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养老机构宗教服务风险应对


原创: 骆培涛


德媒称,在中国,没什么东西是免费的,甚至在福建三明市红山上一座名为“吉祥寺”的寺庙里也是如此。

在中国,寺庙是一无所有的老年人可以去的少数地方之一。中国的老年人越来越多,吉祥寺接收他们,提供免费的食宿,但有一个条件,那就是必须念佛。

具体而言,他们每天必须念佛数万次。



报道称,吉祥寺的模式减轻了人们良心上的负担,被政府部门视为榜样。

国家乐于看到寺庙承担养老任务。

在2009年全国两会期间首次有人提出这一理念后,北京的宗教管理机构又过了好几年才同意这么做。

但自那之后,有关方面明确支持老年人进入寺庙。

鉴于大量人口老龄化,能缓解人口发展给社会体系带来的压力的所有做法都是合适的。

仅仅在上海附近的江苏省就有很多养老院是寺庙养老院。

 

因为吉祥寺坚持不收费,为了避免因入住老人发生意外与吉祥寺产生纠纷,民宗局要求吉祥寺与每个老人的子女签订一份免责入院协议。


该协议规定:

免费入院,但老人须无传染病,入住自由,离院自由;

入住期间,老人须吃斋念佛,不适应可以走;

入住期间,若老人发生人身意外或生病,责任不在养老院,约定由其监护人出资治疗,寺院酌情提供部分治疗费用。

为了以防万一,养老院还是设了一个医务室,加上沙县公立医院定期到养老院巡诊,因此医疗这方面有基本的保障,但是大病还要靠监护人出资治疗。


老人家行动不便,磕了碰了,算谁的?谁来治?

管理者认为,签入院协议是对吉祥寺最好的保护。

 

同时为了规避财务风险,新任负责人冯鸿祯上任后,吉祥寺每年给村里情况困难的老人发放3000元左右的现金。为避嫌,每年冯鸿祯都让僧人自己去老人家里发钱。

 

支持和发展寺庙养老显然可以减少政府的巨大养老压力。

但寺庙毕竟有生存的需要。

单靠信徒捐赠并非稳定。

政府有必要通过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支持寺庙办养老。

当然,也可以支持养老机构办寺庙来解决信徒老人宗教活动问题。

 

沙县民宗局已经设想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解决吉祥寺养老院发展模式的可持续问题。

然而寺庙养老终究还是有许多风险。

作为非经济组织,寺庙养老属于新的问题。

这里,首先就是入住老人的身份需要明确。

寺庙中的出家人应该有其特别的责任条款。

如果入住老人是以出家人身份进入寺庙,则应该按出家人身份处理其在寺庙中的所有人身责任事故。

一些寺庙自己也已经意识到寺庙养老的前景,但当入住老人并非以出家人身份入住寺庙时,寺庙方面就存在相当的风险。

但是无论是寺庙养老还是养老机构办寺庙,对有宗教信仰的入住老人提供其所需的相关服务目前尚无标准的管理制度和流程。

北京松鹿原养老机构管理服务公司已经根据机构开展宗教服务方面的需求,开发出了一套《宗教服务流程》。以下我们将对养老机构宗教服务风险应对做一简单介绍,希望各位院长针对其中的不足提出宝贵意见。

 

养老机构宗教服务管理流程是依据内部控制、质量管理及护理工作要求,规定了护理人员在对入住养老机构(寺庙)的老人或者社区居家的老人提供宗教服务方面的要求,旨在规范机构宗教服务、提高各教派老人满意度,防范因宗教信仰引发的风险,促进护理服务安全,避免发生潜在纠纷。


1.  术语与定义

其中相关术语如宗教,宗教场所及宗教活动都予以解释:

列如宗教活动—信仰宗教的公民按照宗教教义、教规和习惯、拜佛、诵经、经忏、斋醮、受戒、礼拜、斋戒、弥撒、讲经、布道、祷告、受洗、终傅、追思、过宗教节日等。


2. 宗教场所的提供

养老机构应依据自身条件,经相关主管部门批准后为各教派人事提供其相关活动的宗教场所,院方人员应依据不同宗教要求与教派人士共同管理。

如机构受条件所限,未能提供宗教场所,需按入住人员的信仰,为其居室设置神龛或佛像等。如果系寺庙举办养老业务,则需要民政机构批准其开展养老服务活动。


3.宗教服饰

养老机构应允许宗教人士穿戴宗教服饰,不得强行要求其身穿与其宗教要求违背的服装


4. 宗教饮食

养老机构应提供专门供宗教人士使用的食堂,如条件不允许,也必须提供专门的操作室,避免食物混杂导致宗教人士误食等问题。

为宗教人士提供的饮食在加工过程中需按相关的食品加工规范要求操作。


5. 宗教活动

护理人员应了解其护理的老人的宗教信仰及每日的例行拜祭活动,期间不得影响、干涉。如与护理活动相冲突,则需调整以配合信教老人。

各宗教大型的活动和节日,机构应配合组织,提供场所,接送及活动所需。

外部各宗教团体来访问、交流。参见《来访人员接待业务流程》。


6. 入住协议

所有入住寺庙的老人或者入住举办宗教场所的老人,都必须由其监护人陪同签署入住协议。对所有相关事项及责任条款予以明确。该协议应该由律师鉴证。寺庙负责人(方丈、阿訇、知客、神父)代表寺庙签署协议。


