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区瑞芝《佛山佛教简史》

话说佛山
2024-09-01






区老瑞芝编著《佛山佛教简史》一书脱稿
落实宗教政策 佛山佛教界筹备开放寺庵



  一本名为《佛山佛教简史》的佛教史料,近日由 91 岁高龄的佛山老居士区瑞芝编著脱稿。全书近万字,分为八章:一、佛教的缘起。二、塔坡寺今昔。三、佛山的名称。四、经堂谈古今。五、仁寿寺沿革。六、石湾丰宁寺。七、清代的寺庵。八、建国后的佛教。是研究长达一千五百多年的佛山佛教史的不可多得史料。该书目前正在电脑排印之中。书刊出后将赠与国内外佛教界、宗教界、历史学界人士阅看。


  据悉,佛山佛教自东晋时代兴起,清末民国初年最为兴盛。近年来,随着宗教政策落实,佛山佛教界开始重新组织筹备开放寺庵。经佛山市宗教局批准,1986 年 1 月佛山市佛教界成立佛山市佛教管理小组。1988 年 10 月成立佛山市城区佛教协会筹备小组。并于 1989 年 5 月 12 日在佛山市福贤路六村正街 15 号原莲社庵正式挂牌办公。1990 年 8 月佛山市城区佛教协会筹备小组改称为佛山市市区佛教协会筹备组,释要(邱要)为组长,开展佛教活动。



黄志海 

1990.8.1


黄志海翻拍的报纸档案






佛山佛教簡史

區瑞芝 編著





目 录


第一章 佛教的缘起
第二章 塔坡寺今昔
第三章 佛山的名称
第四章 经堂谈古今
第五章   仁寿寺沿革
第六章 石湾丰宁寺
第七章 清代的寺庵
第八章   建国后佛教

鸣 谢







第一章 佛教的缘起



  佛山地方,古代时原是“南海”流域中一个小孤岛。商周时属“百越”(越族)地,春秋战国曾属于“楚”。秦始皇灭六国后,再命任嚣、赵佗领军平定百越的“南越”、“瓯越”、“闽越”、“杨越”等越族,在此分置“南海”、“桂林”、“象”三个郡,当时佛山属于“南海郡”,以任嚣为郡尉,赵佗为龙川令。后任嚣病逝,由赵佗继为郡尉。秦二世年代,赵佗自立为王,号“南越武王”,建“南越国”于现广州,佛山地方仍属“南海郡”,以后南越国为“西汉”武帝所灭,从此“越族”归化成为“汉族”人。


  约在秦、汉时,四便环水南海中的小孤岛,始逐渐在岛的南部(即现在普君区棚下、东头地方)形成陆地,以后延至现忠义、厚源、大福、普君西、南、北,新风路一带地方。


  佛山南部地方成陆后,最初的居民,是“鸡”(越族,今无)、“田”。《佛山忠义乡志》(洗志)则说“列”、“布”、“老”四姓人,由海上乘舟而来,在此海边登陆而居,男女开荒耕种,以农、渔维生活。以后,由于“洗”、“李”、“陈”、“区”、“霍”、“梁”等姓,继续由外迁来,在此择地而居,后来子孙繁衍,各自建村(如棚下、石角、山紫、上(水便)、下(村尾)村等),成为土著。佛山地方,当时地广人稀,中、北两部,仍是汾江河水域,故在东、西汉(含三国)、西晋时代,还没有佛、道两教和寺、观,但佛教的兴起,则在东晋时代开始,而以清代至民初最为兴盛。





第二章 塔坡寺今昔



  史料记载,在东晋孝武帝司马耀太元¹五年(公元380),当时有一“西竺(古印度)国“僧人,渡海来至南部边缘的“塔坡岗”地方登陆,曾在此茆讲经,宣传佛法,不久离去。直至晋安帝司马德宗隆安二年(398),有“印度罽宾国”(现尼泊尔)三藏“法师”达毗耶舍(一作鞑毗耶舍),带着三尊小铜佛像,渡海来至塔坡岗脚岸边登陆(当时岗边一带是汾江河水域(现福宁路新安街(走马路)明心街一带)。当时达毗耶舍遂在岗上,搭一草寮,在此讲经,宣传佛法,普渡众生。附近男女村民多前来听经,因此人们口头上称草寮为“经堂”(与清代光绪年间勤安法师在万寿坊塔坡古寺内讲经的“经堂”地方有先后之别,下文另述)。后来由于各村(含澜石、石湾,石啃,镭岗等)男女信徒日众,草寮地方狭小不足容纳之故,由信徒自动发起,各捐资为达毗耶舍在岗上兴建一座“塔坡寺”(以岗名定寺名),作为祀佛、讲经及住宿之所,佛山佛教至此形成初步发展。若干年后,由于达毗耶舍因事回国,佛寺无人管理,以致日久失修,全座倒塌而无存。



