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距离可以产生美,但有这五个条件

楼夷 BetterRead
2024-09-02


前段日子看到董宇辉说起在家过年的遭遇,很有感触。

他说在家呆了几天后,妈妈就开始抱怨自己躺着玩手机,无论自己说什么做什么都遭批。

在批评玩手机的背后,其实是一道父母和孩子之间深深的鸿沟——没有共同的兴趣爱好,缺乏共同的话题,甚至共同的家务经历。所以,不玩手机,还能做什么?

在很多家庭里,都可以看见这道鸿沟。而这道鸿沟可能是父母自己刻下的。

从孩子少年时,除了学习,我们还关心什么?除了学习,我们还要求孩子做什么?除了辅导和接送孩子辅导,我们还和孩子一起做什么?

如果答案是“无”,那大概只能玩手机了。

经常有人说亲子关系建立在血脉之上,我却觉得主要是建立在经济、能力、情感等基础之上。

在孩子弱小、没钱、没能力的时候,我们做父母的有强大的优势。孩子为了生存和生活不得不依赖于我们。

一旦孩子长大,双方的地位自然会趋于平等。这时候,你拿什么来维持关系呢?

这个问题,对于很多家长来说太早了。估计直到孩子上大学或者走上工作岗位甚至有了自己的家庭,才会去考虑。但是我们家从去年九月份起就得面对了。

因为我家老大朵拉上了初中,而且是一名住宿生。这意味着她的学习、生活都在学校。她的大部分的事务,我们作为家长除了缴费可以参与的不多。这也让我提前去思考,如何更好地维系亲子关系,或者说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寻求高质量的沟通。

一开始我还是很担心的。学业压力变大,生活环境变化,孩子又在青春期,父母的日常缺席会不会带来更大的挑战呢?不过一个学期下来,我找到了答案——距离产生美。

我们和孩子的感情没有因此疏远,反而更为紧密。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也更强了。‍‍‍‍‍‍‍‍‍‍‍‍

当然,距离产生美,也是有条件的,或者说,还是需要父母有所作为。具体来说,需要做这五件事。

第一,和孩子保持密切沟通,但是每次沟通的时间要短。

多密切?

朵拉每天下午放学后,我们会通一个电话。每天晚上睡前,她会给我发一个微信语音。

多短?

每次电话最多2分钟,语音只有20秒。

沟通频密,方便了解她的日常生活。时间短,就不得不提炼内容。有事说事,无事鼓励,吐槽、责怪就少了,双方感情也好了。

第二,聊天话题至少有一半和学习无关。

我发现,上个学期我在微信里说得最多的,就是“真棒”这两个字。我们聊得最多的,就是周末干什么。

这样一方面让她感受到我们不是为了她学习好才爱她,另一方面也可以找到我们共同的话题和爱好。以后等她走上工作岗位,我们之间依然有天聊,有事做。

第三,周末尽量忽视赖床和房间乱这两件事

在学业之外,这两件事最容易引发亲子矛盾。

从家长的角度,无论是赖床还是不收拾房间都很难理解。你平时早上6点半甚至6点就起床了,为什么在家就必须9点才起呢?收拾房间更是必要的,一室不扫何以扫天下?

但是,从小朋友的角度来看,就是另外一回事。

我平时那么辛苦了,周末多睡一会不行吗?平时每天少睡一个小时,积攒起来就是5个小时。我周末才多睡2个小时,多吗?

还有房间。不管乱不乱,这是我的地盘,我想怎么摆东西就怎么摆。我都那么大了,为什么连处理自己的书桌和房间的权利都没有呢?

这种争议甚至可以持续到孩子工作以后。比如,最近董宇辉就谈起过年回家,妈妈批评他整天躺着玩手机不干活。

本质上,这种争论是对生活控制权的争夺。不管好还是不好,孩子的生活如何安排,到底是听孩子的还是爸妈的?

我相信,这种对生活控制权的争夺会出现在更多方面。从穿什么、吃什么、去哪里和谁在一起,以及价值观、世界观等等,可能都会和我的相反。

但是,起床和收拾屋子这两件事情真的是原则性问题吗?

