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藏·儒家部·论语卷》
(全一百八十二册)
编著者:方勇 主编
定价:148000元
ISBN:978-7-5013-7296-6
出版时间:2021年8月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子藏》的編纂是華東師範大學“985”工程的重大課題,啟動於2010年,收書範圍包括先秦漢魏六朝50多個諸子,具體由華東師範大學先秦諸子研究中心負責此工程的組織和實施。這次推出的是《子藏》系列叢書中的一部,收録目録所知有關《論語》各種白文本、注釋本、節選本、校勘本、批校本及其相關研究著作等珍稀古籍版本共293種(《四書》類文獻擇優收入),整合成精裝16開本,凡182册。這些文獻的出版發行,不僅充實了《論語》版本系統,也爲學界提供了豐富的原始文獻,必將大大推動《論語》研究進一步發展。
方勇,浙江浦江縣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華東師範大學先秦諸子研究中心主任、博導、《諸子學刊》主編、《子藏》總編纂、“新子學”倡導者,著作有《莊子纂要》《方山子文集》等近30種,其中《莊子學史》(3卷本)曾分别獲得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論語》一書是對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記録。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殷商後裔,其先祖爲宋殤公時的大司馬孔父嘉。宋國內亂,華督弑宋殤公,殺孔父嘉。孔父嘉後人避難至魯,子孫遂以字爲氏。孔子父叔梁紇,曾爲鄹邑大夫,以勇力聞於當時。母顔氏,名徵在,是叔梁紇的第二任妻子。叔梁紇娶顔氏時年已六十六歲,不合當時禮制,故《史記》言“紇與顔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孔子生辰,古書説法各不相同,較爲可信的是《世本》所言孔子生於魯襄公二十二年冬十月庚子之説,古今曆法不同,周曆十月庚子即夏曆八月二十七日,换算成公曆即公元前五五一年九月二十八日。孔子在青年時曾做過委吏、司職吏等主管倉庫和蓄養牛馬的微職。昭公二十五年(前五一七),魯昭公討伐季氏失敗,逃亡齊國。此時齊國內亂,孔子亦避居齊國。時齊景公在位,曾問政於孔子,孔子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答之。齊景公擬重用孔子,欲以尼谿田封孔子,然爲大夫晏嬰諫止。孔子在齊,終不得重用,遂去齊歸魯。時季氏家臣陽貨執國命,欲招孔子以爲己用,然孔子拒之。直到魯定公九年(前五〇一),陽貨出奔,孔子方見用於魯國,魯定公以孔子爲中都宰。一年之後,又由中都宰遷任司空,又遷任司寇。齊魯夾谷之會,魯定公以孔子攝行相禮之事。定公十四年,孔子以魯司寇攝行相事。然此時孔子已與季氏生有嫌隙,三月之後,即去魯適衛,此爲孔子周遊之始。至魯哀公十一年(前四八四),季康子以幣迎孔子,孔子遂歸魯,此時孔子已六十八歲。然此時孔子求仕之心已淡漠,遂設教洙泗,以整理六經爲業,魯哀公十六年,孔子病卒。
“論語”之名義歷代説解不一。其中,“語”爲對話、問難之義,諸家並無異解。但“論”字之義則説各不同。第一種解釋認爲“論”是有條理地編纂,《漢志·藝文志》云“《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是以“論”爲編纂之義,《隋書·經籍志》也承襲了這種理解,説“仲尼既没,遂輯而論之,爲之‘論語’”。另一種解釋則認爲“論”是討論之義,晉代皇侃《論語義疏》説“此書出自門徒,必先詳論,人人僉允,然後乃記,記畢已論,故曰‘論’也”,是以“論”爲“討論”之義,元代何異孫《十一經問對》也持此種看法,説“所以討論文義,故謂之‘論語’”。然歷代相傳“論語”之“論”讀爲平聲,以“討論”之義安之,恐有不愜。清代段玉裁則又標新説,認爲“論”指説話有條理、有邏輯之義,與“編纂”“討論”諸義無關,《説文解字注》言“凡語言循其理、得其宜謂之‘論’,故孔門師弟子之言謂之‘論語’”,此説不無過度解讀之嫌疑。榷而言之,仍當以《漢志》之説爲正,古之從“侖”得聲之字皆有條理、次序之義,如“人倫”之“倫”,“淪漪”之“淪”,而且《論語》篇章確實是爲人編排而成,如《學而》篇多講論爲學之事,《爲政》篇多講論治國理政之事,《八佾》篇則多講禮制等等。
《論語》一書的編纂者,《漢志》言“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認爲《論語》乃孔子門人弟子所編纂,趙岐《孟子題辭》也説“七十子之儔,會集夫子所言”,《文心雕龍》同樣説“仲尼微言,門人追記,故仰其經目,稱爲‘論語’”,基本接續了《漢志》的説法。另外,《文選注》引《論語崇爵讖》説“子夏等六十四人共撰”,鄭玄篤信讖緯,其所撰《論語序》則進一步將《論語》的編纂者落實爲“仲弓、子游、子夏等撰”,王肅又以爲乃子貢、子游所編。就今所存文獻論,鄭、王二人的説法並没有太多的證據支持,且二者説法也不一致,恐是推斷之言。《論語》中又有“有子”“曾子”“冉子”等稱,且《泰伯》篇載有曾子臨終“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之語,可以推知,參與編纂者非僅七十子之儔,孔子的再傳弟子也參與其中。柳宗元《論語辨》即云:“或問曰:儒者稱《論語》孔子弟子所記,信乎?曰:未然也。孔子弟子曾參最少,少孔子四十六歲。曾子老而死,是書記曾子之死,則去孔子也遠矣。曾子之死,孔子弟子略無存者矣。吾意曾子弟子之爲之也。何哉?且是書載弟子必以字,獨曾子、有子不然。由是言之,弟子之號之也。然則有子何以稱子,曰孔子之殁也,諸弟子以有子爲似夫子立而師之,其後不能對諸子之問乃叱避而退,則固嘗有師之號矣。”柳宗元此論於後世影響頗大,朱熹、王應麟諸儒都承襲了這種説法。但是柳宗元對於《論語》中有若稱“子”的論述稍顯迂曲,朱熹即認爲這種説法“鄙陋無稽”。相對而言,朱熹所下論斷較柳宗元更爲審慎:“《論語》之書有成於曾子之門人。”按照朱熹的説法,《論語》一書確實有曾子後學編纂的痕跡,但是《論語》一書也並非全然由曾子後學所編成。其後洪邁《容齋三筆》又因《論語》閔子騫也稱“子”,謂此書亦出於閔子騫之後學。又《論語》中冉雍也稱“子”,後人又認爲冉雍後學亦參與《論語》的成書編纂之中。清代翟灝《四書考異》又説“《論語》第十九篇附記群賢之言,子張、子夏、子游爲多,而張居篇首,曾子雖稱‘子’卻居三子後,似門人之各尊其本師者。且子張‘書紳’明見《語》中,則游、夏外應更數子張爲記録人”。榷而言之,《論語》一書並不成於一時、一地、一人之手,而是有一個不斷增益的過程。孔子弟子在最初編訂了一個《論語》的初本,其後各自的後學又加以附益,而成漢代所見之本。翟灝曾給出一個頗爲中肯的結論,認爲不必過分糾結《論語》一書究竟出自何人之手,“衹言‘門人’便是”。
