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著推荐 | 文旭、肖开容《认知翻译学》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2019年新书《认知翻译学》

作者:文旭、肖开容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认知翻译学

发票信息请务必自行备注在地址栏下方的留言处: 抬头、税号和个人邮箱地址

作者简介

文旭,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社科基金会评专家。国家社科基金中大项目“认知语言学理论建设与汉语的认知研究”首席专家。Cognitive Linguistic Studies主编;Language Sciences, Reivew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等学术期刊编委。发表论文16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20余部。主要研究兴趣为认知语言学、认知语用学、认知翻译学、外语教育学等。


肖开容,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主任,翻译硕士教育中心主任。美国富布莱特项目研究学者,国际翻译认知与实证研究协会(TREC Network)会员,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兴趣为认知翻译学、认知语言学、中国文化典籍英译。




作者的话

 

当今人类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探究人类心智的奥秘,实现人工智能的更多突破,统领这一研究目标的是认知科学。认知科学是 21世纪世界科学研究的标志性学科。 2001 12月,美国商务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美国国家科技委员会在华盛顿联合发起了一场由顶级科学家和政府官员参加的圆桌会议,会议根据 50名科学家所做的一份研究报告,提出 21世纪人类四大领头科学:纳米科学与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认知科学,简称 NBIC,并提出 NBIC会聚技术的概念。这充分说明认知科学在人类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和发展前景!

在认知科学推动下发展起来的认知翻译学,是认知科学研究体系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新成员,是正在形成的一种新的翻译学范式。 1972年,Holmesa在第三届应用语言学年会上宣读了题为翻译研究的名与实的论文,提出了翻译学的学科架构,其中描述翻译研究下的三大分支研究之一——翻译过程研究,可以看做认知翻译研究的雏形。 20世纪60 80年代,认知翻译研究逐渐兴起,法国释意派提出了翻译的释意理论,后来陆续有研究者采用有声思维法开展口笔译过程研究(如Krings1986等)。 20世纪90年代,认知翻译研究进入理论探索时期,许多翻译理论研究者以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为基础,构建了有关翻译过程的多个理论模式,如 Bell1991)的信息加工模式、 Gutt1991)的关联理论模式、Kiraly1995)的社会认知模式、Gile1995)的认知努力模式以及威尔斯( Wilss1996)的翻译决策模式等。这些模式以与翻译相关的理论为基础提出,主要偏重于理论假设。从 20世纪 90年代后半期开始,随着实证研究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认知翻译研究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研究方法不断更新,研究问题进一步拓展,跨学科研究日渐深入,研究呈现规模化趋势,研究成果也非常丰硕,召开了多次认知翻译过程研究的主题会议,在重要学术期刊上有系列专题论文,如 Meta2005年专刊《口笔译的过程与路径》和Across Languages and Cultures 2009年专刊《翻译能力研究的方法论》。有专题研究,如: PACTE20032011)、G.pferichet al.2011)等的翻译能力研究; Gerloff 1988)、Ericsson2006)等的翻译专长研究等;有综合性论文集或专著,如 Hansen1999)、Tirkkonen-Condit & J.skel.inen2000)、Alves2003)、G.pferichet al.2008)、Shreve & Angelone2010)、OBrien2011)、Rojo& Ibarretxe-Antu.ano2013)、Schwieter & Ferreira2017)等。

近年来,随着认知翻译学研究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认知翻译学正在成为一个新的研究范式,逐渐形成系统的研究体系和研究领域,但是目前也存在一些挑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研究体系的确立和理论模式的构建,Shreve& Angelone201012)提出,认知翻译研究最为重要的关切就是建立一个有力而又普遍接受(或者数个可行而又彼此竞争)的翻译过程模式Martín2017560)认为,认知翻译研究最大的挑战就是对其研究主张和研究目标进行提炼归纳

目前看来,认知翻译学研究在学科属性、理论基础、研究目标、研究领域划分方面都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从研究领域来看,呈现实证派、理论派和综合派之别。实证派认为认知翻译学研究的核心是翻译过程研究,主要聚焦译者的心智活动和认知过程,主要研究话题包括:翻译过程、译者能力和译者能力培养。理论派专注于认知翻译理论模型的构建,特别是以认知语言学、认知心理学等学科理论为基础,构建翻译的认知理论。综合派持广义的认知翻译观,从翻译与认知的界面研究出发,研究翻译中各种译者行为与翻译活动涉及的认知诸方面,包括翻译的语言认知基础、翻译转换中的认知机制、双语认知特点、认知视角的译

