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南方日报》第A12版“理论周刊·知行”刊发了东莞理工学院党委书记成洪波的署名理论文章《发挥地方高校在科技创新中的生力军作用》。文章以东莞理工学院为例,从建设特色优势学科专业集群、完善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深化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增强科技创新文化软实力等五大方面进行了凝练阐述,指出学校积极推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对接融合,走出了一条地方高校与城市和产业共生共荣的发展道路。
现将报道全文转载如下:(原报道页面可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入)成洪波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广大高校要深刻领会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握“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主动担当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努力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进程中,地方高校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发挥植根地方、亲近产业的优势条件,助力科技自主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充分发挥在科技创新中的生力军作用。近年来,东莞理工学院进行了积极探索,切实抓好“五个着力”,积极推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对接融合,走出了一条地方高校与城市和产业共生共荣的发展道路。
地方高校要对标对表国家战略和区域部署,及时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布局,以优势学科为主体,整合传统学科资源,瞄准前沿和交叉学科领域,培植新的增长点,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中体现价值、培育特色、增强实力。
作为广东省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示范校,东莞理工学院紧紧把握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东莞市世界先进制造业中心建设的重大需求,重点建设智能制造、绿色低碳、创新服务三大学科专业集群,推进关联学科向主干学科汇聚融合,增强智能制造、新材料、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领域学科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高端装备、集成电路、生物技术等领域蓄势发展。近年来,学校先后获批为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新增物联网工程等17个新工科专业和智能软件等新工科方向13个,现有10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18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地方高校要瞄准区域主导产业,建立学校、地方、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合作办学、合作治理机制,重点建设一批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产业学院,积极组建其他类型的专业学院,为科技产业创新培养输送急需紧缺人才。东莞理工学院不断创新产学协同、科教融合育人机制,持续深化与龙头企业、行业协会、专业镇、产业园区的合作,共建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西门子智能制造学院、粤港机器人学院等9个现代产业学院,培养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有较强理解力的实干型人才,被列为教育部新工科建设示范项目。开设国内首个“杨振宁创新班”,探索构建基于现代产业集群和大科技装置集群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同时,组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国际微电子学院、生命健康技术学院(筹)和交叉科学中心,推进重点领域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科技攻关的一体化,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毕业生就业创业居同类高校前列。地方高校要紧盯科技前沿和产业发展动态,建设高水平的协同创新中心、工业研究院、创新创业基地等平台载体,促进产业急需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研发应用,健全以市场为导向、社会资本参与、多要素深度融合的成果转化机制,推动重大科学创新、关键技术转变为先进生产力,催化产业技术变革。
东莞理工学院紧紧围绕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战略布局,对接区域先进制造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深化与大科学装置、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的合作,打造了中国散裂中子源首台用户谱仪——东莞理工多物理谱仪、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创新中心等一系列科技创新平台,全力支撑制造业的创新发展。学校统筹校内外专业服务力量,完善科技成果全链条转化体系,发挥知识产权的运营能力优势,全力服务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的成果转化需求。先后派出95支科技创新服务小分队,为20个专业镇的科技成果转移提供对接服务。学校科研团队在工业废水电催化氧化深度处理装备及应用、半导体照明产品质量检测、先进探测器工程化以及专用智能制造装备高速电主轴、智能控制系统等领域实现了系列关键技术突破,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地方高校要实施开放灵活的人事管理制度,实行个性化人才支持政策,加快培育和吸引科技前沿领域的优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在高校与企业交流互动,支持兼职兼薪,推进科技人才跨境、跨部门、跨体制流动。东莞理工学院近年来积极推进“领航”“致远”“登高”人才培育计划,努力探索开展急需紧缺学科专业建设的绩效评价、人才引进、人事管理、投入保障、转化服务等方面的综合改革,完善岗位管理和人才分类评价体系,与周边大科学装置、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建立战略性合作关系,健全高端人才的“共享”机制,正在朝着“师资队伍互聘互用、实验资源共建共享、人才培养互为基地、成果转化互为促进”的目标扎实迈进。地方高校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始终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加强思政课改革和课程思政建设,弘扬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激励青年大学生投身科技强国建设事业,以真才实学服务人民,以创新创造贡献国家。东莞理工学院坚持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助推教师发展进步为着力点,遵循“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高等教育改革探路”的思路,确立了“支撑引领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历史使命和“以卓越的创新教育与实践造福社会”的价值追求,凝练出了“知行合一、立德树人”的办学理念和“爱国奋斗、追求卓越”的莞工精神,制定实施文化引领战略,协同推进科技创新文化建设,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环境。(作者系东莞理工学院党委书记、教育部新工科建设工作组成员)一审 | 向远馨 二审 | 蔡耀蔚 终审 | 叶妙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