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巴蜀之韵|“匠心入木——李先海雕塑艺术展”亮相中国美术馆

艺术观潮 2021-09-26




匠心入木——李先海雕塑艺术展

Ingenuity in Wood Carving

Sculpture Art Exhibition of Li Xianhai


主办单位︱Host 

中国美术馆

四川省文联


承办单位︱Organizer

四川省美术家协会

重庆市奉节县人民政府

四川省成都市雕塑协会


协办单位︱Co-organizer

四川省美术馆

四川省成都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四川省工艺美术协会

四川省雕塑协会

四川省雕塑学会

成都市画院

四川省福宝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开幕时间︱Opening Ceremony

2019年1月8日下午14时30分


展览时间︱Exhibition Period

2019年1月6日—1月16日(逢周一闭馆)


展览地点︱Venue

中国美术馆一层3、7号厅

(北京市东城区五四大街一号)



新年伊始,严冬的京城寒气逼人,中国美术馆内却观众如织,热闹非凡。2019年1月8日下午14时30分,“匠心入木——李先海雕塑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开幕式现场



开幕式由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安远远主持,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协副主席吴为山,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张晴,中国美术馆研究与策划部负责人邵晓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副馆长刘中刚,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王仲,著名雕塑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盛杨,四川省文联副主席李兵,中国汉画学会会长陈履生,《雕塑》杂志社社长、主编范伟民,《雕塑》杂志主编朱尚熹,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副主席殷小烽,全国城雕委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景育民,重庆市奉节县副县长李品雄,著名雕塑家、画家江碧波,古建筑专家罗建敏,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张辛,著名雕塑家朱成,成都市雕塑协会会长戴树新,中国画创作研究院研究员廉超等嘉宾一起出席了开幕式。



安远远副馆长主持开幕式



陈履生会长致辞



李兵副主席致辞



李品雄副县长致辞



李先海致答谢辞



吴为山馆长致辞



吴为山馆长向李先海先生颁发收藏证书



嘉宾合影



开幕式结束后,下午四时,“匠心入木——李先海雕塑艺术展”研讨会于中国美术馆七层学术报告厅举行,陈履生、盛杨、王仲、江碧波、朱成、张晴、李兵、朱尚熹、景育民、殷小烽、张辛、谌强、徐沛君、朱剑、邵晓峰、戴树新等嘉宾一起出席了研讨会。会上,大家都对李先海的艺术成就和精神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并对其艺术风格语言和创作手法等艺术特色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和探讨。



研讨会现场



多年来,李先海在艺术的道路上坚守初心,长期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生活中不断寻找创作的灵感和源泉。他在脚踏实地坚守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精髓的同时,也不断积极探索,求变创新,用中国传统的榫卯结构及独特的雕塑造型语言,巧妙地将千年乌木这一古老而又极具沧桑感的木头,通过精细的雕琢,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和一段段民俗风情剪影,不仅展示了蜀地的风土人情,具有强烈的地域文化特色,也充分反映了当地老百姓的生活状态,熟悉而亲切,为人们留下深刻的文化印记。李先海的作品都具有很强的线性结构和写意性特征,其形态夸张,造型生动,趣味横生,没有宏大的叙事和特定的模式,却有着浓郁的民族地域性和生活趣味性,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情结。

本次展览共展出李先海数十年来创作的80余件雕塑作品,内容涵盖民俗、抗战、科教、佛教、中国传统文化等几大题材,为北京的观众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艺术盛宴,现场观众不时驻足细细欣赏并称赞连连,好评如潮。

新年新气象,李老师此展成功圆满的举办,既是对其以往成就的完美总结,也为李老师未来的艺术发展之路开启新的篇章。我们衷心祝愿李老师未来取得更辉煌的艺术成就!