《論語》一書的版本,漢代相傳有《魯論》《齊論》和《古論》三本。《漢志》言《魯論》二十篇,傳《魯論》者有常山都尉龔奮、長信少府夏侯勝、丞相韋賢、魯扶卿、前將軍蕭望之、安昌侯張禹等。《齊論》二十二篇,比《魯論》多出《問王》《知道》二篇。《問王》一篇,宋代王應麟根據《説文》所引《逸論語》“玉粲之璱兮,其瑮猛也”之文,以爲“問王”當是“問玉”之訛,古字“王”“玉”形近,故致誤。傳《齊論》者有昌邑中尉王吉、少府宋畸、御史大夫貢禹、尚書令五鹿充宗、膠東庸生等人。《古論》出自孔壁,爲魯共王壞孔子宅時所得,凡二十一篇,中有兩《子張》篇。據《論語集解》所言,《古論》無《問王》《知道》二篇,但分《堯曰》篇下章“子張問”以爲一篇,故有兩《子張》篇,且《古論》的篇次與《魯論》《齊論》不同。皇侃《論語義疏》進一步説明了《古論》篇次的不同,“以《鄉黨》爲第二,《雍也》爲第三,篇內倒錯不可具説”,桓譚《新論》又曾説“《古論》文異者四百餘字”。
其後,安昌侯張禹又依據《齊論》校訂《魯論》,史稱“張侯論”,爲世所貴。《經典釋文》説“禹本受《魯論》於夏侯建,又從庸生、王吉受《齊論》,擇善而從”,《隋書·經籍志》説得更爲詳明:“張氏晚講《齊論》,後遂合而考之,删其繁惑,除去《齊論》‘問王’‘知道’二篇,從《魯論》二十篇爲定,號《張侯論》,當世重之。周氏、包氏爲之章句,馬融又爲之訓。”據上文可知,安昌侯張禹第一次實現了《齊論》與《魯論》在文本上的融合,《隋書·經籍志》所謂“删其繁惑”者,“繁”指《論語》中前後重複的篇章,“惑”則指《齊論》中不太符合儒家思想的篇章,張禹之所以删去“問王”“知道”兩篇,大概也是基於此種考慮。張氏融合齊、魯的舉動,得到了當世和後代學者的贊同,包咸、馬融等人爲之章句、訓解,可知其影響力確實超過其他傳《論》諸家。
厥後,鄭玄又據《張侯論》校訂齊、古,《論語集解敘》云:“漢末大司農鄭玄就《魯論》篇章考之齊、古,以爲之注,近故司空陳群、太常王肅、博士周生烈皆爲義説。”《集解》之所謂“魯論”,實即“張侯論”,皇侃《論語義疏》云:“鄭康成考校齊、古二《論》,亦注於《張論》也。”據此可知,鄭玄是以《張侯論》爲底本考校《齊論》《古論》。至此,《魯論》《齊論》《古論》遂合爲一本。據《釋文》言,鄭玄《論語注》“以齊、古讀正《魯論》凡五十事”,而其書録存約有半數,皆云“魯讀爲某,今從古”,並未言有從《齊論》之事,翟灝《四書考異》據此而言:“蓋《齊論》可從者已經張侯採定,鄭氏惟參考《古論》之用力多耳。”
總體而言,《張侯論》和鄭玄校本《論語》仍可歸爲《魯論》系統。鄭玄校本雖參以《古論》,今通行本《論語》似乎並非出自鄭玄校本,而仍是《張侯論》一脉。魏何晏彙集前代諸家注釋而成《論語集解》一書,此書雖采鄭玄注,然據《釋文》考之,其書經文並非依自鄭玄本。由此推知,何晏《集解》的經文其實仍是承自《張侯論》。何晏《集解》爲後世共依之本,晉代皇侃據《集解》而成《論語義疏》,唐陸德明《經典釋文·論語音義》復據以爲底本,宋代邢昺又據《論語集解》而成《論語注疏》,成爲官方定本,其後朱熹《論語集注》經文雖與《論語集解》略有異同,但其祖本仍爲何晏《論語集解》。
方勇
二〇二一年六月
論語二卷(周)孔丘 述(明)秦鏷 訂正 明崇禎十三年(1640)錫山秦氏求古齋刊《求古齋訂正九經》本一論語十卷(周)孔丘 述 清康熙間內府刊《欽定篆文六經四書》本(原書卷末有缺葉)五九論語十卷附録一卷(周)孔丘 述 清光緒十五年(1889)德清傅氏日本東京刊《籑喜廬叢書》本三八七論語二卷(周)孔丘 述 民國三年(1914)蘇州振新書社影印本一論語二卷(周)孔丘 述 民國十五年(1926)涉園影宋刊本二一七論語注一卷(漢)鄭玄 撰(清)王謨 輯 清嘉慶三年(1798)金谿王氏刊《漢魏遺書鈔》本二五三論語注十卷(漢)鄭玄 撰(清)袁鈞 輯 清光緒四年(1878)浙江書局刊《鄭氏佚書》本三一七論語鄭注十卷(漢)鄭玄 撰(清)宋翔 鳳 輯 民國十四年(1925)錢塘汪氏刊《食舊堂叢書》本四五九孔子弟子目録一卷(漢)鄭玄 撰(清)王謨 輯 清嘉慶三年(1798)金谿王氏刊《漢魏遺書鈔》本五七九論語孔子弟子目録一卷(漢)鄭玄 撰(清)宋翔鳳 輯 民國十四年(1925)錢塘汪氏刊《食舊堂叢書》本五九七論語義疏一卷 (南朝梁)皇侃 撰(清)王謨 輯 清嘉慶三年(1798)金谿王氏刊《漢魏遺書鈔》本六〇一論語集解義疏十卷(卷一至七)(三國魏)何晏 集解(南朝梁)皇侃 義疏 清乾隆至道光間長塘鮑氏刊《知不足齋叢書》本一論語集解義疏十卷(卷八至十)(三國魏)何晏 集解(南朝梁)皇侃 義疏 清乾隆至道光間長塘鮑氏刊《知不足齋叢書》本一論語集解義疏十卷(三國魏)何晏 集解(南朝梁)皇侃 義疏 清上海漢讀樓石印《校正四書古注群義十一種》本一七三論語十卷(三國魏)何晏 集解(唐)陸德明 音義 民國二十一年(1932)故宮博物院影印元盱郡覆宋本三六九論語注疏解經二十卷(三國魏)何晏 集解(宋)邢昺 疏 明崇禎十年(1637)毛氏汲古閣刊本一論語注疏解經二十卷附校勘記一卷(卷一至十五) (三國魏)何晏 注(宋)邢昺 疏 清嘉慶二十年(1815)南昌府學刊本(原書卷一缺葉四至五)一論語注疏解經二十卷附校勘記一卷(卷十六至二十校勘記一卷) (三國魏)何晏 注(宋)邢昺 疏 清嘉慶二十年(1815)南昌府學刊本一論語音義一卷(唐)陸德明 撰 清康熙十九年(1680)刊《通志堂經解》本《經典釋文》一三九論語音義一卷(唐)陸德明 撰 清嘉慶道光間吳縣黄氏《士禮居黄氏叢書》據汲古閣景宋鈔本景刊一八三論語筆解二卷(唐)韓愈 李翱 撰(明)范欽 訂 明嘉靖間四明范氏天一閣刊《范氏奇書》本二二五論語拾遺一卷(宋)蘇轍 撰 清道光間金山錢氏據《借月山房彙鈔》刊版重編增刊《指海》本三一七論語頌一卷(宋)張九成 撰 明天啓間刊《趙氏三書》本三四五論語絶句一卷(宋)張九成 撰(清)吳省蘭 輯 清嘉慶間南匯吳氏聽彝堂刊《藝海珠塵》本三九七論語直音一卷(宋)孫奕 撰 元刊《九經直音》本(原書缺葉二)四二九論語意原四卷(卷一)(宋)鄭汝諧 撰 清乾隆間福建刊《武英殿聚珍版書》本四四一論語意原四卷(卷二至四)(宋)鄭汝諧 撰 清乾隆間福建刊《武英殿聚珍版書》本一論語集注十卷(宋)朱熹 撰(清)吳志忠 校 清吳志忠刊本一九九論語十卷(宋)朱熹 集注佚名 