作研究、社会认知与译者社会行为研究以及技术条件下译者与技术的互动研究等。综合来看,认知翻译学从研究对象、研究话题和分支领域来看,已经得到极大拓展。从上述回顾来看,较早前的认知翻译研究几乎等同于翻译过程研究,有学者称之为翻译认知过程研究。目前看来,这只是认知翻译研究的一个分支领域。广义的认知翻译学可以这样来界定:以认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探索口笔译转换过程、译者行为、译者能力及其相关问题,聚焦译者心智、行为与活动中的认知特点,主要目标在于揭示翻译这一特殊双语活动的本质、内在机制以及外部因素的影响。这一界定可简要概括为翻译与认知的界面研究,即探索翻译与认知的互动关系以及翻译中的认知机制。

从这一界定出发,认知翻译学主要有三大研究领域:语言认知视角的翻译研究、翻译认知过程研究和社会认知视角的翻译研究。语言认知视角的翻译研究把翻译看成一种跨语言认知活动,以认知语言学、双语理论、心理语言学、认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为基础,探讨语言的认知基础和翻译中的认知转换,其主要目标有二:一是构建翻译过程理论模型,二是对不同文体、不同语言现象的翻译转换做出认知阐释。研究内容包括:翻译的认知原则、翻译中的语言认知机制、原文理解的认知机制、译文生成的认知机制以及翻译中的认知转换。翻译认知过程研究旨在以实证研究方法,探究译者心智活动的特点、译者能力的基本构成以及译者能力培养,聚焦译者认知和译者能力。译者认知研究包括:翻译认知加工模式、加工策略、加工单位、记忆与认知资源、认知负担、认知努力、选择与决策、问题解决、意识与控制、翻译单位等。译者能力研究包括:译者能力构成、专长、职业与非职业译者比较、口笔译能力比较、译员培训、译员资格认定等。社会认知视角的翻译研究旨在将译者行为放在更大的社会语境下,关注社会语境与工作场所中的译者群体行为与活动。研究内容包括:译者工作方式、译者态度、社会评价等。译者工作方式包括:工作条件、组织形式、群体构成、参与角色、权力关系、译者习惯、译者与技术的互动等。译者态度包括:工作态度、翻译动机、翻译观、职业道德、意识形态、价值观等。社会评价包括:评价方式、翻译回报、职业认证、职业发展路径等。特别值得提出的是,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深入运用,技术条件下的译者工作方式和译者与技术的互动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研究课题,由此衍生出机器翻译与认知、翻译中的人机互动、翻译的人体工程学等新话题。

认知翻译学如今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研究领域较为庞大的跨学科研究体系,其中的语言认知翻译研究起着重要的理论建构和理论阐释作用。 House201549 62)强烈呼吁构建翻译的语言认知理论,研究译者在双语心智活动中如何实现对语言和文本的理解、问题的解决和决策的选择。语言认知翻译研究的一个取向是以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为基础,探索翻译转换中的语言认知机制。其基本假设是,语言结构反映人的一般认知机制,而翻译作为一种涉及理解与表达的双语活动,必然涉及人理解语言时的认知、使用语言表达的认知以及从一种语言转换到另外一种语言的认知操作。基于这样一种思路,本书从语言的认知理论出发,对翻译涉及的语义、语法、转换机制等问题展开分析,主要包括范畴化、概念隐喻、概念转喻、多义性、象似性、主观性、框架、认知识解、概念整合、关联理论、语篇认知等十一个话题,这些话题分别涉及语言认知的不同侧面,有的旨在以语言认知理论对翻译现象背后的认知机制做出解释,有的旨在构建翻译的认知模型,反映翻译转换的认知规律。从以上话题出发对翻译认知的探索,是我们对语言认知翻译研究的初步尝试和思考,应该说并没有穷尽语言认知翻译研究的所有方面,比如认知语法与翻译还未涉及,语篇认知与语篇翻译研究也还比较粗浅。我们期望本研究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学界同仁的关注和思考,拓展更多的认知翻译研究话题,开展更深入研究,促进认知翻译学的进一步发展。





