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渡十娘|“985废物”、“小镇做题家”和曼哈顿上东区贵妇们的焦虑

渡十娘all 渡十娘 2020-09-17


你是我的阅读者   我做你的渡十娘

戳蓝字一键关注 渡十娘

转发也是一种肯定


文字|王婷婷

编辑|渡十娘 Eric.T






豆瓣有一个叫“985废物计划”和“小镇做题家”的小组很活跃,据说超过5万名成员。

这个小组标签取了一个独特的名字叫“five”(废物)。

为什么叫这个?

他们都来自985院校,出生于小城市或者乡镇,读大学才来到现代化大城市,接触到大城市同学,无论从见识、能力、情商、社交能力还是综合实力都感受到了全方位的碾压。

当然,比起城市出生长大的同学们,他们的发展道路艰难很多,曲折很多,更有许多许多终身无法克服的劣势。他们自惭形秽,自卑,彷徨。

他们自诩为“小镇做题家”。

是以高分被985院校录取的极少数的幸运儿。

20岁的他们是父辈口中的家族骄傲。

当步入大学、社会的阶段,做题得高分就能赢的规则失灵了,他们无所适从,努力地去适应,怎奈起点低,一时半会儿难以追赶上。另一方面,其他起点高的人并没有原地踏步,而是走得越来越远。

巨大的落差让这群失意的人产生了怀疑,多年来坚持的都是错的,缺乏思想、精神、眼界、决策力,导致被现实冰冷地捶打,像一条咸鱼一样无力地挣扎扑腾。

30岁的他们是家族的支柱。

他们中的很多人在毕业后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求职时四处碰壁,甚至陷入困境。

他们的身后是急需帮扶的平民家庭,没有后援,无力支持,除了咬牙拼,努力干,别无选择。

于是,他们聚集在一处自嘲、自怨、自艾,抱团取暖,互相慰藉。


这两个小组里有几个故事引起了所有人的共鸣。


无一例外,都是关于来到城市读了大学才发现自己多么闭塞,见识多窄,和江浙沪及大城市,或者企业老板家的子女差距巨大的感慨。

是的。

时代早就变了。

登科就跃进龙门,大学毕业就实现阶层跨越甚至飞跃的时代过去了。

大学生是稀缺资源的时代过去了。

但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还存在。

人情社会里,除了升学,普通人家的孩子从来就没有第二条路。

读书是阶层跃升的唯一通道,这种想法的人大量存在。

早二十年前,会学习不再是唯一的评判标准,职场和商场是眼界、情商、资源、人脉等层面的综合实力比拼。

小镇家长、农村家长为供孩子上学,已经倾尽所能和倾尽所有,培养特长、兴趣爱好、参加夏令营、参观知名大学、出国旅游……这些开拓视野的活动,小镇家长无法买单,更没有预判的远见。

城市中产以上家庭则不同,坐拥几代人积累的家底,尤为看重教育。

孩子学习知识之外,从小试错,注重培养其天赋,强化沟通表达能力、接人待物的礼仪。经过20多年的熏陶,从中产家庭走出的985必然竞争力强,获得的机会更多,而小镇做题家通过十几年的读书就想比肩,无异于白日梦。

的确,所处地域和家庭条件弱势的客观因素影响了“小镇做题家”们前半场的进度,想要扭转局面需要在下半场发力,乃至几代人的拼搏。

211,985,通过中考,高考,一路冲杀到大学,本以为这是人生辉煌的起点,却发现以往只是刚刚跳出来的井底之蛙,面前的高山险峻,道路崎岖。

就像有人说的那样:“十年寒窗的凭什么和积累了几代的比较?”



小镇做题家在融入城市生活和社会方面有几个短板,这是出身决定的。

1,胆怯。

2,眼界与见识。

有个乡镇姑娘说,她高考报志愿时,连985、211是什么都不知道,身边人也没有懂得,稀里糊涂听从家人意见,为以后考公务员方便报了政法,大学时保研,不了解什么是夏令营、留学,家人说读研是找不到工作的人逃避现实的借口,所以没去,毕业考公务员失败。这个过程全凭自己摸索,身边没有可参照可指引的人,信息不对称,兜兜转转走了很多弯路。

当学习能力不成为优势,在其他各方面的比拼中遭遇挫败,这才知道,出身地域、原生家庭,不是努力就能改变的。

这让我想起了最近几年最好的一部现实主义小说《大江东去》讲述的80年代到21世纪的故事,主人公是个农村人,读了大学,他凭借吃苦耐劳,踏实做人,刻苦钻研,从基层一点点走到了国有大型企业主帅的位置。但是,他如果没有娶厂领导的女儿,开始了升迁的第一步,后来的“运气”还会那么好吗?