批校 清刊本(原書卷二缺葉十一,卷七缺葉十二下、十三上)一南軒先生論語解十卷(卷一至六)(宋)張栻 撰 清康熙十九年(1680)刊《通志堂經解》本三三一南軒先生論語解十卷(卷七至十)(宋)張栻 撰 清康熙十九年(1680)刊《通志堂經解》本一癸巳論語解十卷(宋)張栻 撰 清嘉慶十一年(1806)照曠閣刊《學津討原》本一四九論語辨惑四卷(金)王若虛 撰 抄本《滹南遺老集》一論語集編十卷(宋)真德秀 撰 清康熙十九年(1680)刊《通志堂經解》本《四書集編》一〇九論語别傳二卷(卷上)(宋)王宗道 撰 明天啓間刊《趙氏三書》本四三一論語别傳二卷(卷下)(宋)王宗道 撰 明天啓間刊《趙氏三書》本一論語纂疏十卷(卷一至五)(宋)朱熹 集注(宋)趙順孫 纂疏 清康熙十九年(1680)刊《通志堂經解》本《四書纂疏》一六一論語纂疏十卷(卷六至十)(宋)朱熹 集注(宋)趙順孫 纂疏 清康熙十九年(1680)刊《通志堂經解》本《四書纂疏》一論語箋義三卷附補遺(卷一至二)(宋)趙悳 撰 清刊《四書箋義》本三四五論語箋義三卷附補遺(卷三補遺)(宋)趙悳 撰 清刊《四書箋義》本一論語辨疑七卷(元)陳天祥 撰 清康熙十九年(1680)刊《通志堂經解》本《四書辨疑》七九論語集注考證十卷(宋)金履祥 撰 清同治十年(1871)永康胡氏退補齋刊《論孟集注考證》本三四七論語章句集注標題十卷(宋)熊禾 撰 元刊《四書章句集注標題》本一論語集説十卷(卷一至四)(宋)蔡節 編 宋淳祐六年(1246)湖頖刊本二九五論語集説十卷(卷五至十)(宋)蔡節 編 宋淳祐六年(1246)湖頖刊本一論語通十卷(卷一至二)(元)胡炳文 撰 清康熙十九年(1680)刊《通志堂經解》本《四書通》三三九論語通十卷(卷三至八)(元)胡炳文 撰 清康熙十九年(1680)刊《通志堂經解》本《四書通》一論語通十卷(卷九至十)(元)胡炳文 撰 清康熙十九年(1680)刊《通志堂經解》本《四書通》一論語集注通證二卷(元)張存中 撰 清康熙十九年(1680)刊《通志堂經解》本《四書通證》三〇五論語集注纂箋十卷(卷一)(元)詹道傳 撰 清同治十二年(1873)粤東書局刊《通志堂經解》本四五七論語集注纂箋十卷(卷二至十)(元)詹道傳 撰 清同治十二年(1873)粤東書局刊《通志堂經解》本一論語蒙引四卷(卷五至七)(明)蔡清 撰 明崇禎八年(1635)刊《四書蒙引》本(原書卷六缺葉二下、三上、八十五下、八十六上)一論語蒙引四卷(卷八)(明)蔡清 撰 明崇禎八年(1635)刊《四書蒙引》本一論語類考二十卷(卷一至八)(明)陳士元 撰 清嘉慶間刊《湖海樓叢書》本一九七論語類考二十卷(卷九至二十)(明)陳士元 撰 清嘉慶間刊《湖海樓叢書》本一説書論語二卷(卷上)(明)湯顯祖 批點(明)顔季亨 注補 明刊《李氏全書》本三四七説書論語二卷(卷下)(明)湯顯祖 批點(明)顔季亨 注補 明刊《李氏全書》本一論語外篇十八卷(卷一至九)(明)李栻 彙輯 明萬曆十二年(1584)刊本一五九論語外篇十八卷(卷十至十八)(明)李栻 彙輯 明萬曆十二年(1584)刊本(原書卷十八缺葉二十七)一四書翼箋論四卷(卷三)(明)洪啓初 撰 明萬曆四十五年(1617)刊《四書翼箋》本三五五四書翼箋論四卷(卷四至六)(明)洪啓初 撰 明萬曆四十五年(1617)刊《四書翼箋》本一朱子論語或問小注二十卷(卷一至九)(明)徐方廣 增注(明)陳元燮 輯 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觀乎堂刊《朱子四書或問小注》本一朱子論語或問小注二十卷(卷十至二十)(明)徐方廣 增注(明)陳元燮 輯 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觀乎堂刊《朱子四書或問小注》本一重訂論語注釋十卷(卷一至二)(明)管志道 撰 明萬曆三十四年(1606)刊本四三五重訂論語注釋十卷(卷三至十)(明)管志道 撰 明萬曆三十四年(1606)刊本(原書卷六缺葉十五,卷七缺葉四十六)一論語古今道脉二十卷(上論卷一至五)(明)徐奮鵬 纂 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金陵書林鄭大經奎璧堂刊《古今道脉》本一論語古今道脉二十卷(上論卷六至十)(明)徐奮鵬 纂 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金陵書林鄭大經奎璧堂刊《古今道脉》本一論語古今道脉二十卷(下論卷一至四)(明)徐奮鵬 纂 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金陵書林鄭大經奎璧堂刊《古今道脉》本一論語古今道脉二十卷(下論卷五至十)(明)徐奮鵬 纂 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金陵書林鄭大經奎璧堂刊《古今道脉》本一章子留書論語二卷(明)章世純 撰 明天啓七年(1627)刊《章子留書》本一增補論語精繡圖像人物備考五卷(明)陳仁錫 增定 清雍正十一年(1733)安定世榮堂刊《增補四書精繡圖像人物備考》本 (原書缺卷四,以清乾隆二十一年刊本配補)一二五論語緯二卷(明)孫瑴 輯 清嘉慶間刊《墨海金壺》本《古微書》一論語説約十卷(卷四至七)(明)顧夢麟 纂輯(明)楊彝 參定 明崇禎十三年(1640)顧氏織簾居刊《四書説約》本四一論語説約十卷(卷八至十一)(明)顧夢麟 纂輯(明)楊彝 參定 明崇禎十三年(1640)顧氏織簾居刊《四書説約》本一論語説約十卷(卷十二至十三)(明)顧夢麟 纂輯(明)楊彝 參定 明崇禎十三年(1640)顧氏織簾居刊《四書説約》本一論語集注闡微直解説約十卷(卷四至七)(明)張居正 撰 清光緒間八旗經正書院刊《四書集注直解説約》本一五七論語集注闡微直解説約十卷(卷八至十三)(明)張居正 撰 清光緒間八旗經正書院刊《四書集注直解説約》本一論語小參附論語問答(明)朱斯行 撰 清光緒三年(1877)姑蘇刻經處刊《四書小參》本四四七論語講義輯存(清)陸世儀 撰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刊《桴亭先生遺書·四書講義輯存》本五一一論語原旨二卷(清)王履昌 撰 清順治間刊《四書原旨》本一論語稗疏(清)王夫之 撰 清光緒十三年(1887)潞河啖柘山房刊《船山遺書·四書稗疏》本一八五論語訓義二十卷(卷一至四)(清)王夫之 撰 清光緒十三年(1887)潞河啖枳山房刊《船山遺書·四書訓義》本二三五論語訓義二十卷(卷五至十一)(清)王夫之 撰 清光緒十三年(1887)潞河啖枳山房刊《船山遺書·四書訓義》本一論語訓義二十卷(卷十二至二十)(清)王夫之 