序 言

第一章 认知翻译学:翻译研究的新范式

1.1引言

1.2翻译:语言学的研究对象

1.3语言学范式的嬗变与翻译研究

1.4认知语言学的哲学观与翻译研究

1.4.1思维或认知是具身的

1.4.2思维是富有想象力的

1.4.3思维具有完形特征

1.5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观与翻译研究

1.6认知语言学的表征方法与翻译研究

1.6.1经验观与翻译

1.6.2突显观与翻译

1.6.3注意观与翻译

1.7小结

第二章 范畴化与翻译

2.1引言

2.2从经典范畴观到认知范畴观

2.3认知范畴观与翻译

2.4翻译中的范畴转换

2.4.1范畴替换

2.4.2范畴成员转换

2.4.3范畴原型转换

2.4.4范畴层次转换

2.5小结

第三章 概念隐喻与翻译

3.1引言

3.2隐喻研究综观

3.2.1替代论

3.2.2类比论

3.2.3互动论

3.2.4映射论

3.3翻译的认知隐喻观

3.3.1概念隐喻和语言隐喻

3.3.2概念隐喻的构成及其辩证关系

3.3.3翻译的认知隐喻观

3.4隐喻翻译策略

3.4.1隐喻概念域的对等映射:直译

3.4.2转换喻体

3.4.3隐喻和喻底结合

3.4.4舍喻体译喻义

3.5小结

第四章 概念转喻与翻译

4.1引言

4.2概念转喻理论

4.3翻译的概念转喻观与转喻翻译

4.3.1翻译是具有转喻性的认知活动

4.3.2概念转喻是一种翻译策略

4.4转喻的翻译

4.4.1概念转喻理论对转喻翻译的启示

4.4.2转喻翻译的原则

4.4.3转喻翻译的语境依赖性

4.4.4转喻翻译的方法

4.5小结

第五章 多义性与翻译

5.1引言

5.2多义性概

5.3词义演变的动因

5.4多义词义项之间联系的认知理据

5.4.1隐喻与多义词

5.4.2转喻与多义词

5.4.3隐喻和转喻的合力与多义词

5.5多义词的翻译

5.5.1英语多义词汉译

5.5.2汉语多义词英译

5.6小结

第六章 象似性与翻译

6.1引言

6.2句法象似性的基本内涵

6.2.1顺序象似性

6.2.2数量象似性

6.2.3距离象似性

6.3象似性原则在翻译中的体现

6.3.1顺序象似性与翻译

6.3.2数量象似性与翻译

6.3.3距离象似性与翻译

6.4小结

第七章 主观性与翻译

7.1引言

7.2主观性与主观化

7.2.1说话人的视角

7.2.2情感

7.2.3情态

7.3翻译中的主观性与主体性

7.4翻译中的“主观化对等”

7.5“主观化对等”对文本理解和翻译的制约

7.6小结

第八章 框架与翻译

8.1引言

8.2框架的定义、构成及基本属性

8.2.1框架的定义

8.2.2框架的构成

8.2.3框架的基本属性

8.3框架视角的翻译认知过程

8.4翻译中的框架操作

8.4.1框架内部操作

8.4.2框架层次调整

8.4.3框架视角更换

8.4.4框架移植

8.5小结

第九章 认知识解与翻译

9.1引言

9.2认知识解与翻译中的意义

9.3认知识解及其维度

9.4认知识解与翻译

9.4.1具体性与翻译

9.4.2焦点化与翻译

9.4.3突显与翻译

9.4.4视角与翻译

9.5小结

第十章 概念整合与翻译

10.1引言

10.2概念整合理论

10.2.1概念整合的基本思想

10.2.2概念整合网络的类型

10.2.3概念整合的优化原则

10.3概念整合理论视角的翻译本质

10.4翻译中的两种概念整合类型

10.4.1单域网络的概念整合

10.4.2双域网络的概念整合

10.5翻译系统的八大要素

10.6对传统译论中一些问题的再思考

10.6.1关于译者主体性

10.6.2互文性与概念整合

10.7小结

第十一章 关联理论与翻译

11.1引言

11.2关联理论的基本思想

11.2.1交际的推理特征

11.2.2认知语境

11.2.3最佳关联

11.2.4语言的解释用法和描写用法

11.2.5解释相似与“忠实”

