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随志愿者潜入夜,润心理咨询细无声

2017-03-13 湘秦 trust

trust ( trustdo ) 随心所语 351 篇


如今,北师大心理学院有丰富的心理咨询实操课程。

十多年前,除非心理咨询方向的学子,其他人很少可以接触到实操课堂。理论上,零零级学子起初不大可能问津心理咨询业。实际上,无论是教育系统内部还是社会上,心理咨询与辅导的人才需求已穿透层层夜幕,随时要裹上黎明的第一抹晨辉。

我们都还在院墙内酣睡,社会上,有人早已躬身实践多年。


1 青春热线


《中国青年报》编辑陆晓娅,1991年11月为副刊“青春热线”创立同名热线时,年38岁。在心理咨询领域,她师从香港辅导心理学家林孟平。

这条面向全国青年的免费热线,开通至2010年10月终止服务。早在世纪初,就有章可循,有详实的个案记录、专业的研讨和个案分析、独立的志愿者期刊《热流》。虽然志愿者一直有流动,其凝聚力和影响面在其存续期间的公益领域,独树一帜。志愿者依据自身时间填报值班日程,有同为志愿者的线友整理信息做成《月值班表》,先是通过邮局、晚期采用电子邮件的方式统一寄送给每一位志愿者。

张丽丽收藏


2 入线亲近社会


在大学高墙之内,得以“混”入社会公益服务,多是一些目力所及超越科研和考试的青年。硕士好友倪男奇,恰是这样一位心态开放者。

2002年夏,我从小倪那里得知公益热线志愿者联合培训,恰逢当时已租住长安街西端,守着一号线地铁,来去自由,于是欣然同去。统一的培训结束后,自己被青春热线收走,开始了为期近五年的志愿服务。

入线第一件事,竟是令人耳目一新的团体辅导--个人成长小组。素来大大咧咧的自己,几次小组活动之后,破天荒当众掉了几颗眼泪,触动之余,毫无防备地信服了这样指向内心的工作方式,不再局限于书本上枯燥的教条。

热线值班时位于中青院社工系实验室,平日开通的时间是每晚6:30~9:30;通常每人每月申报2次值班。有些线友在天津出差结束,为了及时接线,直接打出租车到岗。包括线头陆晓娅在内的所有人都另有专门的工作和学习,热线的专题讲座和个案分析,只能安排在周末和节假日。大家被一种无形的引力牵系着,从四面八方涌向位于西三环的社工实验室,不得已缺席者会暗自顿足。

2003年非典期间,首都有限的心理援助热线得到学界和通信部门的支持,线友们足不出户,电话会在各自的值班时间切换到自己家中,热线服务因此不曾中断。


世纪初,关注心理健康亲近心理咨询的业内外人士,包括首都率先增设心理教师的各大专院校、高中的从业者,大都可以在青春热线寻得他们逗留的身影。原本,我以为,来自三教九流的线友--热线志愿者们,也只是抱着发挥用途的心情,经由青春热线与社会融通。参与了几次热线研讨和个案分析之后,才意识到,热线回馈给我的远超过自己为热线的付出。可以说,若非青春热线的见闻,毕业后几无可能去做心理教师。毕竟现代人在求职时,就算进入新兴的行业,也需要有基本的感性认识。

这样全新的领域,这样一群没有年龄观念、职位意识、学历崇拜,有着非主流便好:追求自助并助人的成年人,在节假日和周末的休息时间聚在一起,各个直呼其名,尝试和体验当时能够找到、见到和传说的所有倾听技巧、咨询理念,不可思议!

我像一只老鼠,顷刻间掉入了米缸里,只顾着大快朵颐,并睁大眼睛好奇着所有人称其为“晓娅”的线头,她刷新了我二十七年人生经历所熟悉的成年人刻板印象。也屏息欣赏着在社会上自费参加心理咨询进阶培训、埋头实践咨询技术的各路线友们。

可惜时间、机缘和精力所限,未及一一相熟。



张丽丽和朱伦

我们曾经以青春组合,蒙热线推介,同往沙田的华人公益组织--突破村受训。

初入香港,不知民宅之深。受训结束后的第一晚,挤在某高层公寓楼里切割而成的格子间,被几只老鼠吓得魂飞魄散,醒来后提前退租,沿街搬入一正规酒店,此一间房窗明几净,堪称富丽堂皇,再无人心疼荷包。

丽丽时任海淀区心理教师,业内小有名气。她不走寻常路,课程主题与授课方式分外超前,热线研讨中,时有独特见解。伦则与志同道合者创建了北森测评公司,主打的职业倾向与规划测评曾在市场上有口皆碑。

俱往矣,在生之路上各自修行ing。


朱虹

得知朱虹从事心理教师进修培训的公务,已经是我做心理教师第三年的事。恰好附中新搬了一处当时看来比较别致的心理咨询室,她就带着自己区的心理教师们前来参观。哇,清一色粉红女郎!