撰 清光緒十三年(1887)潞河啖枳山房刊《船山遺書·四書訓義》本一論語訓義二十卷(卷一至八)(清)王夫之 撰 清刊《四書訓義》本一論語訓義二十卷(卷九至十五)(清)王夫之 撰 清刊《四書訓義》本一論語訓義二十卷(卷十六至二十)(清)王夫之 撰 清刊《四書訓義》本一論語體注二卷(清)范翔 撰 清刊《漱芳軒合纂四書體注》本二三七論語稽求篇七卷(清)毛奇齡 撰 清康熙間刊《西河合集》本一論語反身録四卷(清)李顒 撰 清道光十一年(1831)三韓劉氏刊《四書反身録》本二三三呂晚邨先生論語講義二十卷(卷四)(清)呂留良 撰 清康熙十五年(1676)天蓋樓刊《呂晚邨先生四書講義》本四九九呂晚邨先生論語講義二十卷(卷五至二十三)(清)呂留良 撰 清康熙十五年(1676)天蓋樓刊《呂晚邨先生四書講義》本一陸稼書先生論語講義遺編二卷(清)陸隴其 撰 (清)趙鳳祥 編 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三魚堂刊《陸稼書先生四書講義遺編》本一論語玩注詳説六十卷(卷一至六)(清)冉覲祖 撰 清光緒八年(1882)大梁書局刊《四書玩注詳説》本一論語玩注詳説六十卷(卷七至十二)(清)冉覲祖 撰 清光緒八年(1882)大梁書局刊《四書玩注詳説》本一論語玩注詳説六十卷(卷十三至十七)(清)冉覲祖 撰 清光緒八年(1882)大梁書局刊《四書玩注詳説》本一論語玩注詳説六十卷(卷十八至二十四)(清)冉覲祖 撰 清光緒八年(1882)大梁書局刊《四書玩注詳説》本一論語玩注詳説六十卷(卷二十五至三十)(清)冉覲祖 撰 清光緒八年(1882)大梁書局刊《四書玩注詳説》本一論語玩注詳説六十卷(卷三十一至三十六)(清)冉覲祖 撰 清光緒八年(1882)大梁書局刊《四書玩注詳説》本一論語玩注詳説六十卷(卷三十七至四十二)(清)冉覲祖 撰 清光緒八年(1882)大梁書局刊《四書玩注詳説》本一論語玩注詳説六十卷(卷四十三至四十八)(清)冉覲祖 撰 清光緒八年(1882)大梁書局刊《四書玩注詳説》本一論語玩注詳説六十卷(卷四十九至五十四)(清)冉覲祖 撰 清光緒八年(1882)大梁書局刊《四書玩注詳説》本一論語玩注詳説六十卷(卷五十五至六十)(清)冉覲祖 撰 清光緒八年(1882)大梁書局刊《四書玩注詳説》本一論語經史摘證二卷(清)宋繼穜 輯著 清光緒元年(1875)廣州芝隱堂刊《四書經史摘證》本一增補論語經史摘證二十卷(清)宋繼穜 輯著 清上海漢讀樓石印《校正四書古注群義十一種》本《四書經史摘證》本一九五讀論語劄記二卷(清)李光地 撰 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刊《四書解義》本二四七論語集注大全二十卷(卷一)(清)汪份 輯 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遄喜齋刊《四書大全》本三八三論語集注大全二十卷(卷二至七)(清)汪份 輯 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遄喜齋刊《四書大全》本一論語集注大全二十卷(卷八至十三)(清)汪份 輯 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遄喜齋刊《四書大全》本一論語集注大全二十卷(卷十四至二十)(清)汪份 輯 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遄喜齋刊《四書大全》本一論語一貫講十卷(卷一至七)(清)顧天健 撰 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啓後堂刊《四書一貫講》本一論語一貫講十卷(卷八至十)(清)顧天健 撰 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啓後堂刊《四書一貫講》本一論語傳注二卷(清)李塨 撰 民國十二年(1923)北平四存學會排印《顔李叢書》本一九一論語傳注問二卷(清)李塨 撰 民國十二年(1923)北平四存學會排印《顔李叢書》本四九一此木軒論語説六卷(清)焦袁熹 撰 清乾隆九年(1744)金山焦氏刊《此木軒四書説》本一駁呂留良論語講義二卷(清)朱軾 撰 清康熙九年(1670)刊《駁呂留良四書講義》本二八七論語大全摘要十卷(卷一至五)(清)李武 纂 清雍正九年(1731)王遠凡刊《四書大全摘要》本一論語大全摘要十卷(卷六至十)(清)李武 纂 清雍正九年(1731)王遠凡刊《四書大全摘要》本一論語述朱大全二十卷(卷一至四)(清)周亦魯 輯 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雲中居刊《四書述朱大全》本一論語述朱大全二十卷(卷五至八)(清)周亦魯 輯 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雲中居刊《四書述朱大全》本一論語述朱大全二十卷(卷九至十三)(清)周亦魯 輯 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雲中居刊《四書述朱大全》本一論語述朱大全二十卷(卷十四至二十)(清)周亦魯 輯 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雲中居刊《四書述朱大全》本一欽定化治論語文(清)方苞等 輯 清刊《欽定四書文》本五三九欽定隆萬論語文(清)方苞等 輯 清刊《欽定四書文》本一欽定正嘉論語文二卷(清)方苞等 輯 清刊《欽定四書文》本一二五欽定啓禎論語文(清)方苞等 輯 清刊《欽定四書文》本二七五欽定清朝論語文(清)方苞等 輯 清刊《欽定四書文》本(下論葉七十五、七十六以清乾隆本配補)一論語集注本義彙參二十卷首一卷(卷一至六)(清)王步青 輯(清)王士鰲 編 清乾隆十年(1745)敦復堂刊、文會堂重印《四書朱子本義彙參》本一論語集注本義彙參二十卷首一卷(卷七至十三)(清)王步青 輯(清)王士鰲 編 清乾隆十年(1745)敦復堂刊、文會堂重印《四書朱子本義彙參》本一論語集注本義彙參二十卷首一卷(卷十四至二十)(清)王步青 輯(清)王士鰲 編 清乾隆十年(1745)敦復堂刊、文會堂重印《四書朱子本義彙參》本一論語疏注撮言大全二十卷(卷一至十)(清)胡蓉芝 撰 清刊《四書疏注撮言大全》本(卷三、卷四據清刊本配補)一論語疏注撮言大全二十卷(卷十一至二十)(清)胡蓉芝 撰 清刊《四書疏注撮言大全》本一論語益智録八卷(卷四至七)(清)桂含章 輯 