7. 保险

有条件的寺庙应当和保险公司签署协议,就入住老人的人身意外所产生的费用承担赔偿责任。 


8. 宗教服务的注意事项

机构所有工作人员应在上岗前接受宗教相关知识的培训,避免在服务过程中触犯宗教的禁忌。

护理部门应将相同信仰的老人安排同一房间、楼层居住,与非宗教人员同住时应征得双方的同意。

接受政府宗教事务部门的监督检查。

任何宗教组织信徒不得在宗教活动场所以外布道、传教、散发宗教传单、宗教书刊及音像制品。

宗教活动场所不得架设高音嗽叭对周周边非信教居民生活构成滋扰。

任何宗教组织人员不得强行收取宗教活动费用。

 

以上为机构开展宗教活动业务开发的管理流程可以作为寺庙办养老业务的参考。注意,这里指的是寺庙利用空地开辟的独立养老机构。对于老人出家,则不存在养老服务方面的纠纷,一切按照寺庙已有的宗教规则解决。


作者:骆培涛

北京松鹿原养老机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总经理

企业内控管理专家,国内首批国际注册内控师

多次为中国内审协会,国际内控协会及各地大型集团公司做内部控制实务培训

80后养老事业联盟成员

《80后的养老事业》编委


相关阅读:


佛教安养院?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


安养院简介

“安养”一词,有安养晚年之义,佛教净土宗的专门用语——西方极乐世界的别名。“佛教安养院”既是由佛教创办的养老慈善机构,更是佛教在家两众的修习净土、求生极乐的道场。虽然安养院里也如普通的敬老院、老年公寓一样,收容的都是些迟暮之年的老人,但安养院里的老人与敬老院、老年公寓里的老人有一个极大的不同,那就是:安养院是可以提供养老,修行与临终关怀为一体的,但与敬老院、老年公寓里的老人不一样,只提供赡养服务,而不能提供修行与临终助念关怀,且老人们的心态和信仰是不相同的,安养院的老人就是为了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能否往生,在于临终一念是否安住在佛号上面,而最后的一念就是靠平时的积累。


安养院是如何形成的

现在中国已进入了老龄社会,老年人越来越多,社会需要承担起对于这些老人的安置问题,国家鼓励更多的人投入到养老事业当中去,很多地方建造了很多老年公寓和各种养老服务机构,但是社会养老不能解决临终问题,例如在老年公寓,临命终时就提倡送医院。而老年人群体当中信佛的占了很大一部分,如果可以提供养老、修行与临终助念关怀为一体的佛教安养院,对于同修来说是多么殊胜的一件事。正因为如此,佛教安养院应运而生,来成就广大同修的往生之大愿。作为佛教安养院,它的目标就在于两方面:第一养老,第二临终关怀。而人生命终时是最重要的,因为它决定了你下一期生命去向何处。这就决定了佛教安养院要为在院老人提供两方面的服务,人性的服务和觉性的服务,这两者是相结合的。这里的老人就是为了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能否往生,在于临终一念是否安住在佛号上面,而最后的一念就是靠平时的积累。


安养院中的生活情况

佛教安养院一般是非营利的,有的也市场化运营。

佛教安养院注重人文关怀,平时住在寺院同修之间互相关心,社会养老院到了临终之时大部分都是送到医院,作为佛教安养院,目标不但是养老,更主要的是临终助念关怀,它决定了下一期生命的走向。

佛教安养院是建立在佛法指导下的养老,与普通养老院的理念、发心完全不一样。苏佛教安养院和社会上的养老院的最大不同在于不仅仅只在物质上帮助老人和照顾他们身体,更是要为安养的老人提供心灵上的解脱和依靠,发扬佛教慈悲济世度人的精神。

入住安养院,一般都是首先要申请,然后按照安养院的情况来决定是否能够接受。只有修持、精进念佛、了生死,能吃素,能服从管理的佛教徒才能入住。有的安养院为了分担社会福利事业,对于那些实在有困难而想入住安养院的老人,比如五保户,社会福利事业服务的对象,只要愿意吃素,并服从管理,也接受。

安养院的办院宗旨是对外不开放烧香、确保老人在院清净修行,财务公开、不营利、不设功德箱、不收入住赞助费,院内院外不攀缘、不化缘、一切随缘,院内各部门执行民主管理制,发挥老管委作用,并提倡老人自已管理自已,共住老人相互帮助,在实际生活中体现出老人六和共住的氛围。

安养院内通常建造念佛堂,斋堂和数座居士楼,也有的在院内留一片绿色蔬菜的田地,可以自耕自给,保证老人们常吃到自然绿色蔬菜,如有多余还可供养给附近寺院。

安养院还会定期安排法师讲经,带领入住老人学习佛法,参加法事活动,帮助入住老人“老有所为、老有所养、老有所归、老有可靠”,真正实现安养。安养院念佛堂,入住老人可以学习、勤学苦练,专研学敲法器,自已组织佛事活动。


对于安养院发展,应如何引导?

当前,鼓励和规范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是新形势下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必然要求,是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积极作用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我国公益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有益补充。而佛教安养院就是公益慈善活动中最具代表性的。


发展佛教安养院是最实在的一件实事,是一件民生工程,不但解决了众生现世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了临终往生助念的大问题。


安养院应该有以下规范:

一是要加强安养院的宣传工作,不断增强全社会的慈善意识;

二是要加强规范管理,提高管理水平;

三是要掌握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依法推进慈善事业不断向前发展。不断推动宗教公益慈善活动的长期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为促进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社会和谐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相关阅读:(点击阅读)


END


寻求:受多家海内外公司委托收购,投资!!!

要求:公建民营养老机构项目,投资老年护理院,投资居家护理, 有养老土地的项目等……证照齐全!北上广及全国各省会城市……各种方式合作可谈!

电邮:228545312@qq.com

微信:jgj228545312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