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韦力 | 《中国传统手工纸生产旧影》的探寻之路:从科学到人文的古纸研究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藏书报 Author 韦力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我国手工纸的产量约占全国纸张总产量的40%—50%。古代很多宝贵的生产经验和生产技艺,大都还能传承并在生产实践中加以应用,后来随着机制纸的发展,手工纸受到很大冲击,槽户倒闭、精美技艺失传,要想再找到那些过去的生产情况就很困难。

此次整理出版的《中国传统手工纸生产旧影》,以王诗文先生生前整理的《中国手工纸生产过程照片》《福建长汀玉扣纸生产过程照片》《安徽泾县宣纸生产过程照片》摄影原片为底本,共计收录手工造纸相关原始影像八十九帧,并按造纸原料及加工等不同,以竹纸、皮麻纸、宣纸分为三大章;全国手工纸技 术经验交流会单为一章。

除了普通本之外,另有300套带有传统手工纸纸样。书后还附有《造纸工业技术学讲义》以及王诗文先生部分已出版或未出版的著作书影。此书的编辑出版, 将对研究中国手工纸生产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编辑手记


▲《中国传统手工纸生产旧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23年8月


 | 韦力 藏书家、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

人类文明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经验的积累,并且将这种积累一代代记录传递下去,远古人类通过结绳来记事,这种记事方式虽然有其技巧,但难以记录复杂事物,由此而引发了文字的发明。文字的传播需要载体,早期文字载体有石头、竹木片、金属器皿、陶瓦器等,随着文字内容的增加,迫使文字载体逐步轻量化、密集化,文字的表现方式亦由刻画转为了书写。

缣帛的出现使得文字载体大为轻便,然因其造价高昂,使得文化只能在少数贵族阶层流传,直到东汉时期蔡伦优化了造纸工艺,使得造纸成本极大降低,方解决了这一难题,因此可以说,纸张的出现使得文明得到了革命性普及,这也是造纸术被列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原因。

纸样样本效果图

有了纸张,印刷术才有了大展身手的机会,印刷术也就成为中国人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尽管学界对印刷术的传播渠道有着不同见解,但纸张对印刷术的影响无人质疑。早在16世纪中期,意大利数学家卡尔达诺就将磁罗盘、印刷术和火药并称为“三大发明”,英国哲学家培根在《新工具》中高度夸赞了“三大发明”,认为这三个发明“第一种发明表现在学术方面,第二种在战争方面,第三种在航海方面”。

这三大发明引起了无数的变化和影响,甚至影响了现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卡尔·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内页图

尽管中国人对于纸张和印刷术的发明极大推动了世界文明发展,然因长期形成的重农轻商思想,使得中国的许多发明没有详细记录下来,以至于今人研究中国古代科技时,能够参考的典籍仅《梦溪笔谈》《天工开物》等寥寥数种。

对于手工纸的研究,东瀛学者走在了前列,相关著作甚夥。近三十年来,日本人制作的手工纸样及研究专著时常出现在中国古籍拍卖会上,这些纸样和专著使得中国藏书者了解到日本手工纸样品种之繁多,由此让中国藏家意识到,传统典籍流传至今者99%以上都是纸质载体,纸张为典籍之基,文字是纸张的附着物,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能够确定纸张的制造年份,也就确定了某书制作年份的上限,可见纸张成为古书断代的重要依据,也就成为版本鉴定的基础。

影印技术传入中国之前,大藏书家杨守敬“发明”了《留真谱》,以此作为研究历代版刻风貌的工具书。但影刻无论怎样的酷似原件,终究不能完全还原真迹,所以说,通过影刻来鉴定版本属于间接手段,为此古籍鉴定界发明了原件集锦式的留真谱,制作方式乃是通过搜集一些古书残页,在能够确切断代后,将其装订为一本书,这种方式不但能够使后世看到不同古籍的风貌,也能直接触摸到不同时代的古籍印刷用纸。这种集锦式原页留真谱真实客观地保留了一些古纸,因此,也可以将之视为古代印刷用纸纸谱。