清光緒八年(1882)刊《四書益智録》本一論語益智録八卷(卷八至十一)(清)桂含章 輯 清光緒八年(1882)刊《四書益智録》本(原書卷九缺葉二十二下)一論語説四卷(清)程廷祚 撰 民國四年(1915)上元蔣氏慎修書屋排印《金陵叢書乙集》本一論語集疏附正十卷(卷一至六)(清)張秉直 撰 清同治十二年(1873)刊《四書集疏附正》本一八七論語集疏附正十卷(卷七至十)(清)張秉直 撰 清同治十二年(1873)刊《四書集疏附正》本一論語考輯要九卷(卷四至九)(清)陳宏謀 輯 清乾隆間陳氏培遠堂刊《四書考輯要》本一三五論語考輯要九卷(卷十至十二)(清)陳宏謀 輯 清乾隆間陳氏培遠堂刊《四書考輯要》本一增補論語人物聚考十卷(卷四至七)(清)陳宏謀 增訂 清聚寶樓刊《增補四書人物聚考》本一六七增補論語人物聚考十卷(卷八至十三)(清)陳宏謀 增訂 清聚寶樓刊《增補四書人物聚考》本一論語古義一卷(清)惠棟 撰 清光緒間吳縣朱記榮槐廬刊《孫谿朱氏經學叢書初編·九經古義》本一論語隨筆二十卷(卷一至十五)(清)牛運震 撰 清嘉慶四年(1799)空山堂刊本(原書缺卷十)一論語隨筆二十卷(卷十六至二十)(清)牛運震 撰 清嘉慶四年(1799)空山堂刊本(原書缺卷十八、二十)一論語集注凝道録十卷(卷一至五)(清)劉紹攽 撰 清光緒二十年(1894)涇陽劉氏文在堂刊《四書凝道録》本一〇三論語集注凝道録十卷(卷六至十)(清)劉紹攽 撰 清光緒二十年(1894)涇陽劉氏文在堂刊《四書凝道録》本一論語條考二十卷(卷三至十一)(清)翟灝 撰 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無不宜齋刊《四書考異》本(原書條考六缺葉四)三九五論語條考二十卷(卷十二至二十二)(清)翟灝 撰 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無不宜齋刊《四書考異》本一論語總考九卷(清)翟灝 撰 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無不宜齋刊《四書考異》本二六七論語講義集説四卷(清)李道南 纂 清乾隆三十年(1765)還是讀書堂刊《四書講義集説》本四二一論語翼注論文二十卷(卷五至十九)(清)張甄陶 撰 清嘉慶十五年(1810)浙湖竹下書堂刊《四書翼注論文》本一論語翼注論文二十卷(卷二十至二十四)(清)張甄陶 撰 清嘉慶十五年(1810)浙湖竹下書堂刊《四書翼注論文》本一論語竢質三卷附論語校譌一卷論語續校一卷(清)江聲 撰(清)胡珽 校譌(清)董金鑑 續校 清光緒十三年(1887)會稽董氏雲瑞樓木活字印本《琳瑯秘室叢書》一一五論語解細論(清)李榮陛 撰 清嘉慶二十年(1815)亘古齋刊《四書解細論》本二五三論語注參二卷(清)趙良猷 撰 清道光十二年(1832)涇縣趙氏古墨齋刊《涇川叢書》本三一一論語蠡言三卷(清)譚光烈 撰 清咸豐二年(1852)嘉禾寄生齋刊《四書蠡言》本四六一論語鈎沉(清)余蕭客 輯 清康熙六十年(1721)刊《古經解鈎沉》本一論語便蒙十卷(清)許寶善 輯注 清光緒十六年(1890)書業德刊《四書便蒙》本五三論語札記三卷(清)朱亦棟 撰 清光緒四年(1878)武林竹簡齋刊《十三經札記》本三八九論語札記二卷(清)朱亦棟 撰 清上海漢讀樓石印《校正四書古注群義十一種》本五〇一陸批論語十卷(清)陸思誠 撰 清光緒十一年(1885)上海同文書局石印《陸批四書》本一論語附記二卷(清)翁方綱 撰 清光緒五年(1879)刊《畿輔叢書》本一四一論語典故辨正七卷(清)周柄中 撰 清光緒間刊《四書典故辨正》本三三一論語餘説一卷(清)崔述 撰 清道光四年(1824)陳履和刊《崔東壁遺書》本一論語後録五卷(清)錢坫 撰 清嘉慶七年(1802)擁萬堂刊《錢氏四種》本四七論語義證一卷(清)武億 撰 清光緒十四年(1888)南菁書院刊《皇清經解續編》本《群經義證》二六九論語駢枝一卷(清)劉台拱 撰 清光緒間廣雅書局刊、民國九年(1920)番禺徐紹棨重印《廣雅書局叢書》本《劉氏遺書》三〇一論語古訓十卷(卷一至六)(清)陳鱣 撰 清光緒九年(1883)浙江書局刊本三二七論語古訓十卷(卷七至十)(清)陳鱣 撰 清光緒九年(1883)浙江書局刊本一論語魯讀考一卷(清)徐養原 撰 清光緒間湖城義塾刊《湖州叢書》本一五九論語遺篇(清)王朝 撰 清嘉慶五年(1800)寫定稿本《王氏遺書·十三經遺文》二〇九論語遺文(清)王朝 撰 清嘉慶五年(1800)寫定稿本《王氏遺書·十三經遺文》二一三論語經注詳讀十卷(清)王賡言 撰 清光緒二年(1876)刊《四書經注詳讀》本二五三論語集益二卷(清)于光華 編 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吳名晉刊《四書集益》本一論語通釋一卷(清)焦循 撰 清光緒間德化李氏木犀軒刊《木犀軒叢書》本二七一論語補疏二卷(清)焦循 撰 清咸豐十年(1860)學海堂補刊《皇清經解》本三三五論語味根録二十卷(卷一至五)(清)金澂 撰 清光緒十一年(1885)掃葉山房刊《四書味根録》本四二三論語味根録二十卷(卷六至十八)(清)金澂 撰 清光緒十一年(1885)掃葉山房刊《四書味根録》本一論語味根録二十卷(卷十九至二十)(清)金澂 撰 清光緒十一年(1885)掃葉山房刊《四書味根録》本一論語題鏡味根録合編二十卷首一卷(清)金澂 輯 清光緒十六年(1890)石印《四書題鏡味根録合編》本五五論語注疏校勘記二十卷(清)阮元 撰 清嘉慶二十年(1815)江西南昌府學刊《十三經注疏校勘記》本四五一論語釋文校勘記(清)阮元 撰 清咸豐十年(1860)學海堂補刊《皇清經解》本《十三經注疏校勘記》一論語恒解二卷(上論)(清)劉沅 輯注 清光緒十年(1884)豫誠堂刊《四書恒解》本一三論語恒解二卷(下論)(清)劉沅 輯注 清光緒十年(1884)豫誠堂刊《四書恒解》本一論語補義二卷(清)陶起庠 撰 清嘉慶間謙益堂刊《四書補義》本一論語集説二十卷(卷一至六)(清)陶起庠 撰佚名 批校 清嘉慶間謙益堂刊《四書集説》本(原書卷一缺葉八下)一四九論語集説二十卷(卷七至十三)(清)陶起庠 撰佚名 批校 清嘉慶間謙益堂刊《四書集説》本(原書卷七缺葉三十一)一論語集説二十卷(卷十四至二十)(清)陶起庠 撰佚名 批校 清嘉慶間謙益堂刊《四書集説》本一論語集注旁證二十卷(卷一至二)(清)梁章鉅 撰 清同治十二年(1873)刊本四三七論語集注旁證二十卷(卷三至十三)(清)梁章鉅 撰 清同治十二年(1873)刊本一論語集注旁證二十卷(卷十四至二十)(清)梁章鉅 撰 清同治十二年(1873)刊本一論語拾遺二卷(清)林春溥 撰 