 前言 


木头里的深情


我第一次看到李先海先生的木雕是在第十一届全国美展评审的现场。从初评、复评、终评,我作为评委一直在关注。其原因,是他的作品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在众多的作品中,一目了然地“跳出来”,其造型既有民间朴野的真趣,也体现出作者对现代主义创作意念的自我认知。当然,更为感人的是作者从生活的深处获得情感的源泉,体悟着那些老百姓平实而淳朴的生存与生活状态。在安静的、祥和的情境中,实现一个艺术家对人生和艺术的理解与表现。

之后不久,我组织当代艺术家赴法国举办展览,李先海被列入其中。他的作品在法国大皇宫的灯光下,和那些来自学院、雕塑院的作品相比较,显然叙说了一位不受潮流影响,独立特行的艺术家的思考与探索。仿佛一个走在山路上的人,在不断寻找方向,踏着荆棘,为自己踩出了一条蜿蜒、曲折而脉络清晰的路。

这条路是他自己走出来的。

李先海没有进过专业美术学院,但这不要紧,古代的匠师们也都没有进过。他是自学、自悟、自创。我看过他早期的绘画和雕刻。追求生理结构、比例关系,学习西方现代造型, 有不少作品还颇有现代艺术的构成感,通过几何块面的刻削所建构的立体形态,颇似20世纪初西方艺术家的形式。但总是在表现气质和风格上与李先海的内在精神不相契。这种形式中掩盖不了内容的空泛,使得李先海自己也变得不自信。因为,话是从自己嘴里讲的,但不是内心发出的。活儿是自己干的,但不是自己的真切感受。

没有考据过,先海是从何时开始表现那些留存于自己的生活记忆中的郎中、磨刀的、卖糖葫芦的……在他的乌木雕刻中,安贫乐道的读书人,恩爱相守的夫妻,是那么的平静淡泊;悲天悯人的杜少陵是那么的充满诗意……

先海的造型不为构造、比例所囿,别出心裁,自我造型,随心所欲。然而,刻刀所致,则形神毕现。他的造型,常采取扁平的形体,且简约鲜明,如中国画写意中的一笔,具有符号化特征。这是从民间木刻中演化而来的造型方式,而这种表现方式也反过来影响着他的观察方式,久而久之,形成风格。

先海作品中的人物比例都是拉长了的,仿佛生命的影子,那些农耕社会情境下的过往,既实在又恍惚,使得乌木也随之有了生命而被定格。

先海作品中的表情,有着夸张的意味、木讷、大笑、酸楚、温厚……从民间木雕、彩塑、剪纸中获得诸多灵感。

李先海先生寡言,然明澈的眼神和勤劳、灵巧的手所创造的一切,为世界增添了文明时代人们的精神所栖。他爱土地,爱家园,爱人民,爱艺术,爱时代……

他的创造为雕塑艺术的百花园增添了异彩。


吴为山

中国美术馆馆长

2019年1月6日



艺术家介绍



李先海|Li Xianhai


1955年生于重庆市奉节县,现定居成都。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木雕艺委会常务理事,

四川省雕塑学会理事,

四川省雕塑协会理事,

四川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常务理事,

成都市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成都市雕塑协会副会长,

成都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副会长。


作品参展及获奖

1999年《小川戏》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获优秀奖。

2001年《巴人》参加“四川省室内雕塑状态展”。

2002年《川西老农》参加“中国西部风雕塑巡回展”。

2006年《烈日正当午》参加“第二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获银奖。

2007年《四川老茶馆》参加“中国木雕艺术创作大赛”获金奖。

2008年《圣火激情不熄》入选“2008北京奥运景观雕塑方案征集大赛”获优秀奖。

2009年《磨刀老人》参加 “中韩当代雕塑交流邀请展”。

2009年《四川老腊肉》《走街串巷》参加“上海庆世博第十届南京路雕塑展”。

2009年《苦旅共甘泉》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获银奖。

2010年《情》参加“北京国粹雕塑艺术展”获金手指奖。

2013年《苦旅共甘泉》获“首届四川文化美术奖”一等奖。

2013年《烈日正当午》参加“中央电视台雕塑大赛”获二等奖。

2013年《竹琴》被中国雕塑院推荐在法国卢浮宫展出。

2014年《圣殿烛光下的婚礼》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展”。

2015年12件(套)雕塑《中华医学》参加“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

2016年《烈日正当午》入选“第十一届中国艺术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

2017年《老茶馆》参加“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展”获铜奖。


作品收藏

2009年《四川老茶馆》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2009年《四川老腊肉》《走街串巷》被上海雕塑艺术馆收藏。

2010年《苦旅共甘泉》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2013年《小川戏》被中法友好协会收藏。

