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加坡办刘国松最大规模回顾展,92岁“现代水墨之父”的悟道人生

黄辰韵 在艺App
2024-08-31


1912年,孙中山考虑到在革命战争中失去亲人的儿童的命运,成立了南京孤儿院。后来袁世凯复辟,孤儿院被迫停办。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南京孤儿院恢复,经蒋介石提议,在孤儿院的基础上创办了南京国民革命军遗族学校

 

二十年后,淮海战役结束。1949年春天开始,300多名遗孤学生一路南下,最后抵达台湾,就读于台湾省立师范大学附中。时代的一颗尘土落在个人身上沉重如山,对于这些学生而言,故乡已是遥远的念想。

 

这其中,就有被誉为“现代水墨之父”的刘国松。

 

1949年赴台的刘国松,再次踏足故土,已经是80年代的事了。刘国松也已然从当初横冲直撞的有志青年,成为小有成就的水墨艺术家。去时春风拂面,归来时已年近半百。

 

虽有海峡相隔,中国传统的哲学与技法,却在刘国松的创作生涯中占据不容小觑的分量。水墨与故土,宛如一轮明月,牵引着刘国松的美术实验。他曾反复研究宣纸构造而发明出粗筋绵纸“刘国松纸”;80年代回国后游历河山,以黄河、雪山、九寨沟创作了一系列作品;神舟六号升空时深受感动,创作“神舟六号系列”……

 

如今,已经92岁的刘国松依然奋战在水墨实验的第一线,“我几乎每天都要画画,以前可能十几个小时都不觉得累,现在三四个小时就得歇一歇。”面对年龄的更迭,刘国松显得坦然,而又绝对无法放下画笔,“觉得累了我就休息一下,休息好了之后再起来画。”

 

对于刘国松而言,画室就是艺术家的实验室。用新的技法和表现形式拓宽表达内容的边界,就是艺术家的创造。

 

在新加坡国家美术馆,刘国松70年艺术生涯创作回顾大展“实验悟道”正在展出。“地球何许”“不知仙源何处”和“水枕能令山俯仰”三大板块,分别展出刘国松宇宙画系列、新水墨实验山水画系列以及九寨沟系列、西藏组曲系列超过60幅精彩的水墨作品和150件来自刘国松个人珍藏的档案资料。这也是刘国松在东南亚最大规模的个展

 

本次展览展出至2024年2月25日。刘国松本人曾在去年8月参观过展览现场,他曾毫不吝啬地表达自己对此次展览的喜爱:“这是在我所有展览里面,我最满意的一个。”


/01/

跨越两岸,反叛与回头的浪子

“刘国松:实验悟道”,新加坡国家美术馆展厅入口图源:刘国松基金会


走进展厅,还未踏入主板块,丰富的画作和资料就足以让人流连。站在年份表边的导览正同世界各地的参观者说起刘国松的故事。


早年的刘国松,八岁时父亲在抗日战争中牺牲,十六岁离开母亲妹妹独自前往台湾。


入口处有一幅小幅的油画印样,一张悲伤的孩子的脸占据几乎整面画布。1949年,独自一人前往台湾的刘国松,想到分离的家人,用西方油画的技法创作的这幅《妈妈,你在哪》。这幅作品既有油画的写实主义,也有水墨画的留白哲学。


妈妈,你在哪

水彩纸本|13.8 x 8.8 cm|1949

图源:刘国松文献馆


如果说《妈妈,你在哪》是借用了哭泣婴儿的形象表现自己,那么创作于1956年用钢笔勾画的《自画像》则是刘国松更加具象地用画笔表达自我。


自画像

水墨纸本|1956年

“刘国松:实验悟道”,新加坡国家美术馆


1956年对刘国松而言是更充满变化的一年,刘国松和几个志趣相同的同学创办了“五月画会”。自画像一侧,陈列着第一届“五月画会”运动的相片,和刘国松在《笔绘》杂志中写在“五月画会”之前的文章《不是宣言》——


“眼见毕业后就开始的艺术生命,不依附在那老画伯门下就没有出炉,这种青年人的苦闷,更促成我们组织五月画展的决心。”


1962年“五月画会”的健将

从左至右:韩湘宁、庄喆、彭万墀、刘国松

图源:吕澎《中国现代艺术史》第十二章


第一届“五月画会”之后,刘国松逐渐找到了自己以抽象为途径、民族性为根基的中国现代画的发展方向。


1961年,刘国松尝试以纯粹的中国画媒材创作抽象水墨画。决定用宣纸创作并不难,可要找到宣纸的独特创作方式,却非无数次的实验所不能达成的。回顾两年的实验经历,刘国松称其是“临产前的阵痛”。


为了从油画回归到水墨画来,刘国松参观了造纸厂。看到抄纸的过程,刘国松思考,如果在抄好了一张纸后,再抄一层纸筋在上面,那么纸上便会出现白色的线条。“中国画的点和线都是黑的,于是我在想,如果把白色也加入进来,那不就是把中国画的表现领域拓宽了一倍吗?”


