。
1.自我画像——引出的问题
因为是半路接班,虽然事先做了了解,还是决定先对学生做一个观察。所以开学第一天,我让全班学生写了一篇短文,题目就叫《自我画像》,对自我做一个介绍。我给出了几个问题,帮助我更好地了解他们。可是自画像收上来,我却被打蒙了。其中一项“请说一下你的理想和对未来的憧憬”,全班46个学生只有4、5个学生说出我长大了想当老师、医生、足球运动员之类的习惯性回答,其他学生都不知道自己长大了想干什么,甚至说不出自己为什么学习,有什么兴趣爱好。通过这幅自画像,我很难捕捉到有用的信息,也很难区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的不同之处。
我忽然有了一种深深的忧虑。
2.我是谁——敲开心门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接触,我召开了第一次大型的主题班会《我是谁》。我是谁?我想干什么?什么是让我最开心和放松的?我是不是一定只有考大学一条路可走?会上针对学生的问题,我设计了一系列需要他们认真思考的问题,又通过故事案例,想点燃他们的梦想,最后利用小组答辩,情境再现,自我追问等环节,一步步深入思考。“我们现在的梦想孕育着将来的生活”,我一直认为,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梦想,远比传授任何知识更为重要。
3.《卡特教练》——唤醒自我
在进行了一连串的有关梦想,自我价值和生命意义的教育之后,利用周五,我带领学生观看了电影《卡特教练》,并在下周一班会集体讨论了《卡特教练》带给我们的思考,结合班里的具体情况和案例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人要相信自己,改变什么时候都可以。我们要向着光前行。
4.《认知天性》——具体指导
我成立了读书小组,共读的第一本书就是《认知天性》。因为我发现,初二的学生,竟然不会做一份学习计划,也不会制定自己的学习方案。他们需要具体的指导和方法。而且这本书也颠覆了常规的学习,给人一种新的思路和指引。我召开了读书动员会,安排了读书时间,让学生写读书笔记,进行共读引领。虽然由于时间有限,共读次数较少,学生讨论较少,有时只能让他们周六、周日抽空看,写在笔记本上,我星期一阅读、批阅,可是能够开始,总是好的。
5.制定班规——敬畏规则
开学伊始,我就重新进行了班级文化建设。从班歌、班徽、班训、班级目标、班级共同愿景、班级公约等,都让学生自己进行了重新思考和制定。
开展了个人综合素质考评,从每一项细则规定做起,每一周公布一次,表扬、奖励,适当的惩罚。并在期中考试家长会上做了隆重表彰,送给了表现最优秀的两名学生带有校长亲笔签名的书籍。这项考评极大地激励了学生,凝聚了小组的团结精神,让学生慢慢对规则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有一颗敬畏之心,是他们应该学会和具有的。
(二)冲击与困惑带来的忧虑
尽管实施了一系列的措施,也想了很多办法,可最终的成效却远没有达到自己理想的状态。
孩子们对手机和游戏的痴迷替代了所有的梦想和活动;那个寒冬腊月宁愿睡在别人家的楼道而不愿回家的逃课男孩依然如故;那个面对母亲的眼泪冷漠麻木没有一点感恩之心的孩子也没有多大改变;那几个一下课就往外跑不愿在教室多呆一会儿的男孩们的成绩在一路下滑。
最初的热情和理想在现实面前遇到了无情的阻碍。深夜醒来,常常难以入睡,不知该如何改变现状。于是最简单的办法就成了最有效的办法。可是面对自己时,我知道这不是我想要的。这也不是新教育秉持的理念。我不得不承认,在这个过程中我是焦虑的,纠结的,急功近利的,缺少了足够的耐心和理性。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岁月是需要等待的。对我而言,这个等待是漫长且痛苦的。我发现我还是不够专业,学的还是太肤浅,理论到实践还是有很长的路要走。
除了和学生的问题,家庭教育也成了我再次面临的挑战。
我自认我也是一个老班主任了,带班的经验和理论还是有的。可是这次重新带班,在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是产生了深深的困惑和不解,有时会出现情绪失控甚至和家长产生正面冲突的情况,而这在以前从来没有出现过。
我理解不了现在家长对孩子无限的纵容,无底线的妥协,不分是非的包容;我也不明白作为家长为何会爱的如此卑微和无奈;我更不理解他们对孩子为何会有如此低的期待。我感到此前持有的、负载在班主任身上的特有作用,已难以进入他们的频道,更让我忐忑的是,我不知自己所持有的价值观,在度量这个群体时,是否依然有效。
70后与80后、00后的相遇,是我再次担任班主任工作的主题,懂得这一代孩子,甚至家长,已成为摆在眼前的挑战。