11.3翻译的关联理论解释

11.3.1翻译的本质

11.3.2关联理论框架下翻译实践的可适性范围

11.4翻译中的关联重构

11.4.1信息意图与交际意图的匹配

11.4.2语境假设的充实

11.5小结

第十二章 语篇认知与语篇翻译

12.1引言

12.2语篇认知观

12.2.1语篇的文本世界理论

12.2.2认知语言学的语篇认知观

12.3语篇翻译的认知视角

12.3.1认知语篇翻译核心思想

12.3.2认知语篇翻译例示

12.4小结

第十三章 展望

13.1引言

13.2作为跨学科的认知翻译学

13.3认知翻译学主要研究领域

13.3.1翻译认知过程研究

13.3.2语言认知翻译研究

13.3.3社会认知翻译研究

13.4认知翻译学研究趋势展望

赞赏我们


互动赠书给本文留言分享一下阅读本文的体会,我们将根据读者留言获得的点赞和留言质量,选出幸运读者5名,提供赠书(包邮费哦~)

教师研修| 外语学科实证类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高级研修班(11月29报到)

教师研修 | “学术英语智慧读写”教学设计工作坊(2019年11月15-18日)

学术会议| “新媒体、自媒体时代的话语分析”学术研讨会 2号通知(11月8-11日)

读书小札 | 互文的魅力:四大民间传说新解——傅修延教授《中国叙事学》

读书小札 |  迈克尔·图兰《短篇小说叙事进程:语料库文体学方法》

科研助力| 王宁教授的方法课:30讲带你搞懂质性研究方法

文学悦读 | 走近文学大师 :陈众议、陆建德等11位专攻学者权威解读

文学悦读|《金瓶梅》:没有我,就没有《红楼梦》

文化解读| 只把《孙子兵法》看成兵书的人,在战略上就输了

文化解读| 福柯、海德格尔、爱因斯坦,他们思考的话题,其实与你息息相关

文化解读| 《猫》《歌剧魅影》《悲惨世界》,一生必看的40部音乐剧有哪些?

文化解读| 历时2年,故宫院长用1600幅彩绘,2000个知识点,故事+音频,把五千年写成故事讲给孩子听!

文化解读| 你看的《长安十二时辰》,只是盛唐的一角

文化解读| 《史记》为什么会成为历代帝王教科书?这是我听过的最佳答案

文化解读| 再也不要说哲学高深莫测了,这六本书告诉你哲学就是生活!

文化解读| 郑培凯教授:精辟的台词,可以流传几千年

文化解读| 《访古寻踪》“我在中国修文物”

文化解读| 看懂权游里的神反转,就能理解大国角斗背后的实质吗?

文化解读| 民国文脉的留传—《晨诵》《午读》《暮省》国语老课本

文化解读| 止庵老师:《日本文艺旅行地图》带你领读27位文学文艺大师

文化解读| 秦朝的一段往事告诉你,历史其实不刻板

文化解读| 十位日本最顶尖的教授,书写一整套别样的中国史!(换个角度看中国)

文化解读| 历史不应忘记:王力先生的“故事”(1900-1986)

文化解读| 回忆西南联大,一代知识精英的家国痛史!

文学悦读| 博尔赫斯:天堂应该是图书馆(展)的模样

文学悦读| 走进文学大师 :陈众议、陆建德等11位专攻学者权威解读

文学悦读| 风靡欧美的企鹅文学“小黑书”,终于来中国了!

文学悦读| 11位诺奖大师送给孩子的礼物!大师经典值得一生收藏!

文学悦读| 注定不凡!绝版的《红楼梦》连环画纪念版终于出山了!

文学悦读|《西游记》纪念版连环画,70后、80后满满都是回忆!

文学悦读| 蒋勋说红楼:处处都是慈悲,处处都是觉悟

文学悦读| 蒋勋:梳理三千年文脉,用美的启示滋养心灵

文学悦读|《金瓶梅》:没有我,就没有《红楼梦》

文学悦读| 反乌托邦三部曲:焚书年代的奇品,对人类社会最深沉的反思。

文学悦读| 拥有“林下风致”的气质美女教授:《中国诗词大会》之后再遇杨雨

文学悦读| 少年读国学

文学悦读| 不读宋词,不足以谈感情

文学悦读| 他是小说界的梵高,村上春树和众多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都是他的忠实读者!

文学悦读| 这套来自故宫美人创意的四季诗词手账,美到了极致

文学悦读| 石黑一雄为什么碾压村上春树摘得诺贝尔文学奖?人的一生不能错过这八部经典

文学悦读| 毛姆,用刀锋般的文字,划开你的内心丨寻找自我的人生之书


觉得内容还不错的话,给我点个“在看”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