刘国松演示“抽筋剥皮皴”

画面来源:刘国松基金会


这种保留许多纸筋的棉纸被称为“刘国松纸”,刘国松将这种技法称作“抽筋剥皮皴”,从此开启了以媒材和肌理为主的水墨实验。


侧面悬挂在展馆墙上的,是两张“刘国松纸”样本,在狂草的黑色墨迹之间,白色线条斑驳重叠,让本就具有动感的宣纸更有立体感。


“刘国松纸”样本

“刘国松:实验悟道”,新加坡国家美术馆


穿过样本,《江岸望山图》就是刘国松早期用“抽筋剥皮皴”创作的作品。这幅水墨画创作于1964年,纸筋留下的白色痕迹生动再现了惊涛拍岸时的浪花水沫,颇具动感。巨石之上也有纸筋留下的白线,显得斑驳而生动。


江岸望山图

水墨纸本|1964年

“刘国松:实验悟道”,新加坡国家美术馆


刘国松继续尝试用抽筋的方法刻画惊涛拍岸的景象,1968年,他创作了《窗里窗外》。这幅作品在运用抽筋剥皮方法留下白色线条之外,还巧妙运用景框,呈现两个不同视角。


窗里窗外

水墨设色纸本|1968年

“刘国松:实验悟道”,新加坡国家美术馆


/02/

天地之间,仰观宇宙之大

“刘国松:实验悟道”,新加坡国家美术馆“地球何许”展厅
图源:刘国松基金会


在尝试在创作中加入景框设计后,刘国松突发奇想,景框也许可以是圆的。圆的景框就是宇宙、是地球。于是,太空画系列作品诞生了。


走进第二个部分,最先看到创作于1968年的《地球何许之二》。在早期的太空画作品创作中,比起对宇宙的思考,刘国松还是更多的表现水墨画中的山水意境。与《窗里窗外》相似,《地球何许之二》也在表现“乱世穿空,惊涛拍岸”的景色。


地球何许之二

彩色拼贴纸本|1969年

“刘国松:实验悟道”,新加坡国家美术馆


1968年10月11日,阿波罗7号成功发射,三名宇航员环绕地球飞行了11天,并拍摄下了宝贵的地球照片。这极大的刺激了刘国松的好奇心,他开始以宇宙天文为素材进行创作。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初,刘国松创作了“太空画”系列,这一系列作品中充斥着象征着地球、月亮、太阳的圆形标志性图像。


《美国生活周刊》67卷第六期将当年宇航员登月的照片作为封面,这本杂志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刘国松以此为素材,与水墨媒材拼贴嫁接创作了《月球漫步》。水墨的形式语言与当代大众媒体的复制影像巧妙结合,开启了刘国松从传统绘画向当代艺术转型的可能。


月球漫步

彩色拼贴纸本|1969年

“刘国松:实验悟道”,新加坡国家美术馆


这本杂志封面不偏不倚摆放在《月球漫步》画作的对角线上,写实的新闻与艺术的创作交相呼应,让参观者不禁惊叹刘国松的惊人想象天赋。


生活周刊:月球上

第67卷第六期

“刘国松:实验悟道”,新加坡国家美术馆


天体运行及相关的天文地理现象让刘国松痴迷不已,也让这一系列作品虽集中在60至70年代,而后的创作从未休止。2014年,刘国松根据月球的变化现象创作了《如来》


如来

水墨设色纸本|2014年

“刘国松:实验悟道”,新加坡国家美术馆


画作长逾三米,九个圆形依据大小从中间道两边依此排开,在表现科技捕捉到天体跨越时空移动的过程的同时,也充满了东方哲学中“九”代表“极阳”的意蕴。刘国松让水墨不仅仅局限于山水,水墨也能表现日新月异的科技和变幻莫测的宇宙。


人类的文明史是两类人创造出来的,创造物质文明的是科学家,创造精神文明的是艺术家。科学家之所以成为科学家,一定要有新的思想。如果画家旧的技法无法表现新的思想,就得做实验。因此,我就说,画室就是实验室。”