备注:


¹ 原书印“太和”。





第三章 佛山的名称



  佛山地方,从汉、晋、南北朝时代之前,由于居住的大族姓氏增多,已形成有大小十五处村庄聚族而居,至隋代前,才合并为一个“大村”,以棚下村为首。隋文帝杨坚,统一天下,在开皇十年(590),将“南海郡”“番禺县境”,划分为“南海县”、“番禺县”,南海县建置一个“季华乡”,统治“佛山村”。以后“隋亡,唐朝立”,直至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二年(628),塔坡岗上,每夜放金光,村民称异。后来由于有村民在岗上开荒锄地,掘出三尊小铜佛像,穴中有偈,曰“塔坡寺佛”,且有一副对联,刻有“胜地骤¹开,一千年前青山我是佛”;“莲花极顶,五百载后说法²起何人”的联句。


  当时村民以“佛”显灵,遂各捐资,在岗上重建“塔坡寺”以供奉佛像,并请僧人在此侍香火,因此将岗名改为“佛山”。同时刻石碑记其事,碑上置一石榜,榜上刻有“佛山”两大字,左榜刻上“贞观二年”四小字,石碑竖立于岗脚新开的食井(井现存在)之后。且改村名为“佛山乡”,“佛山”之名,由此而起,直至现代不替,扬名于中外。后人以“佛山”是由“佛”而兴起故对于“佛山”的别名称为“禅山”、“福山”、“古禅”、“禅城”(现代称)、“汾江”、“季华乡”、“忠义乡”等。


  塔坡寺自唐代重建之后,直至明代明太祖朱元璋(曾出家为僧)洪武廿四年(1391)降诏毁寺观和淫祠,以致波及毁灭无存。


  至明代天启七年(1627),由于平掉塔坡岗,改建为圩场(即现普君西路旧圩一带址),商店、住宅区(旧日面粉街、卖箩巷、蓑衣街一带地方,现合并风箱巷、文昌大、正、上街,改名塔坡街以纪念塔坡岗和寺)。因此佛山(当时已改称为忠义乡)绅士和人民,在医灵铺万寿坊重建一座“塔坡古寺”,同时并在塔坡脚碑井对面,兴建一座塔坡庙(内祀东岳帝君),庙前左右墙上,分嵌着用小长方形红咪石块刻上“佛山初地”、“牧唱遗风”,以留念。今大庙和古井仍存在于现京果街口处,但两块石刻和碑记,现为佛山博物馆收藏,佛山石榜,则收藏于省博物馆内。




备注:


¹ 原书印“聚”字。

² 原书漏“说法”二字。



第四章 经堂谈古今



  “塔坡古寺”建立在佛山镇医灵铺万寿坊后,向由高僧主持。至清代雍正九年(1731),“潮省和尚”祈请东莞“宝昙”舍利来寺,建造一座铁浮图(铁塔),高一丈八寸,重一千八百余斤,藏舍利于塔下,安古佛于塔中,置于浮图殿处。清嘉庆四年(1799),寺僧敬来重修增高一丈八尺,重达七千余斤,仿阿育王塔式。铁塔在现代文革时毁碎,现由佛山市博物馆复原,安置于祖庙公园内,供中外游客参观。


  直至清代咸丰四年甲寅岁(1854),由于省天地会首领陈开(鹤山人),在石湾大帽岗起义反清,率领红巾军,攻克佛山镇时,在寺内设立元帅府,后来,兵败退出佛山时,“塔坡古寺”和大基尾戏行的“琼花会馆”,为清军纵火烧毁。寺产由大魁堂保管。三十年后至清光绪初,镇绅太史潘衍鎏、衍桐,廉访王福康,观察梁都唐等,倡议修复塔坡古寺,中外檀越和名流,乐施捐助,潘衍鎏等邀请省华林寺高僧勤安,来佛山庄主其事。勤安乐为己任,由光绪三年(1877)丁丑岁开始重修,历时五年,至光绪七年(1881)辛巳岁才告落成。


