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十娘|他将不离不弃的事业一直做下去
做公众号里的《纽约客》
戳蓝字一键关注 渡十娘
转发也是一种肯定
“说我有成绩也好,说我有功劳也好,我主要的是不离不弃,我的事业一直会做下去。”——陆士清
最早见到陆士清教授,是到上海参加海外作家的活动。如果我跟熟悉的朋友说,自己是个少言寡语的人,大家肯定不会同意。坦白地说,我不是惧怕热闹,只是作为自幼就喜欢游离在团体活之外的散漫分子,习惯了做溜边的旁观者,习惯也享受那种远远的观望。我就是在这样的背景里,看到了总是在活动中心舞台上,笑容可掬,态度亲切儒雅的陆士清教授。
3月18日,以“青春是一种生命精神”为主题的陆士清教授学术思想研讨会在上海作协举行
那时的我,作为一个半路出家、一味凭着自己的兴趣,在远离中文核心语境的海外开始写作的理工背景写作人,对中国文学界的来龙去脉了解非常有限,对陆教授作为文学研究学者和海外文学研究者的学术背景,更是所知甚少。终于有了机会近距离跟陆教授交谈时,看着他那种典型的老派中国知识分子的模样,说话声音语调平和亲切,举止温文尔雅,令从小在大学校园里长大的我,很自然地想起了我儿时身边那些来自湖四海的学者长辈们,感到特别亲切。陆教授第一次听到人介绍我的时候,随口就说出了他读过的几部我的小说,令我很有些意外。我拘谨地应着,陆教授肯定是看出了我的紧张,笑着转了话题,谈起他去海外旅行到过的地方,体会过的加州风土人情,让我一下放松了下来。
与陆士清教授同游江南
我很快就从资料里和文友们的口耳相传中,知道了陆士清教授不仅是复旦大学文学院的资深学者,更是中国海外文学研究领域的先行者,同时也是海外文学研究学科的创始人。我心里自是佩服得紧,随即跟作为复旦中文系77级大学生的卢新华兄聊起来,想要了解他们当年在复旦研学文学的情况,也好补补课。新华兄告诉我,在百废俱兴的1978年,陆士清老师就在复旦作为责任编委,主持了与22所兄弟院校合作的全国第一部《中国当代文学史》的编写和出版工作。因为有1979年后几次接待过到访复旦大学、并进行文化交流的的台湾旅美作家於梨华的经历,陆教授敏锐地意识到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大门即将打开,并极有前瞻性地认为,复旦将是两岸交流的前沿和窗口,必须做好准备。秉持这样的理念,陆教授早在在1981年就首开全国高校之先,为77级的本科生,研究生和进修教师开设了《台湾文学》专题选修课,包括新华兄在内的好几位作为历史见证人的当年复旦学子告诉我,陆教授这个首开先河的创举,当时在复旦校园里非常轰动,他的课堂堂爆满,一位难求。陆教授乘此东风,在1987年秋天,负责招收了复旦大学中文系的第一批届台港文学研究生。在我最早见到陆士清教授的时候,他已经是中国世界华文文学会的监事长。
陆士清教授与上海作协原党组书记汪澜女士、苏州大学曹惠民教授
跟陆教授逐渐熟悉起来之后,我还惊喜地发现,自己年轻时代最喜爱的海外作家於梨华的小说《又见棕榈 又见棕榈》,就是陆教授推介到国内、并促成其在中国出版的。我由此更对陆教授生出了敬佩和感激。
陆士清教授推动在国内出版的《又见棕榈 又见棕榈》,堪称留学生文学经典
因为时代的变迁和个人生活阅历的增加,我今天对於女士那本书的理解和感受有了不小的变化,但《又见棕榈 又见棕榈》这本堪称留学生文学经典的小说,在我们对外面的世界还一无所知,并渴望了解的青春时代,无疑是为我们拉开了一个朝向那令人神往的陌生世界的宽亮窗口。透过它,我们对留学生活的甜酸苦辣、选择去国离家可能要面对的种种得失和情感考验,有了教科书般的启蒙。我甚至对它产生过一种几近带着个人情感般私密而又亲切的感情,以至在我已经成完成了留美学子那山高水长的旅程之后很多年,还专门写过一个本意是向《又见棕榈 又见棕榈》致敬的小说《谁是眉立》,刊发在《人民文学》杂志上。
作者写下的向《又见棕榈 又见棕榈》致敬之作
有些朋友在读过《谁是眉立》之后,颇为困惑,不理解我怎么想起写一部那样风格怀旧的校园文学般的小说。我没有解释,那其实是写给青春的一封情书。可见《又见棕榈 又见棕榈》对我们这代留美学子产生过的影响。由于这个我不曾道出过的渊源,陆教授在我眼里,就不再只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大学者,而是跟我的青春有过颇为深刻联系的师长了。因了这样的认识,我再见到陆教授,就不再像过去那么拘谨,在一起轻松说笑聊天,交流请教,都显得放松自然起来,至少在我,从此再看到陆教授,就有点像对过暗号的忘年之交了。