他姐夫,一个卖馒头的小贩,有头脑有行动力,但是,如果没有他这个妻弟扶了第一把,还会不会有后来的亿万身家?

那是一个普通人有很多机会逆袭的时代。

如今,只剩下了传说。

《富兰克林自传》是一本影响了美国无数青年的励志书。他也是小镇青年,只读过2年级,做了10年的印刷工人,最终成为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

那是美国的童年,机会遍地都是。

阶级从来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我们几乎是被迫地以竞赛的步伐投入到层层筛选之中。

在为生计而忙碌的间隙中,我们心底或许也常常会冒出这样的好奇:对阶级上升的执着是仅存在于底层和中产间的流行病吗?那些处在社会阶梯的顶端的人是怎样生活的?

一如《天空之城》所展示的豪门家庭为子女教育而展开的斗争,在纽约上东区——曼哈顿最富有的精英们居住的地方,名校毕业、有钱又有颜的妈妈们也会为彼此攀比而斗得你死我活。

耶鲁大学人类学博士薇妮斯蒂·马丁(WednesdayMartin)在她的《我是妈妈,我要铂金包》这本田野调查里用戏虐的笔触写出了上东区贵妇们带了点夸张和变形的真实。

在上东区,一切事务都要遵循一张精心编排好的人生年表,你需要抢先抢先再抢先,在正确的时间准确地踏在期待上。

想要融入上东区这一高度保守排外的小圈子是一件无比艰难的事。为了向其他母亲证明自己的“上等人资质”,薇妮斯蒂还需要一只爱马仕铂金包。

上东区妈妈们的日程高度紧张,既要负责养育子女,也不能在运动和美容方面有所懈怠,必须同时是体贴的妻子、成功的母亲、美丽的女人。


看似美满富足的上流社会,弥漫着重重的不安感。在薇妮斯蒂的笔下,贵妇们彼此间的较劲和攀比,如同猩猩和狒狒们为争夺地位和交配权而展开的竞争。

竞争最激烈的地方当然关乎自己的后代。

欲望是财富永远无法填平的沟壑。

这些女性,已经处于普通人认知中社会阶梯的顶层,她们为什么还要背负如此多的重压、处心积虑只为向上爬这样一个简单的动机?薇妮斯蒂给出的答案是:因为别人也在这样做。

“世界就像一个剧场,当前排观众站起来的时候,后排观众也不得不这样做。所以这个世界上很难找到一个不焦虑的妈妈。”在全纽约最富足的社区生活,每时每刻都像在参加一场竞赛。每一位妈妈都拼尽全力希望为家人和后代赢得并维持地位、财富和权势,能够通过上流社会游戏规则的层层遴选、并适应这种复杂严苛的生活方式的妈妈,都是兼具才智与毅力、深谙瘦身秘诀与育儿经的谋略大师,因为在上东区,唯有如此才能勉强跟上其他人的步伐而不掉队。

虽然薇妮斯蒂在本书序言中宣称“全世界妈妈的焦虑都是一样的”,她也认为上东区妈妈所面临的焦虑,“与那种一贫如洗或找不到工作的压力不是一回事。”

在阶级系统中,富人们与穷人们所争的教育、住宅等资源并不是一回事,二者各自有不同的轨道。

原来,拎着爱马仕铂金包,也不能治愈的育儿焦虑。

每一个城市都有一个“上东区”。

很多人幻想通过努力跃升阶层。

无论是底层还是上层。

去年,韩国最火的一部剧叫《天空之城》。


天空之城为一座韩国顶端0.1%上流所居住的城堡,齐聚此地的名牌大学太太们无一例外,都希望子女考上最好的大学,保住阶级地位,实现阶层代际继承。

985废物计划和小镇做题家们和曼哈顿上东区贵妇,以及首尔、东京、伦敦、旧金山的妈妈们生活环境迥异,但是他们对上升的渴望,往上爬的艰难,通道之狭窄的焦虑,如出一辙。

这两天的热播剧《三十而已》准确抓住了身份焦虑,阶级焦虑,还有成功焦虑的热点,一矣播出就火爆,无他,唯真实尔。

21世纪已经过去20年了,弥散于整个世界的焦虑似乎愈加广泛,程度加剧。

这是为什么?还真的是值得好好探讨一下。

不要错过那些曾经的点点滴滴


昨日更新:


热门文章:



十娘专栏:


其他:


读完请点"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图片 I 网络整理 I 编辑 I 渡十娘
清单内容来自 I 王婷婷版权归原作者 I 如有侵权 I 请联系删除



生活中

总有些东西值得分享



·十·娘

DES



IGN


发现 I 家庭 I 乐趣



想每天与渡十娘亲密接触吗?

喜欢?粉她!

有话想说:

海外:dushiniang999@gmail.com

国内:dushiniang999@126.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