珍爱生命 踏上回归之路


TIAOZHANSHENGMINGTASHANGHUIGUIZHILU

生命从头到尾都是一场浪费,你需要判断的仅仅在于这次浪费是否是美好的。
——吴晓波
在工作和学习的双重压力之下,我终于病倒了。
肠胃里割出了六个息肉,因为要接手新班,我没有请假,带病上班,结果没有好好休养。所以,当眩晕的我被推进核磁共振的机器里时,我忽然想到,如果我的生命就此结束,到底值不值得?
这次生病,让我重新开始思考人生,我一直秉持的理念和不懈的追求到底所为何来?在这种消极悲观的情绪下,是《中哲》挽救了我。虽然更深的内涵悟不透,但一些思想还是打开了我的心结。去执念,去欲望,回归本心,心安就是福。生活是美好的,为什么我要把自己活得这么拧巴。心慢慢地静下来,病也慢慢好起来。人生更应该像缓释胶囊一样,慢慢释放,逐渐加力,而不能用力过猛。走到什么时候,都要问问自己当初为何出发。
一年当中,总有一些时间会被定格,像电影里面忽然停住的画面一样,变成很重要的一个记忆。
暑期成都共读就成了记忆当中永远的定格。以前的诸多共读,我都没有机会,好容易这次有了资格,即使最后只剩我和贾老师,我也不远千里奔赴而去。六天的共读,给我的震撼非常大,终于明白了为什么不远千里、即使自费,那么多人还要来。在郝老师的导读下,感觉收获颇多,对思想的触动也很大。见了自己心心念念的学友“周娟、韩永霞、王辉霞、殷德静、冯春柳、冯美娣、王小龙、吴尧达”,和自己最崇拜的一群尺码相同的人一起学习,吃饭,聊天,逛街,自己的心洋溢着无限的欢乐和幸福,短短的六天也成了这一年自己最开心的时光。还有最后李镇西老师的精彩亮相,更是将共读推向了高潮。大家明明是第一次见面,却好像多年的老友,没有隔阂,没有距离。这种感觉好奇妙。感谢生命对我的厚爱,在这个年纪还能遇见这样一群人,让自己的生命从此不同。
这次共读,我们还成立了葫芦丝队,虽然自己没有坚持下来,但新的一年一定跟上大家的步伐。
马上又要过年了,西安的疫情忽然严重,已经封城二十多天了,今年的春节又要和爱人独自度过了。犹记得,上一个春节,满心欢喜等着儿子回家过年,结果离上车还有两个小时,接到他的电话“就地过年”时,自己的满眼泪花;当看到“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时的心如刀绞。如今,我的情绪是平静的,一年的时间,已让我慢慢接受这样的事实,生命中有些事,不管你愿不愿意,总是要面对的。
这一年,迎接了很多挑战,经受了很多煎熬,不管怎样,都过来了。成功也好,失败也罢,每一种挑战都是一种经历,一笔财富。
社会变得越来越不确定,“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我还有自己的使命和责任,这一年遇到的很多问题还没有解决,2022我给自己选定的是“勇气”,希望在这个不确定的年代,我可以有勇气完成生命留给我的命题。



崔俊莲,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第六中学物理教师,从教25年,曾两度被评为临河区“百家教师”,巴彦淖尔市“优秀教学能手”,临河区“教学大比武一等奖”,临河区“优秀班主任”。临河区“优秀教育工作者”。2018年遇见新教育,加入新网师,发现了自己无知和浅薄,遂决定跟随这群尺码相同的人在教育的路上前行,啃读经典,躬耕于课堂,力求改变思维,改变自己的课堂,希望可以用自己有限的能力为教育事业贡献一点力量。