  当时寺的土地面积共十亩二十井余,寺内面积占五亩五十三井余,共七进(含院子),前门处有大塘两个,木棉多株,右方斜向“虎岗”。后门处是万寿坊,左便横门出南胜坊,横门石额刻有“塔坡古迹”四字。寺的正门(前门)左右,是青云巷,横有禅堂门和斋堂门,且贯通寺内各殿和院子、花园、厅堂等地方。正门左右建有钟楼和鼓楼,正门上石额刻有“塔坡古寺”四大字。正门头座左右有泥塑巨型四大金刚之像。头座后是院子,右方是伽蓝殿。院子后是大雄宝殿,殿内供奉三宝佛像,殿左是方丈室,右方是客堂。殿后是院子,右边是地藏殿,左是祖堂。再进为浮图殿,舍利塔置于此。殿后院子和亭,左边是檀越堂,右边是乐善堂和刘太守别墅。最后一座是后厅和四师堂,龙华堂供祀木牌位地方,其余是花园、小圃、厨房等。寺庄严广大,超于其旧。由勤安为寺的主持(方丈)。


  后来因慈禧太后 60 寿辰时,勤安随僧众进京祝寿,知太后崇佛,乘机向庭臣陈说塔坡古寺历史,并请求相国福锟代奏。即受到太后懿旨,赏赐“龙藏全经”、幢幡、御香和珍品,并赐以“万寿塔坡禅寺”的寺名。


  勤安返寺后,建一“藏经阁”贮藏所赐经书,并在寺内设坛讲经,讲经地方,上悬有“经堂”木匾,每天在此宣扬佛法,信徒日众,座无虚席,因此人们只知有“经堂”,而万寿塔坡禅寺之名反为不彰于世。以致后人发生有“先有塔坡寺以后有经堂”,“先有经堂(指东晋时讲经的草寮)以后有塔坡寺”的争论,至今不息。


  后来勤安圆寂¹,由他弟子继为主持,因僧众不守清规戒律,干出坏事,触犯众怒,群起入寺捉不法之僧,僧众闻风先逃,一无所获,逐拆毁寺内建设物,并焚毁藏经,在混乱中,殿上所供奉寺宝的三尊小铜佛像,亦失去无踪,只余舍利铁塔幸获保存。从此之后,不复收集僧侣,由大魁堂镇绅雇用一名老僧看管。民国时代,经堂建筑物和园林,任由残烂和荒芜,无人料理,寂寞阴森如鬼墟。建国后 1953 年前后,改建为地区党校(现改为市党校)。佛山古刹,现在只余“仁寿寺”和“如意宝塔”若硕果独存。




备注:¹ 原书印“园寂”。




第五章 仁寿寺沿革



  仁寿寺,位于佛山镇观音堂铺汾江河支流“洛水”岸边(俗称佛山涌涌边)镇南街口将军桥前(现祖庙路)左便地方。仁寿寺是初由密宗高僧枞堂建于清代顺治十三年(1656),地方面积比今少。清康熙八年(1669)¹再由玉琳重修。至清咸丰元年(1851)再由禅宗高僧仁机(祇园)重修,扩大面积如现状。当时仁寿寺址,前临佛山涌边,寺前有石桥,因桥附近有座镇南将军庙,故名将军桥。寺之右与三宫大街为邻,寺之右毗连镇南街和庙处(现仁寺园出入口处),寺后有门通出天华里,沙塘坊观音巷。寺的出入大门口处如巷形,门上悬有石刻仁寿寺门额,由名士(姓名忘记)手书,字体清秀纤细,人们称它为“鹤形”书法(现存在)。入寺礼佛者,由大门口直进,转左便是寺的正门,正门中供有韦陀神像,正门之后是天阶,天阶后是正殿的大雄宝殿(现市民间艺术社扎作车间),殿上供有三位陶塑巨型三宝佛像,是由石湾陶塑名师所制造。正殿侧供有一位观音像,正殿之右是六祖殿(现秋色作品车间),正殿之左,是大花园,建有石拱桥两座和水榭。寺内僧房现据已退休的美术扎作大师邓威说,当时共有 99 间之多,经过民国、日伪时期和文革十年浩劫,且寺内屡易其主,破坏和改革地方多次,当市民间艺术社,市分析仪器厂先后迁入时,僧房已无几。同时寺内三尊三宝佛像,则由市博物馆收藏,以后由馆转送于广州市六榕寺内供奉。