2013年《烈日正当午》被中央电视台收藏。

2015年12件套雕塑《中华医学》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2015年《我的老师》《古蜀·韵》被四川省美术馆收藏。

2015年《苦旅共甘泉》 青铜被四川省美术馆收藏。

2016年《烈日正当午》 被陕西省雕塑院收藏。





我想把我们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中国灿烂的优秀传统文化,用手中的榔头与雕刀一一记录下来,让中国人民的创造精神更多的被世界所了解。


——李先海


部分展览作品



《星空》

乌木/70×85×182cm

1997年



《春的旋律》

乌木/65×44×152cm

1998年



群雕《小川戏》

乌木/97×62×122cm

1999年

获“第九届全国美展”优秀奖



《山村教师》

乌木/51×50×154cm

2001年

中国美术馆收藏



《山村教师》(局部)



《家·春·秋》

乌木/43×40×150cm

2004年



群雕《新思潮》

乌木/34×27×116cm

2005年



《静远法师》

乌木/76×142×30cm

2006年



《糖葫芦》

乌木/35×35×138cm

2006年



群雕《老茶馆》

乌木/28×35×115cm

2008年

获“中国木雕艺术创作大赛”金奖

中国美术馆收藏






群雕《老茶馆》(局部)



《苦旅共甘泉》

乌木/115×41×112cm

 2009年

获“全国第十一届美展”银奖(金奖空缺)

中国美术馆收藏



《戊戌风云》

乌木 / 60×51×170cm

 2009年



《更夫》

乌木/50×47×130cm

2010年

中国美术馆收藏



《杜甫》

乌木/81×37×147cm

2011年



《古蜀遗韵》

乌木/50×48×135cm

2012年



《斜阳》

乌木/76×60×120cm

2013年

中国美术馆收藏



《圣殿烛光下的婚礼》

乌木/168×75×143cm

2014年

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展”



《待抗战胜利时》

乌木/105×38×162cm

2015年

入选中国国际美术双年展



《待抗战胜利时》(局部)



群雕《中华医学》

乌木/48×67×146cm

2015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群雕《中华医学》(侧面)



《太行山上》

乌木/82×46×152cm

2015年



《四川老腊肉》

乌木/160×40×70cm

2016年

中国美术馆收藏



《四川老腊肉》(局部)



《春耕》

乌木/80×48×150cm

2017年



《春耕》(局部)



《烈日正当午》

乌木/65×38×180cm

2017年



《晒场》

乌木/65×47×170cm

2017年



《相守》

乌木/140×63×125cm

2017年



《求真》

乌木/48×36×163cm

2017年



《巨匠》

乌木/62×58×98cm

2017年



《画者》

乌木/52×38×134cm

2017年



《江湖郎中系列之一》

乌木/64×48×120cm

2018年



《江湖郎中系列之二》

乌木/64×48×120cm

2018年



《江湖郎中系列之三》

乌木/64×48×120cm

2018年



《江湖郎中系列之四》

乌木/64×48×120cm

2018年



《黎明前的黑暗》

乌木/80×52×121cm

2018年



《探路》

乌木/47×115×166cm

2018年



《探路》(局部)



《思》

乌木/60×26×95cm

2019年



展览现场
















我的艺术人生


三峡是生我养我的故士,在我幼小的心灵就感悟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儿时曾在沙滩用木棍画三峡,用石块沙堆塑三峡,三峡培养了我的艺术天赋,三峡的山水历练出我不屈不挠的性格。

1955年我出生在重庆市奉节县,父亲是县粮食局普通职工,母亲家庭妇女。我们兄妹五人,我排行老大,一家七口人吃饭全靠父亲微薄的工资,生活十分拮据。

1969年我刚满14岁,初中一年级还没读完,我就背着父母向学校申请退学,父亲知道后大发脾气,痛打了我一顿;母亲过来把我紧紧搂在怀里,嚎啕大哭:“你还是上学吧,这么小能干啥”。但我主意已定,不愿更改;父亲只好依我,把我送到乡下学木匠,父亲临走时拍了拍我的头说“天旱饿不死手艺人,好好学手艺吧。”