中国传统旧书业十分重视书籍的用纸,因为同一书同一版本会用不同的纸张来刷印,其售价也会因纸张的不同而不同,由此说明了古书用纸乃是版本的一个重要选项。遗憾的是,直到今日,公共图书馆在著录版本时大多缺乏用纸一项,而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乃是国内缺乏纯粹的古书纸谱。或许是这个缘故,我留意于今人对古书用纸的研究,也读到过一些纸张研究的专著,这些专著大多是从科学角度来阐述造纸技艺,缺乏人文方面的佐证。

近些年来我看到江阴陈介甫先生在古纸研究方面下了很多功夫,他常在微信群内与同好分享新得到的纸号戳记。古人或许是为了节省纸张,在制作古书的过程中,会将每一刀纸最外有纸号的一张也一并用上,这些纸号大多钤盖在纸张的边缘,刷印者使用、装订后,这些纸号戳记多半会保留到天头或书脑的位置。今天的人们很难知道古代究竟有过多少纸号,而陈介甫先生是在以实证的方式来了解古代手工纸的生产销售情况,他的研究将填补中国手工纸史上的一些空白,以他的勤勉,我相信他在这方面能够有更大的成果。

原照片

而今我看到了他重编的这部新书,在翻阅该书时,首先惊叹于陈介甫对手工纸史料有着乾嘉学人般的细心。这部著作的特装本分为两册,一册是造纸专家王诗文先生搜集整理的手工纸生产过程照片,以及王诗文有关手工纸的论述,从本书中我了解到,王诗文于1951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化学工程系,从事制浆造纸技术及纸史研究60余年,曾任中国造纸学会纸史委员会委员等职。从王菊华为本书所作序言中了解到,王诗文先生曾到多地考察手工纸作坊,通过这些讲述使我了解到了老一辈专家为了保留传统造纸术的史料,历尽艰辛。

陈介甫在本书的重编后记中提到,该书乃是以王诗文先生生前整理的竹纸、皮麻纸、宣纸生产过程摄影原片为底本,这些照片拍摄于上世纪50至80年代,其主要部分集中于1953年到1957年间,王先生在照片后面贴了一些他采集到的手工纸实物纸样,有瑞金玉扣纸、连城粉连纸等等。陈介甫在重编此书时,意识到了纸样的重要性,为了能够最大程度还原王诗文的原作,陈介甫不但将这些照片一一复制出版,同时用很大力气搜集王诗文先生提到的纸样,之后将它们裁剪成小块制作成300册纸张样本,成为该部书的附册。

原照片图册

这些年来我仅看到几部当代手工纸的纸谱,旧纸样张向来难以收集,而以旧纸来做纸谱,其难度可想而知,但这正是本书的亮点所在。这册纸样中还附上了一些样张的纤维图,以此让手工纸样展示更具有科学性。

从制作形式来说,日本纸谱有些是用一个带圆孔的纸夹来夹放纸样,其尺寸与原书开本相同,这种制作方式消耗纸张太大,新纸样或许能够承受,而要找到这么多的旧纸,则难度倍蓰。以前曾听书界老人讲,找带字的古纸,其难度要小于无字纸,而陈介甫搜集的这本纸样全是无字纸,这背后的搜寻与艰辛,相信只有行内人才能够体会得到。而好古之人在欣赏这些古纸之美的同时,确实应该感谢制作者的付出与努力。

(标题为原文编者所加)

『相关阅读』

预售 | 纸何以寿千年?——《中国传统手工纸生产旧影》为您揭晓答案

预售即将截止 | 如何制作一张手工宣纸?——《中国传统手工纸生产旧影》步骤详解

韦力 | 《中华再造善本底本印章考释》序

藏书家献给孩子的一份礼物:韦力谈《神龙说字》的出炉

韦力:罗鹭与私藏稀见清人别集


■ 文章来源:藏书报
编辑 | 王自晨监制 | 高爽

审核 | 弘文

 点击"阅读原文",到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官方微店购买相关书目,或联系发行部:010-88003146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