清嘉慶咸豐間刊《竹柏山房十五種·四書拾遺》本二八九論語典故覈四卷(清)凌曙 輯 清嘉慶十三年(1808)刊《四書典故覈》本一論語述何二卷(清)劉逢禄 撰 清咸豐十年(1860)學海堂補刊《皇清經解》本一九七論語師法表一卷(清)宋翔鳳 撰 民國十四年(1925)錢塘汪氏刊《食舊堂叢書》本二四九論語纂言十卷(清)宋翔鳳 撰 清嘉慶八年(1803)刊本二五七論語説義十卷(清)宋翔鳳 撰 清光緒十四年(1888)南菁書院刊《皇清經解續編》本一論語講義二卷(卷上)(清)何文綺 撰 清刊《四書講義》本二四五論語講義二卷(卷下)(清)何文綺 撰 清刊《四書講義》本一論語説略一卷(清)王筠 撰 清道光至咸豐間刊《四書説略》本二三三論語補注三卷(清)劉開 撰 清同治七年(1868)桐城劉氏重刊本二八一論語答問一卷(清)馮登府 撰 清光緒間吳縣朱記榮槐廬刊《槐廬叢書·十三經詁答問》本三八九論語異文考證十卷(卷一至二)(清)馮登府 撰 清道光十四年(1834)學海堂刊本四三七論語異文考證十卷(卷三至十)(清)馮登府 撰 清道光十四年(1834)學海堂刊本一論語俟 (清)陳世鎔 撰 清嘉慶間刊《求至居經説》本(原書卷三缺葉十一上)二二一論語訓解參證補遺二卷(清)張定鋆 撰 清同治九年(1870)刊《四書訓解參證補遺》本三二一論語後案二十卷(卷一)(清)黄式三 撰 清光緒九年(1883)浙江書局刊《儆局叢書》本三八三論語後案二十卷(卷二至七)(清)黄式三 撰 清光緒九年(1883)浙江書局刊《儆局叢書》本(原書里仁四缺葉二十四,雍也六缺葉二十三)一論語後案二十卷(卷八至十二)(清)黄式三 撰 清光緒九年(1883)浙江書局刊《儆局叢書》本一論語後案二十卷(卷十三至二十)(清)黄式三 撰 清光緒九年(1883)浙江書局刊《儆局叢書》本一論語測疑補遺(清)張玉堂 撰 稿本《四書測疑補遺》一論語正義二十四卷(卷一至十)(清)劉寶楠 撰 清同治五年(1866)金陵存古書社刊本六七論語正義二十四卷(卷十一至二十四)(清)劉寶楠 撰 清同治五年(1866)金陵存古書社刊本一論語正義二十四卷(清)劉寶楠 撰 清上海漢讀樓石印《校正四書古注群義十一種》本一論語正義二十四卷(卷一至六)(清)劉寶楠 撰 民國二十四年(1935)上海商務印書館排印本四〇七論語正義二十四卷(卷七至二十四)(清)劉寶楠 撰 民國二十四年(1935)上海商務印書館排印本一論語偶記一卷(清)方觀旭 撰 清咸豐十年(1860)學海堂補刊《皇清經解》本四二七論語體味録殘稿一卷(清)宗稷辰 撰 清光緒十四年(1888)宗氏躬恥齋刊《四書體味録殘稿》本四七七論語孔注辨僞二卷(清)沈濤 撰 清光緒間吳縣朱記榮槐廬刊《槐廬叢書》本一論語古注四十一種(一)(清)馬國翰 輯 清光緒十九年(1893)長沙嫏嬛館刊《玉函山房輯佚書》本(原書缺《古論語》卷七至十,《安昌侯論語》十卷)九七論語古注四十一種(二)(清)馬國翰 輯 清光緒十九年(1893)長沙嫏嬛館刊《玉函山房輯佚書》本一論語讖八卷(清)馬國翰 輯 清光緒十九年(1893)長沙嫏嬛館刊《玉函山房輯佚書》本一論語古解十卷(清)梁廷枏 撰 清道光八年(1828)至十三年(1833)刊《藤花亭十七種》本四一論語考證輯要一卷(清)趙大鏞 撰 清道光五年(1825)西湖草堂刊《金仁山先生論孟考證輯要》本(原書缺葉一下、二上)二四七論語子史集證二卷(清)陳子驥 撰 清上海漢讀樓石印《校正四書古注群義十一種》本《四書子史集證》二九三論語古語録證(清)孫國仁 撰 稿本《砭愚堂叢書十二種·四書古語録證》本四六五論語彙解四十二卷(清)凌賡颺 撰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上海鴻文書局石印《皇朝四書彙解》本一論語故二卷(上論)(清)陸殿邦 撰 清光緒五年(1879)刊《四書故》本五九三論語故二卷(下論)(清)陸殿邦 撰 清光緒五年(1879)刊《四書故》本一論語翼注論文六卷(卷三至五)(清)鄭獻甫 撰 清光緒五年(1879)黔南節署刊《四書翼注論文》本五七論語翼注論文六卷(卷六至八)(清)鄭獻甫 撰 清光緒五年(1879)黔南節署刊《四書翼注論文》本一讀論語説二卷(清)吳嘉賓 撰 清咸豐二年(1852)刊《求自得之室讀書記·讀四書説》本一論語注一卷(清)黄奭 輯 清道光間甘泉黄氏刊、民國十四年(1925)王鑒補修《黄氏逸書考·通德堂經解》本二三五論語一得録二卷(清)胡澤順 撰 清同治二年(1863)刊《四書一得録》本三六一論語孔注辨僞二卷(清)沈濤 撰 清光緒間吳縣潘氏刊《順功堂叢書》本四二五論語經正録二十卷年譜一卷(卷一)(清)王肇晉 撰 清光緒二十年(1894)刊本五一九論語經正録二十卷年譜一卷(卷二至七)(清)王肇晉 撰 清光緒二十年(1894)刊本一論語經正録二十卷年譜一卷(卷八至十二)(清)王肇晉 撰 清光緒二十年(1894)刊本一論語經正録二十卷年譜一卷(卷十三至二十年譜一卷)(清)王肇晉 撰 清光緒二十年(1894)刊本一續論語駢枝一卷(清)俞樾 撰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刊《春在堂全書·俞樓雜纂》本一論語鄭義一卷(清)俞樾 輯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刊《春在堂全書·俞樓雜纂》本二七論語古注擇從一卷(清)俞樾 撰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刊《春在堂全書·俞樓雜纂》本七七論語平議二卷(清)俞樾 撰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刊《春在堂全書·群經平議》本一一九劉氏家塾論語解二十卷(卷一至九)(清)劉豫師 撰(清)袁文焕 校訂 清光緒二年(1876)劉氏家塾刊《劉氏家塾四書解》本(原書卷九缺葉三上、二十上)二四一劉氏家塾論語解二十卷(卷十至二十)(清)劉豫師 撰(清)袁文焕 校訂 清光緒二年(1876)劉氏家塾刊《劉氏家塾四書解》本一論語皇疏考證十卷(清)桂文燦 撰 民國二十九年(1940)排印《庚辰叢編》本一何休注訓論語述(清)劉恭冕 撰 清光緒十四年(1888)南菁書院刊《皇清經解續編》本六九論語訓二卷(清)王闓運 撰 清光緒宣統間刊《湘綺樓全書》本九五論語發隱(清)楊文會 撰 清光緒十三年(1887)金陵刻經處刊《楊仁山居士遺書》本四七五戴氏論語注二十卷(清)戴望 撰 清同治十年(1871)刊本四九五論語訓解參證續補編二卷(清)張定鋆 撰 清同治九年(1870)刊《四書訓解參證續補編》本一論語古注集箋十卷論語考一卷(卷一至五)(清)潘維城 撰 