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开学第一天,你抢到心仪的公选课了吗?

宣传部 东莞理工学院 2024-05-07

新学期、新气象、新征程

今天莞工迎来春季学期第一天

莞工er纷纷进入“奋斗模式”

开启新一年的学习


新学期首日,学校两个校区全天共计572门次课程开讲,31916人次学生上课。相关职能部门和各二级教学机构也在今天开展了新学期开学教学检查工作。校领导马宏伟、李文芳带队深入课堂一线,对新学期课堂教学秩序以及教学服务保障等情况进行全面检查。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马宏伟先后到研究生、本科生课堂了解教学整体情况,对教师到岗情况、学生出勤情况等进行检查。马宏伟强调,今年学校将迎来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工作,接下来要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管理、规范课堂教学秩序,持续推动教风学风建设,推动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确保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再上新台阶。


公选课网上选课今天也开启啦






为了进一步提升通识公选课质量

更好实现优质网课资源与我校师资结合

2023年春季学期起

我校首次探索推出7门混合公选课

并在2023年秋季学期进行了全面推广


今天,莞小工向大家介绍
7门人气混合公选课
如果还不知道选什么课
不妨来听听老师和同学们的感受体会吧
(点击下方图片查看课程详情)


《中华诗词之美》由文学与传媒学院冯丽霞老师主讲。她选择了南开大学叶嘉莹老师的《中华诗词之美》作为课程线上部分的内容。“作为爱国学者的代表,叶嘉莹克服重重困难,心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海内外发扬光大之期盼,与同学们一同欣赏中华诗词中的风花雪月。”冯丽霞认为,叶嘉莹先生的无私与坚守,便如同诗词之美一般,同样值得青年学子们学习。



“混合式公选课意义不仅仅在于课程本身,更在于推介一种终身受用的学习方式和理念。”初次尝试讲混合公选课,冯丽霞感受最深的就是其在学生线上自学与线下沉浸式学习结合方面所进行的创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也很大程度地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学的意识。她也观察到对于愿意主动学习的学生来说,混合式公选课能带来更好的学习效果。


经过两个学期的授课之后,冯丽霞还体会到这种教学模式对教师自身的促进与提高。“从研读到学习,再到推介授课,整个过程都需要老师们用心准备,这也是自我提升的机会。”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应用行动力模块,马克思主义学院陈龙老师开设了《创新、发明与专利实务》这一课程,从如何创新、如何保护创新成果、如何运用创新成果三大板块出发,采取基础知识线上学、疑难问题线下答、科技手段辅助管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创新创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结合课程主题,陈龙还设计了实践环节,带领学生走进园区高科技企业,实地考察,现场问答。



在2022级环境科学1班梁炘贤看来,这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课程,课程内容中与专利保护相关的知识是他特别想了解的,作为混合公选课,教学方式也较为新颖。2022级英语2班的刘婉晴则对课堂上分享的企业家创新创业故事印象深刻。







《数学的思维方式与创新》是一门讲授数学发展史上重大创新理论及在当下广泛应用的数学知识的课程。“我希望以数学的思维方式来讲授知识,并剖析其中的创新‘闪光点’,让同学们在领略数学创新风采的同时,也能从实际出发,学会运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实现终身受益。”课程开设老师,生态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刘蕾副教授说。



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体验,刘蕾下了很多功夫:向工作人员积极请教、深入学习相关软件的操作,不断适应、调整授课方式。


刘蕾的悉心付出调动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最后的考试难度较高,但刘蕾发现,仍有不少学生拿到了不错的分数,还有大半同学积极主动地完成试卷附加题,甚至写出了完整的推导过程。


同学们也纷纷表示,课堂内容全面丰富,老师讲授数学知识时严谨专业,还融入了独到的理解与鲜活的思考,课堂案例贴合实际、深入浅出,十分通俗易懂,令人感到收获满满。







《法律与社会》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罗艳老师开设,她说:“我希望学生可以从社会与法律的现实关系理解法律的运行,获得一块打开法律殿堂的敲门砖,也可以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这门课推出后,便吸引了同学们的关注,不少同学希望通过学习这门课了解更多的法律知识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保障自己和家人朋友的权益。



提及混合教学模式,罗艳坦言自己是“从零开始”学习、适应及准备。“我认为这是一个十分新颖的授课方式,授课老师在上课时间、发挥空间上都有比较大的自由度,灵活性大大提高。”罗艳笑道。


在开课前,罗艳通过问卷调查深入了解学生们课程的期待,调整自己的教学方针,并将备课内容与网络教学资源结合,让学生们自己切身处地地从社会行为中去感知,理解运用日常生活思维和法律思维处理事情是有差别的。“这样可以达到课堂思想碰撞的效果,使互动更有趣,课堂更有效。”