与陆士清教授在苏州
在后来的各种与大大小小与海外文学相关的活动中,我经常会见到陆教授。熟悉之后,我跟陆教授聊得更多的是他学术生涯里的各种趣事。所谓趣事,其实并不只是快乐风雅的。但陆教授哪怕是谈起年轻时代在时代洪流中经历的起起伏伏,遭遇过的磨难打击,都是像道家常一样讲来,好些事情给人带来的痛苦和委屈听起来难以忍受,但陆教授说起来总是那么淡定,一听就是已经在时间的长河里经历了反思后,带上了理性反思,令人佩服。我更喜欢听的是他和那些老一辈海外作家交往的故事。那些文学史上如雷贯耳的名字,在陆老师的叙说里,一一带上了非常亲切的人间烟火味儿,很多花絮和细节特别生动。比如在圣塔巴巴拉白先勇家里吃过的大餐,所亲历的那些感人的交往……,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了一个立体的白先勇。还有聂华苓,於梨华等等,都是在这些讲述里变得栩栩如生,而不再是一个个高冷形像,让人愿意学习,愿意在阅读中走近。
与陆士清教授及日本华文女作家华纯女士在苏州虎丘畅叙
我一直以很慢的速度写作,多年来都是一个低产作者,陆教授对我写作状态的关心,和他的为人一样,总是退出一步,从不让人感到压力。2016年,我受邀到上海参加上海侨办主办的“品味上海”——海外华文作家笔会暨采风活动,又和陆士清教授近距里相处了好些时日。陆教授和以前样,貌似不经意地问起我的写作和计划。我们还是像过往那样,聊些各自的日常见闻,各自学到的新知新见,轻松而开心。到了活动将要结束的时候,陆老师特地找到我,慎重其事地说要介绍我认识他的学生、一位在他引领下做着海外文学研究的女士。我与这位陆教授领来的女士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后来我才知道,这是陆教授的用心安排,他希望这位女教授能关注我的创作,并进行研究。虽然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我跟这位女士没有继续联系,但是陆教授的良苦用心,让我很是感动。
和海外作家们同游江南
疫情前最后一次见到陆教授,是2017年到上海参加第二届“海外华文文学上海论坛”。陆教授一如既往的亲切儒雅,无论是会上会下,都是一派蔼然师长风范,笑眯眯地耐心看着我们在那儿叽叽喳喳。会后一路去往苏州等地采风,我跟陆教授便有了更多的机会近距离地交谈,一边欣赏着江南美景,一边很放松地从写作到生活,面面俱到地畅聊。
和海外作家们同游江南
看着年过八十的陆教授身板挺直,步伐稳健,状态好得让人羡慕,我们都雀跃地向陆教授讨教养生之道。陆教授总是笑着用他苏南口音的普通话说,无非就是要有好的心态,保持对这个世界的好奇,更重要的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坚持适当的运动。他特别强调,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天天散步,效果很好,这对我特别有启发。好几天的江南游走下来,陆教授一直毫无倦意,精神抖擞地走在我们中间,兴致勃勃地欣赏着风景,看花木园林,还像年轻人一样不停地换着姿式拍照,从来没有觉得疲劳的样子,真是让人佩服不已。
陆士清教授在苏州游狮子林
以“青春是一种生命精神”为主题的陆士清教授学术思想研讨会现场
今年陆士清教授迎来了九十华诞。刚刚看到来自上海的消息,文学界、学术界和海外华文作家们在上海作协举行了以“青春是一种生命精神”为主题的陆士清教授学术思想研讨会。会议的主题真的与我认识的陆士清教授的精神气质特别契合。远隔重洋,我为会议的成功举办感到高兴,也衷心地祝贺陆老师九十华诞,青春永驻!
2023.3.22.于硅谷
做更好的公号 做最好的自己
昨日更新:
热文链接:2022 热文排行榜:
其他:
读完请点"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图片 I 网络
整理 I 编辑 I 渡十娘
清单内容来自 I 陈 茶
版权归原作者 I 如有侵权 I 请联系删除
生活中
总有些东西值得分享
渡·十·娘
DES
IGN
发现 I 家庭 I 乐趣
想每天与渡十娘亲密接触吗?
喜欢?粉她!
有话想说:
海外:dushiniang999@gmail.com
国内:dushiniang99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