  在民国二十四年(1935),由于佛教密宗弟子李佩弦,(当时住佛山镇福禄路,佛山精武体育会创办人之一,后迁广州、已故多年),他与南海县商会会长梁显祺,当地名流李赐豪,陈铁庵等人,发起在仁寿寺花园内,兴建一高达六层楼阁式的“如意宝塔”(原名“仁寿寺塔”)。此塔是水泥钢筋结构,塔内有梯,拾级旋转而登,塔中央供奉密宗佛教的“绿度母”大佛像,其余每层塔内,建有佛龛两三个,每龛供有形象色素不同的小佛像,佛的瓷像,是当时石湾冠华厂承造,由陶塑艺术名师“潘玉书”手制而成的。佛塔落成后,在两石拱桥交界侧地方,建一碑亭,刻石以纪其事。文革时期,碑与亭被毁烂,塔内佛像也无存在,不知去向,但佛塔幸获保存。仁寿寺址,现仍由市民间艺术社使用,以后,增建多座新楼房,1989 年,又重修原有花园,如“意宝塔”亦修葺,增设盆景,改名为“仁寿园”以供中外人士旅游参观。


  仁寿寺自经仁机主持之后,法事甚盛。至咸丰末年,他同门徒勤安进京,求乡官奏请藏经,在此流滞七年,染病而圆寂。直至清同治初,勤安始得赐藏经南返广州,藏经于华林寺内,登上法席,兼主持仁寿寺。以后由于勤安专心重建塔坡寺,遂辞去两寺主持职,仁寿寺主持则由慈云和尚继任。后至民国时代慈云循陈恭受之情,误收“兆如”(法号)为徒。后来兆如阴谋夺位,收买寺内僧从为党羽,迫走慈云投奔南华寺。兆如为主持后,不守清规戒律,以组设“三宝佛教”为名,从中骗财骗色。后为佛山镇镇长施博,将兆如和尚拘捕送县,旋押解省监狱内,结果兆如暴毙狱中。仁寿寺僧也作鸟兽散。只余静持、守经人二人。建国后,仁寿寺地方荒芜,历尽桑沧改革,最后才为市民间艺术社址。





编注:


¹ 原书印“康熙八年(1668)”。

² 《佛山佛教简史》成书三年后的 1993 年 12 月,佛山市人民政府正式发文批准修复仁寿寺为开放的佛山教活动场所。1996 年 11 月重修奠基,2003 年 11 月 30 日新大雄宝殿落成开光。



第六章 石湾丰宁寺



  在古代两晋南北朝佛教兴起之后,至唐代开始繁盛,佛教寺庵和佛塔,遍布中国四方。


  明代时,(皇历年月不详),佛山镇附近南海县属的石湾地方,中约(初称中窑)三丫涌附近的莲子岗脚,建有一座伟大庄严佛寺,名称“丰宁寺”。以后石湾制陶行业,又在寺的左边大帽岗地方,于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¹ 在此兴建一座“陶师庙”,内祀虞帝(舜)。后至清代康熙五十七年(1718),南海县知县宋玮与张槎、大江、大富、魅岗、深村、榕洲、土炉等七保乡人,在“丰宁寺”左便相连处,兴建一座“莲峰书院”,内祀文武二帝和魅星。魁星阁上并供南海县七堡内大小功名成就的人物(如简文会、伦文叙、霍韬等)木牌位,分等级排列位次奉祀。至此,丰宁寺、莲峰书院、陶师庙三座一排并立,形成石湾镇内名扬中外的古迹。建国后除陶师无存外,而丰宁寺和莲峰书院,仍立于现广湛公路(民国时名江佛公路)即今石湾镇和平路尾处。