过了腊八就是年



在秋季学期推出的混合公选课程中,经济与管理学院方向老师负责的《外经贸英语函电》是最新奇、有趣的课程之一。该课程主要针对外贸商务新手,从基础开始学习国际贸易商务中的英文沟通,并将沟通技能和商务知识相结合,有助于培养国际型商务人才。



在方向看来,考核模式的创新是混合公选课的一大亮点。“传统式的授课模式多样性不足,而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考核检测,考核形式,考核分析等方面都可以根据学生的学情分析、课程内容和应用能力目标,进行更灵活的设计,努力实现‘学生参与、共建、实践’。”方向说道。


所以在《外经贸英语函电》的课堂上,方向会给学生分好小组,让他们以商务团体的角色来进行沟通。完成课程内容的学习后,小组要模拟不同的商务活动,以“角色扮演+视频录制”的方式展现所学。这种考核方法不仅提高了课程的趣味性、参与度,也能让学生将所学输出和巩固,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思辨能力、应用能力、团队能力以及沟通协调能力。



方向的课程设计在学生中收获了相当不错的反馈,2020级人力资源专业的范天源对课程的体验十分深刻。他说:“线下的课堂上,老师的激情讲授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同学们的听课热情。线上的课程也讲解得很细致,有问必答。在考核形式上,我们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演绎了一个外贸的场景,非常有趣。”











通过关注中国经济发展的进程,经济与管理学院黄琼副教授挖掘到一个非常有意思且值得师生一起探讨的话题:是什么使得中国这样一个底子薄、人口超10亿的大国取得在人类经济史上前所未有的经济成就?中国如何继续保持高质量发展的态势,实现强国之梦?


这个话题不仅吸引着政府部门、相关学者专家的关注,也是当下大学生的兴趣点所在,因此黄琼开设了这门课程,希望与大家共同探索中国经济发展的密码。


课程推出后广受欢迎,部分经管专业的同学也积极参与选课,将课程作为专业学习的延展和补充。作为讲课人,黄琼亦感受到不一样的收获:“这门课程与传统的经济学理论课不一样、更贴近经济现实,上这门课我觉得非常有意思,授课的同时也让我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密码’这个问题有了更系统的看法。”


“之前我对混合式教学做过一些了解,感到很新奇。”黄琼还分享了自己对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思考。她比较了其与传统教学模式的不同点,并特别提到了跨学校授课这一特点,即线下教学由本学校的老师完成,线上教学可以引入其他高校的教学资源。她认为,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学一门课可以同时聆听两个学校老师的讲授,能有更丰富的收获。










天文是历史最悠久的学科之一,蕴含着浩瀚宇宙的无穷奥秘。作为天文协会的指导老师,电信工程与智能化学院黄晓园老师在学校推动混合公选课改革之际,开设了《星海求知:天文学的奥秘》这门课,希望帮助对天体与宇宙演化充满好奇却又一知半解的同学们解开天文学的“神秘面纱”,提高同学们的科学素养,推动天文科学的普及。



这门课的课程内容丰富多样,寓教于乐,黄晓园依托超星尔雅学习平台建设课堂线上资源,搭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转课堂,利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将理论性知识与实用性知识相结合,使课程变得通俗易懂,详实有趣。



通过两个学期课程实施,混合式教学的互动性、时空上的灵活性、资源的丰富性等优势在黄晓园的课堂上渐渐凸显,在学生当中获得了不错的反响。其中接触天文望远镜、月球观测实验、影片鉴赏等教学实践活动更是成为了同学们独特难忘的学习体验,更激励着同学们继续保持好奇心,勇于探索宇宙,探索自然。







2023年,我校两校区共计开出32门混合公选课程,为同学们提供了7000余个选位,还开展了主题为“茶文化产业调研”“拓跋鲜卑史诗之路”“科技创新和专利保护”“创业人生在东莞”“科技成就未来”等6期“莞工通识·研学东莞”活动。



通过组织学生走出校园、深入东莞,开展校外游学,开拓学生社会视野、丰富知识、增强对东莞城市建设和莞邑文化的亲近感、认同感,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


新学期,36门有趣且有料的混合公选课程等待同学们的揭秘,同时丰富且精彩的“莞工通识·研学东莞”活动也在期待大家的加入!


 #想了解莞工的你还可以看# 






文字来源 | 谭玮雯 刘亚恒 喻烊 朱宇翰 吴雨 朱小雅 教务部 宣传部图片来源 | 受访者 宣传部图文编辑 | 李明杰 曾梓凡一审 | 李明杰  二审 | 范晖帆  终审 | 叶妙娴



点赞、在看,双连支持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