清光緒七年(1881)江蘇書局刊本四九論語古注集箋十卷論語考一卷(卷六至十 論語考一卷)(清)潘維城 撰 清光緒七年(1881)江蘇書局刊本一論語古注集箋二十卷(卷一至三)(清)潘維城 撰 清光緒十四年(1888)南菁書院刊《皇清經解續編》本四一九論語古注集箋二十卷(卷四至二十)(清)潘維城 撰 清光緒十四年(1888)南菁書院刊《皇清經解續編》本一朱子論語集注訓詁考二卷(清)潘衍桐 輯 清光緒十七年(1891)浙江書局刊本一論語話解十卷(清)陳濬 撰 清光緒五年(1879)廣仁堂刊本二四九論語話解十卷(清)陳濬 撰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湖南洋務局刊本一論語書法一卷(清)張瑛 撰 清光緒十年(1884)江蘇臬署刊《論孟書法》本一讀論語(清)張瑛 撰 清光緒十年(1884)江蘇臬署刊《論孟書法》本五三論語注解撮要(清)林慶炳 撰 清光緒十一年(1885)小石渠閣刊《四書注解撮要》本六五論語參注二十卷(卷一至十一)(清)崔暕 撰 清光緒二十年(1894)至二十一年(1895)刊本九一論語參注二十卷(卷十二至二十)(清)崔暕 撰 清光緒二十年(1894)至二十一年(1895)刊本一論語達不分卷(一)(清)楊祖漣 輯注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刊《四書達》本三五九論語達不分卷(二)(清)楊祖漣 輯注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刊《四書達》本一論語義史證二卷(清)譚義 撰 清光緒九年(1883)上海文衡社石印《經世堂叢書·四書義史證》本三四一周右序先生論語節解八卷(清)周振業 撰 清乾隆十二年(1747)刊《周右序先生四書節解》本一論語述二卷(清)陸殿邦 撰 清光緒五年(1879)刊《四書故·論孟述》本二三九論語疑言四卷(卷四)(清)王廷植 撰 清光緒八年(1882)長沙退思齋刊《四書疑言》本四四七論語疑言四卷(卷五至七)(清)王廷植 撰 清光緒八年(1882)長沙退思齋刊《四書疑言》本一論語便蒙添注十卷(卷一至五)(清)王珠樵 撰 清光緒十三年(1887)會稽王氏刊《四書便蒙添注》本四四五論語便蒙添注十卷(卷六至十)(清)王珠樵 撰 清光緒十三年(1887)會稽王氏刊《四書便蒙添注》本一輿地算法學堂論語講義十卷(清)王熙章 撰 清宣統三年(1911)及時山房刊本一六一論語考音正字便讀十卷(卷一至七)(清)史榮 輯 清承啓堂抄本《四子考音正字便讀》一論語考音正字便讀十卷(卷八至十)(清)史榮 輯 清承啓堂抄本《四子考音正字便讀》一論語義大全二十卷(卷一至十一)(清)雙璞齋主人 輯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圖書集成局排印《四書五經義大全》本一七三論語義大全二十卷(卷十二至二十)(清)雙璞齋主人 輯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圖書集成局排印《四書五經義大全》本一論語摘講(清)徐庶 撰 民國間遂生靈道學社刊本二七一論語時習録五卷劉光蕡 撰 民國間王典章思過齋蘇州刊《煙霞草堂遺書》本二九三論語注二十卷康有爲 撰 民國六年(1917)刊《萬木草堂叢書》本一天文本單經論語校勘記一卷葉德輝 撰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長沙葉氏刊本一五一論語隱義一卷佚名 撰 清嘉慶三年(1798)金谿王氏刊《漢魏遺書鈔》本二〇七論語辨字疑十卷佚名 撰 清光緒三年(1877)永康胡氏退補齋刊《四書辨字疑》本(原書卷一缺葉十一下、十二上)二一一論語正蒙辨句兼附字辨疑字辨增旁訓二卷佚名 撰 清光緒十七年(1891)滇南書局刊《四書正蒙辨句兼附字辨疑字辨增旁訓》本一論語解萃精佚名 撰 清光緒間上海點石齋書局石印《經解萃精二集》本二三三孔教論陳焕章 撰 民國元年(1912)上海商務印書館排印本一五五孔教大綱林文慶 撰 民國三年(1914)上海中華書局排印本二六五論語類鈔楊昌濟 撰 民國三年(1914)長沙宏文圖書社排印本四二三孔教辨惑劉仁航 撰 民國三年(1914)中華書局排印本一圖畫論語白話解十卷彪蒙編譯所 編 民國三年(1914)上海彪蒙書室石印《圖畫四書白話解》本六三論語足徵記崔適 撰 民國五年(1916)北平北京大學排印本四九九論語新讀本二十卷唐文治 撰 民國五年(1916)上海工業專門學校排印本一論語集注補正述疏十卷附讀書堂答問(卷一)簡朝亮 撰 民國六年(1917)刊本二四九論語集注補正述疏十卷附讀書堂答問(卷二至四)簡朝亮 撰 民國六年(1917)刊本一論語集注補正述疏十卷附讀書堂答問(卷五至六)簡朝亮 撰 民國六年(1917)刊本一論語集注補正述疏十卷附讀書堂答問(卷七)簡朝亮 撰 民國六年(1917)刊本一論語集注補正述疏十卷附讀書堂答問(卷八至十)簡朝亮 撰 民國六年(1917)刊本一論語集注補正述疏十卷附讀書堂答問(讀書堂答問)簡朝亮 撰 民國六年(1917)刊本一孔教新編鄭孝胥 撰 民國八年(1919)上海商務印書館排印本二六九論語實測二十卷(卷一至九)徐天璋 撰 民國八年(1919)排印本三〇一論語實測二十卷(卷十至二十)徐天璋 撰 民國八年(1919)排印本一儒墨之異同王桐齡 撰 民國十一年(1922)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圖書館排印《求知學社叢書》本三五五孔子新義梁樹棠 撰 民國十二年(1923)上海中華聖教總會排印本一論語大義定本二十卷(卷一至十五)唐文治 撰 民國十三年(1924)上海刊本五七論語大義定本二十卷(卷十六至二十)唐文治 撰 民國十三年(1924)上海刊本一論語大義齊樹楷 撰 民國十三年(1924)四存學校排印本一二九孔子哲學王治心 撰 民國十四年(1925)上海國學社排印本一孔子教育哲學葛琨 撰 民國十四年(1925)排印本一九七唐開成石經論語陶湘 摹刻 民國十五年(1926)皕忍堂刊本三七五孔子謝無量 撰 民國十五年(1926)中華書局排印本一孔子社會哲學羅運炎 撰 民國十五年(1926)美以美書報部排印本二三三論語新編江希張 編注 民國十五年(1926)北京《四書新編》發行所排印本四二五論語課纂孫松齡 撰 民國十六年(1927)排印本一論語今義成本璞 撰 民國十七年(1928)刊《通雅齋叢書·九經今義》本一四五論語白話注解許伏民 撰 民國十八年(1929)上海煉石齋書局石印《四書白話注解》本二二一孔門一貫哲學概論(一)蘭自我 撰 