  现据《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广东卷》和《石湾民间事故选》内文纪述,相传有一巡抚大人曾到江南一游,深感石湾四季丰收,百姓安宁,遂奏准皇上(当时帝号和年代没有述及),降旨令钦差“张元虚”法师前来石湾监造一幢寺庙,以给人民造福。数年后落成,……。张法帅因寺名未定,一天,他筵请了南海名儒求教,酒过数巡,群儒题(寺)匾名多题为“演福”、“云门”、“白莲”等等。张法师觉得立意不新,不甚满意,……。突然,寺门外有人高声叫嚷,打破了正在沉思苦作的筵中群儒。张法师即命小沙弥“静德”出门,请外边人别在这儿嘈吵。不一会,静德入堂报道,外面那个是卖莱仔,故意在此闹事,他还自称能吟诗作匾。张法师感到疑惑,亲自出外一观,见是一个衣衫褴褛,十三、四岁左右的孩子,身傍还放着一担白菜,正在高声喊卖。张法师上前说,“此是佛堂圣地,谁家孩儿大胆在此嘈杂?”......。卖菜仔答道,“我‘伦文叙’天天在此卖菜,众所周知了。”张法师道,“我今天在此召集群儒题匾,请你别来干扰。”伦文叙笑而答道,“法师,俗语说,拘束难造文章,随意吟出佳句,心情豁达方有好匾呢。”张法帅很意外,觉得他出言不俗。便对他说,“你会诗文?”伦文叙答道,“不才略知一二。”张法师遂题出上联句,命他续下联句(联句略),伦文叙不假思索,冲口而出,对通了上联。张法师认为奇才之人,即请伦文叙入寺,参加作匾。……。当张法师与伦文叙步入堂中,群儒见伦文叙年幼,衣衫褴褛,虽经张法师介绍,但群儒对他十分轻视,或暗中窃笑。伦文叙见状愤怒,即在白纸上写了一首诗,诗句是:“举目纷纷笑我穷,我穷不与别人同;沧田百亩如流水,茅屋三间尚古风;架上有书随我读,樽中无酒任他空;腰间拨出龙泉剑,斩断穷根永不穷!”群儒看见,惊诧非常,对他不敢轻视。这时张法师(满脸悦色).......。亲自磨墨,铺纸桌上,敬请伦文叙挥毫赐寺名。伦文叙也不歉辞,大笔一挥,写了一个“丰”字,群儒一看,以字样(体)虽秀丽,但认为“丰”字太俗,有的发出冷笑,伦文叙不气馁,接着写了一个“宁”字。张法师以他以“丰宁”作寺名,便问如何意义?伦文叙对他说,昔日巡抚南游时,曾赞石湾四季丰收,百姓安宁,我立此意,故作“丰宁”。张法师一听,拍案叫绝!一班儒生,自惭文才不及一孩童,早已灰溜溜走去了。伦文叙告辞离寺而归。于是张法师请来了石匠,将伦文叙的(丰宁)字样凿成石匾,筑在正门横额上。自此之后,这座寺庙就叫“丰宁”了。后来有个高僧,云游至此,见了“丰宁”二字,赞叹不绝,竟模仿伦文叙的笔法,在“丰宁”右便添加一个“寺”字,从此“丰宁寺”就盛名于世,一直流传至今。


  但是现在的石湾人,颇多怀疑“丰宁”两字不是“伦文叙”所写,而说成是由“陈万年”所写的。因此,近数天为了解这事是否,特亲到石湾镇,访问年已 87 岁老人“何灌”,(石湾水部何族人,何为基建修陶窑工人,已退休家居),另一个现年 80 余岁老人“梁华甫”,石湾梁族人,他是退休的石湾有名的陶塑艺人,现退休多年。根据何灌、梁华甫两老人对作者说:石湾人多由先人或故老传说,是陈万年所写的,但陈万年是明代或清代人,居于何处,则不了解,只知当时陈万年是以担运鱼花(鱼苗)维生。相传他有一天,因运鱼花,行经石湾地方,当时适值寺僧正与文士们研究和书写寺匾名称。陈万年擅书法,适逢其好,乃停鱼花担于寺外,遂止前观看,由于他身带鱼腥气,且穿了短蓑衣,为文士所讨厌,且有一些文士,讥笑他乡下佬,目不识丁,附庸风雅,甚至将他驱逐。陈万年愤极,当面反唇相稽,说他们所写的字欠佳,不伦不类。众文士为哗然,其中有一文士对他说,你如有本事,可写与我们看。当时陈万年以他们欺人太甚,便问要写什么字。寺僧至此,对他说只写“丰宁寺”三个大字便算。陈万年也不答话,即解下身上布腰带,移步上前,用布带添上墨水,只见他如笔走龙蛇,在纸上写了“丰宁”两字。围观者鼓掌称好。他们还想看他再写“寺”字,岂料陈万年将布带束回身上,说声鱼花(鱼苗)不能久停不动,言罢即离场,肩挑两盆鱼花扬长而去。这个“寺”字,是由别人所写的。关于后来是否凿成为石的正门匾额不了解。但我们出生以来数十年,只见有用名贵木料刻上“丰宁寺”的寺门匾额,现在已无存在。


