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文化溯源之西樵山
岭南文化溯源之西樵山
一
清《西樵游览记》西樵山七十二峰图
2010年夏,笔者在西樵山下捡拾到的火山石和贝壳
并不是所有的石头都能制造石器。西樵山岩石主要由隧石、玛瑙石、霏细石等硅质灰岩组成,这些质地坚硬、可塑性强的岩石,均是制造石器的优良石料,可谓大自然的恩赐。正是这座藏量丰富的宝库,在西樵远古先民的手中,创造出细石器和双肩石器制造兴盛的史前手工业,共同组成影响深远的“西樵山文化”。
大约6000年前,西樵先民在西樵山东麓发现藏量丰富、质地坚硬的燧石、玛瑙石,由此开始西樵山细石器制造,生产石核、石片、石叶,以及刮削器、尖状器、石钻等细石器,产量巨大,仅考古收藏的细石器标本总数就达30000件以上。笔者曾有幸随曾骐教授等考古专家上西樵山,有些细石器遗址至今还堆积着密密庥庥的细石器。
西樵山细石器遗址为中山大学人类考古学曾骐教授1977年发现,填补了广东细石器文化空白,把我国细石器分布的南界扩大到南海之滨。在海陆交错的古西樵,细石器满足了古越人生产生活的需要,如狩猎、削刮兽皮鱼鳞、切割动物筋肉、纹身等。新的生产工具为西樵乃至古海湾先民提供了有利的生活条件,对西樵及南粤古海湾南越部落的繁衍壮大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又极大地丰富了西樵山文化的内涵。
二
西樵山细石器在存续七八百年后,随着华南发达的稻作农业生产和磨光、钻孔技术的推广,磨制石器逐渐淘汰打制石器,西樵山细石器产品失去大批量生产的意义,由于西樵山出产的燧石和玛瑙石料很难制作较大的石器,也不能制作磨光的双肩石器,数百年以细石器为生的西樵山先民,走到面临选择的关口:要么放弃西樵山细石器制造,另寻生存之地,要么坚守山中,重新寻找新石料生产新工具。西樵先民选择了后者。最终,他们在西樵山西南方发现储量丰富的霏细岩。
霏细岩硬度不及燧石、玛瑙,却是制造大中型磨光石器的理想石料,西樵先民迅速转移石器制造场,转产更为先进、适应当时生产水平的双肩石器系列产品。就这样,考古学家说的中国南方最大的石器制造场,在远古的西樵山上出现了。
分布在西樵山一带的贝丘遗址中,贝壳、蚌蚝壳、石料、石器废品等遗物堆积层非常厚,根据考古发掘,曾骐教授在《珠江文明的灯塔——南海西樵山古遗址》一书中,推想描绘了一幅珠三角古越人前往西樵山生产石器的情景:每当蚌蚬繁盛的季节,珠江三角洲的原始部落来到西樵山。他们开采石料,然后在台地上搭建临时窝棚,运用传统的工艺方法制作石器,运回各自的部落。他们食用蚌、蚬等海生动物,把残余的贝壳连同石片、废料、残品一起倾倒在山岗的两侧。
考古专家描绘的这幅五六千年前的石器制造场景象,于今天的我们却并不陌生,穿过数千年时空,一眼可见可感。
西樵山双肩石器、石锤、细石器
西樵山石器制造场遗址分布有20多处
制造双肩石器的霏细岩在华南地区并不多见,西樵山为古越人准备了优质石材,古越人纷至沓来,石器工业持续繁荣。从生产细石器转产双肩石器,历史证明,西樵先民的坚守和创新是正确的选择,不仅避免了西樵山被弃用的命运,它再一次为西樵及古湾区南越族群的繁衍壮大提供了强力保障。也由此创造了西樵山史前文化的非凡篇章。
三
1960年,贾兰坡将西樵山以双肩石器为代表的史前文化类型命名为“西樵山文化”。以双肩石器为代表的“西樵山文化”影响十分广泛,不仅是珠三角地区古越人主要的生产工具,而且还传播到东南亚、南亚等地区。
国内:珠三角地区、广西、云贵高原、湖南、湖北、海南岛、香港、澳门及台湾地区。
华南双肩石器分布图
双肩石器海路传播线路
由此可以看到,5000多年前,以西樵山先民为代表的古越人就已经开辟的海上“石器之路”,与后来的海丝之路高度重合,开启了以“西樵山文化”为代表的珠江文化海外交流的先声。(笔者注:五六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将石器带到海外的呢?据最新的考古成果,八千年前,我国已经有独木舟远航。那么到五六千年前的南越古先民,驾独木舟沿海岸线远航海外并不是不可行的事。)1995年出版的《珠江文明的灯塔》
2017年4月20日,曾骐教授手绘岭南青铜钺图,阐明与西樵山双肩石器承继关系。
由此可见,双肩石器的出现,让西樵山史前文化得以持续发展,避免了文化的中落,将以西樵为代表的南粤大地带进农耕时代。从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制造到今天的南海制造,其中有着内在的必然性。
五千多年前的西樵先民,靠山依海,日沐风雨,夜枕海涛,凿石作器,戈猎捕鱼,繁衍子孙,珠江流域南越族群的一段山海之旅、一部文明史册,从此开启,为岭南文化的形成注入初始的生机活力。
长江流域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良渚文化有一个引起学界注意的问题,那就是良渚古城及其周边遗址出土的大量石器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数百公里外的地区,说明了当时可能存在某种与石器加工链有关的竞品流通和贸易网,表明良渚时期可能已经形成一套比较成熟的经济体系。那么,石器制造规模宏大的西樵山,产品能持续畅销海内外数千年,在石器大量外运的背后,有可能也形成了一个运作畅通海内外的贸易经济体系。
虽然西樵山文化达不到良渚文化的高度,但持续的时间较之长,影响的范围较之广,贸易经济体系更发达。史前西樵山文化所体现出来的务实、创业、商贸流通等特质,无疑成为岭南广府文化的底色,融入史前南越先民的基因并沿袭下来。可以说,在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晚期,珠江流域的西樵山文化与长江流域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良渚文化,在不同的地域以不同的文化形态,共同影响、推进着史前中华文明发展的进程。西樵山六千年文化史在中华史前文化类型中独树一帜,影响深远,成为岭南乃至珠江流域一个十分重要的文化之源。
张莹 史志专家、《南海市志》副主编
相关链接:
西樵简村已有800年历史,出过两位进士和15位举人
西樵镇五十至九十年代老照片
广州城有个【旧南海县社区】
“6.29”丹灶荷村水闸决堤二十二年祭
他参加过“公车上书”,倡议修筑樵桑联围,梁知鉴——堪为三水乡贤楷模!
《岭南印记》南海古驿道(下):往昔带活一座城 如今归尘待唤醒
叠滘漂移观看最全攻略!盐步老龙出发“探亲”!南海端午活动超级多!
莲花路的“莲花圣地”,南海狮山真的有狮子?没人知的佛山民间传说,你是第一个知道的
【主人公现身】38年前“鬼佬”Carl Mydans所拍摄的南海县大沥人民公社村民回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