民國十九年(1930)上海商務印書館排印《國學小叢書》本四八七孔門一貫哲學概論(二)蘭自我 撰 民國十九年(1930)上海商務印書館排印《國學小叢書》本一孔子哲學汪震 撰 民國二十年(1931)天津百城書局排印本一四七論語十一篇讀歐陽漸 撰 民國二十年(1931)支那內學院刊《四書讀》本三〇一言文對照廣注論語讀本十卷(卷一至三)世界書局 編 民國二十一年(1932)上海世界書局排印本四〇五言文對照廣注論語讀本十卷(卷四至十)世界書局 編 民國二十一年(1932)上海世界書局排印本一論語集注述要十卷(卷一至七)鄭浩 撰 民國二十二年(1933)排印本二〇三論語集注述要十卷(卷八至十)鄭浩 撰 民國二十二年(1933)排印本一廣論語駢枝一卷章炳麟 撰 民國二十二年(1933)北平刊《章氏叢書續編》本九一論語活葉文選許嘯天 譯注 民國二十二年(1933)上海新華書局排印《中學適用紅皮活葉文選》本一二九演孔范皕誨 撰 民國二十二年(1933)青年協會書局排印《皕誨雜著第四種》本一四九論語古義(一)楊樹達 撰 民國二十三年(1934)上海商務印書館排印本二七七論語古義(二)楊樹達 撰 民國二十三年(1934)上海商務印書館排印本一孔子周予同 撰 民國二十三年(1934)上海開明書店排印本六五論語分類(一)張文林 撰 民國二十三年(1934)排印《論孟分類》本一七七論語分類(二)張文林 撰 民國二十三年(1934)排印《論孟分類》本(原書《諸賢下編目次》缺頁一)一繪圖論語白話句解五卷肅房編譯室 編注 民國二十三年(1934)上海永昌書局排印《繪圖四書白話句解》本(原書卷四缺頁八、九)二二九論語辨趙貞信 輯點 民國二十四年(1935)北平樸社排印《辨僞叢刊》本三六五孔子哲學研究楊大膺 撰 民國二十四年(1935)上海中華書局排印《中華哲學小叢書》本一孔子哲學之真面目蔡尚思 撰 民國二十四年(1935)上海啓智書局排印本一一七孔子童行白 編 民國二十五年(1936)上海中華書局排印《初中學生文庫》本三七一廣解論語讀本王緇塵 講述 民國二十五年(1936)上海粹芬閣排印本一論語前三章解劉彦 撰 民國二十五年(1936)北平大成印書社排印本三九三孔學三種(一)蘇淵雷 校輯 民國二十五年(1936)上海世界書局排印本四一一孔學三種(二)蘇淵雷 校輯 民國二十五年(1936)上海世界書局排印本一論語徵知録陳漢章 撰 民國二十五年(1936)刊《綴學堂叢稿初集》本二〇五節本論語陳幼璞 選注 民國二十六年(1937)上海商務印書館排印《中學國文補充讀本》本二五五論語二十講王向榮 撰 民國二十六年(1937)上海中華書局排印本一論語明喻編一卷呂珮芬 編輯 民國二十七年(1938)北江舊廬排印《經言明喻編》本一論語疏義王恩洋 撰 民國二十七年(1938)上海佛學書局排印《龜山叢書》本九七孔子訓語類釋胡毓寰 撰 民國二十七年(1938)商務印書館排印本一論語句解周祖芬 譯注 民國二十七年(1938)上海春江書局排印本一六五論語賈豐臻 選注 民國二十七年(1938)長沙商務印書館排印《學生國學叢書》本三二一論語與儒家思想車銘深 撰 民國二十七年(1938)商務印書館排印《國學小叢書》本五二三孔子的教學思想傅慶隆 撰 民國二十七年(1938)排印《孔孟學説新體認》本一論語要義王向榮 撰 民國二十八年(1939)上海中華書局排印本一一三孔子歷行記李瑞錫等 編 民國二十八年(1939)鎮江丹徒縣立通俗教育館排印本二〇一孔子人格學術與現代各科學派之最高原理柯璜 撰 民國二十九年(1940)孔學會總會排印本二八九論語引得哈佛燕京學社引得編纂處 編 民國二十九年(1940)北平燕京大學哈佛燕京學社引得編纂處排印本三一三孔子武德報社 編撰 民國二十九年(1940)排印本一語譯廣解論語讀本蔣伯潛 撰 民國三十年(1941)上海啓明書局排印《語譯廣解四書讀本》本七三論語白話新解張守白 編著 民國三十年(1941)上海學生書局排印《四書白話注解》本一孔子哲學徐慶譽 撰 民國三十一年(1942)湖南西南日報社排印本三一七論語與做人(一)袁定安 撰 民國三十二年(1943)上海世界書局排印本三六五論語與做人(二)袁定安 撰 民國三十二年(1943)上海世界書局排印本一論語集釋四十卷(卷一至八)程樹德 撰 民國三十二年(1943)國立華北編譯館排印本二二五論語集釋四十卷(卷九至二十四)程樹德 撰 民國三十二年(1943)國立華北編譯館排印本一論語集釋四十卷(卷二十五至四十)程樹德 撰 民國三十二年(1943)國立華北編譯館排印本一孔子的思想楊榮國 撰 民國三十五年(1946)生活書店排印《孔墨的思想》本五一一孔子黎東方 撰 民國三十五年(1946)上海勝利出版社排印《中國歷代名賢故事集》本一論語正石永楙 撰 民國三十五年(1946)排印本一二九孔子的民主精神徐賡陶 撰 民國三十六年(1947)酆都南賓印刷公司排印本三六三論語通解余家菊 撰 民國三十六年(1947)上海中華書局排印本四一七批點注解白話論語讀本張兆瑢 沈元起 編譯 民國三十六年(1947)上海廣益書局排印本一半部論語與政治趙正平 撰 民國三十七年(1948)重慶陪都書店排印本二五九論語會箋二十卷(卷一至五)徐英 撰 民國三十七年(1948)正中書局排印本三九九論語會箋二十卷(卷六至二十)徐英 撰 民國三十七年(1948)正中書局排印本一儒家思想新論賀麟等 撰 民國三十七年(1948)正中書局排印《思想與時代叢刊》本二二三孔子論語新體系杜任之 撰 民國三十七年(1948)復興圖書雜志出版社排印本三四九春暉樓論語説略二卷張鼎 撰 民國三十七年(1948)海鹽周國昌等排印《春暉樓叢書上集》本《春暉樓四書説略》(原書卷上缺頁六)一春暉樓論語説遺二卷張鼎 撰 民國三十七年(1948)海鹽周國昌等排印《春暉樓叢書上集》本六七論語白話句解王天恨 撰 民國三十七年(1948)上海國學研究社排印《四書白話句解》本一一一論語新考劉光宇 撰 民國三十七年(1948)世界書局排印本一九一古籍新編論語鄭麐 編 民國三十七年(1948)世界出版協社、美洲世界書局排印《古籍新編四書》本二四九論語課歐陽漸 撰 民國間排印《歐陽竟無先生內外學·論孟課》本四一七論語要略錢穆 撰 民國間商務印書館排印《國學小叢書》本二七九論語研究温裕民 撰 民國間商務印書館排印《國學小叢書》本五三七論語選讀私立中華書局函授學校 編 民國間私立中華書局函授學校排印本六六七論尊孔爲救亡之要務上海道德總會 編 民國間上海道德總會排印本六八三論語通義二卷遺史氏 輯 民國間香港奇雅中西印務排印《大學中文經學課本》本一論語疏證二十卷楊樹達 撰 一九五六年科學出版社排印本三二一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