  随着何、梁两老,还介绍民国时代“丰宁寺”当时的状况。丰宁寺面积是三进(座)深,横直轮廊如今一样。正门上有木匾额,正门左右两边有大型的四大天王神像。正门之后是天阶,天阶后是前殿,殿上供奉三位观音佛像(即妙庄王三个女儿),中央是白衣,左边是红衣,右边是花衫。神台下右边安着一位地方神,前殿后是天阶,天阶后是大雄宝殿,殿上供奉着大型三宝佛佛像。对面神龛供奉斗姆,殿左右排列着十八罗汉坭像。殿之后便是莲子岗,民国时岗上还有一个丰宁寺寺僧(或主持)的纹墓。寺内有一洞穴在逞子岗麓,藏有寺僧所用膳的瓦器,现在有无则不了解。以上所述是调查所得的情况。


  但关于“丰宁寺匾额两种怀疑”,以作者的愚见分析,“丰宁寺”虽建于明代,因史志没有记载在何代何年,以致后人有所怀疑,议论不一。但以伦文叙历史推测,他出生于明代成化二年(1466),卒于明正德八年(1513),譬如以伦文叙十六岁题写丰匾时,则在成化十七年(1481),丰宁寺若在这年建成,是可理解。如寺在成化十八年至廿三年(1487)这段时间而建成,伦文叙已由十七岁而至廿三岁(虚龄)矣。因明弘治二年(1489)伦文叙在 23 岁时始以儒生身份赴省应试。从这个史料可以做出解答。关于陈万年是否有题过匾字,因手上无史料,故不敢妄言,留待后证。


  清代时,丰宁寺僧人甚众,向有高僧主持,南海县大镇乡人邝能(和尚能)曾在此制度,清咸丰四年,他从省天地会陈开在石湾大帽岗起义反清时,丰宁寺曾一度作为起义的红巾军大本营。以后由于陈开在佛山镇起义失败,寺僧恐受牵连,四散逃亡,以致佛寺荒芜,自民国时代(或在清末),寺内建筑物日久失修,以致残毁,一切佛像也无存在。现闻石湾区政府,着手计划重建古刹,恢复寺的旧观,以供中外旅游者参观。²


  此外,南海县张槎乡(现称镇),民国中期,由土皇帝陈恭受在乡内建设一个“佛教九莲会”,在会址附近建筑一座“舍利佛塔”。建国初陈恭受伏法后,会与塔无存在。






编注:


¹ 原书印“明嘉靖年间(公元1622-1666)”。

² 2017 年修缮后待重光的丰宁寺、莲峰书院:



第七章 清代的寺庵



  佛山佛教,以清代民初最盛,寺庵遍布镇内,先后建立的有经堂(前身名塔坡古寺)、仁寿寺、三元寺、德寿寺、湖峰寺,清代称为五大丛林。


  三元寺,位于古洛社三元市附近,与祖庙(灵应祠)为邻。清康熙六年(1667),由僧佛裕所建,建国后 1958 年,因建设祖庙公园,拆寺为园地。寺的遗址,现在园内回廊和褒宠石牌坊前之处。