三年后我被招到县城氮肥厂当锅炉工人,车间温度高达五六十度,工作十分劳累辛苦。艰苦的岁月我也向往美好的未来,开始发愤图强读书学习,在知识的海洋里寻找人生的真谛。

有一次在朋友家里偶然发现一本《世界名人传》,书中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提香等世界艺术大师的光辉业绩深深地打动了我,细细品读大师们的人生经历,渐渐走进大师深邃的内心世界。于是我朝艺术家的梦想迈开了第一步,下决心一定要学好美术。工作之余,我抽出时间自学美术,一年四季从未间断过。对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使我不分白天昼夜拼命练习素描和色彩。

我的工厂在瞿塘峡口,风景很美,很适合写生,常常有很多外地的画家、美院的学生到这里写生。当看到他们背着画夹,戴着遮阳帽,极具艺术范,羡幕极了。心想,要是有一天我也能背上画夹到处写生多好呀!后来我经常到峡口看他们写生,并向他们请教。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我报考了四川美院,考试结束后觉得很满意,仿佛要飞到了向往的艺术殿堂,但现实很残酷,等来的成绩通知单,专业课刚及格,文科不及格,最终落选了。后来连续参加了四次美院高考,都以失败告终,希望变成了失望,我的大学之梦彻底破灭。

1984年我有幸认识四川著名雕塑家赵树同老师,他是奉命到奉节白帝庙塑造大型泥塑《刘备托孤》。事后我每天下班就到赵老师的工作场地看他做雕塑,一来二去自然就和赵老师熟悉了。在艺术上他给了我很多鼓励;我向他请教,他看了我的作品很感慨!他说:要是我有权利,就破格录取你到美院学习。但是后来他说,你不进美院也是有优势的,你可以走自己的路。

后来我又认识了白帝城文馆所所长魏靖宇先生,我们成为了很好的朋友,他很有才华,对艺术有鉴赏水平,我往往被他高深的理论所折服。他爱好根雕,我经常帮他做木雕,他给我点评或指导;我作了一件贝多芬的头像,他看了很满意。慢慢地我对木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买了乌木在家自己雕刻,从此我走上了雕塑之路,一发不可收拾。

1993年我毅然辞去原来的工作,决定下海从艺。但是最困难的第一步是没有收入来源了,该怎么办呢?我的家人都反对我走这步险棋,还有我接连遭受两次失败的婚姻,只好暂时和父母同吃同住,还靠兄妹接济点零花钱,帮助我渡过“冰河期”。

父母给了我一间小阁楼,每天我都在破楼上敲打木头,白天黑夜、春夏秋冬,长年在阁楼上搞出一件件乌木作品,然后拿到旅游市场去卖,换来的钱维持最简单的生活。

1995年奉节县举办长江三峡高空行走表演赛,我用鸟木创作了一件世界著名高空王子一一杰伦·科克伦的大型木雕头像,他本人看了十分满意,并签字合影留念,作品搬到县广场展出了三天,受到人们称赞。

1996年我离开了故乡,只身来到陌生的城市——成都,和一位朋友合作木雕创作。刚来成都就喜欢上了这座古老的城市,一切对我来说都很新鲜好奇,心想要是能在这座城市扎根多好!

在成都我学会了骑单车,闲时喜欢骑车到农村、古镇和集市,川西平原的风光尽收眼底,田间的农民劳作,集市小商贩的生意来往、市井老百姓的苦与乐;川剧、老茶馆、剃头铺子,都是我收集的资料,为日后的创作埋下伏笔。

1997年我认识了如今的妻子,她的美丽和善良深深感动了我,我们很快建立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刚建立的小家好像一只风雨飘摇的小舟,当时生活清贫,连像样的家具和生活用品都没有;这时又刚好与合作的朋友分手,一时间陷入了无助的窘态,还好我妻子给了我生活的勇气,她说:在成都只要有我就饿不死你,安心创作吧!