或许是看到科学家创造物质文明成果的欣慰,亦或许是已经达成的实验无法让自己满足,刘国松的“水墨实验”在抽离纸筋、太空画之后,还有下一段旅程。


/03/

山水相遇,不知仙源何处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知仙源何处。”走进第三个展厅,“不知仙源何处”的主题充满诗情画意,而展出画作也多是巍峨高山、滚滚江流。映入眼帘的《黄河之水天上来:泛滥》是他1980年游历黄河边,看到河水决堤泛滥后有感而发的作品。墨水在宣纸上极具动感,将当时他看到的景象再现到观众眼前。


黄河之水天上来…泛滥

水墨设色纸本|1980年

“刘国松:实验悟道”,新加坡国家美术馆


1980年,刘国松应美国爱荷华州艺术评议会之邀,任访问艺术家一年。在那里,刘国松结实的艾青、王蒙等友人。半年后,艾青回到大陆,并把刘国松的画给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江丰。


爱荷华州艺术评议会合照:刘国松、艾青

“刘国松:实验悟道”,新加坡国家美术馆


木框里陈列的,是刘国松在参加研讨会时书写的一张又一张笔记和讲稿。80年代,刘国松已经有了一套相对成熟的艺术理论,但却因历史原因,相隔两岸不曾回归故土,与大陆的艺术界也颇有距离。


刘国松手稿

“刘国松:实验悟道”,新加坡国家美术馆


尽管如此,刘国松的画作还是深深打动了时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的江丰,江丰随即给刘国松发了邀请函。时隔三十多年,刘国松终于有机会回到故土。在绘画研究与交流之余,刘国松还得以机会再次走访久违的山川湖海。行万里路的契机和映入眼帘的风光,也孕育了后来的西藏组曲系列、九寨沟系列等作品。


《不知仙源何处》是刘国松从1988年开始创作的,但一直到2021年才完成。在这幅作品中,刘国松对纸筋抽离的技法已炉火纯青,黑白交错的处处,皆是恰到好处。


不知仙源何处

水墨设色纸本|1988-2021年

“刘国松:实验悟道”,新加坡国家美术馆


如果说60年代的纸筋实验是刘国松第一次回归传统,那么80年代的水墨技法则是刘国松再次回到传统。在绘画实践中,水墨的偶然性、随机性、流动性恰好契合了艺术家表达的内核。这一时期,刘国松发展了水拓法、渍墨法等完全个人化的水墨技法语言。想象力与娴熟的技法所调配,成就了诗意、奇幻的画境。


1989年,刘国松基于山涧景色创作了水墨作品《雪融水溪连大漠》。这幅作品的左侧,白色色块上下不规则对称,这是艺术家在实验过程中用折叠的方式完成的。折叠宣纸的方法让画面更显得通透,又因为纸质柔软和水墨的流动性,折叠出来的图像相关而又不规则。


雪融水溪连大地

水墨设色纸本|1983年

“刘国松:实验悟道”,新加坡国家美术馆


走进最后一个展厅,绚烂的颜色同大量的水墨黑白作品形成鲜明的对比。2000年以来,刘国松把创作的重心放在了九寨沟系列和西藏组曲系列当中。


如同九寨沟色彩斑斓的景色,如同最后一个展厅高饱和度的色彩,刘国松九寨沟系列的作品也如这般彩色。《四季系列之五四》创作于2006年,由四张分别代表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画作组合而成。


四季系列之四五

水墨设色纸本|2006年

“刘国松:实验悟道”,新加坡国家美术馆


水墨是有随机性的,一方面难以控制,另一方面又充满了未知与可能性。为了更好地发挥这种可能性,在创作九寨沟系列作品时,刘国松先将颜料以点状罗列在画布上,再喷水、用刷子晕染开来。这种方法被刘国松称为渍墨法,让画面兼具图案的形式节律和自然偶发效果的生动机趣,将水、光、色交融的情境表达得淋漓尽致。


刘国松水渍法

画面来源:刘国松基金会


刘国松的渍墨法既保留了渍墨的本意,也极具创新性和实验性精神。他首先将彩色墨水置于画纸之上,再用清水浸湿。色彩在还未融入纸浆的水滴中渐渐融化,这时,艺术家又拿起了刷子,让水墨往期需要的方向流动。