  德寿寺,位于庆源坊内,在清顺治四年(1647),由罗浮山华首台僧达浚所建。至清代道光十一年,因寺僧违法,毁于道光11年。


  湖峰寺,位于山紫村涌基坊,在清康熙八年(1669),由僧际端所建,抗战前无存。


  宏圣庵(禅院)位于新安街,清康熙三年(1664),由僧尧羡所建,清末无存。


  借庵,在纲华里,清康熙十七年(1678),由僧亦堂建,今无。


  别院,在聚庆坊,清康熙十八年(1679),由僧人渠我建,今无。


  鹿峰禅院,在冲天坊尾,清康熙五年(1666),僧大车建。至咸丰五年(1855),因寺僧不守清规,被毁。


  豹庵,在纲华里大饔巷,清康熙廿三年(1684),由僧云山创建,民国时无。


  西庵,在旗带水高基坊,清康熙卅年(1691),由罗定长春寺僧济溥建,早无。


  龙池庵,在沙窖大街,清康熙卅八年(1699),僧云谷建,民国时无。


  竹院,在蜘蛛山附近,清康熙卅九年(1700),由僧十洲建,今无。


  莲子庵,在山紫村莲子坊,清康熙四十三年(1703),由僧人××建,今无。


  观音堂,在新庙右街,华光庙左侧,现莲花路尾,清康熙四十四年¹(1705),由乡人创建,后由僧奕辉重修,民国时无。


  福寿庵,在恩光里,清雍正六年²(1728),僧本大、绍芳同建, 今无。


  慈隐庵,在棚下广德里,清雍正九年(1731),僧居林建,民国时无。白衣庵,南擎庵,同年建,今无。


  明隐庵,在棚下模岗里,清雍正十一年(1733),僧人淡然建,今无。


  定觉庵,在竹坡古道,建于清顺治八年(1651),由僧人××建,后来因失火被焚毁。


  铁佛庵,又名僧伽庙,建于明代崇祯九年(1636),庙址在竹坡古道,后因祀有铁铸大佛,改为铁佛庙,建国后无存。


  此外在清代(或明)所建的寺庵,还有在祖庙铺的福源庵、吉祥庵、观音堂。桥亭铺的白衣庵、三味庵、通济庵。丰宁铺,茶庵。山紫铺,地藏庵。文昌沙(正埠对岸)旧有宝洲禅院,后来改建为对海关帝庙后楼,现庙无存。


  佛山地方居民多信神佛,故有吉、凶二事和迎神、建醮、孟兰会等,多请僧、尼作法事,其中以凶事为多,喜事很少。因而佛教的女比丘(俗称尼姑),在佛山镇内自建的庵堂遍及四方。由明至清代,先后所建的尼庵,还有通济庵、三味庵、竹林庵、迎寿庵、长照庵、华严庵、清思庵、积善庵、长庆庵、聚成庵、净莲庵、福源庵、白毫庵、弘圣庵,以上建国后无存。在新路坊的庞龙庵。六村正街莲社庵、准提庵。长生树近仁庵。协天里,聚胜庵。福神巷,福如庵、自胜庵、志成庵、明善庵、慈照庵。清龙巷自成庵、聚莲庵、明慈庵。鹤园街番塔巷西莲庵、严慧庵、广惠庵、广法庵。弼头街美胜庵。道姑园竹莲庵。兰台里胜法庵。善公巷紫竹林庵。庆源坊法华庵、坚胜庵、善庆庵、聚莲庵。天华里福照庵。梨巷上街吉庆庵、旃坛庵。普君北路福胜庵。西街莲庆庵、安边坊永胜庵。司马坊进士庵(慈灵庵)。朝市街胜慧庵。新荣里自庆庵。居仁里坚德庵、禅净庵(法净庵)。岗梓里宝胜庵。以上 37 间尼庵,在建国后或被拆建,改建改为民房,年轻尼姑多还俗,现只有年老尼姑释要、释合等 32 人继续在家修行。






编注:


¹ 原书误打“康熙四十留念”。

² 原书误打“雍正留念”。



第八章 建国后佛教



  佛山佛教,自民国 1938 年佛山沧陷后至解放前,由于僧尼四散,比丘尼多被迫还俗,寺庵荒废,或改作他用,单以尼庵而言,原有 70 多间减为 40 多间,佛山佛教走向衰落。


  建国初 1950 年,佛山僧寺只余经堂(塔坡古寺)、三元寺(现无存)、仁寿寺、丰宁寺(现存)共四座。尼庵只余莲社、近仁、聚胜、福如、严慧、西莲、庞龙、积善、自成等庵约 40 间,当时僧尼人数 175 名,另斋娘 30 人。到 1958 年以后,由于尼姑法事日渐减,多转到纺织等厂就业维持生活,直至 1965 年,仍操佛教职业的尼姑仅有 49 人。1966 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所有尼庵被迫缴交了庵堂房地产契证,不少尼姑迁出尼庵,尼庵均被拆建或改建安排为居民住房或街道工厂的厂房,在破“四旧”中,僧尼的佛教经书被烧毁,宗教一切法器用品被没收,宗教活动被停止。


  1980 年以后,随着宗教政策的落实,佛山市城区开始重新组织筹备开放寺庵。此时僧尼人数共 37 人(其中和尚 1 人),另斋娘 30 人,年老者占多数。但在文革十年浩劫中,大部分尼庵已被拆建或改建为民房厂房,已面目全非,只有仁寿寺、丰宁寺、莲社庵、庞龙庵,仅堪作为开放佛教活动场所使用。


  1986 年 1 月,佛山佛教界成立了佛山市佛教管理小组,公推释要为组长。1988 年 10 月,成立佛山市城区佛教协会筹备小组,仍由释要为组长。1989 年 5 月 12 日,小组办公室地点正式挂牌设在城区六村正街 15 号,原日莲社庵内。工作进行目的,是团结中外佛教界人士,做好爱国爱教工作。经过五年的努力。先后团结有尼从释合等 22 人,在家男女信众居士等近 600 人,善男信女不胜其数,打下坚固良好的推行佛教的基础,佛山佛教前途,方兴未艾。


