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俞斌:那些年,我们一起上的政治课|学生说

俞斌 教育自由谈 2022-03-28

一天,在与一位学姐的聊天中,她向我提到,前段时间茅卫东老师出书了,是一本探讨师生关系的书。于是乎,我当即上网查询相关情况,很快找到了那本题为“重寻教师尊严”的作品。然而真正吸引我的却是封面上的那句话:“或许,我们应该以教育的名义,重新审视我们对学生的爱。”我相信,茅老师这句话没有刻意地煽情,也没有做作的成分,而是一份实实在在的思考。因为,茅老师就是这么一个人,一个真正在乎学生但几乎不说爱学生的老师。继而,对茅老师以往的那些记忆被逐渐唤醒,慢慢地又被串联到了一起,渐渐地变得清晰。

那个时候,茅卫东老师教我们高中思想政治课;

那个时候,茅卫东老师告诉我们真正的大智慧并不在课本上

那个时候,茅卫东老师引导我们去找寻高中学生该有的灵魂。

……

第一次见到茅老师,就在他的思想政治课上。平心而论,当年的茅老师确是一副斯文睿智的模样:清瘦、戴眼镜、小平头。然而,学生往往是比较怵这副腔调的老师的,给人的感觉很“贼”、不好糊弄。尤其是思想政治课这类学科,偏重于记忆,感觉定少不了默写、抽背等暴力记忆手段。倘若再配上一个高智商的变态老师,这绝对是个教学史上的“杯具”。万幸,事实证明,茅老师跟所有英明的老师一样,并没有将默写、背诵作为鞭策读书的主要攻击手段。茅老师将课堂打造成一个交流平台,抛些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然后由学生阐述、讨论,而他更多的是做一些穿插引导,当然其中不乏一些幽默机智的经典语录。所以,在茅老师的课上,我们可以尽情地思考、辩论和耍幽默。也正因如此,茅老师的课一直都是人气很旺的课,喜欢他的课甚至不亚于体育课(高中体育课就是宝贵的放风时间)。回想起那些有趣的思想政治课,即便时隔近十年,依然让人记忆犹新……

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某次课堂上,茅老师说,针对考试中出现的对某新生事物做解析类的简答题,只需依次回答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即可以比较周全的答题,也能拿到较高的分数。印象中,这是茅老师为数不多的应试教学。而实践证明,这个办法的应试效果确实比较理想。然而,细细琢磨一下,这或许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应试策略,而是对该类型问题的归纳总结。通过对“是什么”的分析,引导我们去搞清问题的本质;通过对“为什么”的分析,可以弄清表现形式和本质之间的因果联系;至于“怎么办”,就要求我们针对问题提出解决之道。简简单单九个字,实则包含的是一种大智慧。直到现在,当我遇到新的困惑时,我还是会本能地从这三个问题着手分析解决,且屡试不爽。

二、从“老教授的决绝”到对“信仰”的思考

茅老师讲课时会结合很多真实的案例,其中有个案例让人印象比较深刻。说是:20世纪90年代,一个研究了一辈子计划经济的老教授,因无法理解国家放弃计划经济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故而采用了比较激进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教学生涯(确切地说是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此,姑且不讨论计划经济局限性以及市场经济的必然性,就针对老教授的行为而言,他采取的方式,我认为很傻很可惜;究其动机,我更愿意相信这是老教授对信仰的忠贞。或许,老教授给他学生讲的已不再是简单的课本内容,而是他对他心中真理的解读,当他的真理被否定后,他选择了殉道。正是这个案例,让我开始认真思考信仰以及人生观问题。信仰,是人们对真理的追随,它也让人生变得充实、饱满。当然信仰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所以每个人其实都应该拥有一个积极、正确的信仰,这样可以使人一心向善,让生活更有意义。

太多记忆,太多感触。多谢当年那位意气风发的青年教师,用其“离经叛道”的教学模式,让我们领略了全新的听课享受。(当然,此处所谓“离经”仅指并不以教科书作为教学的唯一内容,而“叛道”仅指采用异于普通的应试教育之道,并不做扩大解释。)对我而言,茅老师课的意义也许不仅仅在于讲解了多少知识点,而是他引导我应该自己去悟道,自己去探寻表象后面那深沉的道义。这就好比在佛法中,佛理被分为显和密两种。显者,以世俗文字语言传达道理教化于人;密者,是指佛法本质至高之处是不可说的。好的老师可以做到以最为准确有效的方式,把一些道理传授于学生;但茅老师的课,让人不自觉地开始探寻起那些不可说之法。或许很多不可知之法尚未被世人所知,但至少我现在可以感到,探寻那些不可知之法是一件很重要且又很让人愉快的事情。漫漫修行,或可得那渡诸彼岸之机缘……

很多记忆似乎会被大脑精心地封印起来,直到一个引爆点的来临,一下子又如同爆发后的“查克拉”一样,喷涌出来。闭目回味,或感慨,或感恩,或感激……若再细细想来,可能还会发现,原来影响现在的一些想法,早在那个时候就已形成。

思绪依然在洋溢,回忆当时的人,回忆当时的事,回忆当时的青春。

                                        (2012年2月14日于上海)

你可能喜欢:

茅老师,还是老茅?|学生说

灰暗压抑的高中生活豁然亮堂起来了 |学生说

我的“目的论”在他那里不灵了 | 学生说

来职校,真的一点不后悔 | 学生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