1999年我老母亲去世,为了照顾父亲,我们把老人家接到成都共同生活,后来我二弟单位破产下岗,也陆续来到成都。我们一家四口挤在一间不足30平方的出租房里,生活虽然惨淡,但也其乐融融。后来我和妻子有了一个可爱的小女儿,我们全家为之高兴,高兴之余又感到不安,不知道以后拿什么来抚育嗷嗷待乳的小生命呢?天无绝人之路,正在艰难之际,一个朋友介绍我到乌木加工厂上班,工资可以勉强维持一家人的开销 。

2004年,我们在成都送仙桥艺术城租了一间门面,这样我的作品就有了销路,当时的租金是我们东拼西凑的,只够三个月的房租,租期内如果卖不出作品,那只好打道回府,事后想起来挺后怕的。当租期只剩十多天,有些绝望的时候,一位台商选中了我的十多件作品,总共是十多万,在当时对我们来说是一笔巨款。

后来我们在送仙桥的生意越来越好,加上妻子善于经营,又会为人处世,我的生活有了基础保障,再也不担心墙角有没有一袋大米了 。

从2005年起是我艺术创作的高潮期,换了稍微宽敞的工作室,买了很多乌木,生活创作双丰收。一路走来,我的作品得到了社会的认同,在艺术水平上逐步形成了我的个人风格。在这个期间,我加入了四川省工艺美术协会,有幸得到原四川美院院长、著名雕塑家叶毓山老师的指导,并成为省工艺美术大师。

从此,在艺术创作道路上,我一路高歌猛进,作品得到了专家和评论家一致好评。作品参加三次全国美术展览,两次分获“优秀奖”和“银奖”(金奖空缺),两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参加中华文明工程《中华医学》的一套12件作品,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我曾两次被国家中外友好协会委派到法国卢浮宫参加国家艺术展;中国《雕塑》杂志社邀请我参加西欧四国文化交流,到希腊、意大利、瑞士、法国周游一周。到罗丹美术馆参观后给我启迪很大,一直梦想将来能有自己的艺术馆,作品能世代流传,也是国家的精神财富。

如今我的事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我要谦虚谨慎,还需更上一层楼,不停的探索,攀登艺术高峰。

最后我要感谢多年关心帮助我的朋友,感谢四川省美协、省文联及相关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使我的乌木雕刻艺术在巴蜀大地上继续绽放。


李先海

2018年5月12日


感谢阅读




更多精彩文章 ☟ 


■ 2019水彩开年展|“风生水起——当代中国水彩画作品展”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
■ 在灵魂里起舞——陈明华纸本水彩作品精选
■ 祝贺李跃水彩作品个展圆满成功!
■ 展讯︱“匠心入木——李先海雕塑艺术展”即将于新年伊始亮相中国美术馆
■ 刘云生 | 生命的礼赞
■ 水色一方·2018——桂林水彩画艺委会作品展即将开幕
■ 民族情韵的视觉呈现——姚殿科作品欣赏
■ “逐梦时代·塑我青春——全国青年雕塑家作品展”:文旅部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雕塑专题班作品赏析
■ 李升权 | 水彩画的气韵
【色之谐】闫平 周刚 作品展
■ 回顾·总结·展望:2018中国美术馆这一年
■ 浴血淞沪 英魂永存——记十九路军陵园浮雕墙创作者李汉仪教授
■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教师胡泉纯作品《天坑地漏》获DFA亚洲最具影响力设计奖环境设计金奖
■ 好书推荐|《雕塑华章》(第二辑)作品选
■ 好书推荐|《雕塑华章》(第一辑)作品选
■ 好书推荐:《影响中国美术发展之水彩篇》
■ 一本几年前的水彩画册
■ 家乡即景——刘建军油画作品
■ 陶言心语 塑瓷塑魂|胡发烟

■ 陶艺·陶意|青年陶艺雕塑家张伟泽的“水浒传108将”

■ 刀笔塑魂——郝京平作品欣赏

■ 凝香·中国著名女水彩画家系列丛书——包蕾水彩画作品集

■ 凝香·中国著名女水彩画家系列丛书——王洁水彩画作品集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平台发表之图文,均经版权人授权同意方予以发布(个别转载文章已注明“图文来源:XXXX”或“本文转载自XXXX”)。为了尊重和保护版权人的权益,如需转载,敬请注明出处。另,本平台发布的内容,均出于为大家提供更广阔的艺术交流空间和扩大大众鉴赏的受众面之非商业性目的,如有不妥之处或涉及其他问题,敬请作者谅解并来电或留言联系,我们将酌情对相关内容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