※※※※※※


佛教入门知识

佛山风俗记

佛山名人简介

区瑞芝著、现编写中


由锦华电脑打印服务部打印

地址:佛山市锦华路 60 号   电话:631467




鸣 谢


  作者为了庆祝佛山市城区佛教协会筹备组成立纪盛,编著这本《佛山佛教简史》以作献礼。得蒙热爱佛教各界人士大力支援,赞助印制工本费,特此鸣谢。


  劳游镜先生人民币 100 元。


  黄文浩先生 70 元。


  区宗玉(瑞芝)、黄森锦、张炎沃、冯锦、林居士、劳直、廖国安、梁裕永先生各 50 元。


  庞星文、黄志海先生 汤珍女士各 30 元


  黄建容、何泳洪女居士、庞炳居士、李全、徐光业、周伟、吴泽民、颜岐灿、张坤强先生各 20 元。


  释要(邱要)、曾忠芳、招转芬、陈卫红、梁洁红、骆淑明、劳常吉、黄欢淑、谭德依、张明莲、黄能宝、傅德珍女居士、何少海、杨洪、何永、颜歧光先生各 10 元。


  庞大妹、陈闲、施明朗、陆苏、王四、卢明、邓惠豪女居士各 5 元。


  并蒙佛山市宗教局供给佛教史料,锦华电脑打印服务部,东明油印社支援,顺此衷心致谢。


作者 1990 年 8 月 1 日



(赠阅非卖品)工本费 480 元








有关区瑞芝文稿的编印经历



  1989 年至 1993 年几年间,出于对佛山史料的重视,我将九旬老人区瑞芝执笔手写史料文稿原件安排到佛山锦华电脑打印服务部打印,大都由我编辑校对,然后在锦华电脑打印店的小型胶印机印刷。印刷前,要制版。那时是用快速纸版机制纸版。制好便可上机印刷。基本上印 500 份。再执页码装订。


  此次我找到的《佛山佛教简史》是打印件,纸版胶印,字迹模糊。经电脑专家威廉精心电脑制作及校对,清晰明了。电子版便于阅读和传播及存档。



黄志海 2021年11月3日



  相关链接


清明临时开放的仁寿寺搞怎么样了?

仁寿寺功德堂清明临时开放

如何评价佛山这座仿古建筑?

仁寿寺没有开放,就算在门口也有很多人来祭拜许愿

仁寿寺清明临时开放 (2023年)

书记视察,仁寿寺又要复工? 

仁寿寺工程有新情况

仁寿寺扩建工程搞成点?

佛山 | 佛寺四大丛林 仁寿寺独领风骚

仁寿寺是唐代建筑吗?
再回顾下令人揪心的仁寿寺623“火烧旺地”之夜


佛山仁寿寺的前世今生

火速“除险”好给力!仁寿寺工地开展安全演练强化应急技能
仁寿寺围蔽开拆
仁寿寺拆成点?
祖庙路原佛山民间艺术社大楼已灰飞烟灭
【来稿】传承不息,重铸佛山民间艺术辉煌
塔坡古迹、新安街、生源大街
塔坡庙藏着“佛山”名字的由来
「六月六」塔坡诞
「塔坡老庙」不及「新鲜仁寿寺」
“经堂古寺”而家咩环境?

中国最“另类”寺庙,门票0元,20元管饱,不烧香只种花,仁寿寺怎么样?
从高空俯视佛山仁寿寺「升梁」

丰宁寺宝峰塔今年将对外开放
禅城区莲峰书院和丰宁寺修缮工程基本完毕
多图看莲峰书院丰宁寺修缮细节 领略石湾瓦脊风采
广东十个知名寺庙
顺德奎福古寺
周日的粤剧院(人迹罕至)与经堂古寺(已成杂物房)
顺德这座寺庙仅山门就称得上建筑艺术的精华,更是一处旅游胜地
广东省寺庙一览表
归元禅寺月薪1万5招和尚?寺院回应
寺庙成了天使投资人?
他山之寺,看看香港慈山寺,到底有多美?
中国最险的6大寺庙,一座至今无人登临!
丰宁寺宝峰塔今年将对外开放
中国最“另类”寺庙,门票0元,20元管饱,不烧香只种花,仁寿寺怎么样?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话说佛山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