我觉得灵活处理,反而对双方都有好处。首先你可以换取一个平静的周末;其次这也是一种妥协:在这些问题上我给你独立和自由,在更重要的原则性问题上得听我的。

随着孩子之间长大,我们家长能做的,不仅仅是引导和影响,很多时候需要妥协。

当然,妥协是很不容易的,主要是很难忍住。

比如朵拉就抱怨:“你上次说9点该起床了,实际上才8点15呢。”

为了避免矛盾,我还想了一些别的招,比如建议她邀请同学来家玩。因为每次同学来我家,她就会主动收拾房间。

当然最近我还是破防了一次,当时她的房间已经乱得无法下脚。可能因为这是我数月来的首次破防,效果极佳。在我吼完一个小时后,房间里变得干干净净。

第四,周末在家尽量不做校内相关事务,而是创造新的仪式感。

周末,我不鼓励朵拉在家做学校作业,而是希望她尽可能在学校完成,利用周五白天或者周日晚自习的时间。这样就促使她去提高效率,快速做作业。从孩子角度来说,则是完全掌握了作业的主动权。

这样,催作业这件事就不太可能成为家庭矛盾了。

那周末朵拉在家做什么呢?除了她自己的事情,我们日常做的是散步、阅读、聊天、做饭。

其中,朵拉和爸爸最喜欢做的就是聊天。每天晚上只要他们能够做到9点半之前睡觉,爸爸就可以和他们睡前聊一会。天上地下,无所不谈。

朵拉和我最喜欢做的则是做饭,尤其是尝试做新菜。寒假期间,她每天都给我做早饭,给全家做午饭。现在寒假要结束了,我赶紧让朵拉把拿手菜教给弟弟,这样开学后我们依然可以享受美食。

有时候,我们还会玩桌游、看电影、喝下午茶等。

上学期,有一阵子我们经常喝下午茶。泡一壶茶,她吃蛋糕,我啃山核桃,再聊聊天,就这么两个人可以混好几个小时。乃至于我回想她期末考试,考卷没见过一张,眼前浮现的都是山核桃、蛋糕和普洱茶。

做这些事情,很大程度是为了让孩子释放压力。青春期压力是很大的,除了功课,他们的压力来自对身体形象和人际关系的关注,来自家长和老师的期望,因为学业和人际问题导致的消极和自我怀疑等等。

无论是在校还是在家,参加一些规律的定期活动,可以让孩子产生安全感,也有助于减少焦虑,而其中形成的习惯也会产生长期影响。

比如,如果分担家务是长期习惯,就不容易出现董宇辉那样被骂“整天躺着不干活”的情形。

父母批评孩子不做家务,很大程度上是表达“长大对父母有所回报”的期望。但是如果从小你就很少让孩子做,如何期望孩子有这个意识呢?

其实,现在有很多工具能够提升家务的效率,如果从小就做惯家务,即使长期离家也可以很快捡起习惯。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等待。

“等待”是我在上一个学期做的最多的事情。每天要等她放学时和我打两分钟的电话,每天晚上9点半以后要等她发一个微信语音,更多时候我必须等待她愿意接受我的意见和建议。

进入初中以后,小朋友首先是听同学的,然后是听老师的,最后才是听家长的。

因为这个阶段是他们重新梳理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的时期。破旧立新,我们做父母的就是那个要破的旧。

我能做的,就是静静地等着她折腾。根据我的经验,通常折腾两周之后,朵拉会回来说:“妈妈你是对的。”

那么这个折腾有必要吗?

有。因为这才是经过研究之后作出的判断,所谓make an informed decision。

总之,这五件事既是目前也很可能是未来我们的沟通方式。希望未来,我们之间不仅因为法律或者法定节假日而相聚,也不是因为一方付出了另一方必须回报。我们之间保持联系,是因为共同的习惯、价值观和爱好趣味。这些都是由平时日常生活点滴汇聚而成。

这种生活琐事、日常仪式可能并不如过年过节那样重大,但是却铸成一座坚实的桥梁,使得双方在各自的世界里依然可以紧密相连。

好在我们有足够长的时间去搭建这座桥梁。


相关文章

小学和中学要培养的的学习习惯是两码事

帮助孩子对自己负责

新初一住宿减负利器(二)

新初一住宿减负利器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BetterRead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