崇文区心理教研参观@北京师大附中2006

她本人自习不间断,从个人成长到业务精专,一路深挖。大信不约的她,业余时间在青春热线持续志愿服务十余年,静悄悄。

寒暑假里,她远走西部做当地的教师培训;旅行所向有些剑走偏锋,例如非洲例如尼泊尔,后者更是一去再去,是一枚热爱大自然、可越过沧桑品味人情醇美的女子。

一来二去熟悉之后,她推荐非主流的影片给我,从电脑硬盘里逐个下载。有人乐于锦上添花,有人愿意雪中送炭,她属于后者。


王冰梅

有年暑假,我们同在林业大学做公益青年领袖营会的导师,封闭式管理,正好被组织方安排住在一个三人间。

公益领袖成长营@2011

冰梅和同屋的虹更相熟,俩人常常当我是不谙世事的年轻人,毫不避嫌地论事。与冰梅的近一步熟悉,归功于歌路营的另一个项目--打工子弟城市游走,在孩子们实地游走京城之前,需要在教室里接受为期近一个学期的热身课程,我们恰好被安排在东高地之外的同一所打工小学。

印象中,在线上线下的人多场合,这两位都是静得可以听到细针落地之声者,如若有机会走近,才可领略她们踏实生活和魄力工作的一面。虽略有所知,在我思忖未来之明日时,却很能从她们的静默之中感受到启发。


杜爽

在热线里,笑声爽朗,开玩笑没商量。繁忙工作之余,初学绘画,佳作连连。

爽爽原是中国企业经营报的编辑,事业有成毅然辞职,2008年釜底抽薪成为北京歌路营创办人之一。歌路营如同它的名字(Growing),自成立起长势喜人。早期,尝试联结和辅助年轻的公益力量,承办了几期公益领袖成长营。


公益领袖成长营导师团@2011

从2013年始,歌路营致力于探索寄宿留守儿童成长教育问题,其品牌公益项目“一千零一夜”已为六十万农村留守儿童提供睡前故事,以主题叙事提供心理支持和关爱陪伴。杜爽与一群有爱有创意有社会担当的小伙伴执守在歌路营,为目标中的3000万农村留守儿童痛并积极地工作着:

北京歌露营愿景

让每个寄宿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宫一栋

他给人的第一感觉,文武兼备,笑起来阳光透明,严肃起来忧郁不差维特。热线读物《热流》的编辑,曾由他和小伙伴担纲。如果当年有粉丝团,假如一栋小立山头,我大概会想去抢扛团旗。

实际上,直到热线解体才得机会致敬。此时的一栋,早已作别新华社,在海外读人类学博士,近一年多,常驻扎在非洲做田野调查。新闻人的素养和社会学的视野,使他所见所闻所经历,别有一番见解,时而见诸他个人的公号:

Tundra:  

寒冷静默的冰原,每个清晨突出肥沃的热气与腐质,千年亦不消融,任鹿群奔跑,鸣雁飞过。苔原与太阳拓垦着疆土,种下一道道冰与火的年轮





几位亦师亦志愿者

胡邓

就职于人民大学的胡老师,还是青葱大学生时就在热线做志愿者。年轻时候,他做自我介绍通常会说:“耀邦的胡,小平的邓。”

出镜做电视嘉宾之前,胡邓的幽默和逆向思维早已惠及线友。依照惯例,所有用于线外学员或营员的小组活动,热线成员会提前体验一番。记得有一个“驿站传书”的活动,小组内部需要借助非言语方式依次传递给定的数字密码,猜测密码的组合类型时,胡邓的揣测最为跳跃,提出的传递方式奇特有趣,组员们开心得胜。出于对人对生命意义的好奇,他自修心理学,进修神学。