随着刘国松对渍墨法的运用日益成熟,2008年开始,九寨沟系列作品的尺幅不断拉大,色彩的处理更加成熟。悬挂在一面巨大绿色背景墙上的《正是春影烂漫时》创作于2008年,长达2.3米,与背景和展厅融为一体,又颇具动态美感。


正是春影烂漫时

水墨设色纸本|2008年

“刘国松:实验悟道”,新加坡国家美术馆


/04/

知音相逢,吾友吴冠中


最近几年,刘国松把重心放在了西藏组曲系列,创作主题多为雪山。他认为,虽然画了很多年,但是雪山系列的创作依然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感觉。


云与山的游戏

水墨设色纸本|2003年

“刘国松:实验悟道”,新加坡国家美术馆

“刘国松:实验悟道”,新加坡国家美术馆“水枕能令山俯仰”展厅
图源:刘国松基金会


与太空画系列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九寨沟系列绚烂斑斓的色彩不同,西藏组曲系列的创作,刘国松回归了黑白水墨和粗筋棉纸的手法。或许只有水墨和纸筋的壮阔,才能勾画出西藏雪山的巍峨。


说起雪山,1996年,吴冠中为刘国松和他的妻子创作了一副描摹雪山等高线的画作《无题》。这次回顾大展,刘国松选择将这幅画置于展览的尾声。画作下方,是两人几十年来所通的无数书信。殷殷切切,是两人对水墨艺术未来的畅想。


无题|吴冠中

水墨设色纸本|1986年

“刘国松:实验悟道”,新加坡国家美术馆


吴冠中、刘国松这两个名字,单独拿出来对任何一个艺术爱好者来说都不陌生,被称为“水墨双杰”的两人,是知音,更是挚友。


整个展馆,在一幅幅画作之间,层叠交错着吴冠中、刘国松两人的手稿与书信。两人几乎每次办展,对方都要写一封寄语。寄语中,长期居于海峡两岸而又忙于创作的两人,总是要把多年未讲的话统统说完。


刘国松写给吴冠中的书信

“刘国松:实验悟道”,新加坡国家美术馆


“见到刘国松先生的画和认识他本人大约也只十年光景,我们似乎应该更早相识。”1983年春节,刘国松在首次在北京举办画展,在那里结识了吴冠中。吴冠中说刘国松的画作新颖,刘国松又能读懂吴冠中的“真”。两人对新水墨的观点惊人耦合,惺惺相惜。


1990年,吴冠中71岁,刘国松曾这样评价他:“经历了漫长的崎岖坎坷的人生旅程,不但没有被彻底消灭,反而越来越年青,充满了活力,干劲不减当年。他在中国画现代化的旅途中,仍在不停地奔跑、攀登,直指顶峰,永远地勇往直前不知疲劳。


这既是吴冠中先生对待艺术如赤子一般的态度,也是年过90仍日日作画的刘国松本人真实的写照。


“儿童的欢乐并非由于被骄养,而是不断在发现,所见都是新鲜事物。最使人厌倦的是陈腔滥调。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就凭这颗赤子之心,人们求索,创造。”这是2007年,刘国松应邀在故宫博物院武英殿展览馆举办“宇宙心印:刘国松绘画一甲子”特展时,吴冠中的寄语。


遗憾的是,2010年吴冠中先生在北京逝世,这场被刘国松称为自己“最满意的展览”无法邀请知音共赏。然而,“水墨双杰”的精神将以另一种方式存续——本次展览中将会有二十件画作,由刘国松捐赠,永远留在新加坡国家美术馆。这是刘国松除台湾地区之外,最大的一次捐赠。


“在全世界来讲,新加坡国家美术馆是最重视现代水墨画的美术馆之一。而且我看到这个美术馆是我好朋友吴冠中的名字,我想把我的画留在这里跟他形成一种配合和呼应。吴冠中捐了那么多画给新加坡国家美术馆,我和吴冠中是好朋友,跟随他的精神捐画给这里,这里就变成东方画系下水墨画的一个重镇。


展厅现场

“刘国松:实验悟道”,新加坡国家美术馆


回顾92年的人生,刘国松说“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把东方的水墨画推向世界,让它变成一个人类共同的文化象征。我已经很满意了,我的一生没有白活。”


刘国松在展厅观看作品

图源:刘国松基金会




-END-

信息来源|现场导览、网络

部分图片来源|刘国松基金会

©️禁二改丨盗用

图文编辑丨黄辰韵


回到顶部点击[在艺APP]关注我们

了解每日全球艺术市场动态


#今日份视频号

往期文章回顾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在艺App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