点 

 评 

 S H E N G M I N G X U S H I 


穿越幽暗 期待亭亭

冯美娣

读完俊莲老师的生命叙事,深切感受到她这一年教育生命的执着。

“认识”俊莲老师在2019年春季,她选修《给教师的建议》课程,每次在众多预习作业中都能见到她的“身影”。第一次作业八千多字的认真细致就足以让我记住她,之后她写物理学科的两套大纲、交集点、家校合作等教育案例,都给了我深刻的印象,再是她研究苏氏学生观的过关作业,让我真切感受到俊莲老师开始踏上了一条从“关注教参到教育书籍到关注学生”的成长之路。

但,真要走专业成长之路又谈何容易!俊莲老师说:“这一整年,书写了勇气与奋斗、挫败与失落、伤心与绝望、不屈与坚强。彷徨、犹豫、怀疑、自卑,一次次包围着我,打击着我,一次次想要放弃,又一次次艰难地挺了过来。”这长长的一年,作为一名物理学科教师,她没有书写物理学科教学历程,却细数了挑战新网师中西哲学课程和班级建设之路,这是为什么?

也许全身心投入改变学生的教育之心并没有因为她专业精确的物理知识而获得幸福。“人过四十,不惑却并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所减少,反而越来越多。我需要一把利刃,来冲破层层迷障,为心灵找一个家园。”她能感受到,唯有哲学,才能帮助她以找到教育生命的方向感,意义感。

俊莲,亭亭而立、俊美绝尘的莲花!她以此命名,必然追寻此命名的生命意义!正如魏老师说:“在网师,我们读哲学,读心理学,读教育学,读课程理论,读一切难读的经典,根本处,都是为了更上一层楼,突破自身的坎限啊!否则,很容易终其一生,有丰富的经验积累,却只能在一个水平上左冲右突,而难以企及卓越之境。”

2021年,俊莲老师“挑战”哲学与教育的行为正是她不愿服输、不甘平庸、渴望绽放的生命气质使然。——“作为一个教师,什么才是她的意义?什么才是她精神的保有?如何才能让向外的扩张有了生命的支撑?”当她看到雷夫的那句话“如果给你一间教室,你会怎么做?”她的内心被点燃。于是她有了挑战一间教室的勇气。

挑战一间教室,不仅仅关注一门学科,而是关注一间教室几十个人的生命成长。她要“躬身入局”,亲自躬耕于田野。她认真做班级主题活动、做电影课程、做班级共读、建设班级文化,期待学生能有良好的改变,“可最终的成效却远没有达到自己理想的状态”:痴迷游戏、逃课、漠视亲情、厌学的孩子依然如故,新时代带来新的家庭教育难题并没有因俊莲老师的经验和热情而彻底解决!

面对孩子、家长和自己的问题,俊莲老师是心急的,是焦虑的。虽然,在我看来,她的班级课程还不够成熟,但对她而言,那是她付出的全部。教育实在是让人煎熬的事业,俊莲老师深陷一时难以改变现状的痛苦,竟因此而病,这实在是对教育的执念。好在,她又在哲学里找到生命的方向:去执念,去欲望,回归本心。她没有放弃对教育的执着,只是多了一份面对失败的从容,多了一丝承担起使命的“勇气”。

这一年,她是处在黑暗淤泥中的莲,积聚着绽放的能量。至于什么时候开放,相信每颗种子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我们只要耐心等待。

相关推荐

吴尧达:穿过生命散发的芬芳 | 新网师2021年度“十佳”生命叙事

让生命始终散发迷人的芬芳 | 生命叙事点评

郭红梅:朝心之所向,纵一苇以航 | 新网师2021年度十佳生命叙事(附刘广文点评)
何国敏:“一座桥”的使命 | 新网师2021年度十佳生命叙事(附方娇艳点评)郑建业:蜕变 | 新网师2021年度十佳生命叙事(附周娟点评)陈翠清:于不断回归中擦亮生命 | 新网师2021年度十佳生命叙事(附冯春柳点评)宁超群:打捞出几朵生活的小花 | 新网师2021年度十佳生命叙事(附郭小琴点评)
作者:崔俊莲
点评:冯美娣
编辑:任思颖
审核:刘凤娟
点赞鼓励作者,分享传递知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