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让你不焦虑地成点事儿,这个公众号的定位1.0

文兄赞一个 MindCode 2023-01-21

J.K.罗琳说,她直到写《哈利波特》很久以后,才明白自己到底在写一个怎样的故事。在此之前,尽管有个模糊的印象,但并不真切。

这种情况很常见,没人在作品完成之前,就知道作品长什么样。在我们对做一件事获得充分体感之前,很难从中提炼出目标、使命这类东西。如果有,那也是模糊的。

星巴克的老板,就是那位写出了《将心注入》的霍华德·舒尔茨也说过类似的话,他说:在星巴克待了很久以后,我才明白星巴克对自己意味着什么。

所以,即便是将心注入,一开始那心也是茫茫然的。

一个多月前,刚开公众号的时候,我花了很长时间思考定位,并将思考的结果写下来附在每篇文章的最后。就是那个“这是哪里,MindCode是谁”的豆腐块。

这段话不准确,姑且算是定位0.1版,但我知道需要先有一个,才能接下来做调整——我一直按照做一个产品的态度,来做这个公众号。

在连续日更公众号9天以后(没想到才9天),我对这个公众号的定位又清晰了些,我姑且将其称为定位1.0

总结起来一句话:让有企图心的人,(尽量)不焦虑地成点事儿。

它的内容会围绕三方面:

1.创业包括AI、数字化、Web3、XR 这四个方面,其中web3 和XR还没有文章,后面会有。切入点不只是技术,更主要的是:业务、产品、产业链、商业模式。即作为创业者、操盘者需要考虑的内容。

也会介绍一些复杂的技术概念乃至算法等,但会尽一切可能让一个普通人都能看得懂。

2.心理包括自我管理、心理自助技术、先进的心理学概念。目的是让你在争取“事功”的同时,对自己的认知、情绪、心理有更好地维护。真正做事的人,没有不需要这个的,只是往往找不到谁提供这个——现在有了。

3.底层理念。包括我对一些问题、概念的本质思考,以及,更重要的是:介绍新出版的书中出现的新理念,尤其是外文原版书。一般来说,有价值的原版书引入国内会有1-3年滞后,因此在这里你可以获得1-3年的认知领先优势。

它的读者是谁呢?

1.在信息数字化创投领域,有所追求的创业者、投资人、业务负责人、产品负责人、工程师。

2.不在业内,但对未来科技、数字化发展感兴趣的人。聪明的人是一定会关注AI、Web3、XR这些的,因为十年以后你回头看会发现,没有人能置身事外,没有人会不受其影响。

硬件设计和软件算法没人看得懂,但是产品、战略这些,任何人都值得关注。更何况,这些主题如果写得好的话,每个人看起来都会觉得带劲和有启发。

3.关注身心健康,而不满足于心灵鸡汤的人。其实心灵鸡汤里面的很多说法,源自上个世纪50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成果,在当时是很先进的,只是这个“当时”是70年前,后来人本主义心理学以及其他心理学又往前发展了很多年。

如果你阅人无数,你一定知道:人能成事的大小跟他心理、情绪、意识和潜意识层面的关系更大,古人往往将这些笼统地称之为:“格局”

但你多半不知道:你基于直觉所使用的心理调节方法,大部分都是过时的。最近二三十年心理学(包含脑科学)所发展的概念、方法、技术,可以更好地支持你。

由于一些机缘巧合,我与很多企图心者(姑且叫这个名字)有过深刻的互动。我知道有所追求的人,无论所求很小还是极大,会遇到什么压力、困惑和矛盾,以及可以有哪些解法,让他更好地保持状态。

这就是为什么,在我写如何做事的文章里,会穿插很多你在别处看不到内容:在讲“从0到1”‘’时,我会说你要把自己看成一张网。在讲AI的时候,我会讲到“体感”和“心理表征借用”等问题。

更不要说还写过专门介绍ACT疗法应对悲痛的方法的文章。

未来会怎么来?接下来该怎么更好地做事?怎么更好地“用心”?这个公众号将尝试和你一起讨论这三个问题。

这是你需要的思考的问题,也是我自己需要的思考。因为即便累了想要躺平,我们也可以考虑下怎样科学地躺平。不开玩笑,“躺平”背后有深刻的心理机制。

当初给这个公众号起名叫mindcode,现在看来,这名字挺符合上述定位。

欢迎你关注这个刚开不久,刚开始搞明白自己要干什么的公众号。

也许它对你会大有用处,万一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