基本上,这位仁兄在诸多层面都“美斯特邦威,不走寻常路”。他安静则已,动则言谈举止每每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杨渝川

渝川曾就职于中青院社工系,她有一个名号“大鱼”,四川籍,嗓音清亮,行事麻利果敢。现在海外从事社会工作服务。

北京歌露营早起承办的青年公益领袖成长营,有一届租用了中青院的场地,我有幸和大鱼搭档,她做小组导师,同时兼做大组导师之一,我做小组副导师。这是非常难得的手把手受教机会,大鱼每次带领大组活动去之前,总会冲我示意:“加油,没问题!” 正是她细心示范,放手锻炼,第二年的小鹰成长营,自己才坦然转为小组导师。谢谢渝川!

田国秀

田老师就职于首都师范大学心理系,也是资深志愿者。她有一种古典美,做事认真之中暗藏创意。最近,她带领的科研团队推出了一个专业公号:

中国首个探索家庭抗逆力的权威平台。

描述生活,梳理关系,解答困惑。别人关注原生家庭,我们关注家庭重生


王琰

这是热线的资深志愿者,曾担纲热线理事。

听说她在刚创刊不久的《中国教师报》负责采编工作,青年教师我定睛记在心里。很久以后,线友们谈论当代学子如何填报高考志愿,她的分享令人耳目一新。原来,王琰的双胞胎女儿,一个喜欢植物,一个喜欢动物,然后这位重在自我发现的母亲,任由她们喜欢植物的报考园艺专业,喜欢动物的报考兽医专业。尊重兴趣尊重年轻人自主选择,可敬可佩!2013年,因为参加“大朋友项目”,再次面见了正在主管“北京美新路公益基金会”的王琰,这个着眼于长期精神陪伴农村少年和城市老年人服务的公益组织,故事多多。近来,她与朋友新创办了一个小机构,为社区孤单老人提供心理支持。


陆晓娅

很多年里曾无暇过问晓娅的生年,主要缘故在于她太,太,太能玩,各种新事务新活动新玩法,已使我们眼花缭乱,只有抓住时机一起玩,根本顾不上操心别的。

近年来,她开始出国行走,所到之处更像是一次次朝圣或者阅读的印证,远游归来用文字、工作坊的形式分享见闻与思考。她审思生命的意义和死亡的尊贵,在师大开讲《影像中的生死课》,出版同名专著;志愿推广生前预嘱。

太会玩,太能玩,爱玩没商量。影响得从前的许多线友仅仅为了跟上老鸭的节奏,也想方设法日日新。


生前预嘱推广

让更多人了解生前预嘱、尊严死、我的五个愿望

热爱生活,尊重生命,携手前行!


不难看出,他们超越平凡的生活,穿越专业壁垒,注重自我探索,勇于涉足关乎社群平衡、生命尊严的一切学问。油墨时代,他们身体力行参与社会改善;Word时代,他们身体力行参与社会改善;自媒体时代,他们仍在不懈地身体力行参与社会改善。我想,在这样急功近利的新世纪里,生来急躁后天怠惰的自己,若非遇见了他们并及时感受到社会现实生活的更多面向,见识到生命追求的更多样态,恐怕也容易被个体的焦虑不安频频牵制。众位线友持有的社会系统视角,也逐渐引起我对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之间单向度关联的反思。

这些没有围墙、没有僵化的学科界限、分享学习型的非营利组织,年轻人越早接触到它们,越早拨开书本与院墙,与周遭的社群和社会休戚相融。

-End

▼点阅下方相关文:

我和中青院:一个亲友团成员的点滴记忆

影响我生命觉察的“大学”

“什么样的生活值得一过”?


【点击关键词:老与生死| 旅行| 爱情| 教育| 亲子| 心理| 同志| 中年| 月中信| 月末信| 2015| 再而三| 陆晓娅| 徐凤兰| 应冰| 倪男奇| 王瑶| 小南| 宫一栋| 简.易| 湘秦,温故以知新】

***

温馨提示:作品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行脚下路 抒胸中臆 心身谐调 丝丝灵动思路新 随心所愿的生活自成蹊

审校 /小南 & Lily

编辑/阿湘

原创作品均受著作权法保护

相关事宜请联系 trustdo@qq.com

留言参与,转发分享


MON  . . . . . .   WED   . . . . . .   FRI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