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头社区位于北滘镇东部,
开村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
毗邻北滘、广教社区,东临潭州水道,
静谧宜居,这是大家对林头的初印象。
林头开村后,沿着河涌走向,
建起了房屋,以板石铺砌街巷,
河涌与石桥贯穿于整个辖区,
形成小桥流水,
屋后小河,屋前石路的建设布局。
林头是典型的岭南水乡村落,自带悠然气质,
穿街过巷,除了不胜枚举的古桥和水道,
也留有不少泛着时光肌理感的民宅,
在枝叶交错下,
四处都洋溢着鲜活又恬然的生活气息。
林头存有古桥七座,已超过两三百年历史,
分别是大通桥、丛兴桥、见龙桥、
跃龙桥、聚龙桥、扭拧桥和通济桥。
大通桥
大通桥为单孔石拱桥,重修于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桥长23米,宽4米,桥面由7块麻石并排砌成,桥拱由麻石横联式砌筑,桥身两侧石条以铅块相接,桥身上存旧石匾,阴刻“大通桥”。
大通桥的石阶上留有清晰可见的弹孔,
见证了一段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史,
用手抚过弹孔凹槽,
仿佛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倾听着当年的一段烽火岁月。
走过古桥,踏过长街,
在这里你能看遍如梦如诗的岭南水乡。
大通桥还是古时林头八景之一的
“大通烟雨”所在地,
被当地人称为“小周庄”。
每当细雨朦胧笼罩,
仿佛为这里的一切都加上了一层柔美的滤镜,
青砖黛瓦若隐若现,像是步入仙境。
村里拥有郑氏宗祠、梁氏大宗祠、梁氏二世祖祠等7座保存良好的祠堂。这些古建筑承载着林头数百年的历史,同时也为后人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郑氏宗祠
郑氏宗祠,堂名“树德堂”,始建于明朝,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重修,2015年重修一进及厢房,该祠坐西南向东北,三路五开间四进,占地面积约1990平方米。2006年10月公布为广东省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宗祠正门,
高悬“郑氏宗祠”四字牌匾,
祠内恢弘大气,
空间错落有致。
内设连廊将前后四进相连,
梁柱刻花,驼峰雕花,
工艺相当精湛。
推开厚重的祠堂大门,
映入眼帘的是由各种形制的鎏金牌匾和柱联。
宗祠中保存有关乡规民约的碑刻,
还有书于南宋咸淳七年(1271年)的“花萼相辉”匾额
以及书于明万历年间的“还金食报”匾额,
同时也陈列着族人考取“进士”“举人”所受表彰的匾额。
梁氏大宗祠,又名思远堂,
占地面积约3200平方米,
据说大小门洞达九十九个,
其墙楣上还存有精美壁画。
祠堂内设有戏台、南厅、
北厅、魁星楼和文魁阁等建筑。
步入祠堂,正中央是饱经风雨的戏台,
台前有面积较大的空地,
据村民僚叔说,旧时村民相聚于此看戏听曲,
铿锵的锣鼓声,响彻祠堂,场面热闹非凡。
如今,这座拥有厚重历史感的岭南祠堂,被打造成为一个集中展示岭南祠堂建筑文化、龙狮文化等传统文化的大观园。林头龙狮团自成立以来多次参加国家、省、市、区比赛及大型演出,使祠堂真正成为群众开展文化活动、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空间,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和游客走进祠堂、感受文化。
梁氏二世祖祠
梁氏二世祖祠是梁氏思远堂第一代分支,
始建于明末清初,
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清朝光绪年间曾重修,
在2007年再次重修,是顺德区文物保护单位。
有着浓浓古韵的梁氏二世祖祠,
2008年开始成为林头诗书画学会的活动场地。
明清两朝,林头文人辈出,诗书画文化得到很好的传承。林头社区深挖祠堂的文化基因,通过对传统祠堂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祠堂+文化”拓展社区公共文化空间,将梁氏二世祖祠打造成培养青少年诗词、书法、画艺的场所,不断为祠堂文化注入新的内涵和现代元素,赋予祠堂新的使命。
冯氏贞节牌坊
冯氏贞节牌坊,属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清朝康熙三十七年(1698),为四柱三间三楼鸭屎石质,歇山顶,脊顶饰鳌鱼咬含;明楼中悬“圣旨”牌匾,匾框高浮雕云龙纹饰;坊额正背面阳刻“贞节”楷书,并署有“顺德县知县何玉度”字样。
牌坊建造缘由有两种传说。一是当年梁林建之妻冯氏在丈夫死后,克勤克俭,精心教养儿子梁延佐。梁延佐后来中举成为重臣,朝廷为表彰梁夫人女德而修建这座牌坊。另一种说是冯氏在儿子高中后,随子赴任,见当地士子贫苦,变卖首饰衣物接济他们,士子为表感激,建生祠供奉她,后由按察使王令题表,在冯氏家乡林头南村建坊。
在这里,
你能感受到邻里之间数十年
积存下来的质朴与温度。
林头有着浓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邀请大家一起来探索和发现
这里的独特之处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